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提倡多角度地理解文本和人物。教学过程采用板块的形式,引领学生认识老王的形象,深入理解老王及杨绛的苦与善,认识杨绛悲天悯人的情怀、反思自我的境界及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让人性的光华照亮自己的内心。
关键词:杨降;高贵;老王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定性为:“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
杨绛的《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人物传记。本单元以人物描写为主,课文都是围绕作者熟悉的人来写。作者杨绛用平淡质朴的语言介绍了老王的身世遭遇、与我们的交往以及老王死后作者心灵的愧怍,鲜明刻画了老王的人物形象,高度赞扬了老王的善良品质,含蓄地提出了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问题。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喜说不喜读,善听而不善写。对于新教材,学习的热情有余而方法不足,对文本的阅读有待规范和指导。文章人物关系简单,语言平淡质朴,学生阅读后能快速把握课文内容,并对老王有初步的印象,但要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题,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文中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闪耀人性光芒的主旨句就更难于理解了。现在的孩子,接触社会少,对爱的体验不足,对他人的体贴不够,所以应该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精神世界,认识杨绛悲天悯人的知识分子情怀、反思自我的境界及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和拓展法来体会文章思想感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我”的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2.培养爱心、善心、同情心,品味作品中的仁爱精神,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初识老王
1.平时我们比较关注社会名人,可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留意过这些普通人呢?今天,我们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2.速读课文,完成练习。老王假如生活在咱们的某个社区,应该能享受到社会低保待遇,请你为老王建立一份社区低保档案。
姓名: 性别: 民族:
工作单位: 健康状况:
居住状况: 婚姻家庭状况:
3.结合老王的档案,让学生用文中的句子说说老王的情况。
明确:有姓无名;男;回民;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他住在一个荒僻的小胡同,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房子是塌败的小屋;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他的生存只有两个字“活命”。
(设计意图:寓学于玩,以这种较为新颖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认识“老王”这一主要人物。当用心填完这份档案时,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走近老王
1.跳读。对于这样一个独身、独居、独干,既破了相,又只能依靠破车活命,住在破屋中的人,你怀有什么样的感情?“有人”又是怎么看说他的?揣摩“有人”的心态。和他同院的老李又是怎样说他的?
明确:对于这样的老王,多数人应该怀有可怜、同情之心,而“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老光棍”语气轻蔑不屑,在“有人”眼中,老王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与笑料,名声不好;“大约”“什么”只是一种猜测与不确定,可见老王被人嘲笑、诬蔑,饱受精神歧视,这是人生的大不幸。老李说“早埋了”,说了埋的习俗和地点,唯独没讲对死者的同情或者怀念,说明老王在老李心中无足轻重,体现了老李的漠不关心,这也是人生的大不幸。
2.默读。思考杨绛眼中的老王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老王”是作者对这个三轮车夫的称呼,这样的称呼很亲切,没有任何的轻视,让人感到温暖。在杨绛眼中老王是一个“不幸者”,和他闲聊,问候他的情况,对他怀有“愧怍”。
(设计意图:文中的“有人”言论似与中心关联不大,实则是作者匠心独运。对这些“闲笔”的分析,能让学生看到本该受同情的一个可怜人,却遭受冷漠甚至歧视,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老王”的不幸与苦命;同时还与作者对老王的态度作比较,让作者对老王的关心显得弥足珍贵,体现作者善良的本性。)
三、深入探究,品味老王
1.细读课文,标注关于老王的几件事,进行概括归纳并予以点评及阐释。
我从文章第
关键词:杨降;高贵;老王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定性为:“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
杨绛的《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人物传记。本单元以人物描写为主,课文都是围绕作者熟悉的人来写。作者杨绛用平淡质朴的语言介绍了老王的身世遭遇、与我们的交往以及老王死后作者心灵的愧怍,鲜明刻画了老王的人物形象,高度赞扬了老王的善良品质,含蓄地提出了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问题。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喜说不喜读,善听而不善写。对于新教材,学习的热情有余而方法不足,对文本的阅读有待规范和指导。文章人物关系简单,语言平淡质朴,学生阅读后能快速把握课文内容,并对老王有初步的印象,但要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题,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文中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闪耀人性光芒的主旨句就更难于理解了。现在的孩子,接触社会少,对爱的体验不足,对他人的体贴不够,所以应该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精神世界,认识杨绛悲天悯人的知识分子情怀、反思自我的境界及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和拓展法来体会文章思想感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我”的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2.培养爱心、善心、同情心,品味作品中的仁爱精神,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初识老王
1.平时我们比较关注社会名人,可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留意过这些普通人呢?今天,我们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2.速读课文,完成练习。老王假如生活在咱们的某个社区,应该能享受到社会低保待遇,请你为老王建立一份社区低保档案。
姓名: 性别: 民族:
工作单位: 健康状况:
居住状况: 婚姻家庭状况:
3.结合老王的档案,让学生用文中的句子说说老王的情况。
明确:有姓无名;男;回民;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他住在一个荒僻的小胡同,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房子是塌败的小屋;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他的生存只有两个字“活命”。
(设计意图:寓学于玩,以这种较为新颖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认识“老王”这一主要人物。当用心填完这份档案时,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走近老王
1.跳读。对于这样一个独身、独居、独干,既破了相,又只能依靠破车活命,住在破屋中的人,你怀有什么样的感情?“有人”又是怎么看说他的?揣摩“有人”的心态。和他同院的老李又是怎样说他的?
明确:对于这样的老王,多数人应该怀有可怜、同情之心,而“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老光棍”语气轻蔑不屑,在“有人”眼中,老王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与笑料,名声不好;“大约”“什么”只是一种猜测与不确定,可见老王被人嘲笑、诬蔑,饱受精神歧视,这是人生的大不幸。老李说“早埋了”,说了埋的习俗和地点,唯独没讲对死者的同情或者怀念,说明老王在老李心中无足轻重,体现了老李的漠不关心,这也是人生的大不幸。
2.默读。思考杨绛眼中的老王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老王”是作者对这个三轮车夫的称呼,这样的称呼很亲切,没有任何的轻视,让人感到温暖。在杨绛眼中老王是一个“不幸者”,和他闲聊,问候他的情况,对他怀有“愧怍”。
(设计意图:文中的“有人”言论似与中心关联不大,实则是作者匠心独运。对这些“闲笔”的分析,能让学生看到本该受同情的一个可怜人,却遭受冷漠甚至歧视,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老王”的不幸与苦命;同时还与作者对老王的态度作比较,让作者对老王的关心显得弥足珍贵,体现作者善良的本性。)
三、深入探究,品味老王
1.细读课文,标注关于老王的几件事,进行概括归纳并予以点评及阐释。
我从文章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