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后,大家都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气息,但这种气息并没有强大到让教室里使用新教材的师生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他们依然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中痛苦挣扎。如何挣脱樊篱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实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使课堂呈现出互动、激情、高效的特点,就必须紧紧围绕“自主、合作、探究”三个原则大胆探索和实践。
一、确定探究目标
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启发、诱导下表达、质疑、探究、讨论,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营造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风采。教师还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产生真正有价值意义的探究兴趣。
二、自主选择,激发探究兴趣
(一)探究的问题应该是具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特点。比如课文《项链》,通过“丢项链”对玛蒂尔德来说是“断送”还是“拯救”开展探究?如果没有丢项链,玛蒂尔德今天又是什么样子?有怎样的人生际遇?生活会不会幸福等。这些问题的探究与解决,都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训练学生阅读推断想象的能力,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同时,也启发学生树立健康的情感价值观。
(二)是学生学习中需要着重理解和掌握的问题。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教头杀人是法制观念淡薄吗?这个问题紧扣文本,切入口不大,又具有开放性。通过探究,让学生在一个不太陌生的情境”牛从自己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发掘文本意蕴,既有自己的解读,又不苛求前人。
(三)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比如《祝福》一课,可以事先给学生放一段《祝福》电影片断,其中要有这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老师适当地进行点评:你觉得作者添加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以研究性的方式处理这一话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有依据地说话,有逻辑地论证。
(四)问题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比如学习《再别康桥》,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诗文,内心深入是可以体会得到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与深情,但又不大可能准确理解“以感情起伏为线索”的写作特点,因为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似乎比一般的告别要丰富的多。如离别康桥为什么要“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桥柳”为什么是“夕阳中的新娘”等等,如果仅仅是与康桥作别,人们无法感受诗歌中的种种意象为什么具有女性特征,也无法感受诗歌中的种种秘密,更无法接近诗人的心灵。那么诗人“再别康桥”告别的是什么呢?对此,在探究伊始老师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以激起探究的兴趣。
三、以教材为基础拓展延伸,重视探究过程
首先,探究不能脱离文本。语文教学的“接受者”是中学生而不是成年人,更应该强调“文本”的本体地位。学生的生活阅历还不丰富,鉴赏水平还有待于提高,更需要的是首先学会聆听、学会领悟、学会吸收。文本解读有主观无限性的一面,也有客观有限性的一面,其中必定有规律、有规则、有方法的东西存在。其次,提倡微观探究。其实,对于阅读能力还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具体分析似乎更重要,即使是整体感悟,也必须面对“字词句篇”这些具体的语言材料,否则会在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中迷失方向。再说,真正的千古名文,它的“字词句篇”是浑然一体的,没有具体的分析,哪来整体感悟?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咬文嚼字”式的探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切不可等闲视之。
四、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为了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在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的过程当中,我们就要考虑“探究”原则,一要完整地反映教学目标,训练要求,练习内容,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要注意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要精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问题的设置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可以分层设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四要注意探究原则,创设自主学习及新颖问题的情景,教学过程目标明确、层层推进,老师以探究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探究方法,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全程创造性学习。
一、确定探究目标
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启发、诱导下表达、质疑、探究、讨论,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营造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风采。教师还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产生真正有价值意义的探究兴趣。
二、自主选择,激发探究兴趣
(一)探究的问题应该是具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特点。比如课文《项链》,通过“丢项链”对玛蒂尔德来说是“断送”还是“拯救”开展探究?如果没有丢项链,玛蒂尔德今天又是什么样子?有怎样的人生际遇?生活会不会幸福等。这些问题的探究与解决,都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训练学生阅读推断想象的能力,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同时,也启发学生树立健康的情感价值观。
(二)是学生学习中需要着重理解和掌握的问题。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教头杀人是法制观念淡薄吗?这个问题紧扣文本,切入口不大,又具有开放性。通过探究,让学生在一个不太陌生的情境”牛从自己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发掘文本意蕴,既有自己的解读,又不苛求前人。
(三)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比如《祝福》一课,可以事先给学生放一段《祝福》电影片断,其中要有这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老师适当地进行点评:你觉得作者添加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以研究性的方式处理这一话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有依据地说话,有逻辑地论证。
(四)问题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比如学习《再别康桥》,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诗文,内心深入是可以体会得到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与深情,但又不大可能准确理解“以感情起伏为线索”的写作特点,因为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似乎比一般的告别要丰富的多。如离别康桥为什么要“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桥柳”为什么是“夕阳中的新娘”等等,如果仅仅是与康桥作别,人们无法感受诗歌中的种种意象为什么具有女性特征,也无法感受诗歌中的种种秘密,更无法接近诗人的心灵。那么诗人“再别康桥”告别的是什么呢?对此,在探究伊始老师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以激起探究的兴趣。
三、以教材为基础拓展延伸,重视探究过程
首先,探究不能脱离文本。语文教学的“接受者”是中学生而不是成年人,更应该强调“文本”的本体地位。学生的生活阅历还不丰富,鉴赏水平还有待于提高,更需要的是首先学会聆听、学会领悟、学会吸收。文本解读有主观无限性的一面,也有客观有限性的一面,其中必定有规律、有规则、有方法的东西存在。其次,提倡微观探究。其实,对于阅读能力还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具体分析似乎更重要,即使是整体感悟,也必须面对“字词句篇”这些具体的语言材料,否则会在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中迷失方向。再说,真正的千古名文,它的“字词句篇”是浑然一体的,没有具体的分析,哪来整体感悟?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咬文嚼字”式的探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切不可等闲视之。
四、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为了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在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的过程当中,我们就要考虑“探究”原则,一要完整地反映教学目标,训练要求,练习内容,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要注意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要精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问题的设置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可以分层设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四要注意探究原则,创设自主学习及新颖问题的情景,教学过程目标明确、层层推进,老师以探究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探究方法,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全程创造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