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等。本人根据平时的学习思考、听课调研等,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优化组合,增强合作信心
学习小组,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即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各组间力求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地展开小组竞赛。小组中的成员要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增强自信心。
二、选择好可供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和切入点
一项需要分工且需要大家共同完成的任务是促成合作行为的最基本条件。教师选择好合作学习的问题和切入点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并通过创设情境,提出有趣、富有挑战的问题,或开放性的问题,很好地激发学习积极性。合作学习的设计要考虑这样一些问题: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而且,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一个人学习有困难,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才能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合作。另外,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当学生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一位教师在执教《数据的搜集与整理》中,大胆地让学生提出合作的任务,取得了很好地效果。首先这位老师先让学生各自看录像统计进校门的男女学生人数,结果学生统计的结果五花八门。面对这个问题,老师问学生用什么办法才能够达到最好的统计效果?这位老师并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分小组统计,而是让学生在发生困难时自己提出合作任务,结果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配合默契,产生了很好的合作效果。
三、学会表达和倾听是有效合作的前提
数学中的合作学习,更多需要合作者之间的表达与倾听,两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 只有表达或只有倾听都不可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低年级的孩子常有急于表达而顾不上倾听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除指导好孩子们有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外,还要求他们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表达。让孩子们听其他合作者发表意见时不打岔、不插嘴,听清说什么?哪里说得好?还有哪里不足,我该怎么说?这一做法使孩子们的说在听的基础上,使说的起点更高,表达得更好,双方达成了有效的合作。
四、学会互助和支持是有效合作的关键
学生同伴间的学习互助、支持很重要。教学实践证明,来自同伴间的帮助远比教师的帮助效果好。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具体而言,要重视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1、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3、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通过组内交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通过组内启发,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组共同认识;通过组内帮助,提高学习的正确率;通过组内合作,学生养成更多的合作精神,提高小组的学习效率。
五、让合作小组参与课前预习
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预习是否主动也影响预习的质量。但是一些同学缺乏预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无视预习,到课堂上疑点重重,感到吃力。教学实践证明,让合作小组积极参与课前预习,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同时也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路程问题” 前,先布置学生预习,并试做几道题,发现疑难问题可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有时鉴于小学生思考时易出现随意性,预习前,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思考题,独立思考后,再拿到小组里交流解决,比一比,哪组同学学得好,谁是小组中表现最棒的人。学生为了表现自己,认真地进行预习,这样在教学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以上只是本人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粗浅看法。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功效,还得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优化组合,增强合作信心
学习小组,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即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各组间力求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地展开小组竞赛。小组中的成员要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增强自信心。
二、选择好可供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和切入点
一项需要分工且需要大家共同完成的任务是促成合作行为的最基本条件。教师选择好合作学习的问题和切入点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并通过创设情境,提出有趣、富有挑战的问题,或开放性的问题,很好地激发学习积极性。合作学习的设计要考虑这样一些问题: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而且,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一个人学习有困难,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才能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合作。另外,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当学生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一位教师在执教《数据的搜集与整理》中,大胆地让学生提出合作的任务,取得了很好地效果。首先这位老师先让学生各自看录像统计进校门的男女学生人数,结果学生统计的结果五花八门。面对这个问题,老师问学生用什么办法才能够达到最好的统计效果?这位老师并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分小组统计,而是让学生在发生困难时自己提出合作任务,结果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配合默契,产生了很好的合作效果。
三、学会表达和倾听是有效合作的前提
数学中的合作学习,更多需要合作者之间的表达与倾听,两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 只有表达或只有倾听都不可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低年级的孩子常有急于表达而顾不上倾听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除指导好孩子们有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外,还要求他们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表达。让孩子们听其他合作者发表意见时不打岔、不插嘴,听清说什么?哪里说得好?还有哪里不足,我该怎么说?这一做法使孩子们的说在听的基础上,使说的起点更高,表达得更好,双方达成了有效的合作。
四、学会互助和支持是有效合作的关键
学生同伴间的学习互助、支持很重要。教学实践证明,来自同伴间的帮助远比教师的帮助效果好。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具体而言,要重视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1、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3、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通过组内交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通过组内启发,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组共同认识;通过组内帮助,提高学习的正确率;通过组内合作,学生养成更多的合作精神,提高小组的学习效率。
五、让合作小组参与课前预习
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预习是否主动也影响预习的质量。但是一些同学缺乏预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无视预习,到课堂上疑点重重,感到吃力。教学实践证明,让合作小组积极参与课前预习,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同时也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路程问题” 前,先布置学生预习,并试做几道题,发现疑难问题可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有时鉴于小学生思考时易出现随意性,预习前,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思考题,独立思考后,再拿到小组里交流解决,比一比,哪组同学学得好,谁是小组中表现最棒的人。学生为了表现自己,认真地进行预习,这样在教学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以上只是本人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粗浅看法。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功效,还得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