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生·新所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wangxin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里,各式各样的建筑以独有的方式和谐共生,凭借创意不断进行城市更新,衔接起过去,现在与将来。







  “上生·新所”坐落于有着“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盛名的新华路历史风貌区,由3处历史建筑、11栋工业改造建筑和3幢风格鲜明的当代建筑共同组成。近百年前,它是大名鼎鼎的外籍侨民娱乐地——哥伦比亚总会,美国普益地产在安和寺路(今新华路)和哥伦比亚路(今番禺路)周边开发哥伦比亚住宅圈项目(ColumbiaCircle),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便是整个项目的起始点和重要构成,它是美国建筑师哈扎德在上海的代表作品,也是西班牙传教风格建筑在上海的实例。1924年,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建成开放,当时为旅沪美侨在西郊的体育活动及社交聚会的生活服务场所。
  20世纪20年代末,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担任哥伦比亚圈总设计师,在此设计了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多种风格的住宅,它们被称为哥伦比亚住宅圈的精华。他本人也在俱乐部总会的东侧购地设计自宅。由于在建造沐恩堂的过程中,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独子孙科的帮助与援手,邬达克将自己的别墅以馈赠的价格转让给孙科,孙科别墅因此得名;近70年前,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又变为科研基地——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上生所)。
  现在,万科联合OMA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以尊重历史文脉、延续城市脉络、新老建筑对话、多样共享共生为更新理念,将这里打造为文化艺术的汇聚地和一个集办公、娱乐、生活、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商圈与全天候活力社区,让它重新焕发出当年“哥伦比亚圈”的生机与魅力。
  独有的历史让整个“上生·新所”项目容纳了不同风格的建筑元素,和谐共生,不是单一而是多元,不是封闭而是开放。自2016年项目正式启动以来,新老建筑在园区内自然产生对话,反映当代特征的元素也在原有设计中产生一种奇妙的共融,让历史与现代在这里相互碰撞,形成跨越时间的独特魅力。
  手作之物,饱含着匠人的付出与琢磨,富于情感和温度,这样的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








集絲坊面料大美


  “永遠不要怀疑一小群有思想、负责任的公民和企业可以改变世界。实际上,这也是唯一曾改变世界的方式。”集絲坊创始人曹杰用玛格丽特.米德的话来解释自己正在做的事。潜心研究了14年的天然材质,曹杰全世界去寻找最适宜的棉麻丝毛,为设计师及品牌开发更适合穿着与使用的天然织物。作为高品质中国设计和中国制造的代表,集絲坊的布料在每年流行趋势发布的巴黎Premiere Vision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在美学实践上,集絲坊讲求“拙朴自然”,“自然就是皱的,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曲折生动的线条、肌理丰富的质感,让生命呈现出轻松内敛的状态,又满含充沛的力量,这便是你能在集絲坊内看到的服装作品的“生命”。而在这里,无论空间营造的细节,还是所有能触摸到的面料,无不体现着如此的审美诉求。曹杰一直很欣赏如恩设计的敬业与专业,于是邀请他们来担任本次空间的设计。后者充分运用自然材质构建出圆柱形的展示区域,搭配精准照明,呈现出柔和的光与影,将自然的美与质感展露无遗。如今店铺由家纺区、咖啡区以及两个服装区组成,拥有前、后两个花园。前花园正对“上生新所”的喷泉广场,后花园则更私密一些。“来这里,我希望你不仅可以找到适合穿着与使用的产品,也能够在高速发展的城市里,找到一个忙里偷闲的所在。”   空间内不仅有全世界精选的品牌与设计师作品,也有3个自有品牌的呈现,同名主牌“集絲坊”与设计品牌“迟集”偏重设计,“段落”则主要是日常生活品牌。同时,这里还集合了世界各地30多个服装、家居品牌,以及设计师和手作匠人的作品,包括MHL、Arts&Science、Togood等。在材料研究及转型过程中,曹杰也开始思考人与城市、材料之间的关系,渐渐有了创立一个空间的概念雏形。而位于“上生·新所”内的集絲坊体验空间更像是他对未来可能性的一次尝试。很多人觉得他的想法有些超前,他却对中国、对上海充满了信心:“未来的上海,会成为怎样的上海”,带着这样的自问,曹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真正懂得要怎样生活的人提供相应的产品以及与之对应的空间,实现减法为尚的生活态度。

