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灞桥:小樱桃变成金豆豆的秘密

来源 :生意经·经营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樱桃好吃树难栽”,是因为樱桃对自然条件要求甚高。而白鹿原北坡地处山阴,日照、温度、土壤都正适合樱桃生长。在灞桥区委、区政府的扶持下,洪庆山、霸陵原、白鹿原上已经形成了3万亩的樱桃生产基地,成为西北最大的万亩樱桃种植基地。20多个品种的樱桃漫山遍野,年产量达到5000吨,产品不仅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还走出国门。如今,灞桥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方式,确保灞桥樱桃的品质,走上了塑造品牌之路。
  5月的灞桥,在霸陵原、白鹿原和洪庆山上,大片大片的绿色娇嫩又成熟,好像生命最初萌动的颜色。在这翠绿中镶嵌的果实,一串串,一簇簇,红艳欲滴、晶莹剔透、熠熠闪光,似珍珠,却比珍珠更细腻圆润;像玛瑙,却比玛瑙更饱满光鲜。她是万千水果中的美人,娇艳得让人为之心动。
  “洽恰举头千万颗,婆娑拂面两三株。鸟偷飞处衔将火,人摘争时蹋破珠。”这小小的樱桃不仅装点出灞桥春季里独特而诱人的风景,更为荒山土原上生活着的人们带来希望。
  美丽传说孕育现代传奇
  “汉高祖去坡上打猎时就有采樱桃一说。”提起灞桥的樱桃,灞桥区委宣传部王彩玲副部长讲起了两千年前的历史传说。相传,汉高祖刘邦打猎时,循着白鹿的足迹来到西张坡上,发现了这娇艳欲滴、馥郁甜香的果实。如今,植于200多年前的清代樱桃树依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但真正有了果大、色艳、味美而闻名的灞桥樱桃,却是在1993年以后。
  “樱桃好吃树难栽”,是因为樱桃对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要求甚高。而白鹿原北坡地处山阴,气候湿润,沟壑纵横,日照、温度、土壤都正适合樱桃生长,是西北最佳的樱桃种植区域。然而拥有如此地利优势的西张坡村在上世纪90年代前种植的却还是中国樱桃,也称笨樱桃。个儿小皮薄,最高一斤只能卖到两毛六,低的时候才卖八分钱。村里人主要靠种麦为生,每亩地70~100元的收入让这里的百姓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1987年,当时的村支书张周娃带领村民从山东引回了3000株洋樱桃苗子,在村民们猜疑的目光下,他们带头割了自家地里已经长了一尺多高正在吐穗的麦子,种起了洋樱桃。由于缺乏技术指导,这批樱桃树直到6年后的1993年,才大面积挂果。“拿到康复路去卖,一斤卖到7块钱,把人高兴得一口气就爬上了坡。”张周娃提起十多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
  很快,樱桃种植在白鹿原北坡的村庄里普及起来。西张坡村186户农户,家家种上了洋樱桃,总面积达2200亩,挂果面积1500亩。东李村1400亩地,除了房子满眼都是樱桃树……“要把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出来。”在灞桥区委、区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下,洪庆山、霸陵原、白鹿原上已经形成了3万亩的樱桃生产基地,挂果面积约为1000亩,成为西北最大的万亩樱桃种植基地。每到春季,红灯、大紫、黄玉、拉宾斯、先锋等20多个品种的樱桃漫山遍野,年产量达到5000吨,产品不仅销往北京、上海、广东、新疆等地,还走出国门,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每年为村民带回收益5000多万元。
  小樱桃变成金豆豆的秘密
  “张崇民的大棚樱桃一斤就卖了200多。”这个消息在灞桥区的果农中不胫而走。
