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学习者一般在小学3年级开始学习外语(英语),众所周知,在学习者说出目的语之前都会经历一段沉默期。学生的沉默期现象一直都是教育学者和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关注沉默期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外语学习,提出恰当的目的语输出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根据克拉申提出的沉默期理论,简要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以此为当代儿童英语教学提供相对有价值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沉默期;输入;情感因素;小学英语教学
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再进行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并将这种语言作为辅助型语言或通用语,这种语言通常被称为第二语言。针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克拉申提出了沉默期理论,虽然Krashen等研究者所研究的通常是在自然状态下的沉默期,但这一规律的本质也适用于外语学习过程中。外语学习中,同样也存在沉默期,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沉默期较短一些的往往只有几个月,有的则非常长。这一问题引起了学者们对外语学习中沉默期的研究,为了更好的达到有效教学。
一、沉默期理论概述
“沉默期”(Silent Period)这一概念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来支持他的监察模式理论的证据之一(张淑萍,2001;龚智敏,2002)。Krashen认为,在习得母语过程中,幼儿在说话之前,大约要经历一年听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受每个人语言天赋或性格差异的影响,个体间沉默期长短也会有所不同。Ellis(1997)把沉默期与私人言语( private speech) 联系起来,认为,某些第二语言学习者沉默期期间,他们也许在生成私人言语。Ellis(1994)认为,在外语习得的过程中,沉默期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习者需要一个缓解的过程来发现什么是语言,以及语言可以用来做什么。Johnson(2002)认为在学生开始接触一门新的语言到开始说出该语言之间也许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外语习得的沉默期。
总之,当学习者处于沉默期的过程中时,大脑在不断地处理输入的信息,不断地理解和建构自身的语言体系,进而逐渐将听懂的内容内化,为理解和使用目的语的实际交际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沉默期的成因-输入
众所周知,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其中的输入假说可以说是其中的核心。Krashen(1982)认为输入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回答了什么是外语,以及如何学习外语。在其输入假设中,用“i”来表示学习者目前的语言能力,用“i+1”来表示语言学习者下一个更高的层次。输入假设中认为,学习者希望由“i”提高到“i+1”水平的前提是,学习者可以理解和掌握含有“i+1”的语言输入内容。所谓“可理解性输入”指的是,对学生者输入的材料要高于他们现有知识水平,并且学习材料在学习者的理解范围内。如果语言材料中的内容学习者都已掌握,或语言材料内容难度过大,都不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语言输入的作用就是激发大脑中的习得机制,而激发条件便是恰当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正因为学习者需要可理解性输入,因此,他们都会度过一段沉默期。学习者只有获得足够的预料输入,他们才能逐渐具备语言运用能力。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口语交际水平,在通过他们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语料之后便会自然而然的获得。练习口语输入的黄金时期是在持续听力输入一到两年之后。准确的说,也就是听力输入保持在1000-2000小时之间。在这个时段内,学习者无论是效率还是准确度较之前相比都会有较大的提高。由此可见,习得语言的关键之处在于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这也正是沉默期形成的首要原因。
三、沉默期的影响因素-情感因素
教育及心理研究领域众多学者在针对二语学习者的沉默期现象已做过大量的假设和实验,但仅仅根据语言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学习条件是不足以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因此,我们还必须要考虑到学习者个体间性格和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Krashen(1982)提出了极具影响力的二语习得理论,其中的“情感过滤假说”仔细分析了情感因素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具有怎样的作用和地位。他将学习者的个人情感态度看作一个过滤器,低情感过滤便有较低的输入障碍,从而会使较多的语言自由输入,而在高情感过滤中,学习者会受自我情感的影响,获得的语言输入相对较少。因此,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会影响沉默期的长短。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困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教育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学困”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可就目前而言,研究重心仍主要集中在认知方面,而对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因素关注较少。情感过滤对学生学习英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过滤越高,学生的有效输入少,学习效果越差,经历的沉默期较长,反之,情感过滤越低,学生的有效输入多,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好,经历的沉默期较短。
情感过滤的真正意义在于它的作用是发生在语言习得机制之前,也就是说,并非所有进入学生头脑的语言知识都会被学习者吸收。只有在过滤中未被过滤掉的知识才会内化成为有意义的学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处在同一起点或同一学习水平的学生在外语学习成果上存在差异。这种情感过滤因素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三类,即动机,自信心和焦虑。在外语学习中,有着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刻苦,善于發现问题并积极寻找答案;拥有自信心的学生在课堂上更愿意与老师进行互动,做积极的课堂参与者;而动机不强烈、缺乏自信心或在课上容易产生焦虑的学生,在实际运用语言或交际的情境下会不知所措,出现大脑一片空白的现象,对外来的语言输入无法进行正常有效的加工处理。
