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希望工程已成为一个符号,希望小学也孕育了一种情结,代表着社会各界对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关爱和支持。不少企业或个人以援建农村希望小学为荣;一批孩子也受益于此,不仅改变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也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传递着爱心。记者最近调研时发现,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地方出现希望小学校舍人去楼空,被废弃或闲置的现象,不仅造成浪费,还可能引发社会疑虑。
投入近200万元,仅使用了6年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三元村村民郭昌林每天都要到距家4公里外的南山镇中心小学,接送两个孙子上下学。而就在他家对面,村道边一所写着“三百梯长久希望小学”几个大字的学校则铁门紧锁,橙白相间的二层教学楼内空空荡荡,操场一侧长满半尺多高的野草。
这所总投入近200万元的四川汶川地震灾区首所投入使用的希望小学,在启用6年后陷入沉寂。“近几年生源越来越少,2013年村里报名新生仅有六七个,开不了班。”南山镇中心小学校长田文华告诉记者,学校于2015年停办后,教学设备被搬到中心校,由中心校每月出200元雇当地村民看护、打扫校舍,以备必要时恢复村小办学。
地处四川中部丘陵地区的中江县是典型的外出务工大县,全县141万人口中,常年在外务工人数达48万。中江县教育局副局长冷衍文说,近10年来该县撤并村小(含教学点、希望小学)共108所,全县837个村中仍在坚持办学的村小只剩90所。
记者采访发现,受农村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减少、城镇化加速、大量农村生源往城镇转移等多重因素影响,援建的希望小学被闲置的情况在全国多地存在。
在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双龙村,一栋贴着白色瓷砖的二层楼房格外醒目,楼顶的“希望小学”字样清晰可见。这所名为野竹村小的希望小学,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捐建。如今这里已是人去楼空,墙上的瓷砖开始剥落,教室的木门腐朽破败,楼前的乒乓球台则成为附近村民晾晒玉米的桌台。
“这栋学校10多年前就只剩十几个学生了,实在难以为继,已经撤并好几年了。”双龙村党支部书记孙祥生说,野竹村小條件有限,连操场也没有,留不住学生,如今村民们大多把孩子送进城区或者镇上的中心校读书。
“希望小学建成后被撤并的现象确实存在,我们在重庆酉阳、秀山、城口等偏远区县都看到过类似情况。”重庆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一位负责人说,“我们在希望小学选址时有一个规定,当地政府要保证学校建成后至少正常使用10年。然而,这些年来形势变化较快,一些农村地区的学生大量进入城镇读书,许多村校因无人上学而闲置。”
闲置校舍处置成难题
今年正好是希望工程发起30周年。1989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其宗旨是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希望小学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如今随着形势变化,一些闲置希望小学如何处置,倒成了一个难题。
看着家门口的校园里野草一天天长高,50岁的郭昌林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所学校的校舍曾是全村最漂亮的房子,现在虽然没有娃娃读书了,但让它这样一直荒着,也不是办法。”
野竹村小撤并后,闲置的校舍怎么办?孙祥生说,校舍是区里相关部门牵头、企业捐资建设的,村里不清楚产权归属,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置。由于校舍位置较为偏远,周围只有几户人家,目前还没有找到好的利用方式。
针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的大量闲置校舍状况,近年来国务院、部分省市出台文件,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事业优先”原则进行处置。但在现实中,空置校舍大都交通不便,开发价值低,不易吸引投资者。
一位农村学校校长表示,希望工程学校由企业或个人捐资,处置前需明晰产权、征求出资人意见,处理起来太复杂,拿不出好办法,只好先闲着。此外,一些干部担心校舍出租后出现管理跟不上、租金收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如若开发利用不当,造成校舍损坏或环境污染,将引起村民误会不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不利于校舍今后恢复办学。
社会助力乡村教育去往何方
一面是社会各界踊跃奉献的爱心,一面是废弃闲置的希望小学,以及依然薄弱的乡村教育。旨在援助贫困地区教育的希望工程等爱心工程应去往何方?
