托尔斯泰研究的特殊声音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张中锋教授以黄卷青灯为伴,与近200岁的托翁对话,续写着对托翁的解读。今天,推出了他的专著《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地崇拜情结及其危机》。作者自称“试图为沉寂了好长时间的托尔斯泰研究发出一点声音,并且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声音”。
  俄国伟大作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勤奋,在他60年漫长又复杂的创作生涯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世人创作出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描绘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折射出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众生百态,其中三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更是享誉世界至今不衰。他的多达93卷的不朽作品,其真实性、创造性、世界性、深刻性,对欧洲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列夫·托尔斯泰不仅是俄罗斯的也是世界的。
  在我国托尔斯泰一直是非常受欢迎的俄国作家。解放后,对托尔斯泰研究出现了方法多样、流派纷呈的大好局面。毋庸讳言,近10年来由于种种客观的原因,托尔斯泰研究处于徘徊不前的境地。正因如此,《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地崇拜情结及其危机》的面世便显得难能可贵。这是一部别开生面、新意迭出的科研成果。
  专著导论开宗明义:采用以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为主,辅以美学研究方法,对托尔斯泰一生的创作,展开分析。这里作者明示,所谓“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声音”,即是指方法新,视角新,为托尔斯泰研究方法新的突破。
  首先,专著从托尔斯泰的大地崇拜情结切入,可谓深得其妙,准确而完美。什么是“大地崇拜情结”?按照张中锋的解释是:
  “俄罗斯那广袤无垠的土地不仅给作家提供着丰富的物质资源,也提供着丰富的精神资源,这里的精神资源不但包括风俗人情、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还应包括人的情感寄托和终极关怀,因而大地崇拜中的‘大地’不再是物质上或物理意义上的‘土地’,而是具有了形而上色彩的理想世界。总的来看,托尔斯泰对大地崇拜的主要内涵是人对自然的原始崇拜。”
  一般说来,大地崇拜情结在俄国知识分子身上存有普遍性,而真正脚踏大地,通过自己文学创作表现出对大地崇拜,并取得巨大文学成就的当首推托尔斯泰。正像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安泰,是从大地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一样,托尔斯泰也从大地崇拜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和激情四射的创作灵感。他始终敬畏客观现实,重视和珍惜大地上的一切生命,以此为基础,他始终把艺术的源泉归之现实生活,始终重视和珍惜现实生活中最富活力的人,尤其是千百万农民,始终是他关怀和热爱的服务对象。
  《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被罗曼·罗兰誉为“我们时代的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研究这部洋洋万言的文学巨著的专家成千上万,专著硕果累累。张中锋认为该作中托尔斯泰的大地崇拜情结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典型。他以新的方法和新的视角进行研究探讨,见识超凡,新意迭出。
  作者以乡村贵族罗斯托夫一家狩猎场面的描写为例,进行重点分析论证。狩猎是秋收之后人们再一次与大地亲近,使得人们更加自由,更加欢快释放,是对大地崇拜的狂欢。群马奔腾,众犬狂吠,人们喜笑颜开,对大地崇拜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宏大场面的精彩描述,诠释了充满生机的精神内涵。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俄罗斯人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家园!多么热爱这广袤神奇的土地。这就是大地崇拜的生活,是诗性的生活,也是身心和谐、令人陶醉的生活!托尔斯泰笔下人物对土地的热爱,不但是爱国主义的精神源泉,而且也是人性优劣的参考标准,同时还是人生于世的精神寄托和正能量。俄国人之所以能够打败拿破仑,既不是作战技巧问题,也不是拿破仑的指挥失误造成的,而是由于俄罗斯人依靠和崇拜自己的土地所焕发出来的生命力造成的,因此作为农村的俄罗斯终于战胜了作为都市的法兰西。
  可以这样说,《战争与和平》是大地崇拜情结表现得最为充实、有力和成熟的一部,也是托尔斯泰取得至高艺术成就的秘密所在。
