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书》电影中镜像理论最明显的体现便是:藤井树和渡边博子有着一模一样的相貌,以及男树和女树都是“藤井树”这个名字,同名同姓的设置在影片中,为阴差阳错和制造矛盾提供着可能性,它也同时建立起男树和女树有着某种尴尬而且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男树;女树;自我确认;
前言:
1936年,拉康提出“镜像阶段”理论,这是他深刻地研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出的观点。电影银幕与镜子十分相似,在电影中搭建起一个想象的世界,完成造梦似的效果。而观众对电影的追寻相当于婴儿在镜中对自我的寻找和确认。表面上看观影者是用自己的眼睛关注银幕形象。观众会像婴儿一样向影片中的角色寻求认同,他们先把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影片中的人物身上,然后再与人物相认同。下面以《情书》为例分析拉康的“镜像理论”。
一、对博子的自我确认分析
影片的开头就是男树在两周年祭日,因为两年前男树就是在雪难中不幸身亡的,影片中除了博子以外的人,他们都已经渐渐遗忘了失去树的那份悲伤难过,各自都已经过著各自的生活去了。这无疑是一份真挚的感情。但是博子对男树越是爱得无法自拔,越是体现出博子的自恋,但是这个自恋并非是我们平时所谓的臭美。简而言之,就是博子她认为她自己是一个很爱树的人,所以一直没办法接受男树去世的事实,更无法走出失去自己挚爱的阴影。这就是拉康在镜像理论中所提到过的“误认”。是自我确认过程中从爱人那里看到那个忠贞不渝的自己,正是某一种终于完美的理想注意的自我的镜像,就自恋而言,恋人的目光就是一面最好的镜子。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就是博子去找寻信中的藤井,在即将返程的路上和藤井在一个街头遇到了,但是只有博子看见了藤井,藤井骑车而过,当藤井回头看的时候,博子的身影已经淹没在人山人海之中。这里的情节设置原因就是让博子看到藤井的长相,让博子地发现了跟男树有着同样名字的“藤井树”这个收信人,并且这个藤井树有着与自己几乎一模一样的外貌,那一瞬间,她明白了男树其实选择自己的原因——是自己和女树的同样的外貌,其实她不过是男树初恋的一个替代者。博子看到女树认出了一个自我其实只不过是他者,博子在这一刻成长了,她突然发现了自己深爱的男树只是把她当成了另一个人的替代,她意识到自己是影子,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对男树的自我分析
男树和博子在本影片的人设不尽相同,同样是偏执的单恋者,而博子无疑是男树心中的对初恋的续写,对未果初恋的不甘心,尽管这份感情不完美,但是却因为有着与初恋者一模一样的外貌,所以博子被男树想象中的初恋的代替者,镜像的替代者。
少年树曾经对爱情的表达并不擅长,面对青春期青涩的感情,情窦初开的少年树不会表达心中的爱意,而是用青春期独特的爱情的表达方式诉说着内心的情感,比如说:在选举班干部的一幕中用“暴力”的方式去帮助女树解围;在没有写过名字的借书卡上写藤井树的名字;在停车棚中研究英语这就是他是想要拖延与少女树独处的时间;放学后对少女树的恶作剧,是要报复少女树不明白他的心意反而还充当别的女孩的丘比特;运动会上逞强参加运动会的行为就是为了引起女孩的注意;甚至到了告别之时,少年树仍然没有直言表露自己的心意,但是看向少女树的眼神,就是希望她能够及时发现他那份真诚的爱意,那份并没有直接表露的感情。
少年树对少女树最为直接的爱意表达直到影片的最后才出现,图书馆的少女们为女树带来了曾经少年树让少女树归还的书,女树再一次拿出那张仍只写着藤井树登记名的借书卡,这次却与以往不同,少女们提醒女树看一下卡片的背面,那是一张曾经的少女树的肖像,这时候我们和女树一样“恍然大悟”,然而这曾经的表白现在重现,但是却永远的阴阳分隔。
三、对女树的自我确认分析