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上文分析了沉默期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需要可理解性输入,其受情感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课堂规则,文化因素等等也会对学习者二语习得的沉默期形成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学生的沉默期现象一直都是教育学者和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关注沉默期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外语学习,为学习者外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以下是给小学外语教师提出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增加有效的语言输入
改革开放以后,外语的作用和地位在教学中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积极的引进西方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外语要求是会听会说,以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教学初期,不能要求学生立刻说出目的语,教学重点应放在语言输入方面—“听”和“看”。根据沉默期理论,学习者学习一门语言都会有一段沉默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帮助学生度过沉默期,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1.“听”是语言输入的要点
少儿英语教学要点应该放在“听”上。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多给学生听录音,设计一些趣味性游戏及活动,不用急于让学生说,有效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输入。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将教学内容转换成儿童可理解的语言及形式。同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软件展示出学习内容,让学生先用母语回答问题,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课上老师所讲的内容。最后,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听英语故事或做一些对英语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留一些机械的作业。
同时,学习者正确的发音也与“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抓住儿童语音可塑性强这一特点, 在说之前先让其听大量语料。在听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感受英语的语音、语调、节奏 、重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和家长最头疼的就是记忆与书写单词,这其中关键之处就在于语音。当学生了解音标的发音特点,在去认、读、写单词将会变得非常容易。因此,在听的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辨音能力的培养,辨音能力是模仿的基础。在学习者不断地模仿的过程中,授予学生音标知识,将会事半功倍。
2.“看”是语言输入的重点
在语言输入阶段,“看”是小学教学中的重点。首先,教师可以选用一些英美的儿童读物,适当的插入到教学内容中,给学习者营造全英的自然学习氛围。这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语感,同时,不拘泥于课本,可以提高儿童学习兴趣。其次,教师也可采用播放一些英文短视频或英美动画片,这对小学生来说,是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通过看视频的过程,对学生者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可以有效增加语言输入知识,为学生更好的输出奠定基础。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习者受教育制度的影响,已逐渐习惯了“填鸭式”教学模式。虽然现在的整体制度在努力向西方教育模式学习,但成效却不容乐观。在课堂上学生们将把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录下来,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只看重分数,以分数定一切,教师普遍将学生视为“无感情的知识接收器”。现在的学生家长给他们报着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每位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小学生的压力太大,学生的情感因素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特别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在他们经历沉默期期间,想要确保有效的语言输入,必须重视他们的情感因素。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充分实践“学生中心论”思想,应首先关注学生是否做好准备接受教师的语言信息。通常意义上所指的“readiness”是学生在心理,智力等生理层面的“准备”,同时也强调学生情感因素上的“准备”,这里便是低情感过滤。教师可采用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1.创新教学理念,鼓励合作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这样可以缓解学生因为怕犯错误或者回答错误丢脸的顾虑,营造轻松的課堂氛围,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融入到课堂活动中。
2.提高学生自信心,鼓励、表扬学生。对于沉默期的学生来说,他们还不能流利、自如地使用或说出目的语,教师在这一阶段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多用语言表扬学生,使学习者增加自信心,降低情感过滤,增加学生有效语言输入,这可以减少学生的沉默期时间。
3.设计趣味性活动,增强学习动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未完全成熟,理解能力较弱,因此,他们非常喜欢游戏活动。教师设计有趣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英语,而不是被学习牵着鼻子走。有了动机,学生积极地接受语言知识,可以有效缩短沉默期。
五、结语
沉默期是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必要经历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者来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他们具备学习语言的优势。当学生处于沉默期时,作为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应耐心地从学生语言输入和身心情感发展状况入手,由具体到特殊,帮助学生们度过沉默期,使学生们在今后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能积极应对学习障碍。
参考文献
[1]李小融, 魏龙渝. 教学评价[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8.
[2]刘东楼,周海平. 沉默期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 外语学刊,2013,(3):114-118.
[3]龚智敏. 对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探讨[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3):39-40.
[4]张淑萍. 谈儿童英语学习中的“沉默期”[J]. 山东外语教学, 2001,(1):85-87.
Bloom, B. S. (1971). Handbook on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New York: MacGraw-Hill.