  因地顺时,新零售已不局限于商品,也能使我们窥见生活的更多可能




新籁实验室NULABO化学达人


  对新零售的可能性极为着迷的杜一飞将园区内最具代表性的原海军俱乐部附属游泳池的二层整体改造为“见水集”,囊括了关注香氛和个人护理的新籁实验室NULABO,经营服饰、鞋履、手袋的专卖店OIKOS,供应精品咖啡、餐饮的NO2蓝波兔,以及实现奢侈品梦想的CINFINITE理梵。见水而生,“我们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未来本就不应受太多的限制,名字只是一个因地顺时的产物”他如此阐释道。
  来到“见水集”你可以随时坐下休憩,与朋友喝喝下午茶,极具人情味的沙龙文化融入了空间的每个角落。杜一飞用递进的方式将整个空间区隔成三段格局。气味能够让人产生愉悦感,是最容易打动客人的手段,因此最外侧的区域用于展示甄选自国外小众品牌的香氛、香董产品。


稻城书店文艺聚点


  稻城书店虽以书店命名,却绝不只是一家书店。除了精品图书和饮品服务,各种文化沙龙、艺术展览、文化课程等多维文化活动都在这里举办,称得上是一家复合经营的城市文化综合空间。拥有10年书店运营经验的创始人根据地块所处的位置,决定让这里的图书选择专精于艺术与文学类别,希望能吸引更多能经常来此坐坐的文艺高知人群。
  书店位于一幢独栋建筑内,它曾是“上生所”时期的财务大楼,经过熟知经营流程的独立设计师谢文杰的创意设计,如今位于一层的书架展示区和咖啡饮品区都显得错落有佳、舒服自在。对于二层空间,主人曾做过很多假设,从高端茶室到私定晚餐,最终决定将之打造成对外租赁的多功能活动空间,开放经营,让更多的可能性在此发生。
  未来,稻城书店计划陆续在北京、云南开设分店,并将空间的属性细化成书店、茶品、咖啡、民宿四大类别,在吸引更多阅读爱好者的同时,带人们探索更为丰富的美好生活。

  美食与美酒如何让人心生愉悦?关键在于每个细节的恰到好处。






INKWOOD非典型主厨


  前往拜访时,北川正在教厨师腌制他们的新品厚切培根,事无巨细,他的样子立马鲜活起来。从蒙特利尔到上海,他乐此不疲地研究街头巷尾那些美食的奥秘,把它当作自己的烹调灵感,摘下了大众给他的标签,他不紧不慢地在上生新所拉开了他第一家餐厅INKWOOD的大门。他认为,只有回归食材本身的真实味道,才会打动来店的客人,就算是做培根,也要自己腌制才行。“好的主厨需要达到食材与理念的均衡,而非盲目呈现”,北川说道。
  INKWOOD位于上生新所,名取自墨水和纸张两种看似无关的并列元素,同时也令人联想到酱汁与食材在不经意间产生的共鸣。从INKWOOD的大面积落地玻璃门进入室内,恰逢阳光正好,店铺被浸没在墨绿与木黄交织的色调中,首先从视觉上呈现出特点。店铺由八荒设计操刀设计,木与墨的联系仅以单纯的色彩和材料作为语言来表达,让客人从视觉上品尝到两种颜色的滋味。在芥末黄的粗糙材质下冲突、对比然后融合,同时以金属和木质材料作为过渡,这样的微妙平衡在暖黄色的射灯下形成了温暖柔和的用餐环境。“我希望INKWOOD和我一样,外表温和,但内心有自己的坚持。”北川补充道。开放式厨房前的“主厨餐桌”让客人的视线与厨师同高,当空间中的木与墨两种颜色正在交融时,透过玻璃可以瞥見厨房里的自然食材与流动酱汁的搭配、碰撞,让木与墨又表达出了第二层含义。   北川认为食物是饱含情感的艺术,更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就像他将糖葫芦解构成软糯的山楂,外面一层糯米纸裹着,又用淡奶油来中和掉山楂中的酸,这正是他在北京的童年记忆和在西方受教育经历的融合缩影。他将记忆掰碎了糅合进食物里,腌制酝酿,搭配调味,每处细节都是必经的仪式。当问到他的终极目标时,他大笑着说:“希望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酒店!”

