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五结合” 幼儿 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A-0092-01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其习惯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笔者将习惯的培养通过与课程、环境、游戏、家长、社会实践“五结合”的原则,多途径、多角度地实施行为习惯教育。
一、与幼儿课程相结合
幼儿园的课程是开放的,因此教师可以在平时有意识地把幼儿习惯的培养纳入幼儿园集体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启发、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如小班实施主题活动《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中,根据班级幼儿的特点,设计了针对幼儿习惯养成的活动:由我有一双干净的手,引导幼儿保持小手的清洁;由哭泣的茶水桶,引导幼儿学会有序排队;由玩具回家,引导幼儿爱护玩具不乱扔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是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完成的,促进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二、与环境布置相结合
环境的教育作用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园可以通过对环境的创设与美化来创造适合幼儿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幼儿的相互关系,来诱发幼儿不断调整改变自己的行为。楼道里我们为幼儿创设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温馨驿站’”,每当幼儿来园和离园时,让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欣赏有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儿歌,并且儿歌的内容将随着幼儿的掌握情况不断地更换。在小班,为了促进幼儿使用礼貌用语,我们创设了“有礼貌的好宝宝”栏目,对于早上来园主动向老师问好的宝宝,我们就会把宝宝的照片张贴在主题墙上,让其成为大家羡慕的小明星。中班活动室内,“幼儿园里好习惯”栏目中我们把幼儿园里孩子们应该养成的好习惯,用图片的形式张贴在墙上,让孩子们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给孩子营造良好氛围,把“老师让我们这样做”内化成“我想这样做”。
三、与游戏相结合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基本活动形式。”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进行社会性交往的起点,它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机会。通过游戏可以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友谊观、合作观,增强他们在积极主动的交往中获取信息、沟通情感、增进了解的能力。
为了帮助小班幼儿学会自己吃饭,我们在生活区开设了“给小动物喂食”的游戏。即用硬纸板剪成各种可爱的动物头部形象贴在盒子上,并把嘴巴部位挖空,便于幼儿喂食,同时准备了大大小小的“食物”及长柄勺等喂食工具供幼儿练习,为增加兴趣,动物的“嘴巴”可以挖成不同形状,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提供的“食物”也可以有相应的形状上的变化。每到该游戏活动时间,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去玩。孩子们在给小动物喂食物的同时,培养了关心他人的情感,同时也学会了吃饭,一举两得。
在游戏中幼儿所学得的行为规范实质上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缩影,因此,通过游戏的开展可以加深孩子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和体验,帮助孩子不断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也使幼儿逐步认识和理解角色的义务、责任,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四、与家长工作相结合
幼儿习惯的培养与其他智能发展的区别在于它更多的是一种行为,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教育的一致性,需要不断强化。对于幼儿来说,家庭是最自然的生态环境,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照顾与支持。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位老师,是影响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人物。因此,仅仅靠幼儿园的教育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多种途径,使幼儿园与家庭建立一种合作、对话、一致、互补的关系,才能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养水平,携手承担起教育幼儿的任务。家长会是进行家长工作的重要形式。以往家长是被动地参与、接受,听教师们宣传幼儿时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效果并不理想,始终不能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后来我们改进和调整了家长会的形式和内容,由教师带领家长和幼儿一起做互动式的体验游戏。游戏后家长们都得到了这样的启示:任何事情只要形成习惯就会相伴一生,幼儿的习惯养成也是同样的道理,好习惯、坏习惯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习惯成自然。
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我们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孩子在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从而检验孩子的行为习惯。1.定期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爱心活动,每月组织幼儿去一次附近的社会福利院,帮助福利院的老人做一些事情,跟他们谈心、为他们表演节目等。2.开展主题活动。带领幼儿到学校周围的超市购物,到银行、医院、邮局等公共场所参观,学习正确的与人交往的方法以及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旨在通过社会活动促进幼儿认知和行为的统一。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家长在幼儿成长的道路上善于捕捉、利用好一切教育良机,持之以恒地坚持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引导。
