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中国梦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民族振兴。因此,正视当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大力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新世纪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困惑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有些地区普及了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也有了明显增加,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不仅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还在不断产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行政效能不高
(1)从国内外教育发展的经验看,学校设施的奢、华、大并不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应该片面追求硬件上的奢华,而是学校发展的内涵与实质,政府对教育投入加大,但给足了物质支撑,却缺少了管理层面、软件建设方面的投入,虽然也常派学校领导、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但学校领导者及教师的素质、社会及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诸多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依然让农村教育停滞不前,无实际性变化。
(2)对农村中学教育缺乏研究,教育督导评估走过场、讲形式,对农村教育无计可施,一心一意抓“安全”,不求改革和发展,求得学校不出事就万事大吉成了学校管理者堂而皇之地管理门道。浮躁充溢着农村教育,短视行为严重,受升学率影响,城区、民办教育做“实”,农村教育做“虚”,教育不公依然严重。
2.教育环境不和谐
(1)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使农村学生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很难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受到市场经济冲击,农民价值观向钱看的改变,农村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不能很好地结合,家庭、社会不能给学校以大力支持,彼此间不能很好地沟通,家长学校无法开课,使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变成“坡脚鸭”,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2)部分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缺乏远见,加上当前的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上高一级学校造成了巨大经济负担,而一旦不能就业,或是低收入就业,此经济负担靠父子两代人几年的努力才能还清。这样使得贫困家庭家长和子女达成一个共识:农民的孩子不想升官、发财,也不想成名,只初中毕业后能成个“家”,就了却一生的心愿。有钱无需要读书的思想充溢农村,农民腰包鼓起来了,但对教育对民族振兴的重要性缺少认知,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严重,造成学生对读书无兴趣,出现中途辍学现象。
(3)大部分有钱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对教育和经济发展没有认识,社会助学风气差,民众宁愿出钱赞助开展足球、篮球等体育活动,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没兴趣,也不愿设立奖学基金。
(4)大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过于兴旺,导致企业无与学校有利益关联的必要,也就无法存在企业与学校合作办特色学校的市场空间。
3.学校管理水平薄弱
(1)“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些管理无序、质量落后的农村薄弱学校,都与校长及其班子成员的管理水平不足或工作极不负责紧密相关。有的农村中小学校长平均每周在校时间少,爱好外出溜达,打牌娱乐,无所事事,爱搞“遥控指挥”,或学校工作则往下属一推了之;有的作风霸道,民主意识差,严重挫伤了班子成员乃至教师的积极性。部分管理能力差,管理办法、措施、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不求实际效果。在用人策略上任人唯亲,在激励机制上、评价制度上不切实际。教育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2)农村生活条件、生活水平与城市差距大,农村教师待遇较低,有水平的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职,导致农村中小学管理水平低下,特别是小学教育。
4.教师整体素质欠佳
(1)城乡教师配置不均衡、补充渠道不顺畅而造成的师资资源浪费,农村教师配备随意性较大,导致教师任课安排上专业不对口,部分教师学非所用,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教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不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2)部分教师由于长期地处偏远地区,没有竞争压力,缺乏责任意识,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一些农村学校教师来源复杂,基础素质低。加上学校管理自主性低,不合格教师充斥教师队伍,部分教师缺乏师德师风,从事教育却又违背教育规律,加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能真正实施,导致农村教师只有进口,没有出口,教育破窗效应突出。
5.课程结构不合理
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课程结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从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看,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既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需要,也对提高自身素质作用不大。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习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造成家长看不到送子女上学的好处,群众看不到投资基础教育与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什么直接关系,“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思想影响了农民教育投入的积极性。
