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多年从事初中《历史》和《语文》两科的教学,从中渐渐发现《历史》和《语文》在教学上有很多地方都可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使教学更具生动性,在教学中都可互相渗透,因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和《语文》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 文学知识与历史发展的整合。历史的发展的,纵观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材和语文教材,两者在编写与教学上都可以想到整合。《历史》按历史发展的脉络安排课文,《语文》教材都会安排各个时代各个国家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作为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无非就是让学生了解各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艺术成就、思想理念等。我们在教学《历史》课文时,可以渗透文学知识。比如教学历史岳麓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就可将文学知识“诗歌”与历史的发展整合起来,让同学们在学历史的同时掌握诗歌发展的脉络,进而了解诗歌的一些文学知识,由春秋战国的《诗经》到唐诗,可重温“风”、“雅”、“颂”的形成,以及“韵”和“对仗”的产生;从隋唐的兴衰史,可以了解科举制的影响、李白的浪漫与杜甫的现实。
二、 历史教材中代表人物与语文教材中重点课文的整合。人类历史无论是哪个时期,都会涌现出很多对历史发展起着巨大贡献的重要人物,正是由于这些人物,推动着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不断地向前发展,因为有了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才孕育出了影响深远的“老庄”“孔孟”思想。比如在教学岳麓版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一课时,重点就要介绍孔子这一人物,而他最具代表的作品就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论语》,如果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同学们就能轻意掌握孔子思想,理解《论语》中的言论意思。
三、 艺术成就与时代背景的整合。细数历史发展中各个时代的艺术成就,都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现状分不开的,唐诗为什么如此高度繁荣,明清却出现了四大名著,究其原因,都是科举制度与统治集团造成的结果。我们在分析唐诗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时候,可能有同学会问:什么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李白为什么会被称为诗仙,杜甫为什么会写出“三吏三别”等等的问题,如果将两人生活的历史时期相对比,将李白的诗与杜甫的诗相对比,就不难理解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在教学明清的艺术成就时,也可从明清科举考试中的“八股取士”和“皇权高度集中,人民对封建统治的反抗”等方面来理解,将历史发展与文学艺术中的代表人物结合起来,同学们就可轻意地掌握课文内容了。
四、 两科教学中德育与美学价值的整合。似乎看来,“美”不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本人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以及学生、家长的反映中,“美”与“历史”这一科相去甚远。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历史课讲的是过去了的东西,枯燥无味,一点都不实在,无甚用处;而作为历史老师,则往往与“古董”、“死板”等词挂上勾。
“历史使人明智”这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历史科作为一门综合学科,里面记载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历史就是人类的过去,一部历史书就是人类过去所经历所创造的全部记录。后人侧身历史当中,能深深地体验,观察到那种种“人生百态”:有为国家民族舍身捐躯的;有卖国求荣的;有杀生成仁的;有求生害义的;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在这里,一切忠的奸的,好的坏的,美的丑的……都彰显世上,无所遁形。受赞颂的,流芳百世;受唾弃的,遗臭万年。中学历史课本中的美育内容纷繁复杂,却与语文教学交错联系。在两者之间我们都能找到美的结合点,比如壮美的建筑“河北赵州桥”——颇具民族特色,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设计精巧,轻盈匀称;栏板上的龙形花纹,龙的姿态活泼……这些美的特点,在中学语文的《赵洲桥》一课就介绍得十分清楚。同样,故宫博物院:古代城市建筑杰作;紫禁城内的皇宫建筑群金碧辉煌,是中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也在八年级语文《故宫博物院》生动具体地进行了介绍;又如优美的文学艺术《诗经》——颇具艺术感染力,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诗歌及文学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学习了《关雎》与《蒹葭》,就更为深刻地对《诗经》有进一步的了解。唐诗宋词以及明清的小说亦复如是;壮观宏大的历史战争画卷,悲壮而又耐人寻味,百成雄师过大江,万马千军,气势磅礴,战斗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宏大。兵法的运用,战争的策略,任用人才,严肃军纪,争取人民的支持……在毛泽东的《新闻两则》里,都能读出耐人寻味的深意来。美的人,美的精神境界,美的品德,美的文化,美的艺术…… 在《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中,都可以找到共鸣。
总之,《历史》教学是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是相辅相承的,要学生学好《历史》,必须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语文功底,使《语文》和《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应避免古板、单调的填表鸭式教学,避免肤浅的诵读式教学,应根据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可采用讲述、讲解、讲读、讲演法等;随着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教师也应施以不同的教法。有时学生也可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教师可用谈话 “乘势追问”“引发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自查自找”等方法加以解决。
