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引言
设计即人类有思想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人群对不同产品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一个产品越来越不能满足所有人群的需求。在产品设计前期阶段,我们必须树立以用户需求为目标,对特定用户的生活形态进行研究,发现特定用户的主要需求和特殊需求,通过解决需求来给产品的外观、功能等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解决他们的特殊需求,来设计让他们适用、易用、好用的产品。本文通过特定群体残疾人的驾车需求为切入点,探讨该群体的用车与驾车需求,得出适合该群体的有价值的设计机会。
2双下肢残疾人的需求分析
双下肢残疾人,根据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中的界定,属于肢体残疾二级。双下肢残疾人首先第一特征即“人”,因此会具有与生理机制或者本能属性所相联系的低层次的自然需求,其次它的第二个属性即“残疾人”,因为残疾两字的限制和框定,注定它后面的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以及尊重需求更会较正常人而言显得尤为突出。那么如何去满足这些需求?这些需求最终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即“自我实现”。
双下肢残疾人如果能驾车了,可以说是完成了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首先汽车代替了它的下肢,填补了它的缺失不能完成的功能,达到了生理需求的满足。另外他们驾车肯定会存在与现有驾车的不同,以及旁观者的态度影响,所以需要其他人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有爱心,才能想办法为他们创造更多人造事物来解决他们的问题,让他们有归属感。那针对汽车这一产品的生产,安全问题是毋庸置疑会排在第一考虑的,所以以双下肢残疾人为例,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分析方法,得出结论:双下肢残疾人的驾车需求就是他们自我实现需求的实现,也是从低级到高级的逐一需求满足的过程。因此从人的需要之丰富性来看,人的高层次的需要往往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是人自身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由低到高的愿望到欲望的实现。
双下肢残疾人想驾车,这是他们的普遍愿望,根据他们生理上的缺失来说也是一种必要的互补工作。但是他们想怎么开车?开什么样的车?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情绪等却是他们没有提出来的。为了让他们真正达到最高层次的需求,对他们隐性需求的挖掘需要更多的设计创新和考虑因素。隐性需求通常是对产品精神功能的需求,而在此双下肢残疾人对车的精神功能则有文化、素养、心理、价值和象征等方面的需求了。而对隐性需求的挖掘上我们又不得不回到显性需求上,这两者从字面上是相对立的两个点,但实质上它们是相互融合、相互依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的。
有效需求即总供给和总需求函数的交点,是一个均衡点,当然这是经济学中的解释,但同理在设计学的角度,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有效需求即“物”能提供给我们的所有功能与“人”对“物”的所有需求的一个交点,而此交点即在满足其他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能满足的最重要的需求。对于双下肢残疾人而言,对车的需求和正常人一样有储物、乘坐、代步、驾乘等,而普通车对他们能提供的功能也包括储物、乘坐、代步和驾驶等,因此这两者是能够出现交点的,但其中驾驶的这一需求相对于其他功能的满足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残疾人不能驾驶车的现状而决定的。因此,此处的有效需求是指:在满足车的储物、乘坐、代步等功能不变的情况下能满足残疾人的驾车需求。驾车这一行为是需要人的四肢通过感官器官对大脑的命令进行的支配活动而形成的,而双下肢残疾人和正常人相比在四肢的满足上有所缺陷,但为了达到和正常人驾车同样的目的,只能将正常人四肢需要完成的工作汇总到双手来完成,因此双下肢对于手控辅助装置的需求是有效需求,只有这个手控辅助装置的出现才能满足他们的驾驶需求。
