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与区域选择偏好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qlhh0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科背景下普通高校的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是双向选择,企事业单位的选择在很多方面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区域选择偏好,不同的专业及学生自身条件可能会导致区域选择的不同偏好。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意识中区域选择偏好的调查分析和比较,探究影响大学毕业生区域选择偏好的具体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工科背景;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3-0205-02
  一、引言
  “就业与区域选择偏好”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研究中,学生自身因素所占比例最大[1]。大学生的就业偏好是指其在毕业后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体倾向,是对自己所能涉及到的职业目标并按照自己的心愿和希望进行的选择及排序,具有倾向性特征,是大学生就业理想和职业的直接体现、主观认识和评价。由于大学生大都受家庭观念、社会干预和资源分配的限制,加上其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他们可能无法对就业选择行为形成完全正确的信念,或无法做出与理想相一致的合适的职业选择,加之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毕业生往往盲目追求经济发达区域的热门职业、环境舒适的职业以及高薪的职业。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和一些中小企业,非常缺乏人才,但一些学生宁可待业或去挤公务员的“独木桥”,也不愿将目光投向这些企业和基层单位。从而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偏好的工作和区域。对大学生就业和区域选择偏好关系进行调查和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应具备的专业和心理素养,更有助于深刻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
  二、盐城工学院等六所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区域偏好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江苏省是教育大省,工科院校数量多,类别全。选择在江苏地区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考虑到代表性、共性和可比较性问题,此次问卷由五名在校大学生自主设计问卷内容,通过集体合作完成。她们调查的对象全部选择了本科生,考虑到不同的专业类别,她们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常州大学、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和淮海工学院6所高等院校开展问卷调查。鉴于问卷中涉及的都是就业相关问题,问卷发放限制在大三和大四学生中进行。从性别看男生占了44.4%,女生占了55.6%,女生人数略多于男生。文科类有180人,理科220人,文理比例约为8∶10。调查学生的专业涉及了文法、经济、理工、艺术等多个专业,调查的生源地分本市、本省城市、外省城市、本省农村及外省农村五类。发放抽样调查选择样本400份,回收384份,回收率高达96%,问卷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关于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专业和年级等内容;第二个部分是关于大学生的就业区域偏好及选择原因;第三个部分是大学生对于国家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
  从该项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调查学生大部分来自省内,因此选择省内就业的比例远远高于省外,而在省内不同行政区域呈现就业多重性特征,其中74.82%的大学生选择偏向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一线城市就业,25.18%选择苏北地区包括盐城、淮安、宿迁等二、三线城市。由此可见,城市经济发达对大学生就业偏向和区域偏好有着较大的影响。
  从整体来看,由于这六所高校生源主要是省内,加上经济发展前景和工作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特征:一是希望回到家乡就业为主流的占47.22%,虽然在经济或工作机遇上不及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及省会城市,但从对其主要考虑的原因中不难发现,家乡对于一个在外的游子来说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其中家庭原因如父母的意愿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家乡的经济条件及发展背景也是当代大学生会考虑回乡就业的一大重要原因,学生自己对家乡的工作及生活环境都十分熟悉,父母及祖辈的人脉资源比较丰富,可利用度高,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自己就业成功的几率,比起一人在外打拼要轻松很多;二是36.11%的大学生选择偏好在经济发达的江苏东部城市就业,这些地区发展机会较多,但竞争压力与一线城市相比相对较小;三是从调查数据显示,没有一位同学选择除家乡外的西部地区就业,因为西部地区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相对较低。相比之下,虽然一线或东部沿海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待遇好,文化氛围好,公共设施好等有利条件,但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学生最终因为个人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不得不放弃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机会,选择回家乡就业。加之“早就业早独立”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边远地区的学生往往选择到西部工作,他们认为那里的竞争压力较小,民风和风俗很好;四是从男女性别方面看,女大学生更倾向回家乡寻找工作。因为大部分女生恋家情结明显比男生要重,并且“90后”多为独生子女,父母也希望子女能够留在家乡工作,以便互相照应。选择离家近的工作区域,这是一种价值合理性行为,有利于尽孝敬父母的义务。出于父母等家庭因素,或由于经济环境等客观因素,又或是由于自身恋家等内在因素,尤其是在工作多年后二次就业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有75%的大学生都会选择回自己的生源地再次就业。家是一个永远能给你温暖的地方,家庭是大学生社会资本的主要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生无论是在就业地点、单位性质和薪酬方面的偏好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难问题。由于本科生就业竞争的压力由来已久,现在选择考研的学生人数又逐年增加。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环境下,本科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的人数虽然数量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不高,但增幅明显。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目标或就业偏好是“施展能力,实现人生目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大学生考虑就业情况更多以自身利益出发。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事业单位由于有条件和机会吸收到更多更好的人才,对人才的要求相对较高,一些大学生的自身能力与其要求可能存在差距,现实与期望之间存在的落差导致大学生就业落实存在不顺畅现象。   调查中我们深感目前大学生求职中“求稳”的心态日趋明显,进入一些目前比较热门的国家机关、国营企业的偏好强烈,而对民营、私营企业的偏好弱化。就业单位性质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的供需矛盾冲突,一方面作为能够容纳大多数毕业生的民营、私营等企业受到冷落,另一方面,每年的“公务员热”现象依然愈演愈烈[2]。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了就业困难。部分大学毕业生初次择业时偏向于从主观意愿出发,忽视了社会和自身条件的现实情况,过度追求毕业时选择的第一份工作的起薪点。大学生普遍宽裕的物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抬高了其对高薪资水平的偏好,这往往会形成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需求的不匹配而导致就业困难。
  三、应对就业与区域偏好的措施
  1.通过社会实践培育学生的就业素质
  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逐步考虑增设拓展知识面的选修课程和以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的专业必修课程,帮助学生形成适应专业特色和就业所需的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就业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侧重将教学融入社会实践之中[3]。社会实践有利于检验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和弥补自己的不足。大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参加过程中自己扮演的职业角色的感受,来检验自己是否适合主观选择的岗位及对自己的认识是否客观和实际,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4]。学校要广泛建立和联系各种实习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同时鼓励学生暑假利用社会资本优势主动投身实践,并进行适当的考核和评比,从而锻炼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交流、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以确保他们毕业就能上岗。
