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雾里看花”到“柳暗花明”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ing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课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11—0050—04
  
  一、吃透课标,研读教材
  
  2006年6月,安徽省历史教研员徐贵亮老师让我开设一节教学研讨课,时间定在7月1日,课题指定为人教版选修6第七单元第2课“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对这个课题,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历史课吗?是不是更像地理课、旅游课?”因为当时安徽尚未进入新课改。3天后我才拿到教材,又是一愣!整整8页,按常理来讲至少是两节课的分量,而徐贵亮老师要求我一节课必须上完,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来处理,根本不切实际。怎么办?
  静下心来以后,我决定先分析课标。
  课程标准选修课程(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要求:“以安徽古村落为例,了解中国绚丽多彩的古民居,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那么,到底应该选取哪些知识让学生了解?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选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探讨?西递、宏村为什么能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历史和现实应当怎样联系起来?西递、宏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应当如何做好长远发展和保护?
  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我花了3天时间反复琢磨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教材和人教版教学参考书。在对照课标、反复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相对于岳麓版、人民版来说,人教版教材的特点是:史料丰富、细致入微、语言优美、延伸得当。但细读几遍之后,又有一种重复拖沓的感觉。本课共分四个子目:一、桃花源里人家——西递,主要从环境、构造和历史三个方面介绍了西递的概况,然后又选取了西递古民居的典范敬爱堂作为例子,详细地说明了徽派古民居的建筑特点;二、中国画里的乡村——宏村,主要从宏村的环境、历史、村落布局以及徽州古民居中建筑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承志堂等方面介绍了宏村的情况;三、巧夺天工的人工水系,主要介绍了皖南古村落水系的特征、西递的村落水系和宏村的村落水系;四、徽派建筑的杰出成就,从整体上介绍了徽派建筑的主要艺术特征,然后分别介绍了集中体现徽派建筑艺术成就的“三雕”。一、二两个子目从宏观上介绍西递、宏村,用了较大的篇幅介绍西递、宏村最具特色的建筑艺术;第四个子目单独介绍西递、宏村,虽然视角不同,选取的材料有所区别,但还是给人一种内容重复、层次不清的印象。第三个子目写村落水系,仍然介绍西递、宏村。怎么办?我的做法是:合并相似内容,大胆剔除远离课标的知识点。比如,一、二、四三个子目的建筑艺术合在一起,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材料;西递、宏村的人工水系,只选取宏村人工水系作为典型代表,不必面面俱到;皖南古村落的建筑艺术,过多地介绍了雕刻手法,专业性太强,超出了课标“了解”的层次要求,可以适当淡化,只引导学生欣赏即可……这样做,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细化、深化教学的核心内容,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造更充足的条件。
  
  二、取精用弘,精选素材
  
  人教版教材在西递、宏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方面介绍的太少,仅仅依靠教材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若想在一节课内讲清楚、讲明白,必须广泛涉猎,重点研读,然后删繁就简,取精用弘。只有精选素材,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怎么办?依据课标补充教材欠缺的知识点。从哪补充?其他版本?有没有更生动直观形象的素材?
  思来想去,觉得最佳方案还是亲自探访西递、宏村!一则搜集急需的而在书店很难买到的书籍;二则解决备课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三则可以身临其境,更深入地了解徽州文化,升华自己对西递、宏村的认识。利用双休日,我和市教研员李玉老师等一行四人驱车近千里来到西递、宏村,住在宏村村内的松鹤堂,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考察每一个点,从制作课件的角度精心拍摄每一张照片,另外,和当地的百姓交流,了解西递、宏村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旅游业的进一步开发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我在西递、宏村购买的资料有:
  书籍:
  汪双武:《中国皖南古村落宏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汪双武:《世界文化遗产——宏村·西递》,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
  向晓阳:《走进徽州》,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5。
  武旭峰,余治淮:《西递·宏村》,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汪森强:《水脉宏村:追寻宏村人居环境的文明足迹》,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汪森强:《走进老房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合肥:黄山书社,2006。
  倪国强:《黟县民间古楹联集粹》。
  光盘:
  《探索与发现——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十一):皖南古村落》。
  《探寻中国古村落》,万科影视。
  《皖南古村落》,半岛音像出版社。
  《西递·宏村》,安徽电子音像出版社。
  《徽州古村落》,中国华艺音像出版社。
  面对这些素材,关键是怎么用。我定下两个原则:一、以课标为依据。只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便大胆选用;反之则忍痛割爱,绝不贪多求全;二、选取更直观、形象、利于学生理解的素材,替换掉课本上的素材。例如:《探索与发现——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十一):皖南古村落》是目前国内介绍西递、宏村最权威的录像资料,尤其是对宏村人工水系的介绍,生动、直观、形象。而“巧夺天工的人工水系”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学生仅靠阅读教材难以准确把握、理解,如果从录像资料中选取一段,设计讨论题“宏村人工水系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哪些方面体现了‘诗意’?体现了古人怎样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对宏村人工水系的形成原因、历史沿革、设计思路有更清晰、全面、形象、直观的了解和把握,对于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西递、宏村是如何体现人与环境的完美结合的”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便于学生理解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三、整合教材,构建思路
  