Ellis, R .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lis, R . (1997).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K. (2002).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Krashen, S. D. (1981) . Second Language Acqu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Krashen, S. D.(1982). Principles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关键词:沉默期;输入;情感因素;小学英语教学
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再进行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并将这种语言作为辅助型语言或通用语,这种语言通常被称为第二语言。针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克拉申提出了沉默期理论,虽然Krashen等研究者所研究的通常是在自然状态下的沉默期,但这一规律的本质也适用于外语学习过程中。外语学习中,同样也存在沉默期,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沉默期较短一些的往往只有几个月,有的则非常长。这一问题引起了学者们对外语学习中沉默期的研究,为了更好的达到有效教学。
一、沉默期理论概述
“沉默期”(Silent Period)这一概念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来支持他的监察模式理论的证据之一(张淑萍,2001;龚智敏,2002)。Krashen认为,在习得母语过程中,幼儿在说话之前,大约要经历一年听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受每个人语言天赋或性格差异的影响,个体间沉默期长短也会有所不同。Ellis(1997)把沉默期与私人言语( private speech) 联系起来,认为,某些第二语言学习者沉默期期间,他们也许在生成私人言语。Ellis(1994)认为,在外语习得的过程中,沉默期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习者需要一个缓解的过程来发现什么是语言,以及语言可以用来做什么。Johnson(2002)认为在学生开始接触一门新的语言到开始说出该语言之间也许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外语习得的沉默期。
总之,当学习者处于沉默期的过程中时,大脑在不断地处理输入的信息,不断地理解和建构自身的语言体系,进而逐渐将听懂的内容内化,为理解和使用目的语的实际交际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沉默期的成因-输入
众所周知,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其中的输入假说可以说是其中的核心。Krashen(1982)认为输入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回答了什么是外语,以及如何学习外语。在其输入假设中,用“i”来表示学习者目前的语言能力,用“i+1”来表示语言学习者下一个更高的层次。输入假设中认为,学习者希望由“i”提高到“i+1”水平的前提是,学习者可以理解和掌握含有“i+1”的语言输入内容。所谓“可理解性输入”指的是,对学生者输入的材料要高于他们现有知识水平,并且学习材料在学习者的理解范围内。如果语言材料中的内容学习者都已掌握,或语言材料内容难度过大,都不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语言输入的作用就是激发大脑中的习得机制,而激发条件便是恰当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正因为学习者需要可理解性输入,因此,他们都会度过一段沉默期。学习者只有获得足够的预料输入,他们才能逐渐具备语言运用能力。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口语交际水平,在通过他们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语料之后便会自然而然的获得。练习口语输入的黄金时期是在持续听力输入一到两年之后。准确的说,也就是听力输入保持在1000-2000小时之间。在这个时段内,学习者无论是效率还是准确度较之前相比都会有较大的提高。由此可见,习得语言的关键之处在于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这也正是沉默期形成的首要原因。
三、沉默期的影响因素-情感因素
教育及心理研究领域众多学者在针对二语学习者的沉默期现象已做过大量的假设和实验,但仅仅根据语言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学习条件是不足以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因此,我们还必须要考虑到学习者个体间性格和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Krashen(1982)提出了极具影响力的二语习得理论,其中的“情感过滤假说”仔细分析了情感因素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具有怎样的作用和地位。他将学习者的个人情感态度看作一个过滤器,低情感过滤便有较低的输入障碍,从而会使较多的语言自由输入,而在高情感过滤中,学习者会受自我情感的影响,获得的语言输入相对较少。因此,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会影响沉默期的长短。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困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教育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学困”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可就目前而言,研究重心仍主要集中在认知方面,而对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因素关注较少。情感过滤对学生学习英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过滤越高,学生的有效输入少,学习效果越差,经历的沉默期较长,反之,情感过滤越低,学生的有效输入多,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好,经历的沉默期较短。
情感过滤的真正意义在于它的作用是发生在语言习得机制之前,也就是说,并非所有进入学生头脑的语言知识都会被学习者吸收。只有在过滤中未被过滤掉的知识才会内化成为有意义的学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处在同一起点或同一学习水平的学生在外语学习成果上存在差异。这种情感过滤因素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三类,即动机,自信心和焦虑。在外语学习中,有着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刻苦,善于發现问题并积极寻找答案;拥有自信心的学生在课堂上更愿意与老师进行互动,做积极的课堂参与者;而动机不强烈、缺乏自信心或在课上容易产生焦虑的学生,在实际运用语言或交际的情境下会不知所措,出现大脑一片空白的现象,对外来的语言输入无法进行正常有效的加工处理。
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上文分析了沉默期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需要可理解性输入,其受情感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课堂规则,文化因素等等也会对学习者二语习得的沉默期形成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学生的沉默期现象一直都是教育学者和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关注沉默期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外语学习,为学习者外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以下是给小学外语教师提出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增加有效的语言输入
