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2000年初,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重点阐述了中小学德育的重要性、紧迫性,而品德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品德教学的实效性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质量。为了达到品德教学的目标,切实提高品德教学的课堂效率,笔者尝试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创设情境这一方法,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感染,引起情感共鸣,且以情入理,情理交融,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
“引”情境——激发“真”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力量。孔子早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见解,低年级儿童的无意注意、无意识记有着明显优势,他们的学习活动受直接兴趣所支配,因此更要重视对其兴趣的激发。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知识置身于动听的音乐情境之中,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例如,在执教《56个民族是一家》时,先在课前让学生欣赏音乐《爱我中华》,让学生在整段既跳跃又平稳的音乐中,充分感受到56个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团结,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体会到欢快和热烈的气氛。学生们通过音乐引导,感受到了56个民族百花齐放、蒸蒸日上的景象,体味到了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
又如在《要诚实》一课教学中,我利用配乐录音向学生讲述了一则动人的故事:一位国王为选择王位继承人,将煮过的花籽发给孩子们播种,几个月后,当别人手捧盛开的鲜花送给国王时,只有一个少年抱着花盆伤心地哭泣……这样就将学生带入了一定的情境,在学生心中播下了诚实守信的种子,唤起了学生良好的情感,从而也促进了道德知识的内化。
“优”情境——挖掘“真”情感
情境,因其特有的学习气氛,生动的教学情景,成为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品德教学中,创设合理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生动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情感的激发。
例如,在教学《孝敬父母》一课时,通过多媒体播放父母如何疼爱孩子的录像,他们惊奇地发现许多被自己忽视了的父爱、母爱。于是,在课堂上改变以往讲授知识、讨论文本的课堂结构,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以亲情为红线,设计了“摘亲情果”的活动,大屏幕上出现了结满“亲情果”的“亲情树”,并且在“亲情果”的背后附有涉及亲情的问题,学生根据调查所得回答问题,从而获得相应的“亲情果”。最后,吟诗小结,配上多媒体音乐,充分引导学生齐吟古诗《游子吟》,学生朗读入情入境,回味无穷,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都达到了最高状态。课堂上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大家都被这种亲情所吸引、感动。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信息交流、思想情感互相感染、角色互相交换、行为互相促进的双边互动的活动。通过活动,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感悟,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内化相应的道德认识。
又如《飞吧,小鸟》一课叙述的是爱鸟的故事,反映的是“爱护动物”的主题。教学时,先通过学习课文,讨论:小明是个爱鸟的孩子吗?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真正爱鸟?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鸟行为。然后播放动物世界画面,再贴出大幅动物王国图,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有益动物,它们对人类有什么贡献?在此基础上师生戴上不同动物头饰进行表演,各自讲述自己所表演的动物对人类的贡献及人类对它们的伤害等。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爱护有益动物的情感油然而生。
“拓”情境——深化“真”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拓宽良好的情感氛围能激发起学生汹涌的“情感波”,从而带动学生的认识活动,加深理解,促进实践,深化道德情感。
其一,间接体味。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许多东西当学生身在其中时,并不能感受;如果以第三者身份出现,亲眼目睹,他的心灵就会受到极大的震撼。例如,在教学《敬礼!亲爱的老师》一课时,显然学生对老师的工作生活非常熟悉,也正是因为熟悉,学生才会把这一切看成理所当然,从而有碍于对教师职业崇高性的理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老师的敬爱。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探索,不妨这样安排:在讲完朱老师的故事之后,录音播放乐曲《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的窗前》,同时利用课件播放一些镜头:教师深夜批改作业;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带病坚持工作;为救学生牺牲自己的生命等。让学生用第三者的眼光去观察,发现、体会教师的艰辛与爱心,从而触动学生的心灵。
其二,直接对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不同角度或不同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从而发现事物的异同,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例如,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运用录像播出圆明园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效果和录音创设悲愤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弄清史实的同时,憎恨帝国主义的侵略,不忘国耻,激发学生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又如《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一课,在让学生学完课文插图中四位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后,播放现在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学习行为,让他们与古代人比较在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结果上的不同,从而深刻认识到学习是要应该勤奋这一道理。
其三,展开辩论。让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或对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展开正方、反方的辩论。如教学《什么是勇敢的行为》一课时,组织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反方围绕黄继光的行为是不是属于勇敢进行辩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同时,又播放了1998年抗洪的录像片段,最后大家认识到真正勇敢的行为往往具有正确的效果,像无数的英雄那样,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怕困难,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小学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在小学德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上出新课程特色的品德课已愈来愈受到关注。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创设情境这一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行为的定向选择和良好道德的内化,更能使道德情感在创设的情境中变得更“真”、更“浓”,从而使品德课堂达到最优化。