  至于“辅以美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也是基于对托尔斯泰新的认识。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理性的崇高和乐观,也有非理性的展示。他本人也这样说:“如果设想人类生活可以用理性来支配,那么,生活的可能性就被消灭了。”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巨大魅力并不仅限于其通常说的现实主义美学特征,而是在于其中的“审丑”的成分。张中锋认为,从绝对意义上,美就是非理性的,人们对自然或其他对象获得美感,并不一定受理性支配。审美活动中并不排斥理性,但也绝不能说所有的审美活动都是受理性制约的。非理性(情感、欲望、直觉、潜意识、梦幻等)是一种常见的真实,也是生活本质的有力展示,也符合艺术实践和艺术规律。人们出于对理性王国的崇拜,不承认非理性的合法性,长期以来把它看作一种神秘的事物。张中锋在本书中廓清了这些迷雾,公正而合理地承认了非理性的神秘性及其存在。这是一个大胆的发掘,把长期被忽视的艺术表现中的非理性呈现出来。审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托尔斯泰并非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而是一个接受了西方进步思想,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所以不能用一顶批判现实主義帽子来盖棺论定,对他的作品进行审丑观照更能接近他的创作活动的实际。
  纵观托尔斯泰的作品,在他早期的创作中就体现了审丑意识(当然这种表现是非自觉的),非理性现象几乎出现在他的所有创作中。他笔下的人物,不管是不是作者所喜爱的,都有一种被欲望所困扰的感觉。例如,有着“诗意的精神境界”的安娜,她是一个具有强烈、鲜明的叛逆性格的妇女形象,她的悲剧外因较大,但主要是在她把情欲代替爱情后精神的堕落,为情欲驱使,导致她丧失了与环境进行斗争的勇气。笔下的男性一个个也在欲望的支配下上演着各自的悲剧。《战争与和平》中更是充满了大量的非理性现象的描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人物塑造上,人物性格出现了“流动性”;二是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上,战争的胜负存在着偶然性;三是表现在对历史的态度上,历史的发展存在着神秘性。这些非理性描写是合理而真切的,使作品焕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战争与和平》表面上看是一部描写战争题材的作品,战争应该是该书描写的中心和重点,但实际上作者的着眼点却是参与战争的人。张中锋对该作进行审丑观照,探讨人物广阔的主体内涵成为该书描写的重点。托尔斯泰善于以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表情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大量的内心独白,直接再现人物内心思想的活动过程。书中写虔诚的基督教徒玛丽目睹父亲老包尔康斯基为病痛折磨的情景,所产生的感情不是悲痛,内心渴望老父亲快点死掉,既使老人免受痛苦,又使亲人从沉重的感情压抑中获释,为自己即将获得自由的一闪念,所带来的快感,这似乎是神秘的,不合乎人性之常,绝非理性可支使。但这又是真实的,只有玛丽本人所知。却無法公开说明。非理性常和感情隐私纠缠,只是一时突然冲动,虽不合理,却确实存在。其实在生活中非理性也同样是常见的感情表现。
  小人物是如此,大人物也这般。书中率领几十万士兵的军事统帅库图佐夫、拿破仑也不再像史书上描写得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叱咤风云,风光无限。库图佐夫老态龙钟,随遇而安,由于精力不济,时常在军事会议上打瞌睡。而拿破仑则充满着病态的蛮横和傲气,行为卑琐,脾气乖戾,作者之所以“丑化”他们,是因为所谓统帅、英雄首先是人而非神,他们和常人一样有“丑”的地方,因为“他们畏惧,虚荣,欢乐,愤慨,议论,认为他们知道他们所做的事,知道他们那样做都是为着自己,其实他们都是不自觉的历史工具,他们进行着他们自己不明白而我们却了然的工作。所以实际的活动家不可改变的命运就是这样,而且他们的官做得越大,自由就越少。”拿破仑败北被流放,库图佐夫在战争结束后即悄然死去,都说明他们是作为历史工具而被历史所抛弃。战争是人的战争,而人的非理性便使得战争充满着难以确定的因素,专著引申格拉本战役、波罗底诺战役的描述印证了战争的胜负存在着偶然性和历史的发展存在着神秘性的论点。从人物塑造,探索非理性神秘性是张中锋的冒险实践,发掘和论证也十分成功,令人折服。
  研究托尔斯泰思想与创作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单是掌握已有成就的资料、观点、体系、类型,便是不易做到的,中年学者张中锋闯进这个领域,有勇气和胆识选择了难以开拓的选题,深入探索,敢于提出惊世骇俗的新意,令我钦佩之至。兹就初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地崇拜情结及其危机》感受深切的几点,不揣冒昧,做了上述挂一漏万的评说,以就正于有道。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反腐败斗争取得了重大成就,并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败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败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逻辑化的体系,总体上由纵、横两个维度构成。纵向维度有三条主线: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零容忍的态度。横向维度有三大板块,主要是三方面举措,即惩治腐败、预防腐败和廉