改革开放以后,外语的作用和地位在教学中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积极的引进西方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外语要求是会听会说,以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教学初期,不能要求学生立刻说出目的语,教学重点应放在语言输入方面—“听”和“看”。根据沉默期理论,学习者学习一门语言都会有一段沉默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帮助学生度过沉默期,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1.“听”是语言输入的要点
少儿英语教学要点应该放在“听”上。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多给学生听录音,设计一些趣味性游戏及活动,不用急于让学生说,有效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输入。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将教学内容转换成儿童可理解的语言及形式。同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软件展示出学习内容,让学生先用母语回答问题,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课上老师所讲的内容。最后,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听英语故事或做一些对英语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留一些机械的作业。
同时,学习者正确的发音也与“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抓住儿童语音可塑性强这一特点, 在说之前先让其听大量语料。在听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感受英语的语音、语调、节奏 、重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和家长最头疼的就是记忆与书写单词,这其中关键之处就在于语音。当学生了解音标的发音特点,在去认、读、写单词将会变得非常容易。因此,在听的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辨音能力的培养,辨音能力是模仿的基础。在学习者不断地模仿的过程中,授予学生音标知识,将会事半功倍。
2.“看”是语言输入的重点
在语言输入阶段,“看”是小学教学中的重点。首先,教师可以选用一些英美的儿童读物,适当的插入到教学内容中,给学习者营造全英的自然学习氛围。这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语感,同时,不拘泥于课本,可以提高儿童学习兴趣。其次,教师也可采用播放一些英文短视频或英美动画片,这对小学生来说,是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通过看视频的过程,对学生者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可以有效增加语言输入知识,为学生更好的输出奠定基础。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习者受教育制度的影响,已逐渐习惯了“填鸭式”教学模式。虽然现在的整体制度在努力向西方教育模式学习,但成效却不容乐观。在课堂上学生们将把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录下来,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只看重分数,以分数定一切,教师普遍将学生视为“无感情的知识接收器”。现在的学生家长给他们报着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每位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小学生的压力太大,学生的情感因素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特别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在他们经历沉默期期间,想要确保有效的语言输入,必须重视他们的情感因素。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充分实践“学生中心论”思想,应首先关注学生是否做好准备接受教师的语言信息。通常意义上所指的“readiness”是学生在心理,智力等生理层面的“准备”,同时也强调学生情感因素上的“准备”,这里便是低情感过滤。教师可采用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1.创新教学理念,鼓励合作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这样可以缓解学生因为怕犯错误或者回答错误丢脸的顾虑,营造轻松的課堂氛围,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融入到课堂活动中。
2.提高学生自信心,鼓励、表扬学生。对于沉默期的学生来说,他们还不能流利、自如地使用或说出目的语,教师在这一阶段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多用语言表扬学生,使学习者增加自信心,降低情感过滤,增加学生有效语言输入,这可以减少学生的沉默期时间。
3.设计趣味性活动,增强学习动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未完全成熟,理解能力较弱,因此,他们非常喜欢游戏活动。教师设计有趣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英语,而不是被学习牵着鼻子走。有了动机,学生积极地接受语言知识,可以有效缩短沉默期。
五、结语
沉默期是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必要经历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者来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他们具备学习语言的优势。当学生处于沉默期时,作为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应耐心地从学生语言输入和身心情感发展状况入手,由具体到特殊,帮助学生们度过沉默期,使学生们在今后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能积极应对学习障碍。
参考文献
[1]李小融, 魏龙渝. 教学评价[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8.
[2]刘东楼,周海平. 沉默期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 外语学刊,2013,(3):114-118.
[3]龚智敏. 对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探讨[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3):39-40.
[4]张淑萍. 谈儿童英语学习中的“沉默期”[J]. 山东外语教学, 2001,(1):85-87.
Bloom, B. S. (1971). Handbook on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New York: MacGraw-Hill.
Ellis, R .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lis, R . (1997).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K. (2002).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Krashen, S. D. (1981) . Second Language Acqu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Krashen, S. D.(1982). Principles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