一、 文学知识与历史发展的整合。历史的发展的,纵观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材和语文教材,两者在编写与教学上都可以想到整合。《历史》按历史发展的脉络安排课文,《语文》教材都会安排各个时代各个国家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作为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无非就是让学生了解各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艺术成就、思想理念等。我们在教学《历史》课文时,可以渗透文学知识。比如教学历史岳麓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就可将文学知识“诗歌”与历史的发展整合起来,让同学们在学历史的同时掌握诗歌发展的脉络,进而了解诗歌的一些文学知识,由春秋战国的《诗经》到唐诗,可重温“风”、“雅”、“颂”的形成,以及“韵”和“对仗”的产生;从隋唐的兴衰史,可以了解科举制的影响、李白的浪漫与杜甫的现实。
二、 历史教材中代表人物与语文教材中重点课文的整合。人类历史无论是哪个时期,都会涌现出很多对历史发展起着巨大贡献的重要人物,正是由于这些人物,推动着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不断地向前发展,因为有了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才孕育出了影响深远的“老庄”“孔孟”思想。比如在教学岳麓版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一课时,重点就要介绍孔子这一人物,而他最具代表的作品就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论语》,如果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同学们就能轻意掌握孔子思想,理解《论语》中的言论意思。
三、 艺术成就与时代背景的整合。细数历史发展中各个时代的艺术成就,都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现状分不开的,唐诗为什么如此高度繁荣,明清却出现了四大名著,究其原因,都是科举制度与统治集团造成的结果。我们在分析唐诗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时候,可能有同学会问:什么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李白为什么会被称为诗仙,杜甫为什么会写出“三吏三别”等等的问题,如果将两人生活的历史时期相对比,将李白的诗与杜甫的诗相对比,就不难理解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在教学明清的艺术成就时,也可从明清科举考试中的“八股取士”和“皇权高度集中,人民对封建统治的反抗”等方面来理解,将历史发展与文学艺术中的代表人物结合起来,同学们就可轻意地掌握课文内容了。
四、 两科教学中德育与美学价值的整合。似乎看来,“美”不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本人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以及学生、家长的反映中,“美”与“历史”这一科相去甚远。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历史课讲的是过去了的东西,枯燥无味,一点都不实在,无甚用处;而作为历史老师,则往往与“古董”、“死板”等词挂上勾。
“历史使人明智”这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历史科作为一门综合学科,里面记载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历史就是人类的过去,一部历史书就是人类过去所经历所创造的全部记录。后人侧身历史当中,能深深地体验,观察到那种种“人生百态”:有为国家民族舍身捐躯的;有卖国求荣的;有杀生成仁的;有求生害义的;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在这里,一切忠的奸的,好的坏的,美的丑的……都彰显世上,无所遁形。受赞颂的,流芳百世;受唾弃的,遗臭万年。中学历史课本中的美育内容纷繁复杂,却与语文教学交错联系。在两者之间我们都能找到美的结合点,比如壮美的建筑“河北赵州桥”——颇具民族特色,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设计精巧,轻盈匀称;栏板上的龙形花纹,龙的姿态活泼……这些美的特点,在中学语文的《赵洲桥》一课就介绍得十分清楚。同样,故宫博物院:古代城市建筑杰作;紫禁城内的皇宫建筑群金碧辉煌,是中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也在八年级语文《故宫博物院》生动具体地进行了介绍;又如优美的文学艺术《诗经》——颇具艺术感染力,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诗歌及文学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学习了《关雎》与《蒹葭》,就更为深刻地对《诗经》有进一步的了解。唐诗宋词以及明清的小说亦复如是;壮观宏大的历史战争画卷,悲壮而又耐人寻味,百成雄师过大江,万马千军,气势磅礴,战斗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宏大。兵法的运用,战争的策略,任用人才,严肃军纪,争取人民的支持……在毛泽东的《新闻两则》里,都能读出耐人寻味的深意来。美的人,美的精神境界,美的品德,美的文化,美的艺术…… 在《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中,都可以找到共鸣。
总之,《历史》教学是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是相辅相承的,要学生学好《历史》,必须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语文功底,使《语文》和《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应避免古板、单调的填表鸭式教学,避免肤浅的诵读式教学,应根据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可采用讲述、讲解、讲读、讲演法等;随着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教师也应施以不同的教法。有时学生也可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教师可用谈话 “乘势追问”“引发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自查自找”等方法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