  “设计的实质跟美食很相似,都好像一种沟通的语言。”







blackbird自由的影子


  “设计就像沟通的语言,通过具象的美食,将抽象的两者联系起来。”身兼设计与经营双重身份的Swing觉得设计的实质跟餐饮很相似。“blackbird真正的含义是‘自由的影子’,就像你在天空间感受自由那样。”老店从一个邻家的咖啡馆一夜间莫名成了网红打卡胜地,随之而来的是拥挤、排队、异化和扭曲,成功的表象掩盖不了Swing内心的失落。因此,当老店因整体改造而关停时,Swing反而觉得是个机会。比起其他的商业项目,“上生.新所”具备更多的人文关怀,尤其打动Swing的是如今成为blackbird新店址的8号楼——这栋“上生所”时期的泵房被OMA大都会改造成镜面楼,紧挨着俱乐部总会前的中央广场,不同时期的建筑倒映在建筑的镜面立面上,寓意新老建筑的交流与对话,“这不正是‘自由的影子’吗?”
  “无趣与自我重复是设计师最不能接受的。”既然有了独栋的3层空间,就想呈现不一样的用餐体验。在这里,1层是一个开敞的通透空间,利于陌生人之间的火花碰撞。这里全天供应精致、健康的餐食,兼具咖啡馆、餐厅、酒吧3种身份与客人互动。用手工红瓷砖搭建的吧台位于中心,调酒师、咖啡师、厨师在这里研发和探索,将每个季节的气息带人食物与饮品中。被称为TableBlack的2层更像是来自新西兰的主厨BlakeThornley的私人客厅,居家感更强。主厨为客人们精心设计了定制套餐,高水准的实验性西餐融合了亚洲的味觉元素。餐厅一侧的BarBlack则是家专业的鸡尾酒吧,酒单口味及创意与主厨的餐单风格相辅相成。顶层的露台上种植的蔬菜水果与难觅的香料常常会在调酒与烹饪中使用。餐厅的很多家具亦是Swing团队自主设计,blackbird在她眼里也是一个产品设计的实验场域,通过饮食服务探索不同生活方式或觀点在现代都市中的可能与美。
其他文献
作为世界级的中国名厨,大董从未从一线退居幕后。我们在南新仓的大董美食研究学院见到他,晚上这里有一场重要的晚宴,大董坐在一张长桌前,他的徒弟将一道道菜品端过来,围住他等待逐一检验。他先用手碰触了一下肉的质感,又拿起筷子尝了一口,“没芥末味儿,再去做吧。”谈话便在不断的试菜中展开,“我做了40多年餐饮都没有离开一线,永远都在较劲。我觉得好餐厅的要素无非味道、环境、服务、价格,前三者和价格之间的比就是性
期刊
常在Instagram上逛的人对这位技艺精湛、创意爆棚、帅气逼人的甜品大师必不陌生。作为现今当之无愧的“闪电泡芙之王”、全球第一家闪电泡芙专门店L’Eclair de Genie的创始人,Christophe Adam从小就确立了自己的志向。在早年担任法国顶级奢华美食品牌FAUCHON(馥颂)的甜品主厨与创意总监时,他就展露出惊人的才华,一步步成为法国甜品界的标杆。说起这段经历,他直言自己“两手都
期刊
认识Stey的陈珺是在《安邸AD》的老友“大酉·The Merchants”一场活动上。笑盈盈的陈珺对Stey的三句介绍毫不含糊,“我们是做co-living(共享居住)的,第一个空间在王府井的柏树胡同。我们的品牌是Steywithan‘e’。”顶着剑桥大学建筑学博士、麦肯锡多年工作的“光環”,陈珺是个风风火火的实干者。Stey的浓郁北欧气质来自其东家,在华欧洲地产开发商White Peak Gr
期刊
谈论美的时候,我们站在20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YT)工作营的作品旁:那是一个无须用立柱支撑、仅用3D打印的再生塑料作为结构支撑的拱形建筑结构。在计算机里的同一种形式规则的控制下,它还可以衍生出多种形态,俨如人类和机器繁衍出的一家人,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面貌,但命脉相通。这是建筑师袁烽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Philippe Block教授、以及数名来自MIT及同济大学的学员不久前完成的。  人与机
