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在写作中,素材便是“米”,如果学生不占有大量的素材,便无法写出好的文章。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的文章内容空洞,语言干瘪,没有素材可用。学生不断地抱怨生活单调,没有素材;教师不断地抱怨学生阅读面窄,素材缺乏。
其实就在不断抱怨的过程中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素材宝库,那就是语文课本。仔细品读中学课本,会发现语文教材几乎覆盖中外各种题材的名著精华,涵盖了古今几乎所有文化名人的思想精华。无论是作家、作品、作品中的价值取向,都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写作素材。去看历年高考的满分作文,会发现它们的素材大多取材于课本,由此可见,语文课本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利用好这一资源宝库,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 依据课本,梳理归类素材
每当学完一课,让学生运用资料卡片收集本课的素材,课文中的作家、课下注释、作品中的名句名言和作者的思想观点都是收集的对象。语文教材的原始式,按时代排列或文体排列,皆各成一体,就学生的素材库而言,难免纷繁芜杂,杂乱无章。因此,学完一单元就要进行一番辨析梳理,依类划分,归口管理,做到井井有条,以便以后派用场时能挥洒自如。其实梳理归类并不难,比如:屈原刚正不阿,不愿同流合污,最后投入汨罗江(屈原·《离骚》);陶渊明为了人性的自由,远离官场,隐居田园(陶渊明·《归田园居》);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远离长安,投入祖国大好河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都可以归为“人格独立”一类。又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苦心孤诣,巧言退敌;《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由己及人,妙语说服赵太后;《陈情表》中李密以亲情灵巧说动司马氏,解己之因;《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个人生活琐事巧妙设喻,使齐王广开言路;等等,均可纳入“语言魅力”类……如果长期训练,作文素材的宝藏就会丰富无比,别有洞天,再也不会发愁做“无米之炊”了。
2 巧用素材,拓展创新主题
通过平时的积累,学生在写 作时就不再害怕没有素材,但是在素材的认识和运用上往往走入误区,把作文素材主题绝对化,认为一个素材只为一个主题而存在,贴上“励志”“环保”“勤劳”等标签,只能捕捉到素材表面的语句,写作中无法走出思维的框框。教师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告诉学生,千万不能把材料的主题单一化,要从多角度去分析材料,学会迁移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料理”的角度就不下两个。从烛之武的角度看,可言其于国难当头之际,能以大局为重,不顾个人得失,慷慨以赴的大义;可言其不顾年高体迈,毅然夜追出城,游说秦王不卑不亢的大勇;可言其能设身处地,力说并折服秦王的大智。从佚之狐角度看,可言其唯才是举、为国分忧的赤诚。从郑伯角度看,可言其勇于自谴、敢于承担失察责任。从晋文公角度看,可言其面对秦先与之结盟后又转而与郑订约的出尔反尔,头脑出奇的冷静,显示大丈夫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的老到。从秦晋郑关系看,可言国与国关系的微妙——唯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个素材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只要从多角度去分析,那么它就会演变成多个素材,从不同的切入点入手就会得出不同的主题,对于这个作文素材就有了多种运用策略。可见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和发掘。所以在运用材料时,一定要自己思考,只有深刻地理解材料,才能使材料变成自己的,乃至成为鲜活的素材。如果只是照抄照搬,大段大段地引用,就只能给人“掉书袋”的感觉。
3 小结
由上观之,其实语文课本就是一个无尽的素材宝藏,只要教师各显神通,引领学生在书中寻宝,在学海中泛舟,那么课本就会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就不会犯“身在宝山不识宝”“捧着金饭碗要饭”的错误。总之,教师要让学生不断从课本中汲取养料,随时激活他们的知识储备,让他们的思绪飞扬,为文章增色。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一中学)
其实就在不断抱怨的过程中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素材宝库,那就是语文课本。仔细品读中学课本,会发现语文教材几乎覆盖中外各种题材的名著精华,涵盖了古今几乎所有文化名人的思想精华。无论是作家、作品、作品中的价值取向,都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写作素材。去看历年高考的满分作文,会发现它们的素材大多取材于课本,由此可见,语文课本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利用好这一资源宝库,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 依据课本,梳理归类素材
每当学完一课,让学生运用资料卡片收集本课的素材,课文中的作家、课下注释、作品中的名句名言和作者的思想观点都是收集的对象。语文教材的原始式,按时代排列或文体排列,皆各成一体,就学生的素材库而言,难免纷繁芜杂,杂乱无章。因此,学完一单元就要进行一番辨析梳理,依类划分,归口管理,做到井井有条,以便以后派用场时能挥洒自如。其实梳理归类并不难,比如:屈原刚正不阿,不愿同流合污,最后投入汨罗江(屈原·《离骚》);陶渊明为了人性的自由,远离官场,隐居田园(陶渊明·《归田园居》);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远离长安,投入祖国大好河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都可以归为“人格独立”一类。又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苦心孤诣,巧言退敌;《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由己及人,妙语说服赵太后;《陈情表》中李密以亲情灵巧说动司马氏,解己之因;《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个人生活琐事巧妙设喻,使齐王广开言路;等等,均可纳入“语言魅力”类……如果长期训练,作文素材的宝藏就会丰富无比,别有洞天,再也不会发愁做“无米之炊”了。
2 巧用素材,拓展创新主题
通过平时的积累,学生在写 作时就不再害怕没有素材,但是在素材的认识和运用上往往走入误区,把作文素材主题绝对化,认为一个素材只为一个主题而存在,贴上“励志”“环保”“勤劳”等标签,只能捕捉到素材表面的语句,写作中无法走出思维的框框。教师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告诉学生,千万不能把材料的主题单一化,要从多角度去分析材料,学会迁移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料理”的角度就不下两个。从烛之武的角度看,可言其于国难当头之际,能以大局为重,不顾个人得失,慷慨以赴的大义;可言其不顾年高体迈,毅然夜追出城,游说秦王不卑不亢的大勇;可言其能设身处地,力说并折服秦王的大智。从佚之狐角度看,可言其唯才是举、为国分忧的赤诚。从郑伯角度看,可言其勇于自谴、敢于承担失察责任。从晋文公角度看,可言其面对秦先与之结盟后又转而与郑订约的出尔反尔,头脑出奇的冷静,显示大丈夫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的老到。从秦晋郑关系看,可言国与国关系的微妙——唯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个素材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只要从多角度去分析,那么它就会演变成多个素材,从不同的切入点入手就会得出不同的主题,对于这个作文素材就有了多种运用策略。可见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和发掘。所以在运用材料时,一定要自己思考,只有深刻地理解材料,才能使材料变成自己的,乃至成为鲜活的素材。如果只是照抄照搬,大段大段地引用,就只能给人“掉书袋”的感觉。
3 小结
由上观之,其实语文课本就是一个无尽的素材宝藏,只要教师各显神通,引领学生在书中寻宝,在学海中泛舟,那么课本就会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就不会犯“身在宝山不识宝”“捧着金饭碗要饭”的错误。总之,教师要让学生不断从课本中汲取养料,随时激活他们的知识储备,让他们的思绪飞扬,为文章增色。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