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农村资金需求量越来越大,资金供不应求的状况持续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摸清当前农村资金的需求状况,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最近,我们对山东省昌乐县农村资金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
当前农村资金需求情况
近年来,人民银行不断增加支农再贷款,从政策上扶持引导农村信用社不断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到今年7月末,昌乐县农业贷款增加10118万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增加10265万元,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近几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资金需求大幅度增长,资金缺口仍然较大。据调查测算,全年农村所需信贷资金在2.44亿元左右,比去年增加信贷需求近亿元,预计金融部门能够投放1.2亿元,资金缺口达1.24亿元。
特色、高效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村资金需求显著增加。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资金需求呈现出反季节性特征。传统的农村种植业最基本特征是春种秋收,金融部门信贷投放也是春天贷秋天收。而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塑料大棚的兴起,农产品种植反季节特征明显。秋季以后,农民开始投资建设大棚,进入投资旺季,冬春两季,随着瓜菜陆续上市,农民收入增加,需求减少。从昌乐县情况看,大棚西瓜是全县最主要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8.5万亩,每年秋冬季节是其投资旺季,对资金的需求量增加,而春天4、5月份进入销售高峰期后,农民对资金需求减少。目前,全县瓜菜种植面积达3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3多。如尧沟自1994年开始大规模种植大棚西瓜,现发展种植3.5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95%以上,西瓜收入占乡镇收入的70%以上,成为响当当的富民产业,尧沟镇被誉为“中国西瓜第一镇”。近几年尧沟镇西瓜的大发展,带动了附近乡镇的大量种植,南郝镇、朱刘镇、唐吾镇等乡镇种植大棚西瓜迅速发展。同时,其他乡镇也根据地理优势和经济特点,加快发展了地方特色经济,如崔家庄镇的芦笋、草莓,平原镇的生姜、芸豆,白塔镇的芋头也逐步形成规模,资金需求呈现逐年上升。
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1994年,乐港食品公司从英国引进了樱桃谷鸭优良品种,从发展肉鸭养殖基地入手,发动农民从事肉鸭养殖。为保证信贷资金安全,金融部门为养鸭户统一办理了财产保险,提高了养鸭户应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能力。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带来了昌乐肉鸭养殖产业的大发展。白塔镇依靠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目前,全镇养殖奶牛1500多头,日产鲜奶15吨左右,每天收入2万多元,今年计划再扩大规模养殖500头。产品除供应当地的依山牧场加工使用外,还销往济南、淄博等地。奶牛养殖业逐步成为山区乡镇的一大支柱产业。
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村个体私营经济,需求资金量大。近年来,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逐步发展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红河镇的花生加工业,目前已初具规模,常年加工工业大户200家,季节性加工户1000多家,每年10月至来年的5、6月份为收购加工旺季,年加工花生毛果3500万斤,每年信贷资金需求量达2600万元,其中,加工大户平均每户需30万~50万元,一般加工户需2万~3万元。花生加工从毛果收购到花生果卖出所需时间较短,且几乎全部使用现金结算,资金年平均周转可达4次~5次,资金需要量大,时间急、周转快、风险小。因此,金融部门应当把农村个体经济作为支持的重点给予信贷支持。今年1月~7月份仅红河镇信用社就对花生加工户发放贷款450万元,占其全部贷款增加额的一半以上,花生加工业已经发展成为影响红河镇经济收入的重要产业,带动了附近乡镇花生的大量种植,增加了农民收入。再如蔬菜加工业。近几年,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蔬菜品种、数量迅速增加。据统计,全县规模较大的蔬菜加工户有120多家,年加工蔬菜近2万吨。蔬菜加工资金周转快、需求量大,金融部门给予了重点支持,每年投入信贷资金2000多万元。
