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股灾之后的A股市场虽然正在逐步修复,但外强中干,仍然比较脆弱,经不起雨打风吹。然而市场各方恢复正常市的愿望却过于迫切,急于让各种市场功能统统回归,以证明现在已是正常市了。然而上周五的暴跌却让市场各方吓出一身冷汗,方才意识到A股市场并没有真正恢复到正常市,仍需小心呵护。
新股申购全额预缴款确是恶办法
现在人们可以看得很清楚,新股申购全额预缴款确实是个恶办法,它对市场的巨大冲击再次被证实。上半年已经多次证实了这一点,只是上半年牛市正酣,市场能够经得起这种冲击,所以大家虽有怨言,但都还能承受。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市场外强中干,虽然这次仅有10只新股,但冲击效应非常明显。有人说,上周五的暴跌不完全是因为申购新股因素,因为10只新股申购吸纳的资金最多1万亿,但结果却是吸纳了2.46万亿。现在市场接盘资金本来就不宽裕,如果这2.46万亿资金中有廿分之一是来自老股抛售就足以让市场承压,进而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
为什么现在仍然要沿用这个恶办法?监管部门的说法是,这是股灾前已经启动的28只新股,所以还是延用老办法,而新办法要调整系统,需要时间。其实这并不是理由,系统调整并不复杂,早在2002年就搞过市值配售了,只不过现在增加了无资金申购的步骤,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技术问题。再说了,就算需要那么一点时间,等一等又如何呢?有必要那么急吗?问题的关键是监管思路存在偏差,一定要把这28只新股算到股灾以前的新股中去,来个新老划断,而事实再次证明这是一个恶办法。
对券商又打又拉凸显监管不得法
据统计,发布救市联合宣言的21家券商中已有12家券商被处罚。问题不在于券商违规被查处,而在于立案调查应该是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或业绩造假,但对券商立案调查的却是其两融业务中的违规行为,这种具体业务违规与信息披露违规和业绩造假不是同一个量级的问题,应该适用现场检查和处罚。泛泛的立案调查给投资公众造成了很大的困惑,以为被查券商都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如海通证券,前面已经因此被立案调查了,上周五又突然停牌,让大家以为海通证券又出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结果还是因为两融业务违规,同一件事发酵了两遍。
这样反反复复地搞,究竟是要干什么呢?券商股是A股市场的人气板块,券商股一蹶不振,必然给市场带来沉重的打击。尤其让人意外的是,已经有了股灾的前车之鉴,但监管部门的反应仍然是后知后觉的,在上周五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丝毫没有意识到市场形势已经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仍然又抛出了清理融资类收益互换业务这个重磅炸弹,给券商股雪上加霜。如果本周一市场再次大跌,形势就有可能急转直下。直到周日监管部门才如梦初醒,紧急打补丁,涉事券商齐发公告表示被立案调查仅是因为两融业务违规,没有外界传说的邪乎事。证券业协会也发声表示融资类收益互换业务规模为785亿元,没有外界传说的千亿级别那么大,且存量仍按原合同交易,无集中清理要求,算是给市场吃了定心丸。既然如此,为什么在上周五的新闻发布会上不说清楚呢?