6.生源基础薄弱
近五至十年来,农村的贫富差距在逐步加大,少数富裕起来的农民深感到在当今社会知识的重要和自身知识的不足,使较富裕的农民急切地希望自己子女受到高层次的良好教育,一大批学生纷纷流向城区学校。教师水平的悬殊以及教育的不公是造成农村优秀生源流失的主因。
7.教育资源配置不足
一些地方受资金所限,至今无法解决学生住宿,不少学校即使能够勉强提供寄宿,其条件也大多非常简陋,后勤配套设施及管理人员无法到位,学生的安全、卫生、医疗、管理等缺乏必要保障,难以满足学生寄宿的基本要求,一些教学设备投放不科学,许多设施并不是学校急需,造成囤积浪费,衍生出许多新问题。 8.教师培训不切合实际
教师培训制度落实不够,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农村学校教师由于学习和工作地域小,特别是小规模学校,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从未走出过县域参加培训,甚至有的乡村教师都没有进城听过课。有些的学校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跟不上,与外界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不畅,由于受经费困难所限,教学中必备的报刊、参考书等教学参考资料极其缺乏,教师难以及时获得相关的教育教学信息。一些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少。一些学校把开展课题研究当作学校的面子工程,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缺乏,从事教学研究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对教研、科研方法不清楚。教学活动缺乏深入探讨能力。开展的网络教研不切实际,或拼拼凑凑、剪剪贴贴成几篇文章就草草收场。使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致使很多教育行为违背了教育规律,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路
教育事业做的是人的事业,教育问题更多的是人的问题,其次才是物的问题和体制的问题。农村教育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只要统筹规划,加强管理,教育投入科学,让农民、学生找到接受教育后的出路,让农村教师不断提高素质,提高幸福指数,其余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追根溯源,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再那么神秘。
1.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更应关注软件的投入,也就是加强教育督导,组织成立农村教育智囊团对农村教育现状进行督导评估,评估的目的是给农村学校把脉,从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办学特色、办学机制等方面提出学校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对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进行跟踪指导、督查,并将之作为校长的评价指标。
2.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中学评价存在对象窄化、手段单一化、主体局限性等不足。如课程评价对象已窄化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平均分、升学率成为评价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指标,也成为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考试成了评价的唯一手段。因此,应树立新型的评价观,以学校规范化建设,人格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提高学生素质,学校为农村输送合格人才为重要指标,自觉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不断改进教学的作用。以发展性评价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促进农村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以及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
3.适当放宽农村学校编制指标,使农村教师有足够岗位,采取就近原则,真正腾出岗位让农村教师到本市城区好的学校跟班学习,与城市教师结对帮扶,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4.硬件设施的健全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要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做实大学生村官改革,让有文化知识的大学生管理农村,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并将联合社区、学校两轮驱动成立家长学校,以法律形式制定义务教育的乡规民约,保证农民的孩子受到较良好的教育,真正落实《义务教育法》,杜绝准辍学现象的发生。
5.千方百计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重视小学教育。一些乡村可以尝试通过村民委员会推荐选举产生立志为振兴民族教育的有志知识分子担当校长,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现状。
6.加强对学校管理干部及教师队伍的约束,以区教育局牵头建立农村教师行业自律协会,建立社会支持和约束机制(如教育受益方与施益方的联席议会制、教育听证制等),以法制思维、以人为本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
7.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优化学校人事管理。要加速实施“全员聘任、平等竞争、定编定岗、择优聘才、淘汰转岗、优化组织、强化培训、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人事改革。真正实现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校内岗位目标责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用量化的方法,对师德师风等不合格的教师从教师队伍中清理出去,杜绝不合格的人员担任农村教师。