在调研中发现,在生理的缺陷来说残疾人和正常人是有区别的。但是在不缺陷的生理上的需求却是一样的,例如:很多驾驶员喜欢在驾车时接电话、抽烟、聊天等,也会犯一些习惯性的错误,例如:开远光灯、不打转向灯、不按法规开车、超速、乱停车等。那我们能不能因为他们是残疾人是弱势,我们要关爱弱势而允许这些行为的发生呢?这些需求不是不存在的,但是却是我们需要避免的。因此这个“度”既要求我们更多的关爱残疾人为他们服务,同时也不能把关爱变成溺爱,该丢掉需求应该果断删除,留下的需求也要通过政策法规、社会习俗等因素约束,能在约束中发展的留下,违背约束的如果没有好的调整方式就必须抹杀。
当使用一个人造物产品时我们就不能只看在使用它时是不是影响了生态,因为在它被制造出来的那一刻已经和生态发生了关系。残疾人驾车使用的辅助装置,我们不能一味地只看到它的形态、功能而不考虑功能后面的技术和生产以及废弃,因此每个产品的生产与消亡都是一个循环过程。我们不仅要看到虽然在辅助装置本身来说没有对环境造成污染,但是从使用它的载体上来说却是排出二氧化碳的基础;从生产来说,创造的这个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本身不会制造污染,但是生产环节中所用的材料、原料、物质等却无一都是从自然中获取,这也是人类生态需求辩证关系中的一个方面:即对生態的获取需求。
3、小结
通过对双下肢残疾人的需求分析,我们从不同角度获取了他们的需求,有从普通人群需求等级到双下肢残疾人需求等级的仿效分析,同时针对残疾人进行了需求层次分析,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等级层次的分析,但各自侧重点不一样,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前者的存在性。
在双下肢残疾人需求层次分析阶段,利用矛盾法,把这一层次作为需求和限制两方面来阐述,使这两者相互制约的同时共同发展。双下肢残疾人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因此不能用正常人的需求系统来分析,但是和正常人共同之处却可借鉴,作者就是从此点出发创新了双下肢残疾人的需求层次,并总结了此需求层次之间的丰富关系。
从纵向上看,双下肢残疾人的五个需求是呈金字塔状依次上升的,由下至上,由易到难、由普通到特殊。每个需求都是在它下面层次需求的基础上而产生,范围也从“人”转移到“物”最后落脚在“环境”,最终到达的最高需求。从横向上看,这五者又是相互包含和相交的,由外及内、由大及小。显性需求是最容易表现出来的需求,而隐性需求包含在显性需求的信息中,通过隐性需求的获得根据特定人群、特定的环境得出针对不同点存在的有效需求融合最高、最大的生态需求所产生的交叉点即最后的适度需求,同时生态需求也是所有需求需要考虑的前提。它的过程也是由“人”关注到“物”融合“环境”最后落脚在“物”上,最终获得适度的“物”。
设计即人类有思想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人群对不同产品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一个产品越来越不能满足所有人群的需求。在产品设计前期阶段,我们必须树立以用户需求为目标,对特定用户的生活形态进行研究,发现特定用户的主要需求和特殊需求,通过解决需求来给产品的外观、功能等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解决他们的特殊需求,来设计让他们适用、易用、好用的产品。本文通过特定群体残疾人的驾车需求为切入点,探讨该群体的用车与驾车需求,得出适合该群体的有价值的设计机会。
2双下肢残疾人的需求分析
双下肢残疾人,根据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中的界定,属于肢体残疾二级。双下肢残疾人首先第一特征即“人”,因此会具有与生理机制或者本能属性所相联系的低层次的自然需求,其次它的第二个属性即“残疾人”,因为残疾两字的限制和框定,注定它后面的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以及尊重需求更会较正常人而言显得尤为突出。那么如何去满足这些需求?这些需求最终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即“自我实现”。
双下肢残疾人如果能驾车了,可以说是完成了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首先汽车代替了它的下肢,填补了它的缺失不能完成的功能,达到了生理需求的满足。另外他们驾车肯定会存在与现有驾车的不同,以及旁观者的态度影响,所以需要其他人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有爱心,才能想办法为他们创造更多人造事物来解决他们的问题,让他们有归属感。那针对汽车这一产品的生产,安全问题是毋庸置疑会排在第一考虑的,所以以双下肢残疾人为例,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分析方法,得出结论:双下肢残疾人的驾车需求就是他们自我实现需求的实现,也是从低级到高级的逐一需求满足的过程。因此从人的需要之丰富性来看,人的高层次的需要往往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是人自身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由低到高的愿望到欲望的实现。