积极支持农村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企业内联农户、外联国内外市场,是带动农业走向市场的“火车头”,并对农村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能够带动一方农村经济的发展,是金融部门重点支持的对象。近年来,昌乐县采取多种措施,兴建了一大批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龙头企业近200家。这些龙头企业较好地改变了农产品未经加工直接进入市场的状况,实现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带动了主导农业的发展、壮大。据调查,全县龙头企业每年资金需求量约4.5亿元,缺口1.3亿元。乐港食品公司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肉鸭加工企业,年宰杀能力1500万只,占到了全国肉鸭产品出口量的80%以上,是全国农业产业化500强龙头企业之一。到目前,带动全县从事肉鸭养殖的农民已达4000多户,辐射全县各个乡镇及周边县市区,年出栏成鸭1000多万只,仅此一项,可增加纯收入6000多万元。潍坊永昌食品有限公司是以肉食鸡加工出口为主的中澳合资企业,年供雏鸡2000万只,加工饲料10万吨,带动全县2000个农户从事肉鸡饲养,年加工成品鸡3万吨,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年流动资金需求量达6000万元,金融部门每年需投入信贷资金4000多万元。确保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不仅有利于保证这些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种植业、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农村消费意识增强,信贷需求增加。随着农村收入的稳定增加,农民消费意识逐渐增强,购置高档耐用消费品、建房等明显增加。如尧沟镇由于大棚瓜菜发展较早,农民富裕程度高,大部分农民开始购置农用四轮车,条件好的农户开始建造楼房。据统计,在尧沟镇购置农用四轮车的农户在90%以上。全镇计划今年建造楼房的农户有200多户,按照每户10万元计算,需资金2000多万元。同时,镇政府决定在驻地尧东村建造生产资料市场,全部由农民自己投资,计划建造楼房400座,计划投资达6000多万元,现已动工的有20多户,资金需求量较大。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无统一的组织领导,农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盲目性较大,农民抗风险能力不强。市场上什么东西价格高、销路好,农民便一窝风种植,一旦生产过剩,就容易谷贱伤农。部分头脑灵活、经营意识强的人往往能够把握市场机遇,而另外一部分农民由于信息闭塞,往往在盲目跟风中遭受损失。如今年红河镇的花生加工业,由于受国际市场影响,春节后花生价格大幅度下跌,花生果从年前的每斤1.90元跌至1.60元,全镇加工户目前库存花生果达3700吨,仅此一项加工户损失近250万元。再如朱汉、宅科等地的果树种植,由于当时对市场分析不够,过度的种植使产品价格低,销售难度大,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给农民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农村资金需求旺盛,信贷投放总量仍显不足。从昌乐县金融信贷投放情况看,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入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信贷投入呈下降趋势。今年7月末,全县农业贷款余额51519万元,仅占全部贷款总额的27.35%,农业贷款增加10118万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增加10265万元,占101.45%,农业银行下降147万元。另外,由于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投入政策性太强、服务面太窄,除支持粮食、棉花等政策性农副产品收购外,信贷资金不能投向其他方面。而近年来各地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粮食棉花的种植面积、产量大幅度减少和下降,特别是收入相对较低的棉花,种植面积更是越来越少。如2001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到5000亩,比去年减少近5000亩。收购量的减少,造成了收购资金的逐年下降,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贷款余额由1998年末的22305万元下降到今年7月末的17942万元。农业银行受行业政策因素的影响,从农村退出速度加快,实施“双优”战略,集中资金支持优质客户和优势行业,逐步放弃了对“三农”的资金支持,造成农业贷款占比大幅度下降。今年7月末,农业银行农业贷款余额2028万元,仅占其农业贷款余额的4.31%,比1998年下降了8.81个百分点。
农村信贷资金外流现象突出。一是邮政储蓄存款直接从农村转出资金。今年7月末,全县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30503万元,占全县储蓄余额的13.6%,当年新增5382万元,占全部储蓄增加额的25.4%。二是农行基层处所吸收存款投放农村的比例小,是抽减农村资金的另一重要方面。农业银行从讲效益的角度出发,虽然减少了农村营业网点,但在农村仍然是一只十分强大的力量。农行基层处所存款余额22563万元,占全行全部存款额的61.5%,造成有近亿元的存款流出农村。三是在县域经济中,农业、农民占有很高的比重,大部分人员分部在广大的农村。昌乐县60万人口,有50多万分布在农村,占80%以上。据调查,全县60%的储蓄实际上是农民储蓄,即农村资金,这块资金由于商业银行过度集中而被大量抽走。如有的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比例仅为34.5%,剩余资金上调后即流出农村。
农业贷款利率过高,严重影响信贷支农效果。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由于近年来实行的信贷支农政策有失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扶持农村信用社,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扭转信用社长期大面积亏损的局面,因而在实际操作中,不惜牺牲农民的利益。农业贷款利率40%~50%,比工商业贷款利率高出30%~40%。一方面直接加重了农民负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与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利率相差4.9875个百分点(以一年期利率计算),利差过大,易造成信用社消极组织存款而积极争取支农再贷款的现象发生。
