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8日-9日,陈建骐·TheSound2009主题音乐会将在解放军歌剧院上演。台湾“小清新”音乐代言人将通过剧场音乐讲述都市人的悲喜。
年纪不过三十出头、充满书卷气息的陈建骐,是台湾当今最炙手可热的广告、剧场音乐创作人。他不仅从学生时代起便长年深耕于小剧场及电影、广告配乐,同时更是个出色的编曲家,帮许茹芸、刘若英、李玟等写曲,也在陈珊妮、陈绮贞、杨乃文的演唱会上亮过相担纲键盘。在他的音乐里听不见大悲大喜,也少有单纯的情歌创作,惯有仅是淡缈的忧伤情绪。记者通过邮件与陈建骐沟通,更直面他的音乐创作思路。
记者:你在做一些舞台剧或者电影配乐的时候,是依据剧本来创作,还是更多来自自己的生活经验?
陈:剧本或电影的故事会是我的触媒,触动我本身生活的部分,我不喜欢完全跟着剧本走,我想创作声音文本,偷渡自己的说法,平行于导演的诠释。我觉得这样的空间可以给观者更多的想法。
记者:你有没有比较喜欢的配乐大师。最欣赏他们哪点?他们对你有哪些启发?
陈:我喜欢很多配乐大师,阪本龙一是我一直喜欢的音乐家,他不断创新、尝试、对于声音和音乐寻求极限,同时兼顾情感。Hans Zimmer,久石让,Michael Nyman,Phillip Glass这些音乐人对我最大的启发,是他们都能在音乐里表现自己,而这对我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很多人称你为“小清新”掌门人,你怎么理解“小清新”音乐?
陈:我不知道有这样的说法。我想我自己的音乐跟我的生活、情绪一样,都希望能维持一个稳定的状态,我不想去理解过于复杂的人际,计较社会上的竞争。我想认真地过生活,而把我的生活透过音乐记录。跟着戏剧,电影,歌手,无论哪一种媒介,都有我的看法。或许“小清新”就是心里那块不想被压力压垮的部分吧!
记者:你和陈珊妮合作的缘由是什么?你们的合作方式是怎样的?她会给些什么样的建议吗?
陈:我很喜欢她的音乐……也是从小听大……哈哈哈……第一次的合作是2004年她的美中毒演唱会,她想把之前的歌曲重新改编,而找上我负责几首歌,之后也在演唱会当键盘手。我们的工作给彼此的空间非常大,我想是因为我们对彼此有着相当的信任。她不喜欢做同样的事情,所以不论在编曲上或是演唱会的编排,我们每次都要不同,音色,弹法……她也会用她在录音室的经验来处理现场演出的问题。我觉得每个音乐人应该像珊妮一样的自我要求,我也在学习中。
记者:在合作过的歌手当中,似乎女生占多数,是因为你的音乐更适合女声的演绎吗?
陈:我也没有想过,其实最早我是跟周华健合作,其它男歌手也有,光良、品冠……我想或许因为我喜欢细腻的音乐表现,也较擅长于钢琴,弦乐的处理。我也喜欢女生的声音,是舒服的声音。
记者:对于剧场配乐和单纯的写歌,更偏爱哪一种?哪一种写作起来更顺手?
陈:我喜欢剧场配乐。没有了歌词,音乐可以为自己说话,听者更可以不受语言隔阂的投射自己的感觉。我很少写演唱的歌曲,一是我自己不写词,二是很少能有令我动容的词。但我喜欢李格弟的词,充满画面感,以及不断诘问的文字。
记者:有一种说法是,音乐最终可能成为一种附加在其它产品上的东西,而作为独立产品的形态将消失,你的看法怎样?