尽管女树身边的朋友都感觉到男树对她的爱意,但女树却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着这份青涩的感情,那或多或少是出于两个人因同名同姓而引来的尴尬,对于不愿提起的那份记忆使得女书不愿重回曾经的生活,同样也不愿回忆,即使她得了顽固的流感却怎么都不愿去医院,就是因为医院与父亲的死亡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对于男树的记忆便只剩下出于同名同姓的并不“美好”的回忆。
博子对于女树而言,其实就是女士记忆打开的一把钥匙,女树欣然地回复博子的每一封信件,而且她不再告知图书馆同事书信中的事情,以感冒为由不去工作而不停回信。这些足以说明女树在书信中回忆认同了一个他者的自我。
其实就连一直形象愚笨的藤井爷爷都知道树喜欢自己孙女的事实,而她却当作一直不自知。知道女树再次回到高中,知道那个回忆中青涩”讨厌”少年树已经离世的消息。在此刻她才真正的意识到那个和自己有着同样名字的藤井树真的已经不在了。只是从那图书馆中八卦的小女生的嘴里感受到一些真正的自我。
当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经典台词出现的则是很好的阐释了藤井和博子的自我确认。爱着博子的秋叶逼着她去跟远处埋着树的山对话,也就是去和已经逝去的男树对话,在一定意义上这个树也是女树。
“你好吗”博子大声的喊道。
“我很好”躺病床上的藤井答应着。
这不同时空两个长相相同的人对话,把拉康的镜像理论解释的很明确。
结论:
女树和博子最终都完成了真正的自我确认。《情书》作为经典的青春爱情题材电影,尽管有着冷冰冰的色彩:单恋、错过与失去,但在结尾处,导演毕竟以暖色加以柔和:博子得到释怀,工作准备迎接新的爱情;少年树的表白也被女树感知;女树的创伤也得以治愈,躺在病床上问候去世的男树,她将拥抱那份没有表达的感情,找回记忆;女树的母亲和爷爷的心结也最终得以解开。影片的结局则是:生机盎然的大树与死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拥抱新生,消解了苦涩的柔情。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视批评[M].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五章.
[2]《情书》.搜狐.
[3]岩井俊二著.燕尾蝶.南海出版公司,2009.09:第208页
[4]靠近你,温暖我 10部冬季电影里的温情记忆[J](全文).网易新闻.15/0220
关键词:男树;女树;自我确认;
前言:
1936年,拉康提出“镜像阶段”理论,这是他深刻地研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出的观点。电影银幕与镜子十分相似,在电影中搭建起一个想象的世界,完成造梦似的效果。而观众对电影的追寻相当于婴儿在镜中对自我的寻找和确认。表面上看观影者是用自己的眼睛关注银幕形象。观众会像婴儿一样向影片中的角色寻求认同,他们先把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影片中的人物身上,然后再与人物相认同。下面以《情书》为例分析拉康的“镜像理论”。
一、对博子的自我确认分析
影片的开头就是男树在两周年祭日,因为两年前男树就是在雪难中不幸身亡的,影片中除了博子以外的人,他们都已经渐渐遗忘了失去树的那份悲伤难过,各自都已经过著各自的生活去了。这无疑是一份真挚的感情。但是博子对男树越是爱得无法自拔,越是体现出博子的自恋,但是这个自恋并非是我们平时所谓的臭美。简而言之,就是博子她认为她自己是一个很爱树的人,所以一直没办法接受男树去世的事实,更无法走出失去自己挚爱的阴影。这就是拉康在镜像理论中所提到过的“误认”。是自我确认过程中从爱人那里看到那个忠贞不渝的自己,正是某一种终于完美的理想注意的自我的镜像,就自恋而言,恋人的目光就是一面最好的镜子。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就是博子去找寻信中的藤井,在即将返程的路上和藤井在一个街头遇到了,但是只有博子看见了藤井,藤井骑车而过,当藤井回头看的时候,博子的身影已经淹没在人山人海之中。这里的情节设置原因就是让博子看到藤井的长相,让博子地发现了跟男树有着同样名字的“藤井树”这个收信人,并且这个藤井树有着与自己几乎一模一样的外貌,那一瞬间,她明白了男树其实选择自己的原因——是自己和女树的同样的外貌,其实她不过是男树初恋的一个替代者。博子看到女树认出了一个自我其实只不过是他者,博子在这一刻成长了,她突然发现了自己深爱的男树只是把她当成了另一个人的替代,她意识到自己是影子,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对男树的自我分析