“引”情境——激发“真”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力量。孔子早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见解,低年级儿童的无意注意、无意识记有着明显优势,他们的学习活动受直接兴趣所支配,因此更要重视对其兴趣的激发。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知识置身于动听的音乐情境之中,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例如,在执教《56个民族是一家》时,先在课前让学生欣赏音乐《爱我中华》,让学生在整段既跳跃又平稳的音乐中,充分感受到56个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团结,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体会到欢快和热烈的气氛。学生们通过音乐引导,感受到了56个民族百花齐放、蒸蒸日上的景象,体味到了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
又如在《要诚实》一课教学中,我利用配乐录音向学生讲述了一则动人的故事:一位国王为选择王位继承人,将煮过的花籽发给孩子们播种,几个月后,当别人手捧盛开的鲜花送给国王时,只有一个少年抱着花盆伤心地哭泣……这样就将学生带入了一定的情境,在学生心中播下了诚实守信的种子,唤起了学生良好的情感,从而也促进了道德知识的内化。
“优”情境——挖掘“真”情感
情境,因其特有的学习气氛,生动的教学情景,成为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品德教学中,创设合理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生动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情感的激发。
例如,在教学《孝敬父母》一课时,通过多媒体播放父母如何疼爱孩子的录像,他们惊奇地发现许多被自己忽视了的父爱、母爱。于是,在课堂上改变以往讲授知识、讨论文本的课堂结构,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以亲情为红线,设计了“摘亲情果”的活动,大屏幕上出现了结满“亲情果”的“亲情树”,并且在“亲情果”的背后附有涉及亲情的问题,学生根据调查所得回答问题,从而获得相应的“亲情果”。最后,吟诗小结,配上多媒体音乐,充分引导学生齐吟古诗《游子吟》,学生朗读入情入境,回味无穷,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都达到了最高状态。课堂上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大家都被这种亲情所吸引、感动。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信息交流、思想情感互相感染、角色互相交换、行为互相促进的双边互动的活动。通过活动,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感悟,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内化相应的道德认识。
又如《飞吧,小鸟》一课叙述的是爱鸟的故事,反映的是“爱护动物”的主题。教学时,先通过学习课文,讨论:小明是个爱鸟的孩子吗?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真正爱鸟?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鸟行为。然后播放动物世界画面,再贴出大幅动物王国图,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有益动物,它们对人类有什么贡献?在此基础上师生戴上不同动物头饰进行表演,各自讲述自己所表演的动物对人类的贡献及人类对它们的伤害等。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爱护有益动物的情感油然而生。
“拓”情境——深化“真”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拓宽良好的情感氛围能激发起学生汹涌的“情感波”,从而带动学生的认识活动,加深理解,促进实践,深化道德情感。
其一,间接体味。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许多东西当学生身在其中时,并不能感受;如果以第三者身份出现,亲眼目睹,他的心灵就会受到极大的震撼。例如,在教学《敬礼!亲爱的老师》一课时,显然学生对老师的工作生活非常熟悉,也正是因为熟悉,学生才会把这一切看成理所当然,从而有碍于对教师职业崇高性的理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老师的敬爱。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探索,不妨这样安排:在讲完朱老师的故事之后,录音播放乐曲《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的窗前》,同时利用课件播放一些镜头:教师深夜批改作业;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带病坚持工作;为救学生牺牲自己的生命等。让学生用第三者的眼光去观察,发现、体会教师的艰辛与爱心,从而触动学生的心灵。
其二,直接对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不同角度或不同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从而发现事物的异同,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例如,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运用录像播出圆明园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效果和录音创设悲愤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弄清史实的同时,憎恨帝国主义的侵略,不忘国耻,激发学生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又如《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一课,在让学生学完课文插图中四位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后,播放现在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学习行为,让他们与古代人比较在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结果上的不同,从而深刻认识到学习是要应该勤奋这一道理。
其三,展开辩论。让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或对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展开正方、反方的辩论。如教学《什么是勇敢的行为》一课时,组织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反方围绕黄继光的行为是不是属于勇敢进行辩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同时,又播放了1998年抗洪的录像片段,最后大家认识到真正勇敢的行为往往具有正确的效果,像无数的英雄那样,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怕困难,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小学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在小学德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上出新课程特色的品德课已愈来愈受到关注。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创设情境这一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行为的定向选择和良好道德的内化,更能使道德情感在创设的情境中变得更“真”、更“浓”,从而使品德课堂达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