监管部门对券商有打也有拉,上周宣布不再要求券商自营每天保持净买入,这个也存在很大的问题。4500点以下券商自营不减持是21家券商联合救市宣言中的庄重承诺,并不是出自监管部门的禁令,因此监管部门没有理由直接出面来示意券商可以不遵守自己的承诺。这个承诺给出了明确的可以减持的点位,但没有给出承诺的期限,可以理解为只要不到4500点,券商自营就不减持。这就像以前有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主动承诺某某价位以下不减持,如果违反承诺减持了就是一种严重的失信行为。事实上有些券商早已违背承诺在悄悄减持了,监管部门的背书实际上是追认这种失信行为合法。
人们可以看到,事后只有国泰君安表态仍然坚守4500点以下自营不减持的承诺不变,而其他券商均无此类表态,显然大多数券商都没有意识到违反公开承诺是严重的失信行为,把监管部门的表态看成是解除了紧箍咒。如果券商认为大盘重上4500点是奢望,条件太苛刻,那当初为什么要作出这种承诺呢?如果这只是救市时的权宜之计,并不打算严格遵守,那不是在欺骗投资公众吗?由此来看,市场出现大幅波动也并非偶然。
新股申购全额预缴款确是恶办法
现在人们可以看得很清楚,新股申购全额预缴款确实是个恶办法,它对市场的巨大冲击再次被证实。上半年已经多次证实了这一点,只是上半年牛市正酣,市场能够经得起这种冲击,所以大家虽有怨言,但都还能承受。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市场外强中干,虽然这次仅有10只新股,但冲击效应非常明显。有人说,上周五的暴跌不完全是因为申购新股因素,因为10只新股申购吸纳的资金最多1万亿,但结果却是吸纳了2.46万亿。现在市场接盘资金本来就不宽裕,如果这2.46万亿资金中有廿分之一是来自老股抛售就足以让市场承压,进而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
为什么现在仍然要沿用这个恶办法?监管部门的说法是,这是股灾前已经启动的28只新股,所以还是延用老办法,而新办法要调整系统,需要时间。其实这并不是理由,系统调整并不复杂,早在2002年就搞过市值配售了,只不过现在增加了无资金申购的步骤,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技术问题。再说了,就算需要那么一点时间,等一等又如何呢?有必要那么急吗?问题的关键是监管思路存在偏差,一定要把这28只新股算到股灾以前的新股中去,来个新老划断,而事实再次证明这是一个恶办法。
对券商又打又拉凸显监管不得法
据统计,发布救市联合宣言的21家券商中已有12家券商被处罚。问题不在于券商违规被查处,而在于立案调查应该是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或业绩造假,但对券商立案调查的却是其两融业务中的违规行为,这种具体业务违规与信息披露违规和业绩造假不是同一个量级的问题,应该适用现场检查和处罚。泛泛的立案调查给投资公众造成了很大的困惑,以为被查券商都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如海通证券,前面已经因此被立案调查了,上周五又突然停牌,让大家以为海通证券又出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结果还是因为两融业务违规,同一件事发酵了两遍。
这样反反复复地搞,究竟是要干什么呢?券商股是A股市场的人气板块,券商股一蹶不振,必然给市场带来沉重的打击。尤其让人意外的是,已经有了股灾的前车之鉴,但监管部门的反应仍然是后知后觉的,在上周五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丝毫没有意识到市场形势已经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仍然又抛出了清理融资类收益互换业务这个重磅炸弹,给券商股雪上加霜。如果本周一市场再次大跌,形势就有可能急转直下。直到周日监管部门才如梦初醒,紧急打补丁,涉事券商齐发公告表示被立案调查仅是因为两融业务违规,没有外界传说的邪乎事。证券业协会也发声表示融资类收益互换业务规模为785亿元,没有外界传说的千亿级别那么大,且存量仍按原合同交易,无集中清理要求,算是给市场吃了定心丸。既然如此,为什么在上周五的新闻发布会上不说清楚呢?
监管部门对券商有打也有拉,上周宣布不再要求券商自营每天保持净买入,这个也存在很大的问题。4500点以下券商自营不减持是21家券商联合救市宣言中的庄重承诺,并不是出自监管部门的禁令,因此监管部门没有理由直接出面来示意券商可以不遵守自己的承诺。这个承诺给出了明确的可以减持的点位,但没有给出承诺的期限,可以理解为只要不到4500点,券商自营就不减持。这就像以前有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主动承诺某某价位以下不减持,如果违反承诺减持了就是一种严重的失信行为。事实上有些券商早已违背承诺在悄悄减持了,监管部门的背书实际上是追认这种失信行为合法。
人们可以看到,事后只有国泰君安表态仍然坚守4500点以下自营不减持的承诺不变,而其他券商均无此类表态,显然大多数券商都没有意识到违反公开承诺是严重的失信行为,把监管部门的表态看成是解除了紧箍咒。如果券商认为大盘重上4500点是奢望,条件太苛刻,那当初为什么要作出这种承诺呢?如果这只是救市时的权宜之计,并不打算严格遵守,那不是在欺骗投资公众吗?由此来看,市场出现大幅波动也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