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实践证明,要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进行。因此,金融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支农观念,支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人民银行要继续增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力度。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和“三农”同呼吸、共命运,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其支持农村经济主力军作用。其次,农业发展银行要转变观念,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扩大信贷支持的范围,增加对农业信贷资金投入。再次,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支持,促进农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农村信贷资金外流,加大农村信贷资金收入。一是“邮储返贷”政策应尽快付诸实施,将当年吸收的农村储蓄资金通过当地信用社再投向农村。二是要进一步压缩农行在农村的营业机构,从源头上杜绝农村资金外流。三是增加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县级农业银行)信贷自主权,增加对农村的信贷投入,这是增加农业资金投入的重要途径。
降低过高的农业贷款利率,增强信贷支农效果。对“三农”贷款利率可以不上浮或者少上浮,对此造成的损失可采取两条措施予以弥补:一是继续增加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投放数量,降低农村信用社吸收资金成本,增加收益;二是通过财政贴息的办法解决,按照年度发放农业贷款总量,由财政按一定比例予以贴息,从而在帮助农村信用社扭亏增盈的同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真正增强信贷支农的效果。
政府、银行等有关部门要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政府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结构调整的快与慢、好与坏关键在于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因此,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充分发挥技术、政策、信息、资金等多方面的扶持作用,增强农民驾驭市场风险的能力,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
当前农村资金需求情况
近年来,人民银行不断增加支农再贷款,从政策上扶持引导农村信用社不断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到今年7月末,昌乐县农业贷款增加10118万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增加10265万元,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近几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资金需求大幅度增长,资金缺口仍然较大。据调查测算,全年农村所需信贷资金在2.44亿元左右,比去年增加信贷需求近亿元,预计金融部门能够投放1.2亿元,资金缺口达1.24亿元。
特色、高效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村资金需求显著增加。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资金需求呈现出反季节性特征。传统的农村种植业最基本特征是春种秋收,金融部门信贷投放也是春天贷秋天收。而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塑料大棚的兴起,农产品种植反季节特征明显。秋季以后,农民开始投资建设大棚,进入投资旺季,冬春两季,随着瓜菜陆续上市,农民收入增加,需求减少。从昌乐县情况看,大棚西瓜是全县最主要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8.5万亩,每年秋冬季节是其投资旺季,对资金的需求量增加,而春天4、5月份进入销售高峰期后,农民对资金需求减少。目前,全县瓜菜种植面积达3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3多。如尧沟自1994年开始大规模种植大棚西瓜,现发展种植3.5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95%以上,西瓜收入占乡镇收入的70%以上,成为响当当的富民产业,尧沟镇被誉为“中国西瓜第一镇”。近几年尧沟镇西瓜的大发展,带动了附近乡镇的大量种植,南郝镇、朱刘镇、唐吾镇等乡镇种植大棚西瓜迅速发展。同时,其他乡镇也根据地理优势和经济特点,加快发展了地方特色经济,如崔家庄镇的芦笋、草莓,平原镇的生姜、芸豆,白塔镇的芋头也逐步形成规模,资金需求呈现逐年上升。