(责编 黎雪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A-0092-01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其习惯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笔者将习惯的培养通过与课程、环境、游戏、家长、社会实践“五结合”的原则,多途径、多角度地实施行为习惯教育。
一、与幼儿课程相结合
幼儿园的课程是开放的,因此教师可以在平时有意识地把幼儿习惯的培养纳入幼儿园集体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启发、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如小班实施主题活动《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中,根据班级幼儿的特点,设计了针对幼儿习惯养成的活动:由我有一双干净的手,引导幼儿保持小手的清洁;由哭泣的茶水桶,引导幼儿学会有序排队;由玩具回家,引导幼儿爱护玩具不乱扔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是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完成的,促进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二、与环境布置相结合
环境的教育作用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园可以通过对环境的创设与美化来创造适合幼儿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幼儿的相互关系,来诱发幼儿不断调整改变自己的行为。楼道里我们为幼儿创设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温馨驿站’”,每当幼儿来园和离园时,让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欣赏有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儿歌,并且儿歌的内容将随着幼儿的掌握情况不断地更换。在小班,为了促进幼儿使用礼貌用语,我们创设了“有礼貌的好宝宝”栏目,对于早上来园主动向老师问好的宝宝,我们就会把宝宝的照片张贴在主题墙上,让其成为大家羡慕的小明星。中班活动室内,“幼儿园里好习惯”栏目中我们把幼儿园里孩子们应该养成的好习惯,用图片的形式张贴在墙上,让孩子们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给孩子营造良好氛围,把“老师让我们这样做”内化成“我想这样做”。
三、与游戏相结合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基本活动形式。”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进行社会性交往的起点,它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机会。通过游戏可以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友谊观、合作观,增强他们在积极主动的交往中获取信息、沟通情感、增进了解的能力。
为了帮助小班幼儿学会自己吃饭,我们在生活区开设了“给小动物喂食”的游戏。即用硬纸板剪成各种可爱的动物头部形象贴在盒子上,并把嘴巴部位挖空,便于幼儿喂食,同时准备了大大小小的“食物”及长柄勺等喂食工具供幼儿练习,为增加兴趣,动物的“嘴巴”可以挖成不同形状,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提供的“食物”也可以有相应的形状上的变化。每到该游戏活动时间,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去玩。孩子们在给小动物喂食物的同时,培养了关心他人的情感,同时也学会了吃饭,一举两得。
在游戏中幼儿所学得的行为规范实质上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缩影,因此,通过游戏的开展可以加深孩子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和体验,帮助孩子不断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也使幼儿逐步认识和理解角色的义务、责任,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四、与家长工作相结合
幼儿习惯的培养与其他智能发展的区别在于它更多的是一种行为,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教育的一致性,需要不断强化。对于幼儿来说,家庭是最自然的生态环境,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照顾与支持。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位老师,是影响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人物。因此,仅仅靠幼儿园的教育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多种途径,使幼儿园与家庭建立一种合作、对话、一致、互补的关系,才能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养水平,携手承担起教育幼儿的任务。家长会是进行家长工作的重要形式。以往家长是被动地参与、接受,听教师们宣传幼儿时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效果并不理想,始终不能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后来我们改进和调整了家长会的形式和内容,由教师带领家长和幼儿一起做互动式的体验游戏。游戏后家长们都得到了这样的启示:任何事情只要形成习惯就会相伴一生,幼儿的习惯养成也是同样的道理,好习惯、坏习惯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习惯成自然。
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我们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孩子在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从而检验孩子的行为习惯。1.定期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爱心活动,每月组织幼儿去一次附近的社会福利院,帮助福利院的老人做一些事情,跟他们谈心、为他们表演节目等。2.开展主题活动。带领幼儿到学校周围的超市购物,到银行、医院、邮局等公共场所参观,学习正确的与人交往的方法以及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旨在通过社会活动促进幼儿认知和行为的统一。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家长在幼儿成长的道路上善于捕捉、利用好一切教育良机,持之以恒地坚持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引导。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