  整合教材不是简单“凑合”,而是有机“重构”,是将教科书的内容和教科书以外的相关内容依据课标要求有机地增减取舍,重组再织。课程专家多次强调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的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而是为教学服务,是为教师精心打造的、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新课程要求教师学会以课程标准去剖析教科书,用动态的眼光“破译”教科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建立新的教材观。显然,教材是教师加工和创造的资源,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改和补充。
  整合教材,构建思路是这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怎么办?回想起实地考察西递、宏村的所见所闻时,突然茅塞顿开,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把几种不同的视角(远眺、近看、纵观、透视)组合起 来,既串联了所有知识点,又照顾到各个角度、各个层次,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试试!
  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立足课标,根据学情,整合教材,打破教材原有的结构体系,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远眺、近看、纵观、透视四个角度,全面、具体、深入、细致地了解、欣赏、感受、品味西递、宏村。在每一个视角中,又分为了解、体验和探究、感悟两个层次。这样,纵横交错,经纬结合,形成新的系统的网状知识结构。
  
  
  四、精选教法,注重细节
  
  本节研讨课的教学对象确定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没有使用过新教材,不了解“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教学内容,可以说没有丝毫的知识积累。也没有预习的可能性,因为复印的教材是课前10分钟发放,指望他们在课前几分钟仔细认真地预习,不太现实。教材容量太大,他们也不太可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阅读完,另外,还可能冲淡课堂教学的效果。
  看来,只能在创设历史情境和优化教学过程方面想办法了!我反复琢磨:能否通过多媒体营造的教学情境、老师的讲述、师生之间的探讨,让学生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也能无障碍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如何更好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现生成性的特点,而不是老师硬性灌输?要做到这些,必须在备课的过程中常做换位思考,既站在老师的角度,又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情”双向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由传授课程到建构课程,由讲授为主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比如:“徽派建筑艺术的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建之精”因专业化、学术化色彩过浓,学生一时难以把握。课标对这一块的知识没有明确要求,只是要求学生有所了解。如果浓墨重彩地处理,反而主次不清,影响重难点的突破。我的做法是:适当控制难度,淡化专业色彩,通过录像、图片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徽派建筑的显著特征,赏析徽州“三雕”之美。重在让学生欣赏、了解。这样处理,既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又节约时间。
  要想让这节课出彩,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包括课前导入、课件模版的设计等环节。课前导入,通过Flash动画(西递、宏村精美图片6张循环滚动播放),配乐古筝曲《流水行云》。紧扣课题,创设优美的意境,把教学行为向前延伸,在上课铃响起之前,就让学生感觉到一股清新典雅之风扑面而来,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较快进入学习状态。在课件模版的设计上,紧扣“清新典雅”,以白色为底,上下各有一条窄窄的遮幅,配以淡蓝色的皖南乡村山水画,模版的右下侧配以“世界文化遗产”图标。
  
  五、潜心琢磨,精心修改
  
  2007年5月中旬,我再次选择“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课参加7月份在吉林长春举办的全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从教学内容、方法和导入新课方面作了以下调整:
  
  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
  由于这节课的中心不是建筑、不是水系,也不是村落布局,而是透过建筑等皖南古村落的典型特征感悟西递、宏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深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所以,既不能把它上成导游课,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也不能把它上成专业课,晦涩难懂,空洞乏味。
  难点一是“探究皖南古村落形成的经济文化源头,理解西递、宏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由于教材缺乏对徽商的介绍,历史感比较淡薄。仅凭教材,学生难以理解西递、宏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我通过自己的讲述为学生勾勒出皖南古村落的历史脉络,效果不佳。因为老师的讲述无法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还是对徽商和徽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知半解。
  我选择了“历史探究”这一方案,主要从教材以外精心选取了“徽州地理环境的特点、明清时期徽州俗语、徽州楹联、自古以来徽州名人辈出的数据统计”四段生动、鲜活的史料,设置了环环相扣、依次递进的四个问题。从徽州的自然地理环境入手,引导学生推导出徽州人把经商作为主业的原因,从徽州俗语和楹联引导学生推导出徽州人经商和读书之间的关系,并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徽州人读书、经商、做官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了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我专门设计了“读书、经商、做官关系图”“人、自然、文化关系图”两幅图示,以形象直观的示意图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难点二是“品味徽派建筑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自然景观让学生自行观赏,用心感受,而人文景观,往往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智慧的结晶。不经指点,没有巧妙的铺垫,学生很难发现它的精华与奥秘。但如果老师大段地讲授,又很难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徽派建筑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
  所以,我决定用抢答赛的形式,看谁猜的准,猜的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化学生对徽派建筑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感悟。其实,设计这个环节,心中还是有顾虑的。为什么?担心抢答赛这种形式会不会给人一种“低龄化”的印象?会不会给人一种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印象?另外,素材的选择尤为关键。浅了,学生感悟不到;深了,学生感悟不透。反复比较之后,我挑选了天井、木雕、楹联由浅入深的三个材料。
  
