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乐观向上的、竭力鼓吹互联网、智能电网乃至超级物联网效能的杰瑞米·里夫金的书,总能让人对未来社会充满向往,因为一切皆有可能,什么问题都可以一“网”打尽,让人总是不自觉地想起某电信企业曾经的广告语:一网宽天下。比如读过其《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的人,一定不会为全球能源前景发愁,因为交互分布式智能电网会使人们同时成为能源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你的家,你的办公室,甚至你的汽车,都可以成为一个个发电站。
其最近出版的新书《零边际成本社会》中,里夫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直接把人们带到了类似大同世界的门槛,其口号是“全世界产消者联合起来”。在他看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生产,不,3D打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而且人们在彼此之间进行的各种交换,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共享。我们不再是物欲的奴隶,也不再是流水线上被异化的零部件生产者或组装者。接下来,我们对物质主义的迷恋将很快褪去,我们可以自由地呼吸,重新发现我们渴望的是人而不是物质。
这一切都是因为零边际成本社会的到来。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不管是为住房供暖、运行电器、为办公场所提供电力、驱动车辆,还是经营全球经济,我们在社会和生活中所使用的大部分能源的边际成本都将接近于零。同样,成百上千的爱好者和创业公司都已开始使用免费软件,利用廉价的再生塑料、纸张以及其他当地现成的材料,以接近于零的边际成本打印出自己的3D打印产品。
连对眼下正疯狂追捧iPhone6、为“双十一”折扣可以彻夜不眠购物的中国新生代消费者,里夫金也同样充满了信心。在他看来,随着新互联网企业的蓬勃发展,协同共享式经济在中国正呈指数级增长。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已经在从消费者转变为产消者,在新兴的协同共享机制中,以接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制作和共享音乐、视频、新闻、知识、汽车、房屋、工具、3D打印产品,他们很快还会生产和分享可再生能源。
天方夜谭?似乎有点儿。而且其逻辑链条中也不乏过于“跳跃”的环节,比如“一旦固定成本完全回收,极端生产力就会减少生产、分销和回收经济商品和服务所必需的信息、能源、物质资源、劳动力和物流成本”,这个“一旦”谁来决定?即使固定成本完全回收,那些互联网、物流网和能源网的拥有者为什么一定会主动降低成本呢?当然,竞争会大大削减成本,但对物质利益尤其是利润的追逐,恰恰是竞争的原动力。还有那些连最基本的基础设施都匮乏的欠发达地区,他们如何能加入到共享式经济中来?会否面临新一轮数字化鸿沟?当然,里夫金特别推崇类似印度北部乡村的小型电网计划,认为如此集腋成裘,也能蔚为大观,但问题是谁来给这些乡村初始资金让他们购买小型发电设备和交换分布式电网呢?
里夫金或许对于未来过于乐观了一些,但抛开具体场景预测的精准度,我们必须承认里夫金对于新经济趋势及其驱动力的精准把握。这个趋势和驱动力都可以归结到一个经常在他作品里出现的词儿“democratization”,意为民主化或大众化,在欧洲国家方兴未艾的交互分布式电网已经充分展现了这一点。
大工业革命时代巨型公司叱咤风云,因为只有它们能够承受巨大的运营、销售和物流成本,也只有它们能够通过纵向一体化来实现规模效益,小作坊生产者只能沦落到破产的境地,而寡头则是时代的弄潮儿,迫使人们经常运用反垄断来抵抗他们的“暴政”。现在互联网和物联网平台所具有的分布式、点对点的性质,和生产、物流链条的全球性分解,又使“小作坊生产”得以复活。比如过去你想要喝一瓶西班牙红酒,只能从大型经销商那里来买,而现在你可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班牙乡村购买,只需点击鼠标确认购买,然后完成在线支付即可。消费者主权的时代正在到来。当然,在里夫金的观念框架里,这个概念已经过时,我们现在不仅仅是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我们是产消者。
这并不意味着规模效益概念的过时,只不过规模效益的实现形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互联网和物联网平台使那些由社会企业和产消者组成的数百万小型参与者聚集到一起,形成全球性协同共享系统,构建横向规模经济,从而淘汰垂直整合价值链中剩余的中间人,使过去让边际成本居高不下的利润暴跌。
媒体人对于这一点都有着深刻的体认,因为他们是第一波“牺牲品”,虽然其行业利润谈不上暴利。在过去10 年里,亿万消费者转变为互联网产消者,开始在网上以接近免费的方式制作和分享音乐、视频、新闻和知识,这就削减了音乐产业、报业、杂志业和图书出版业的收入。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明白把平媒数字化,并尝试走付费阅读路线,会是死路一条。
当然,对媒体而言,最深层次的危机是来自生产和媒介的“民主化”所导致的广告收入的锐减。没有大规模生产,当然也就不需要大型媒体。在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直接握手致意的年代,媒体突然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多余的第三方。比如当小米手机的生产者和用户24小时互动的时候,报道这一现象的媒体落寞地发现自己成了旁观者。
牺牲者当然不仅仅是传媒。“民主化”的力量无远弗届,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也在大谈“金融民主化”。大型制造商、金融集团、能源巨头所遭遇的挑战,已经不再是远在天边的阴影,而是现实的雷鸣。
最后,即使认为里夫金关于未来零边际成本社会的想象过于“天真”,我们也需要认真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洞见。我们因为拥有世界一流的生产和物流网络而在上一轮全球化胜出,但若想在下一轮以物联网为核心的工业4.0年代保持竞争优势,则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未来的竞争更多是平台的竞争,是交互分布式网络的竞争,是成百万上千万创意人群互联互通的竞争。
