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作文“套作”泛滥,作文教学中应试化、模式化等情况,提出通过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来营造高考作文亮点。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提出写作课堂教学中亟需加强情感写作的具体方法:从教师自身出发,做一个有情的老师;以生活为源头,以学生为主体;打开思路,关注个性表达。
关键词: 写作教学 真情实感 学生主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作文作为高考语文试卷中分值最高的一题,也是新课改社会发展背景下,体现全面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环节。好的写作是一个从思想到书面表达的过程,其不断指导著学生认识人物、体验人生,训练学生形成写作的技巧,以擅于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进而引发学生的写作及语文学习兴趣。
我们总在考场上遇到学生作文既没有自己的生活体验,也没有对事例的独特思考和情感处置,反而是喊空口号,虚无主义。我们急切地呼吁:给高考作文注入真实的生命感,结合真实情感的文章才具有吸引力!与此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时常思考语文写作教学应该做点什么才能帮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呢?经过近几年对中学生写作现状的初探,我对此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一、以“情”入手,做有情的老师
唐朝诗人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一篇优秀的文章需在情感上引起欣赏文章的人的共鸣。高中生处于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他们的情感丰富而敏感,却不轻易表露真情在平时写作中。许多学生宁可舍本逐末,一上来就想着如何“套作”,不加个人情感便采用惯用的结构模式、常用的素材,导致考场文章大多平庸无亮点,分数难以悬殊。在教学中,我们也总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说写作文无材料可写或者不知道写什么,我们曾在调查问卷中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写作只是语文考试的组成部分,真正认为作文能够表情达意的学生比例不超过百分之二十五。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写作是较为被动的,大部分学生对写作兴趣不大,更不用说输入真情来作文。因此,让学生写好作文,只能让学生成为主体,学生愿意动笔写才能有真情实感。
那么如何让学生敢于表达真情?首先我们应该要做一个有情的教师,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通过语言沟通,我们可以打开彼此的内心世界;通过语言艺术,我们可挖掘生活中被忽视的细节。曾经有位语文老教师,在朗读《我的母亲》一课,竟忍不住流泪,学生虽不及老师那样动情,却也为老师的真性情所打动,那样的动情时刻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一些,学生就会收到更多的情感启发。也有在课堂上,老师配乐泛读《瓦尔登湖》写景片断,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想象,学生再老师富有感情的朗读声中陶醉,原来文字可以变成“一幅画”。我想,一个有情感的教师上着有情感的课,学生笔下的有情感文字也会随之增多。其次,写作教学教师只是引导者,主体必须要回归学生,激发写作兴趣的思想应该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在写作教学中不妨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做写作学习的主人。学生要因生活的需要说自己的话,要因情感的产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作文应完全出自表达的需要。写作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可充分调动自身的潜力,发展自主性和创造力,为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情动于中,文发于外,当应如此。
二、以“情“入理,以生活为源头
新课标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指出一类文要求感情真挚,二类文要求感情真实,而虚情假意列为四类文。当下高考写作中大部分学生是议论文写作为主,议论文又十分易“套作“,论证素材陈旧牵强。如能以真情实感去渗入说理论证中,作文必然更胜一筹。然而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高中写作来说,要讲究“行之有道”和“言之有文”。前者即写作要有一定的技巧章法,后者则是指写作要避免内容虚情假意、空洞泛谈,要具有打动阅卷老师内心深处的真实材料。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体悟甜酸苦辣之味。优秀的写作素材往往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本是写作之源头与坚实的基础。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事件,展现时代气息,倾听生活故事,展现个人情怀。在情真与说理的结合下,学生的升格作文得到有效提高。我经常会在课堂上让学生写一些片段作文,无关应试的写作要求,只给一个话题,让他们谈自己真实的感受和看法。
三、以“情“入胜,关注个性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教师与学生始终存在着时代的鸿沟,语文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多了解新时代中学生的心理,包括创作动机和方式。我们说的 “个性”又并非脱离生活实际更不能脱离写作要求,因此,写作教学还需从日常课堂抓起。首先广泛的阅读是培养个性表达的源泉。比如,在学习必修一课文《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就会提出为什么非要把焦刘写死呢?死都不怕的两个人,为什么如此怕“焦母”呢?这个思考过程就是一种语文素养的积累。通过广泛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为学生拓宽知识面,积累写作素材,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素材和感悟进行再加工,俗话说“书读百遍自见其义”,便能言他人不能言之意,形成个性化的优秀作文。其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近年来高考作文越来越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并重视学生的想象力的发挥,如2018年高考作文:想象自己的文章装进“时间瓶”留在2035年开启,给那时的18岁的一代阅读。这不仅要与考生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还要与考生所处的年龄特征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且可以适当发挥想象力。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以生活为依据进行大胆合理想象,可以在课堂中展开辩论,碰撞思维火花,打开学生的创新之门。
