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过程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生活体验在课堂中再现,让生活经验在学习中不断丰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生活经验;体验;品德教育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4-013-01
一、从生活出发,表达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
生活,是一首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许多言语与经验、行动都来自自己的生活。我们的课程教学,更应该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真诚地表达出来。
1.再现生活,表达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其实也就是生活的再现。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不胆小》一课时,设计了一个“七嘴八舌说胆小”环节:老师先出示一组学生胆小的照片,让学生说说这些小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表现,再让小朋友在小组里说说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有没有胆小的时候,并说明胆小的原因,最后全班进行交流。这个环节从事先的调查分析到后来的敞开心扉说胆小,给了学生一次还原生活的机会,也使课堂变得更加亲切,在讨论交流活动中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2.活动呈现,分享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这就是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品德与(生活)社会》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某一次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二、到生活中去,在体验中成长
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学习与活动中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总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的。
1.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学生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从品德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不胆小》时,前几个环节学生已经明白了胆小的原因,从同学那儿学到了一些克服胆小的办法。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我设计了“挑战自我练勇敢”这个环节:挑战一,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大声唱歌。挑战二,跟客人老师打个招呼,欢迎他们来我们班做客。挑战三,黑匣子里面有一样东西,你敢不敢把它摸出来?通过这些小挑战,让学生有了锻炼自己克服胆小的机会,在这种体验中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获得了生活的技能。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的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带领学生来到校门口的公路上进行实地勘察,让他们记录一定时间内通过的各种车辆和行人的次数以及违反规则的次数,并进行分析:各种车辆和行人违反了哪些交通规则?为什么会违反?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全班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并把解决的办法上报学校德育处,让他们和社区、派出所共同协商解决校门口的交通安全。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亲自接触社会中的人与事,在考察与统计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同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2.淡化教育痕迹,实现自己教育自己
《品德与(生活)社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就更要淡化教育痕迹。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价值取向。这些都是一个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这些态度和观点正是在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与体验中不断丰富及完善起来的,他们感受得这样真切,因此在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调动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渐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如教学四年级的《从一滴水说起》一课,在教育学生爱护地球上越来越少的淡水资源时,老师没有进行单纯的谈话,而是通过一个演示活动自然地达成了教育目标。老师拿出一个苹果告诉学生:这代表圆圆的地球,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一种化合物。全球约有四分之三的面积覆盖着水,其中96.5%分布在海洋,淡水只占3.5%,再扣除无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顶上的冰冠,以及分布在盐碱湖和内海的水量,陆地上淡水湖和河流的水量不到地球总水量的 1% 。边讲述边演示切苹果活动,看到老师手中的苹果越变越少,不少学生发出了尖叫:“不能再切了,再切就没啦!”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真切的感受了淡水资源的紧缺,认识到爱护、节约水资源迫在眉睫。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这在阳光下幻化出无限美丽的源头活水。从生活出发,使学生在体验中成长,让课程真正成为沟通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关键词:生活经验;体验;品德教育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4-013-01
一、从生活出发,表达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
生活,是一首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许多言语与经验、行动都来自自己的生活。我们的课程教学,更应该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真诚地表达出来。
1.再现生活,表达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其实也就是生活的再现。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不胆小》一课时,设计了一个“七嘴八舌说胆小”环节:老师先出示一组学生胆小的照片,让学生说说这些小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表现,再让小朋友在小组里说说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有没有胆小的时候,并说明胆小的原因,最后全班进行交流。这个环节从事先的调查分析到后来的敞开心扉说胆小,给了学生一次还原生活的机会,也使课堂变得更加亲切,在讨论交流活动中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2.活动呈现,分享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这就是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品德与(生活)社会》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某一次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二、到生活中去,在体验中成长
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学习与活动中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总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的。
1.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学生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从品德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不胆小》时,前几个环节学生已经明白了胆小的原因,从同学那儿学到了一些克服胆小的办法。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我设计了“挑战自我练勇敢”这个环节:挑战一,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大声唱歌。挑战二,跟客人老师打个招呼,欢迎他们来我们班做客。挑战三,黑匣子里面有一样东西,你敢不敢把它摸出来?通过这些小挑战,让学生有了锻炼自己克服胆小的机会,在这种体验中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获得了生活的技能。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的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带领学生来到校门口的公路上进行实地勘察,让他们记录一定时间内通过的各种车辆和行人的次数以及违反规则的次数,并进行分析:各种车辆和行人违反了哪些交通规则?为什么会违反?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全班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并把解决的办法上报学校德育处,让他们和社区、派出所共同协商解决校门口的交通安全。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亲自接触社会中的人与事,在考察与统计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同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2.淡化教育痕迹,实现自己教育自己
《品德与(生活)社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就更要淡化教育痕迹。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价值取向。这些都是一个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这些态度和观点正是在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与体验中不断丰富及完善起来的,他们感受得这样真切,因此在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调动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渐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如教学四年级的《从一滴水说起》一课,在教育学生爱护地球上越来越少的淡水资源时,老师没有进行单纯的谈话,而是通过一个演示活动自然地达成了教育目标。老师拿出一个苹果告诉学生:这代表圆圆的地球,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一种化合物。全球约有四分之三的面积覆盖着水,其中96.5%分布在海洋,淡水只占3.5%,再扣除无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顶上的冰冠,以及分布在盐碱湖和内海的水量,陆地上淡水湖和河流的水量不到地球总水量的 1% 。边讲述边演示切苹果活动,看到老师手中的苹果越变越少,不少学生发出了尖叫:“不能再切了,再切就没啦!”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真切的感受了淡水资源的紧缺,认识到爱护、节约水资源迫在眉睫。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这在阳光下幻化出无限美丽的源头活水。从生活出发,使学生在体验中成长,让课程真正成为沟通生活与学习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