期刊
党的十九大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了系统阐述新时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科学分析和研究新时代党的建设创新理论和实践路径等党建前沿问题,我们组织编写了《新时代党的建设丛书》,这套丛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是一套系统阐述新时代党建领域问题的理论读物,入选中央宣传部2018年主题出版重点出
期刊
对女人特质的颂扬包藏着对所有秉承这种特质的人们的侮辱。  ———阿多诺《最低限度道德》  提防那些令人陶醉和迷离的疼痛……  人们所施加的疼痛,比他们所遭受的疼痛更实在。  ———尼采《晚期笔记》一  “你到底想怎样?”———常规异性恋关系中男女发生争执时常常出现的这个经典疑问句,标示着故作镇定的男人惯用的一个防守姿势。在无法回答诸多具体质疑的时候,男人有时会突然发起对日常关系的形而上学式逆袭,其
期刊
齐泽克在《事件》一书中援引拉姆斯菲尔德的话:“世上有已知的已知,也就是我们知道自己已经知晓的东西;此外还有已知的未知,就是我们知道自己并不了解的东西;然而除了二者之外,还有未知的未知,亦即那些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对其一无所知的东西”[1],以此引申出认知的可能和限度问题。他认为存在四种可能的状况: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未知的已知(齐泽克补充的,例如“无意识”)。已知和未知的分界未必如此
期刊
经纬之间,一方土地,风雨更迭,始如初见。  北纬36.8°,革命圣地延安东北角,有一个小村落,名叫梁家河。梁家河所在的这片陕北高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是中央红军长途征战的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不畏艰难困苦,凝心聚力,以超凡的毅力和过人的智谋在此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  今天,陕北高原黄土地又走出了一代领袖,红色基因如春之雨露,它安静无声而又源源不竭地润泽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万物。
期刊
曹文轩用他清丽脱俗的笔触再度讲述了一个诗性唯美、意境悠远的故事,亦真亦幻,颇具现代性与传奇色彩。故事发生在“我”出生之前,主角是“我”爷爷和萤火虫。在一个似梦非梦的童年情境中,爷爷与萤火虫相遇,自此便拥有了终生守护萤火虫的宿命。  行文中,作者對萤火虫意象的描绘不仅是绮丽静美的,更是通灵感性的;对水乡自然环境的渲染不仅给人以清晰的视觉画卷,更延伸到生命与灵魂的审美空间。萤火虫与爷爷之间的关系遵循着
期刊
在读美国学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LawrenceGrossberg)著,庄鹏涛、王林生等年轻学者翻译的《文化研究的未来》(CulturalStudiesin theFutureTense)前,我正在翻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二本文化多样性政策评估报告。这是针对2005年“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多样性公约”)的实施效果定期推出的评估报告。两本报告的标题分别是《重塑文化
期刊
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人文主义与近代美感的源头,我们至今仍然生活在这个美学时代之中。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的关系,恰如列奥纳多·布鲁尼的经典著作《佛罗伦萨城市颂》中所写:有其父必有其子。伟大的城市与高贵的子民的关系亦是父子关系,佛罗伦萨的儿女比起任何他国的人民都更具天赋、荣耀、审慎和伟大,佛罗伦萨城市比起任何地方都更显繁华、美丽、整洁和和谐。[1]78刘旭光教授新作《欧洲近代精神的起源:
期刊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泰斗,享誉世界文坛的大师。目前国内最早介绍托尔斯泰的文字材料可追溯到1900年。100多年来,有关托尔斯泰的评述、译介、研究文献层出不穷,涉及领域众多,使得今天的托尔斯泰研究成为一门世界性的研究学科———托尔斯泰学[1]1。在这浩如烟海的研究丛林中,张中锋教授凭借其敏锐的学术视角,钩沉史籍,独辟蹊径,以“大地崇拜情结”为钥匙,
期刊
一、加强维护国家安全  加强维护国家安全是一切事业稳步发展的基础,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今世界大国之国家安全观一般都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相关联的世界一体化关系中的大安全观,既包括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同时也包括各种非传统性的国家安全观;既有各国和各区域内部的安全问题,也有一国或多国等世界范围内的外部安全问题,还涵盖了全球性各领域的大安全问题。  国家安全是中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