总之,高中写作教学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是一个连贯长期的教学活动,唯有从源头抓起,才能在考场上涌现更多优秀的文章。
关键词: 写作教学 真情实感 学生主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作文作为高考语文试卷中分值最高的一题,也是新课改社会发展背景下,体现全面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环节。好的写作是一个从思想到书面表达的过程,其不断指导著学生认识人物、体验人生,训练学生形成写作的技巧,以擅于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进而引发学生的写作及语文学习兴趣。
我们总在考场上遇到学生作文既没有自己的生活体验,也没有对事例的独特思考和情感处置,反而是喊空口号,虚无主义。我们急切地呼吁:给高考作文注入真实的生命感,结合真实情感的文章才具有吸引力!与此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时常思考语文写作教学应该做点什么才能帮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呢?经过近几年对中学生写作现状的初探,我对此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一、以“情”入手,做有情的老师
唐朝诗人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一篇优秀的文章需在情感上引起欣赏文章的人的共鸣。高中生处于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他们的情感丰富而敏感,却不轻易表露真情在平时写作中。许多学生宁可舍本逐末,一上来就想着如何“套作”,不加个人情感便采用惯用的结构模式、常用的素材,导致考场文章大多平庸无亮点,分数难以悬殊。在教学中,我们也总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说写作文无材料可写或者不知道写什么,我们曾在调查问卷中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写作只是语文考试的组成部分,真正认为作文能够表情达意的学生比例不超过百分之二十五。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写作是较为被动的,大部分学生对写作兴趣不大,更不用说输入真情来作文。因此,让学生写好作文,只能让学生成为主体,学生愿意动笔写才能有真情实感。
那么如何让学生敢于表达真情?首先我们应该要做一个有情的教师,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通过语言沟通,我们可以打开彼此的内心世界;通过语言艺术,我们可挖掘生活中被忽视的细节。曾经有位语文老教师,在朗读《我的母亲》一课,竟忍不住流泪,学生虽不及老师那样动情,却也为老师的真性情所打动,那样的动情时刻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一些,学生就会收到更多的情感启发。也有在课堂上,老师配乐泛读《瓦尔登湖》写景片断,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想象,学生再老师富有感情的朗读声中陶醉,原来文字可以变成“一幅画”。我想,一个有情感的教师上着有情感的课,学生笔下的有情感文字也会随之增多。其次,写作教学教师只是引导者,主体必须要回归学生,激发写作兴趣的思想应该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在写作教学中不妨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做写作学习的主人。学生要因生活的需要说自己的话,要因情感的产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作文应完全出自表达的需要。写作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可充分调动自身的潜力,发展自主性和创造力,为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情动于中,文发于外,当应如此。
二、以“情“入理,以生活为源头
新课标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指出一类文要求感情真挚,二类文要求感情真实,而虚情假意列为四类文。当下高考写作中大部分学生是议论文写作为主,议论文又十分易“套作“,论证素材陈旧牵强。如能以真情实感去渗入说理论证中,作文必然更胜一筹。然而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高中写作来说,要讲究“行之有道”和“言之有文”。前者即写作要有一定的技巧章法,后者则是指写作要避免内容虚情假意、空洞泛谈,要具有打动阅卷老师内心深处的真实材料。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体悟甜酸苦辣之味。优秀的写作素材往往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本是写作之源头与坚实的基础。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事件,展现时代气息,倾听生活故事,展现个人情怀。在情真与说理的结合下,学生的升格作文得到有效提高。我经常会在课堂上让学生写一些片段作文,无关应试的写作要求,只给一个话题,让他们谈自己真实的感受和看法。
三、以“情“入胜,关注个性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教师与学生始终存在着时代的鸿沟,语文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多了解新时代中学生的心理,包括创作动机和方式。我们说的 “个性”又并非脱离生活实际更不能脱离写作要求,因此,写作教学还需从日常课堂抓起。首先广泛的阅读是培养个性表达的源泉。比如,在学习必修一课文《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就会提出为什么非要把焦刘写死呢?死都不怕的两个人,为什么如此怕“焦母”呢?这个思考过程就是一种语文素养的积累。通过广泛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为学生拓宽知识面,积累写作素材,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素材和感悟进行再加工,俗话说“书读百遍自见其义”,便能言他人不能言之意,形成个性化的优秀作文。其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近年来高考作文越来越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并重视学生的想象力的发挥,如2018年高考作文:想象自己的文章装进“时间瓶”留在2035年开启,给那时的18岁的一代阅读。这不仅要与考生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还要与考生所处的年龄特征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且可以适当发挥想象力。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以生活为依据进行大胆合理想象,可以在课堂中展开辩论,碰撞思维火花,打开学生的创新之门。
总之,高中写作教学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是一个连贯长期的教学活动,唯有从源头抓起,才能在考场上涌现更多优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