8.实际上,乡村教师才是乡村教育的根本主体,乡村教师意识的提升与素质的保障才是发展乡村教育的根本,怎样吸引优秀的、赋予良好乡村情感的年轻人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之中,给予乡村教育事业以充分的保障,这才是眼下发展乡村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可以采取特殊的激励策略挽留经济状况不好的乡村学校的教师,如以教师服务换取贷款或债务豁免,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难问题,美化农村学校校园环境,吸引留住优秀教师。
9.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为教师统筹配备提供必要条件,针对农村教师配备的专业不对口现状,加大力度在全区重新整合教师队伍,配足配齐专业教师,尽力使教师专业对口,学有所用,才能使课程开发和实施有效进行。
10.提倡农村学校中条件好的与薄弱的学校之间联姻,可以考虑尝试教师跨校上课。对英语、美、音、体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可选派专业教师跨校上课。一可解决教师编制超员问题,二可实现专业对口,避免非专业教师教专业课的尴尬局面,三可减少其他科教师的教授科目数量,让农村教师都能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更集中地投入到所任教的科目。相互异地兼课或代课,促使资源共享,以达到以强扶弱,共同提高。
11.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农村中学真正能上本科院校的学生并不多,从全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面向农村的高职教育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现有的高职院校,面向农村必须在招生方面有优惠、特殊政策,如加分、就近、优先录取政策。这对减少农村中小学大量辍学,发展效益农业,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市化意义重大,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针对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缺乏农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农民没有一技之长,难以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贡献。因此,应该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的七、八年级阶段加入有当地特色的农村职业课程,九年级可不予安排。如在山区可安排种植类、畜牧兽医类的课程,在沿海地区可安排海产养殖类、旅游等课程,通过使用乡土教材,农、教结合,从而使农村学生学有所用,提高农村教育的投资效益。 13.在现在机制下,我们既要巩固好教师培养中的“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帮扶工程”,完成好“支教动作”“援边动作”和“自选动作”,也要尝试城里的委托管理,让优质学校和发展中学校自由恋爱,两相情愿,达成委托意向,由政府买单,以期产生“牵手效应”;尝试走名校集团化之路,在政府无钱买单,出现教育“圈地运动”“牛奶”稀释、简单复制等问题时,化敌为友,联盟壮大,以期产生“坐电梯效应”;尝试优质项目推广,走出去,引进来,借鉴创新,以期产生“涟漪效应”;尝试一校多区,利用品牌效应,扩充优质资源,以期产生“孵化效应”。
14.教育投入是影响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大部分农村学校小规模,按学生人数划拨教育经费,导致城乡教育投入的不公。政府有必要设计更系统、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教育经费划拨制度,要从多层面核算和拨付农村学校教育经费。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计算:从学校层面计算学校作为一个单位承担的费用,如接待费、电话费、报刊费、办公费、电费、办公用品购置费等。从班级层面计算课堂教学产生的费用。这些以班级为单位产生的费用不会因为班级人数多少而变化,如教师上课的耗费品粉笔、教具、学具、电教设备等教师用教学辅助设备。以学生为单位计算学生学习产生的费用,如学生上课时教室的灯光照明费、学生实验的材料消耗,住校生水电费。以这样的思路给学校核拨教育经费,会比刚性的“一刀切”按学生数量核拨教育经费合理得多。针对农村走读生较为突出的问题,可以由学区提供校车,免费接送,解决农村孩子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及住校生管理难问题。
15.规范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实事求是,还学校一片净土,让校长安心管理,教师安心教学。农村学校往往是多管单位,学校领导及教师既要忙于各种验收材料的整理,又要参加各种会议,搞形式的培训,分散了教学精力。我们应该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学校急需做什么,教师急需培训哪些,由谁负责,不做多余无效的事,解决实际问题,做能做到的现实需要的事,这样学校才能安静,教师才能安心。
16.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按农村规范化学校的办学标准,推进农村学校建设,保证学校教师、教育投入、办学条件等方面达标。具体的建设思路应该是:在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如果学校的生源长期相对稳定,则应该全面提高学校教师质量,充实教育投入,改进办学条件。如果农村学校规模太小,生源在减少,将来可能被撤并,则应该在其办学和教育投入达到国家和地方要求的标准后,重点加强其教师队伍建设。