我们不仅需要互联网、智能电网、物联网,还需要一个更自由的思想市场,能够容纳甚至“生产”出里夫金这样惊世骇俗的预言家。这才应该是里夫金式狂热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其最近出版的新书《零边际成本社会》中,里夫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直接把人们带到了类似大同世界的门槛,其口号是“全世界产消者联合起来”。在他看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生产,不,3D打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而且人们在彼此之间进行的各种交换,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共享。我们不再是物欲的奴隶,也不再是流水线上被异化的零部件生产者或组装者。接下来,我们对物质主义的迷恋将很快褪去,我们可以自由地呼吸,重新发现我们渴望的是人而不是物质。
这一切都是因为零边际成本社会的到来。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不管是为住房供暖、运行电器、为办公场所提供电力、驱动车辆,还是经营全球经济,我们在社会和生活中所使用的大部分能源的边际成本都将接近于零。同样,成百上千的爱好者和创业公司都已开始使用免费软件,利用廉价的再生塑料、纸张以及其他当地现成的材料,以接近于零的边际成本打印出自己的3D打印产品。
连对眼下正疯狂追捧iPhone6、为“双十一”折扣可以彻夜不眠购物的中国新生代消费者,里夫金也同样充满了信心。在他看来,随着新互联网企业的蓬勃发展,协同共享式经济在中国正呈指数级增长。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已经在从消费者转变为产消者,在新兴的协同共享机制中,以接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制作和共享音乐、视频、新闻、知识、汽车、房屋、工具、3D打印产品,他们很快还会生产和分享可再生能源。
天方夜谭?似乎有点儿。而且其逻辑链条中也不乏过于“跳跃”的环节,比如“一旦固定成本完全回收,极端生产力就会减少生产、分销和回收经济商品和服务所必需的信息、能源、物质资源、劳动力和物流成本”,这个“一旦”谁来决定?即使固定成本完全回收,那些互联网、物流网和能源网的拥有者为什么一定会主动降低成本呢?当然,竞争会大大削减成本,但对物质利益尤其是利润的追逐,恰恰是竞争的原动力。还有那些连最基本的基础设施都匮乏的欠发达地区,他们如何能加入到共享式经济中来?会否面临新一轮数字化鸿沟?当然,里夫金特别推崇类似印度北部乡村的小型电网计划,认为如此集腋成裘,也能蔚为大观,但问题是谁来给这些乡村初始资金让他们购买小型发电设备和交换分布式电网呢?
里夫金或许对于未来过于乐观了一些,但抛开具体场景预测的精准度,我们必须承认里夫金对于新经济趋势及其驱动力的精准把握。这个趋势和驱动力都可以归结到一个经常在他作品里出现的词儿“democratization”,意为民主化或大众化,在欧洲国家方兴未艾的交互分布式电网已经充分展现了这一点。
大工业革命时代巨型公司叱咤风云,因为只有它们能够承受巨大的运营、销售和物流成本,也只有它们能够通过纵向一体化来实现规模效益,小作坊生产者只能沦落到破产的境地,而寡头则是时代的弄潮儿,迫使人们经常运用反垄断来抵抗他们的“暴政”。现在互联网和物联网平台所具有的分布式、点对点的性质,和生产、物流链条的全球性分解,又使“小作坊生产”得以复活。比如过去你想要喝一瓶西班牙红酒,只能从大型经销商那里来买,而现在你可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班牙乡村购买,只需点击鼠标确认购买,然后完成在线支付即可。消费者主权的时代正在到来。当然,在里夫金的观念框架里,这个概念已经过时,我们现在不仅仅是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我们是产消者。
这并不意味着规模效益概念的过时,只不过规模效益的实现形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互联网和物联网平台使那些由社会企业和产消者组成的数百万小型参与者聚集到一起,形成全球性协同共享系统,构建横向规模经济,从而淘汰垂直整合价值链中剩余的中间人,使过去让边际成本居高不下的利润暴跌。
媒体人对于这一点都有着深刻的体认,因为他们是第一波“牺牲品”,虽然其行业利润谈不上暴利。在过去10 年里,亿万消费者转变为互联网产消者,开始在网上以接近免费的方式制作和分享音乐、视频、新闻和知识,这就削减了音乐产业、报业、杂志业和图书出版业的收入。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明白把平媒数字化,并尝试走付费阅读路线,会是死路一条。
当然,对媒体而言,最深层次的危机是来自生产和媒介的“民主化”所导致的广告收入的锐减。没有大规模生产,当然也就不需要大型媒体。在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直接握手致意的年代,媒体突然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多余的第三方。比如当小米手机的生产者和用户24小时互动的时候,报道这一现象的媒体落寞地发现自己成了旁观者。
牺牲者当然不仅仅是传媒。“民主化”的力量无远弗届,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也在大谈“金融民主化”。大型制造商、金融集团、能源巨头所遭遇的挑战,已经不再是远在天边的阴影,而是现实的雷鸣。
最后,即使认为里夫金关于未来零边际成本社会的想象过于“天真”,我们也需要认真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洞见。我们因为拥有世界一流的生产和物流网络而在上一轮全球化胜出,但若想在下一轮以物联网为核心的工业4.0年代保持竞争优势,则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未来的竞争更多是平台的竞争,是交互分布式网络的竞争,是成百万上千万创意人群互联互通的竞争。
我们不仅需要互联网、智能电网、物联网,还需要一个更自由的思想市场,能够容纳甚至“生产”出里夫金这样惊世骇俗的预言家。这才应该是里夫金式狂热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