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1994年,乐港食品公司从英国引进了樱桃谷鸭优良品种,从发展肉鸭养殖基地入手,发动农民从事肉鸭养殖。为保证信贷资金安全,金融部门为养鸭户统一办理了财产保险,提高了养鸭户应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能力。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带来了昌乐肉鸭养殖产业的大发展。白塔镇依靠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目前,全镇养殖奶牛1500多头,日产鲜奶15吨左右,每天收入2万多元,今年计划再扩大规模养殖500头。产品除供应当地的依山牧场加工使用外,还销往济南、淄博等地。奶牛养殖业逐步成为山区乡镇的一大支柱产业。
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村个体私营经济,需求资金量大。近年来,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逐步发展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红河镇的花生加工业,目前已初具规模,常年加工工业大户200家,季节性加工户1000多家,每年10月至来年的5、6月份为收购加工旺季,年加工花生毛果3500万斤,每年信贷资金需求量达2600万元,其中,加工大户平均每户需30万~50万元,一般加工户需2万~3万元。花生加工从毛果收购到花生果卖出所需时间较短,且几乎全部使用现金结算,资金年平均周转可达4次~5次,资金需要量大,时间急、周转快、风险小。因此,金融部门应当把农村个体经济作为支持的重点给予信贷支持。今年1月~7月份仅红河镇信用社就对花生加工户发放贷款450万元,占其全部贷款增加额的一半以上,花生加工业已经发展成为影响红河镇经济收入的重要产业,带动了附近乡镇花生的大量种植,增加了农民收入。再如蔬菜加工业。近几年,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蔬菜品种、数量迅速增加。据统计,全县规模较大的蔬菜加工户有120多家,年加工蔬菜近2万吨。蔬菜加工资金周转快、需求量大,金融部门给予了重点支持,每年投入信贷资金2000多万元。
积极支持农村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企业内联农户、外联国内外市场,是带动农业走向市场的“火车头”,并对农村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能够带动一方农村经济的发展,是金融部门重点支持的对象。近年来,昌乐县采取多种措施,兴建了一大批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龙头企业近200家。这些龙头企业较好地改变了农产品未经加工直接进入市场的状况,实现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带动了主导农业的发展、壮大。据调查,全县龙头企业每年资金需求量约4.5亿元,缺口1.3亿元。乐港食品公司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肉鸭加工企业,年宰杀能力1500万只,占到了全国肉鸭产品出口量的80%以上,是全国农业产业化500强龙头企业之一。到目前,带动全县从事肉鸭养殖的农民已达4000多户,辐射全县各个乡镇及周边县市区,年出栏成鸭1000多万只,仅此一项,可增加纯收入6000多万元。潍坊永昌食品有限公司是以肉食鸡加工出口为主的中澳合资企业,年供雏鸡2000万只,加工饲料10万吨,带动全县2000个农户从事肉鸡饲养,年加工成品鸡3万吨,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年流动资金需求量达6000万元,金融部门每年需投入信贷资金4000多万元。确保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不仅有利于保证这些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种植业、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农村消费意识增强,信贷需求增加。随着农村收入的稳定增加,农民消费意识逐渐增强,购置高档耐用消费品、建房等明显增加。如尧沟镇由于大棚瓜菜发展较早,农民富裕程度高,大部分农民开始购置农用四轮车,条件好的农户开始建造楼房。据统计,在尧沟镇购置农用四轮车的农户在90%以上。全镇计划今年建造楼房的农户有200多户,按照每户10万元计算,需资金2000多万元。同时,镇政府决定在驻地尧东村建造生产资料市场,全部由农民自己投资,计划建造楼房400座,计划投资达6000多万元,现已动工的有20多户,资金需求量较大。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无统一的组织领导,农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盲目性较大,农民抗风险能力不强。市场上什么东西价格高、销路好,农民便一窝风种植,一旦生产过剩,就容易谷贱伤农。部分头脑灵活、经营意识强的人往往能够把握市场机遇,而另外一部分农民由于信息闭塞,往往在盲目跟风中遭受损失。如今年红河镇的花生加工业,由于受国际市场影响,春节后花生价格大幅度下跌,花生果从年前的每斤1.90元跌至1.60元,全镇加工户目前库存花生果达3700吨,仅此一项加工户损失近250万元。再如朱汉、宅科等地的果树种植,由于当时对市场分析不够,过度的种植使产品价格低,销售难度大,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给农民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农村资金需求旺盛,信贷投放总量仍显不足。从昌乐县金融信贷投放情况看,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入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信贷投入呈下降趋势。今年7月末,全县农业贷款余额51519万元,仅占全部贷款总额的27.35%,农业贷款增加10118万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增加10265万元,占101.45%,农业银行下降147万元。