在加快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没有可懈怠的理由,只有针对农村教育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强化对各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力度,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因此,关注农村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从农村教育目前的发展困境来看,发展农村教育还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海南三亚市第一中学)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中国梦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民族振兴。因此,正视当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大力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新世纪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困惑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有些地区普及了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也有了明显增加,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不仅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还在不断产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行政效能不高
(1)从国内外教育发展的经验看,学校设施的奢、华、大并不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应该片面追求硬件上的奢华,而是学校发展的内涵与实质,政府对教育投入加大,但给足了物质支撑,却缺少了管理层面、软件建设方面的投入,虽然也常派学校领导、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但学校领导者及教师的素质、社会及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诸多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依然让农村教育停滞不前,无实际性变化。
(2)对农村中学教育缺乏研究,教育督导评估走过场、讲形式,对农村教育无计可施,一心一意抓“安全”,不求改革和发展,求得学校不出事就万事大吉成了学校管理者堂而皇之地管理门道。浮躁充溢着农村教育,短视行为严重,受升学率影响,城区、民办教育做“实”,农村教育做“虚”,教育不公依然严重。
2.教育环境不和谐
(1)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使农村学生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很难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受到市场经济冲击,农民价值观向钱看的改变,农村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不能很好地结合,家庭、社会不能给学校以大力支持,彼此间不能很好地沟通,家长学校无法开课,使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变成“坡脚鸭”,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2)部分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缺乏远见,加上当前的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上高一级学校造成了巨大经济负担,而一旦不能就业,或是低收入就业,此经济负担靠父子两代人几年的努力才能还清。这样使得贫困家庭家长和子女达成一个共识:农民的孩子不想升官、发财,也不想成名,只初中毕业后能成个“家”,就了却一生的心愿。有钱无需要读书的思想充溢农村,农民腰包鼓起来了,但对教育对民族振兴的重要性缺少认知,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严重,造成学生对读书无兴趣,出现中途辍学现象。
(3)大部分有钱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对教育和经济发展没有认识,社会助学风气差,民众宁愿出钱赞助开展足球、篮球等体育活动,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没兴趣,也不愿设立奖学基金。
(4)大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过于兴旺,导致企业无与学校有利益关联的必要,也就无法存在企业与学校合作办特色学校的市场空间。
3.学校管理水平薄弱
(1)“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些管理无序、质量落后的农村薄弱学校,都与校长及其班子成员的管理水平不足或工作极不负责紧密相关。有的农村中小学校长平均每周在校时间少,爱好外出溜达,打牌娱乐,无所事事,爱搞“遥控指挥”,或学校工作则往下属一推了之;有的作风霸道,民主意识差,严重挫伤了班子成员乃至教师的积极性。部分管理能力差,管理办法、措施、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不求实际效果。在用人策略上任人唯亲,在激励机制上、评价制度上不切实际。教育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2)农村生活条件、生活水平与城市差距大,农村教师待遇较低,有水平的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职,导致农村中小学管理水平低下,特别是小学教育。
4.教师整体素质欠佳
(1)城乡教师配置不均衡、补充渠道不顺畅而造成的师资资源浪费,农村教师配备随意性较大,导致教师任课安排上专业不对口,部分教师学非所用,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教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不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2)部分教师由于长期地处偏远地区,没有竞争压力,缺乏责任意识,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一些农村学校教师来源复杂,基础素质低。加上学校管理自主性低,不合格教师充斥教师队伍,部分教师缺乏师德师风,从事教育却又违背教育规律,加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能真正实施,导致农村教师只有进口,没有出口,教育破窗效应突出。
5.课程结构不合理
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课程结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从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看,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既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需要,也对提高自身素质作用不大。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习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造成家长看不到送子女上学的好处,群众看不到投资基础教育与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什么直接关系,“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思想影响了农民教育投入的积极性。