  2.优化社会环境,拓宽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大学生尽快就业。积极培育、开发、拓展大学生的社会资本,降低就业成本,促进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高就业质量。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应完善招聘信息网络,为学生了解招聘信息提供更畅通的消息渠道,并主动与企业多方合作,为学生寻求更多就业机会;从家庭层面看,父母的背景资源所形成的社会网络会也能为学生提供就业工作信息;从个人层面看,要鼓励学生在读书期间积累对自己有用的各种社会资本,和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及时获得有用信息;积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结交朋友,拓展信息渠道。
  3.争取政府各部门支持,推进就业
  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工作的良性发展,政府各部门应均衡东西部的良性发展和不同地区的合作,以此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中西部要做好东部产业转移的各项准备工作,充分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尤其应该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范围。利用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引导,坚定大学生回生源地工作的决心。
  参考文献:
  [1] 陈迎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十年回顾:2003—2013——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4):35-44.
  [2] 周骏宇,王超.二元经济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偏好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9,(11):51-57.
  [3] 沈建波.当下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9-50.
  [4] 马宁.大学生就业现状多维剖析及就业指导长效机制构建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6):40-43.
  [责任编辑 吴 迪]
其他文献
摘 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是云南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通过调研云南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推进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3-0068-03  扶持人口
期刊
摘 要:对旅游业科学合理的统计和核算是全世界理论界和实践界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TSA是目前国际国内都普遍认可的统计旅游活动的方法技术。在详细阐述构建海南省旅游卫星账户指导思想和构建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海南省旅游卫星账户的构建方法和构建重点,特别指出海南省旅游特征产业和旅游特征产品的选择方式。最后总结区域TSA构建中的难点。  关键词:旅游卫星账户(TSA);国际旅游岛;旅游特征产业;旅游特征产品 
期刊
摘 要:选取2006年11月至2014年4月期间的月度数据为样本,以上证综合指数为因变量,宏观经济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运用SPSS对各种因素影响上证综指的方向和程度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资金供应和经济因素是上证综指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经济发展因素,最后是物价变动及贸易因素。该研究对国家宏观调控、股票市场管理以及投资者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上证综合指数;影响因素;因子分析;多元
期刊
摘 要:农户小额贷款自开办以来,为农民脱贫致富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贷款抵押物单一、贷款风险大等问题。应从多角度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发展制约因素进行调研,针对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进而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促进农户小额贷款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户小额贷款;经济效益;农户资金利用;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 要:由于立场的不同和研究角度的差异,对城镇化内涵的理解和界定呈现多样化,迄今为止,尚无统一、公认的观点。城镇化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与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复杂的人口迁移过程,因此,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以及人口学家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给出城镇化的内涵。同城镇化的内涵一样,对城镇化特征的界定也是多种多样。  关键词:城镇化;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
期刊
摘 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机器和资本在农业中的使用,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因素是收入和教育状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给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红利。重温马克思的这些经典理论,运用《资本论》中一些基本的理论原理,如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和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支配劳动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等等,结合当前,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原因的迁徙
期刊
摘 要: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与完善对中国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也至关重要,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商业银行已逐步开始重视增值型内部审计。因此,对中国商业银行如何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做进一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结合经济资本管理原理,分析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运用经济资本成本管理的必要性,总结出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在中国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增值型内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前所未有。高校扩招政策的制定正是响应这一需求的应时之举,在施行之初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但是在30年后的今天,高校扩招却引发大学毕业生诸如“就业难”、“收入低”、“收入差距大”等问题,使高校扩招政策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针对这一现状,运用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对之进行分析解释,并由此得出了一些启示。 
期刊
摘 要:中国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也只有实现人的城镇化,真正实现中国城镇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才能取得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果。现阶段城镇农民工在社会融入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既有制度性的不平等因素、市民文化中的歧视排斥因素、也有农民工自身的素质不高的因素,而这些诸多的原因都可归为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内因是关键。通过对制约城镇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农民工自身主体因素入手,以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
期刊
摘 要:城镇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但是,受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惯性等因素影响,存在城镇化质量不高、资源消耗较大、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因此,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对湖南城镇化的基本情况和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可持续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