另外,由于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投入政策性太强、服务面太窄,除支持粮食、棉花等政策性农副产品收购外,信贷资金不能投向其他方面。而近年来各地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粮食棉花的种植面积、产量大幅度减少和下降,特别是收入相对较低的棉花,种植面积更是越来越少。如2001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到5000亩,比去年减少近5000亩。收购量的减少,造成了收购资金的逐年下降,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贷款余额由1998年末的22305万元下降到今年7月末的17942万元。农业银行受行业政策因素的影响,从农村退出速度加快,实施“双优”战略,集中资金支持优质客户和优势行业,逐步放弃了对“三农”的资金支持,造成农业贷款占比大幅度下降。今年7月末,农业银行农业贷款余额2028万元,仅占其农业贷款余额的4.31%,比1998年下降了8.81个百分点。
农村信贷资金外流现象突出。一是邮政储蓄存款直接从农村转出资金。今年7月末,全县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30503万元,占全县储蓄余额的13.6%,当年新增5382万元,占全部储蓄增加额的25.4%。二是农行基层处所吸收存款投放农村的比例小,是抽减农村资金的另一重要方面。农业银行从讲效益的角度出发,虽然减少了农村营业网点,但在农村仍然是一只十分强大的力量。农行基层处所存款余额22563万元,占全行全部存款额的61.5%,造成有近亿元的存款流出农村。三是在县域经济中,农业、农民占有很高的比重,大部分人员分部在广大的农村。昌乐县60万人口,有50多万分布在农村,占80%以上。据调查,全县60%的储蓄实际上是农民储蓄,即农村资金,这块资金由于商业银行过度集中而被大量抽走。如有的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比例仅为34.5%,剩余资金上调后即流出农村。
农业贷款利率过高,严重影响信贷支农效果。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由于近年来实行的信贷支农政策有失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扶持农村信用社,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扭转信用社长期大面积亏损的局面,因而在实际操作中,不惜牺牲农民的利益。农业贷款利率40%~50%,比工商业贷款利率高出30%~40%。一方面直接加重了农民负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与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利率相差4.9875个百分点(以一年期利率计算),利差过大,易造成信用社消极组织存款而积极争取支农再贷款的现象发生。
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实践证明,要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进行。因此,金融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支农观念,支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人民银行要继续增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力度。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和“三农”同呼吸、共命运,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其支持农村经济主力军作用。其次,农业发展银行要转变观念,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扩大信贷支持的范围,增加对农业信贷资金投入。再次,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支持,促进农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农村信贷资金外流,加大农村信贷资金收入。一是“邮储返贷”政策应尽快付诸实施,将当年吸收的农村储蓄资金通过当地信用社再投向农村。二是要进一步压缩农行在农村的营业机构,从源头上杜绝农村资金外流。三是增加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县级农业银行)信贷自主权,增加对农村的信贷投入,这是增加农业资金投入的重要途径。
降低过高的农业贷款利率,增强信贷支农效果。对“三农”贷款利率可以不上浮或者少上浮,对此造成的损失可采取两条措施予以弥补:一是继续增加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投放数量,降低农村信用社吸收资金成本,增加收益;二是通过财政贴息的办法解决,按照年度发放农业贷款总量,由财政按一定比例予以贴息,从而在帮助农村信用社扭亏增盈的同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真正增强信贷支农的效果。
政府、银行等有关部门要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政府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结构调整的快与慢、好与坏关键在于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因此,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充分发挥技术、政策、信息、资金等多方面的扶持作用,增强农民驾驭市场风险的能力,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