6.生源基础薄弱
近五至十年来,农村的贫富差距在逐步加大,少数富裕起来的农民深感到在当今社会知识的重要和自身知识的不足,使较富裕的农民急切地希望自己子女受到高层次的良好教育,一大批学生纷纷流向城区学校。教师水平的悬殊以及教育的不公是造成农村优秀生源流失的主因。
7.教育资源配置不足
一些地方受资金所限,至今无法解决学生住宿,不少学校即使能够勉强提供寄宿,其条件也大多非常简陋,后勤配套设施及管理人员无法到位,学生的安全、卫生、医疗、管理等缺乏必要保障,难以满足学生寄宿的基本要求,一些教学设备投放不科学,许多设施并不是学校急需,造成囤积浪费,衍生出许多新问题。 8.教师培训不切合实际
教师培训制度落实不够,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农村学校教师由于学习和工作地域小,特别是小规模学校,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从未走出过县域参加培训,甚至有的乡村教师都没有进城听过课。有些的学校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跟不上,与外界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不畅,由于受经费困难所限,教学中必备的报刊、参考书等教学参考资料极其缺乏,教师难以及时获得相关的教育教学信息。一些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少。一些学校把开展课题研究当作学校的面子工程,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缺乏,从事教学研究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对教研、科研方法不清楚。教学活动缺乏深入探讨能力。开展的网络教研不切实际,或拼拼凑凑、剪剪贴贴成几篇文章就草草收场。使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致使很多教育行为违背了教育规律,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路
教育事业做的是人的事业,教育问题更多的是人的问题,其次才是物的问题和体制的问题。农村教育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只要统筹规划,加强管理,教育投入科学,让农民、学生找到接受教育后的出路,让农村教师不断提高素质,提高幸福指数,其余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追根溯源,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再那么神秘。
1.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更应关注软件的投入,也就是加强教育督导,组织成立农村教育智囊团对农村教育现状进行督导评估,评估的目的是给农村学校把脉,从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办学特色、办学机制等方面提出学校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对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进行跟踪指导、督查,并将之作为校长的评价指标。
2.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中学评价存在对象窄化、手段单一化、主体局限性等不足。如课程评价对象已窄化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平均分、升学率成为评价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指标,也成为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考试成了评价的唯一手段。因此,应树立新型的评价观,以学校规范化建设,人格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提高学生素质,学校为农村输送合格人才为重要指标,自觉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不断改进教学的作用。以发展性评价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促进农村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以及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
3.适当放宽农村学校编制指标,使农村教师有足够岗位,采取就近原则,真正腾出岗位让农村教师到本市城区好的学校跟班学习,与城市教师结对帮扶,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4.硬件设施的健全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要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做实大学生村官改革,让有文化知识的大学生管理农村,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并将联合社区、学校两轮驱动成立家长学校,以法律形式制定义务教育的乡规民约,保证农民的孩子受到较良好的教育,真正落实《义务教育法》,杜绝准辍学现象的发生。
5.千方百计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重视小学教育。一些乡村可以尝试通过村民委员会推荐选举产生立志为振兴民族教育的有志知识分子担当校长,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现状。
6.加强对学校管理干部及教师队伍的约束,以区教育局牵头建立农村教师行业自律协会,建立社会支持和约束机制(如教育受益方与施益方的联席议会制、教育听证制等),以法制思维、以人为本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
7.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优化学校人事管理。要加速实施“全员聘任、平等竞争、定编定岗、择优聘才、淘汰转岗、优化组织、强化培训、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人事改革。真正实现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校内岗位目标责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用量化的方法,对师德师风等不合格的教师从教师队伍中清理出去,杜绝不合格的人员担任农村教师。