“应综合考虑人口政策变化、农村流动人口等因素,科学规划调整乡村学校布局,避免出现边建设、边闲置现象。”四川创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纪大海认为,地方政府应对辖区适龄儿童规模及变化趋势进行摸底、跟踪评估,将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需求相结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许多接受采访的基层人士认为,相比非寄宿制的乡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生源足、师资优,不仅教学质量相对更高,而且解决了许多农村父母外出打工无法照看孩子的难题,受到很多农村家长及学生的欢迎。应整合投向农村教育的社会资本,集中财力建设更受欢迎的寄宿制学校,让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摘自《半月谈》2019年第6期)
投入近200万元,仅使用了6年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三元村村民郭昌林每天都要到距家4公里外的南山镇中心小学,接送两个孙子上下学。而就在他家对面,村道边一所写着“三百梯长久希望小学”几个大字的学校则铁门紧锁,橙白相间的二层教学楼内空空荡荡,操场一侧长满半尺多高的野草。
这所总投入近200万元的四川汶川地震灾区首所投入使用的希望小学,在启用6年后陷入沉寂。“近几年生源越来越少,2013年村里报名新生仅有六七个,开不了班。”南山镇中心小学校长田文华告诉记者,学校于2015年停办后,教学设备被搬到中心校,由中心校每月出200元雇当地村民看护、打扫校舍,以备必要时恢复村小办学。
地处四川中部丘陵地区的中江县是典型的外出务工大县,全县141万人口中,常年在外务工人数达48万。中江县教育局副局长冷衍文说,近10年来该县撤并村小(含教学点、希望小学)共108所,全县837个村中仍在坚持办学的村小只剩90所。
记者采访发现,受农村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减少、城镇化加速、大量农村生源往城镇转移等多重因素影响,援建的希望小学被闲置的情况在全国多地存在。
在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双龙村,一栋贴着白色瓷砖的二层楼房格外醒目,楼顶的“希望小学”字样清晰可见。这所名为野竹村小的希望小学,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捐建。如今这里已是人去楼空,墙上的瓷砖开始剥落,教室的木门腐朽破败,楼前的乒乓球台则成为附近村民晾晒玉米的桌台。
“这栋学校10多年前就只剩十几个学生了,实在难以为继,已经撤并好几年了。”双龙村党支部书记孙祥生说,野竹村小條件有限,连操场也没有,留不住学生,如今村民们大多把孩子送进城区或者镇上的中心校读书。
“希望小学建成后被撤并的现象确实存在,我们在重庆酉阳、秀山、城口等偏远区县都看到过类似情况。”重庆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一位负责人说,“我们在希望小学选址时有一个规定,当地政府要保证学校建成后至少正常使用10年。然而,这些年来形势变化较快,一些农村地区的学生大量进入城镇读书,许多村校因无人上学而闲置。”
闲置校舍处置成难题
今年正好是希望工程发起30周年。1989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其宗旨是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希望小学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如今随着形势变化,一些闲置希望小学如何处置,倒成了一个难题。
看着家门口的校园里野草一天天长高,50岁的郭昌林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所学校的校舍曾是全村最漂亮的房子,现在虽然没有娃娃读书了,但让它这样一直荒着,也不是办法。”
野竹村小撤并后,闲置的校舍怎么办?孙祥生说,校舍是区里相关部门牵头、企业捐资建设的,村里不清楚产权归属,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置。由于校舍位置较为偏远,周围只有几户人家,目前还没有找到好的利用方式。
针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的大量闲置校舍状况,近年来国务院、部分省市出台文件,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事业优先”原则进行处置。但在现实中,空置校舍大都交通不便,开发价值低,不易吸引投资者。
一位农村学校校长表示,希望工程学校由企业或个人捐资,处置前需明晰产权、征求出资人意见,处理起来太复杂,拿不出好办法,只好先闲着。此外,一些干部担心校舍出租后出现管理跟不上、租金收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如若开发利用不当,造成校舍损坏或环境污染,将引起村民误会不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不利于校舍今后恢复办学。
社会助力乡村教育去往何方
一面是社会各界踊跃奉献的爱心,一面是废弃闲置的希望小学,以及依然薄弱的乡村教育。旨在援助贫困地区教育的希望工程等爱心工程应去往何方?
“应综合考虑人口政策变化、农村流动人口等因素,科学规划调整乡村学校布局,避免出现边建设、边闲置现象。”四川创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纪大海认为,地方政府应对辖区适龄儿童规模及变化趋势进行摸底、跟踪评估,将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需求相结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许多接受采访的基层人士认为,相比非寄宿制的乡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生源足、师资优,不仅教学质量相对更高,而且解决了许多农村父母外出打工无法照看孩子的难题,受到很多农村家长及学生的欢迎。应整合投向农村教育的社会资本,集中财力建设更受欢迎的寄宿制学校,让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摘自《半月谈》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