  2.导入新课的调整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导入新课用的是电影《卧虎藏龙》中有关宏村的镜头,有两个问题的处理不够顺畅。一是由《卧虎藏龙》到宏村之间的过渡,学生虽然对影片很熟悉,也很感兴趣,但如果不看教材,几乎无人知晓宏村是拍摄《卧虎藏龙》的外景地,这成为导入环节的一个硬伤。二是导入用时稍长,难以简洁明快、直截了当地进入正课学习,显得有些拖沓。于是,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长白山→黄山→西递、宏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作者简介]赵剑峰,男,1969年生,安徽淮北人,中学高级教师,淮北市历史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及研究。
  [责任编辑:豆艳荣]
其他文献
[摘 要]陪都时期,重庆城市近代化进程加快,一些地方建立水电公司并修建了水电站。然而,水电站的修建和运行在有利于绝大多数民众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尤其是水灾发生时,以水电公司为一方、沿河的受灾民众为另一方进行了多次博弈,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国民政府相关部门、地方政府、乡绅也参与其中进行协调,最终企业和受灾民众都做出讓步,矛盾得到成功化解。  [关键词]陪都,城市近代化,企业,民众,矛盾  [中图
关键词 高考,复习,冷战,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0)07—0012—05    2009年高考江苏历史卷因较难度大、许多试题远离教材而引发了争议,该卷第19题就是其中一例。  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
【关键词】新中国,历史教育研究,《历史教学》,发展状况  【中国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3—0003—07    《历史教学》创刊于1951年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创办最早的历史专业刊物,在天津出版,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专业核心学术刊物。《历史教学》的发行,在国内已覆盖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所有省区,国外除主要发行日本、韩国、东南亚地
[摘要]在中世纪晚期近代初期的伦敦,传统的性别观念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可在霍斯汀法庭男女立嘱人的人数对比上得到比较明确的体现。不过,对伦敦的家庭财产继承与家庭关系的考察结果也表明,此时期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父权制已不似从前那样强势,而是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具有自我约束意识的“自律式”父权制。这使得新的两性关系在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开始萌生,性别关系有所改善。从该时期伦敦的家庭变化与性别关系中,可以窥
多年来,我们把资产阶级分为买办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这种区分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斗争需要,并偏重于用政治因素来解释经济现象。政治对经济当然是能够起到制约作用的,但政治又不等于经济。列宁说:“阶级差别的基本标志,就是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因而也就是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按照他的意思,特定的阶级总是特定生产关系的体现者,所以,阶级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产生之后,会有政治斗争和意识
[关键词]主权,人民,公民,公仆  [中图分类号]C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7-0063-02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Ⅰ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在介绍我国1989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1999年4月通过的《行政复议法》后,评论:“这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政府与人民平
[关键词]新课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457—6241(2012)09—0022—05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修订稿)的课程设计,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以及实施建议,在实验稿的基础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特别是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的明确提出和阐述,体现了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一、
[摘 要]民国水利专家李书田主张合理开发黄河航运、引黄灌溉、利用黄河水力发电,以利于民生、国防和经济发展。李书田的具体建议包括:采用特别设计不同船只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以解决黄河长期以来航运不畅的问题,从而发挥黄河航运运量大、价格低的优势,以利于西北运输;黄河中上游流域,应大规模引水灌田,用上游水灌溉下游平原,以增加农产,利于民生;利用山陕交界之黄河丰富的水力资源来发电,以缓解西北动力燃料缺乏的状况
摘 要 得病之后,求医问药是常识,明代以墓志铭为主的传记资料中却出现了大量关于老年人生病后拒绝医药的记载。关于老年人却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类:一些老年人秉持着死生有命的命定观,认为医药无法与天意抗衡;还有一些人则认为医不治老,医药在延长寿命上是无用的;同时明代医者龙蛇混杂、医术良莠不齐以及庸医杀人的案例,也让老年人对医药充满着不信任。墓志铭中对老年人却药的记载连篇累牍,实质是在传达这些老年人达观的
[关键词]200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I,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3—0011—04    200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第21题:  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  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  D,共和主义  答案:D  乍看此题,大部分老师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