双下肢残疾人想驾车,这是他们的普遍愿望,根据他们生理上的缺失来说也是一种必要的互补工作。但是他们想怎么开车?开什么样的车?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情绪等却是他们没有提出来的。为了让他们真正达到最高层次的需求,对他们隐性需求的挖掘需要更多的设计创新和考虑因素。隐性需求通常是对产品精神功能的需求,而在此双下肢残疾人对车的精神功能则有文化、素养、心理、价值和象征等方面的需求了。而对隐性需求的挖掘上我们又不得不回到显性需求上,这两者从字面上是相对立的两个点,但实质上它们是相互融合、相互依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的。
有效需求即总供给和总需求函数的交点,是一个均衡点,当然这是经济学中的解释,但同理在设计学的角度,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有效需求即“物”能提供给我们的所有功能与“人”对“物”的所有需求的一个交点,而此交点即在满足其他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能满足的最重要的需求。对于双下肢残疾人而言,对车的需求和正常人一样有储物、乘坐、代步、驾乘等,而普通车对他们能提供的功能也包括储物、乘坐、代步和驾驶等,因此这两者是能够出现交点的,但其中驾驶的这一需求相对于其他功能的满足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残疾人不能驾驶车的现状而决定的。因此,此处的有效需求是指:在满足车的储物、乘坐、代步等功能不变的情况下能满足残疾人的驾车需求。驾车这一行为是需要人的四肢通过感官器官对大脑的命令进行的支配活动而形成的,而双下肢残疾人和正常人相比在四肢的满足上有所缺陷,但为了达到和正常人驾车同样的目的,只能将正常人四肢需要完成的工作汇总到双手来完成,因此双下肢对于手控辅助装置的需求是有效需求,只有这个手控辅助装置的出现才能满足他们的驾驶需求。
在调研中发现,在生理的缺陷来说残疾人和正常人是有区别的。但是在不缺陷的生理上的需求却是一样的,例如:很多驾驶员喜欢在驾车时接电话、抽烟、聊天等,也会犯一些习惯性的错误,例如:开远光灯、不打转向灯、不按法规开车、超速、乱停车等。那我们能不能因为他们是残疾人是弱势,我们要关爱弱势而允许这些行为的发生呢?这些需求不是不存在的,但是却是我们需要避免的。因此这个“度”既要求我们更多的关爱残疾人为他们服务,同时也不能把关爱变成溺爱,该丢掉需求应该果断删除,留下的需求也要通过政策法规、社会习俗等因素约束,能在约束中发展的留下,违背约束的如果没有好的调整方式就必须抹杀。
当使用一个人造物产品时我们就不能只看在使用它时是不是影响了生态,因为在它被制造出来的那一刻已经和生态发生了关系。残疾人驾车使用的辅助装置,我们不能一味地只看到它的形态、功能而不考虑功能后面的技术和生产以及废弃,因此每个产品的生产与消亡都是一个循环过程。我们不仅要看到虽然在辅助装置本身来说没有对环境造成污染,但是从使用它的载体上来说却是排出二氧化碳的基础;从生产来说,创造的这个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本身不会制造污染,但是生产环节中所用的材料、原料、物质等却无一都是从自然中获取,这也是人类生态需求辩证关系中的一个方面:即对生態的获取需求。
3、小结
通过对双下肢残疾人的需求分析,我们从不同角度获取了他们的需求,有从普通人群需求等级到双下肢残疾人需求等级的仿效分析,同时针对残疾人进行了需求层次分析,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等级层次的分析,但各自侧重点不一样,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前者的存在性。
在双下肢残疾人需求层次分析阶段,利用矛盾法,把这一层次作为需求和限制两方面来阐述,使这两者相互制约的同时共同发展。双下肢残疾人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因此不能用正常人的需求系统来分析,但是和正常人共同之处却可借鉴,作者就是从此点出发创新了双下肢残疾人的需求层次,并总结了此需求层次之间的丰富关系。
从纵向上看,双下肢残疾人的五个需求是呈金字塔状依次上升的,由下至上,由易到难、由普通到特殊。每个需求都是在它下面层次需求的基础上而产生,范围也从“人”转移到“物”最后落脚在“环境”,最终到达的最高需求。从横向上看,这五者又是相互包含和相交的,由外及内、由大及小。显性需求是最容易表现出来的需求,而隐性需求包含在显性需求的信息中,通过隐性需求的获得根据特定人群、特定的环境得出针对不同点存在的有效需求融合最高、最大的生态需求所产生的交叉点即最后的适度需求,同时生态需求也是所有需求需要考虑的前提。它的过程也是由“人”关注到“物”融合“环境”最后落脚在“物”上,最终获得适度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