8.实际上,乡村教师才是乡村教育的根本主体,乡村教师意识的提升与素质的保障才是发展乡村教育的根本,怎样吸引优秀的、赋予良好乡村情感的年轻人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之中,给予乡村教育事业以充分的保障,这才是眼下发展乡村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可以采取特殊的激励策略挽留经济状况不好的乡村学校的教师,如以教师服务换取贷款或债务豁免,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难问题,美化农村学校校园环境,吸引留住优秀教师。
9.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为教师统筹配备提供必要条件,针对农村教师配备的专业不对口现状,加大力度在全区重新整合教师队伍,配足配齐专业教师,尽力使教师专业对口,学有所用,才能使课程开发和实施有效进行。
10.提倡农村学校中条件好的与薄弱的学校之间联姻,可以考虑尝试教师跨校上课。对英语、美、音、体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可选派专业教师跨校上课。一可解决教师编制超员问题,二可实现专业对口,避免非专业教师教专业课的尴尬局面,三可减少其他科教师的教授科目数量,让农村教师都能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更集中地投入到所任教的科目。相互异地兼课或代课,促使资源共享,以达到以强扶弱,共同提高。
11.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农村中学真正能上本科院校的学生并不多,从全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面向农村的高职教育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现有的高职院校,面向农村必须在招生方面有优惠、特殊政策,如加分、就近、优先录取政策。这对减少农村中小学大量辍学,发展效益农业,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市化意义重大,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针对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缺乏农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农民没有一技之长,难以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贡献。因此,应该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的七、八年级阶段加入有当地特色的农村职业课程,九年级可不予安排。如在山区可安排种植类、畜牧兽医类的课程,在沿海地区可安排海产养殖类、旅游等课程,通过使用乡土教材,农、教结合,从而使农村学生学有所用,提高农村教育的投资效益。 13.在现在机制下,我们既要巩固好教师培养中的“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帮扶工程”,完成好“支教动作”“援边动作”和“自选动作”,也要尝试城里的委托管理,让优质学校和发展中学校自由恋爱,两相情愿,达成委托意向,由政府买单,以期产生“牵手效应”;尝试走名校集团化之路,在政府无钱买单,出现教育“圈地运动”“牛奶”稀释、简单复制等问题时,化敌为友,联盟壮大,以期产生“坐电梯效应”;尝试优质项目推广,走出去,引进来,借鉴创新,以期产生“涟漪效应”;尝试一校多区,利用品牌效应,扩充优质资源,以期产生“孵化效应”。
14.教育投入是影响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大部分农村学校小规模,按学生人数划拨教育经费,导致城乡教育投入的不公。政府有必要设计更系统、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教育经费划拨制度,要从多层面核算和拨付农村学校教育经费。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计算:从学校层面计算学校作为一个单位承担的费用,如接待费、电话费、报刊费、办公费、电费、办公用品购置费等。从班级层面计算课堂教学产生的费用。这些以班级为单位产生的费用不会因为班级人数多少而变化,如教师上课的耗费品粉笔、教具、学具、电教设备等教师用教学辅助设备。以学生为单位计算学生学习产生的费用,如学生上课时教室的灯光照明费、学生实验的材料消耗,住校生水电费。以这样的思路给学校核拨教育经费,会比刚性的“一刀切”按学生数量核拨教育经费合理得多。针对农村走读生较为突出的问题,可以由学区提供校车,免费接送,解决农村孩子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及住校生管理难问题。
15.规范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实事求是,还学校一片净土,让校长安心管理,教师安心教学。农村学校往往是多管单位,学校领导及教师既要忙于各种验收材料的整理,又要参加各种会议,搞形式的培训,分散了教学精力。我们应该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学校急需做什么,教师急需培训哪些,由谁负责,不做多余无效的事,解决实际问题,做能做到的现实需要的事,这样学校才能安静,教师才能安心。
16.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按农村规范化学校的办学标准,推进农村学校建设,保证学校教师、教育投入、办学条件等方面达标。具体的建设思路应该是:在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如果学校的生源长期相对稳定,则应该全面提高学校教师质量,充实教育投入,改进办学条件。如果农村学校规模太小,生源在减少,将来可能被撤并,则应该在其办学和教育投入达到国家和地方要求的标准后,重点加强其教师队伍建设。
在加快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没有可懈怠的理由,只有针对农村教育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强化对各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力度,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因此,关注农村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从农村教育目前的发展困境来看,发展农村教育还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海南三亚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