陈:音乐就是音乐,即使所有的媒材都消失:CD、DVD甚至mp3都不存在,只要有人哼出一段旋律,碰触琴键,感动就会发生。
当然,作为产品的部分或许价值会减弱,但其实,纯粹听音乐的人因为喜欢这音乐,进而喜欢创作者,想了解他的生活,于是,音乐便跟创作者的生活一起驻进听者。如此,任何的产品其实是附加在音乐之上,而非反过来,我想这是思维的不同。
年纪不过三十出头、充满书卷气息的陈建骐,是台湾当今最炙手可热的广告、剧场音乐创作人。他不仅从学生时代起便长年深耕于小剧场及电影、广告配乐,同时更是个出色的编曲家,帮许茹芸、刘若英、李玟等写曲,也在陈珊妮、陈绮贞、杨乃文的演唱会上亮过相担纲键盘。在他的音乐里听不见大悲大喜,也少有单纯的情歌创作,惯有仅是淡缈的忧伤情绪。记者通过邮件与陈建骐沟通,更直面他的音乐创作思路。
记者:你在做一些舞台剧或者电影配乐的时候,是依据剧本来创作,还是更多来自自己的生活经验?
陈:剧本或电影的故事会是我的触媒,触动我本身生活的部分,我不喜欢完全跟着剧本走,我想创作声音文本,偷渡自己的说法,平行于导演的诠释。我觉得这样的空间可以给观者更多的想法。
记者:你有没有比较喜欢的配乐大师。最欣赏他们哪点?他们对你有哪些启发?
陈:我喜欢很多配乐大师,阪本龙一是我一直喜欢的音乐家,他不断创新、尝试、对于声音和音乐寻求极限,同时兼顾情感。Hans Zimmer,久石让,Michael Nyman,Phillip Glass这些音乐人对我最大的启发,是他们都能在音乐里表现自己,而这对我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很多人称你为“小清新”掌门人,你怎么理解“小清新”音乐?
陈:我不知道有这样的说法。我想我自己的音乐跟我的生活、情绪一样,都希望能维持一个稳定的状态,我不想去理解过于复杂的人际,计较社会上的竞争。我想认真地过生活,而把我的生活透过音乐记录。跟着戏剧,电影,歌手,无论哪一种媒介,都有我的看法。或许“小清新”就是心里那块不想被压力压垮的部分吧!
记者:你和陈珊妮合作的缘由是什么?你们的合作方式是怎样的?她会给些什么样的建议吗?
陈:我很喜欢她的音乐……也是从小听大……哈哈哈……第一次的合作是2004年她的美中毒演唱会,她想把之前的歌曲重新改编,而找上我负责几首歌,之后也在演唱会当键盘手。我们的工作给彼此的空间非常大,我想是因为我们对彼此有着相当的信任。她不喜欢做同样的事情,所以不论在编曲上或是演唱会的编排,我们每次都要不同,音色,弹法……她也会用她在录音室的经验来处理现场演出的问题。我觉得每个音乐人应该像珊妮一样的自我要求,我也在学习中。
记者:在合作过的歌手当中,似乎女生占多数,是因为你的音乐更适合女声的演绎吗?
陈:我也没有想过,其实最早我是跟周华健合作,其它男歌手也有,光良、品冠……我想或许因为我喜欢细腻的音乐表现,也较擅长于钢琴,弦乐的处理。我也喜欢女生的声音,是舒服的声音。
记者:对于剧场配乐和单纯的写歌,更偏爱哪一种?哪一种写作起来更顺手?
陈:我喜欢剧场配乐。没有了歌词,音乐可以为自己说话,听者更可以不受语言隔阂的投射自己的感觉。我很少写演唱的歌曲,一是我自己不写词,二是很少能有令我动容的词。但我喜欢李格弟的词,充满画面感,以及不断诘问的文字。
记者:有一种说法是,音乐最终可能成为一种附加在其它产品上的东西,而作为独立产品的形态将消失,你的看法怎样?
陈:音乐就是音乐,即使所有的媒材都消失:CD、DVD甚至mp3都不存在,只要有人哼出一段旋律,碰触琴键,感动就会发生。
当然,作为产品的部分或许价值会减弱,但其实,纯粹听音乐的人因为喜欢这音乐,进而喜欢创作者,想了解他的生活,于是,音乐便跟创作者的生活一起驻进听者。如此,任何的产品其实是附加在音乐之上,而非反过来,我想这是思维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