期刊
若细细品味,你总会在上海这座城市里体味到别样的情调——它不是激进而浓烈的,却是浸润于每一处细节的、经过百年沉淀的文化融合气息。走在上海的老街道,身旁那些被掩藏在梧桐樹下的别致店铺总有几家会令你驻足。而在那处被誉为“上海老城中心”的普希金雕像对面,一座名为LMDS的复合空间再度展示出独属于它的“上海风格”。LMDS由一幢三层独栋的老房改造而成,从外观看来,它并不急于抓住你的眼球——白色的外墙简洁朴素
期刊
“哦,我实在忘不了市场上弥漫着的辣椒香气、人们在手里拿捏的小葫芦、皮影戏里交织的光和影,那些在街头散步的市民悠然自得,当然还有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在爱马仕petith位于巴黎郊外的独立工作坊里,创意总监GodefmydeVirieu这么回忆自己去年的首次成都之行,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成都当地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场景为Godefroy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催生了今年4月底爱马仕petith
期刊
“当埃菲尔铁塔初立于巴黎市区时,满世界都是反对的声音。当蓬皮杜中心最初建成时,也遭遇非议不断。设计师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时间会证明一切事物存在的意义。”RonanBouroullec对我们说道。  Bouroullec兄弟为巴黎建起6座永久性喷泉,它们不仅仅是城市作品,更代表着巴黎的未来愿景。  作为全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巴黎承载着太多人欢乐抑或忧伤的记忆。在大多数人看来,“为巴黎的城市建设
期刊
卡塔爾国家博物馆形如风化形成的“沙漠玫瑰,”它在沙漠土壤中顽强生长,持久绽放。  作为波斯湾沿岸最年轻的国家之一,卡塔尔被海水环绕,绵延的沙漠伸向海里。卡塔尔人起源于海上和沙漠中游荡生存的阿拉伯人。他们依赖海洋和沙漠的珍惜资源生存,通过智慧与交流,逐渐建立文化和贸易往来。从20世纪50年代到如今,在短短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这个国家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很难想象,什么样的国家博物馆可以与这个国家
期刊
她确实是漂亮的。明眸皓齿、丹面朱唇,如果忽略掉由她眼底那几根血丝出卖的疲惫,我们很难想到她今年也将迎来而立。在集体记忆里,她的形象可以毫不费力地凝结成一组慢动作的光彩叠影——一身运动装的背后贴着名牌,边巧笑嫣然边琅琅回首的元气少女沿着红毯一路跑进了上海展览中心,一个转身从大理石台阶碎步跑下,已然是令人艳羡的盛大婚礼上的主角新娘,就像所有公主与白马王子的童话结局——“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正如她
期刊
对现有概念和类别的不断挑衅,是所有艺术家的梦想。1991年,MarcQuinn以自己的头部制作模型,分次抽取了自己近6公斤的血液注入其中,冷冻成型。据他自己所说,这件作品头一次在萨奇画廊名为“Sensation”的著名展览中展出时,简直是一个技术灾难。血液头像在搬运和布展过程中,随时有融化、剥落的危险。今天的血液头像已经做到第六版,艺术家也早已经找到了一种合适的硅胶,可以完全无氧、无缝地包裹住这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