男树和博子在本影片的人设不尽相同,同样是偏执的单恋者,而博子无疑是男树心中的对初恋的续写,对未果初恋的不甘心,尽管这份感情不完美,但是却因为有着与初恋者一模一样的外貌,所以博子被男树想象中的初恋的代替者,镜像的替代者。
少年树曾经对爱情的表达并不擅长,面对青春期青涩的感情,情窦初开的少年树不会表达心中的爱意,而是用青春期独特的爱情的表达方式诉说着内心的情感,比如说:在选举班干部的一幕中用“暴力”的方式去帮助女树解围;在没有写过名字的借书卡上写藤井树的名字;在停车棚中研究英语这就是他是想要拖延与少女树独处的时间;放学后对少女树的恶作剧,是要报复少女树不明白他的心意反而还充当别的女孩的丘比特;运动会上逞强参加运动会的行为就是为了引起女孩的注意;甚至到了告别之时,少年树仍然没有直言表露自己的心意,但是看向少女树的眼神,就是希望她能够及时发现他那份真诚的爱意,那份并没有直接表露的感情。
少年树对少女树最为直接的爱意表达直到影片的最后才出现,图书馆的少女们为女树带来了曾经少年树让少女树归还的书,女树再一次拿出那张仍只写着藤井树登记名的借书卡,这次却与以往不同,少女们提醒女树看一下卡片的背面,那是一张曾经的少女树的肖像,这时候我们和女树一样“恍然大悟”,然而这曾经的表白现在重现,但是却永远的阴阳分隔。
三、对女树的自我确认分析
尽管女树身边的朋友都感觉到男树对她的爱意,但女树却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着这份青涩的感情,那或多或少是出于两个人因同名同姓而引来的尴尬,对于不愿提起的那份记忆使得女书不愿重回曾经的生活,同样也不愿回忆,即使她得了顽固的流感却怎么都不愿去医院,就是因为医院与父亲的死亡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对于男树的记忆便只剩下出于同名同姓的并不“美好”的回忆。
博子对于女树而言,其实就是女士记忆打开的一把钥匙,女树欣然地回复博子的每一封信件,而且她不再告知图书馆同事书信中的事情,以感冒为由不去工作而不停回信。这些足以说明女树在书信中回忆认同了一个他者的自我。
其实就连一直形象愚笨的藤井爷爷都知道树喜欢自己孙女的事实,而她却当作一直不自知。知道女树再次回到高中,知道那个回忆中青涩”讨厌”少年树已经离世的消息。在此刻她才真正的意识到那个和自己有着同样名字的藤井树真的已经不在了。只是从那图书馆中八卦的小女生的嘴里感受到一些真正的自我。
当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经典台词出现的则是很好的阐释了藤井和博子的自我确认。爱着博子的秋叶逼着她去跟远处埋着树的山对话,也就是去和已经逝去的男树对话,在一定意义上这个树也是女树。
“你好吗”博子大声的喊道。
“我很好”躺病床上的藤井答应着。
这不同时空两个长相相同的人对话,把拉康的镜像理论解释的很明确。
结论:
女树和博子最终都完成了真正的自我确认。《情书》作为经典的青春爱情题材电影,尽管有着冷冰冰的色彩:单恋、错过与失去,但在结尾处,导演毕竟以暖色加以柔和:博子得到释怀,工作准备迎接新的爱情;少年树的表白也被女树感知;女树的创伤也得以治愈,躺在病床上问候去世的男树,她将拥抱那份没有表达的感情,找回记忆;女树的母亲和爷爷的心结也最终得以解开。影片的结局则是:生机盎然的大树与死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拥抱新生,消解了苦涩的柔情。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视批评[M].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五章.
[2]《情书》.搜狐.
[3]岩井俊二著.燕尾蝶.南海出版公司,2009.09:第208页
[4]靠近你,温暖我 10部冬季电影里的温情记忆[J](全文).网易新闻.1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