  张崇民是西张坡村的现任村支书,也是樱桃种植的示范户。别人家樱桃园里,红的黄的果实还在绿叶间闪烁,没有大面积成熟的时候,但大棚里的樱桃不到“五一”就卖光了。“当年试种大棚樱桃,就是想要比露地上的早熟一个月或半个月。这是第五个年头了,才试验成功,大面积挂果。”虽然经受了四年漫长的等待,但高技术的回报也是惊人的。“3月底4月初,游客来赏樱桃花的时候,只有我这大棚里有成熟的樱桃。我就卖零颗颗,一颗能卖十几、二十块钱。剩下的樱桃都被外地的客商买去了,每斤能卖180~220元。虽然这一亩三分地的大棚樱桃只卸了600多斤,还没有达到我的预期,但仅这一次就把我四年的投入成本全收回来了。”张崇民由衷地舒了口气。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因为种了大棚樱桃,今年的倒春寒对他的樱桃产量没有什么影响。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有没有技术对樱桃种植来说,差异实在是太大了。就拿东李村的李耕来说,因为本人是技术能手,樱桃园管得精细,虽然只有9分地,樱桃却收了3000斤;而对大部分乡亲来说,一亩地只能收获1000~1500斤樱桃。樱桃树挂果的时间也因为技术的差异而不同,白鹿原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按照标准化规程栽培的樱桃,3年就挂了果,较常规栽培方式早了两年,而且果大、色艳、味美,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每斤卖价从没下过20元;有的村民却因为没有掌握技术,樱桃树种了七八年,还没有结果。品质的差异也会带来樱桃价格的巨大差异,早熟的樱桃品种优质的能卖到每斤50元,而普通品种则只卖到5~8元。
  为了让更多的果农掌握樱桃种植技术,灞桥区一方面组织群众到山东、河南实地考察;一方面组织专家到田间地头讲课。在张崇民的印象中,他就听过从联合国到省内外多位樱桃专家的现场讲解。区农林局还成立了12个科技入户服务队,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先后培训技术人员1500余人次,在全区形成了区、乡、村和示范户上下贯通的技术服务网络。“开展科技入户工作两年多时间,西张坡村的樱桃收入由2004年的200多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5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的2805元提高到2006年的7000元。”村支书张崇民表示,这些数字其实还是相当的保守。
  从追求品质到塑造品牌
  虽然区上樱桃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应该说樱桃在近些年不会出现售卖难的问题。因为樱桃种植对土壤、日照、温差等小气候有着特殊要求,樱桃产地并不多,在全国一直是供不应求的局面。灞桥也并不是处处都适合种樱桃,现在就连农户也会请专家为自家的土地检测,提供pH值等技术指标,然后决定能不能种。
  然而,灞桥区种樱桃的果农们并没有因此有丝毫懈怠,依然自觉地进行着从品质到品牌的追求。   在西张坡、东李、龙湾、任家坡等村都成立有樱桃协会。李根柱就是东李樱桃协会的副会长,这天,他正在区农业局和协会刚刚建设的东李樱桃产地交易市场里验收果农们送来的樱桃,只有那些符合标准的樱桃才能进入“东李牌”樱桃精致的小包装。品牌樱桃自然价格不菲。李根柱自豪地说,协会已经覆盖了13个自然村,会员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由协会和农业局的高级技术人员指导农户们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统一生产,以保证其品质。然后在其中挑选优质产品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由协会联系市场统一销售。“这样既方便了农户,又避免了散户竞相砸价,有了规模也容易和客商洽谈。”
  果然,在东李樱桃产地交易市场,记者注意到,在市场上交易的果农总是先让协会的检验人员看一下篮里的樱桃:“我这樱桃咋样?”没有被相中时,他们才会提着篮子进入自己与客商洽谈的队伍中。“能被协会看中,统一收购销售就相当好,省时省事。要不然自己本身产量就不大,坐到这儿前后卖一个月,今天5斤,明天8斤。卖得再高,也没有多少效益。就是怕咱这樱桃人家验不上。”几位果农说。
  市场建立了还不到一个月,已经有20多家客商慕名而来。“这种产地市场,减少了中间环节,可以和果农直接接触,对双方都有好处。”一位来自北京的客商边看边说。
  如今,除了东李牌,灞桥申请注册的樱桃品牌还有白鹿原牌、西张坡牌等,这些品牌全部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方式,确保灞桥樱桃的品质。据介绍,灞桥樱桃生产标准化规范正在制定中,樱桃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工作也在继续开展。
  从对品质的追求到对品牌的塑造,灞桥樱桃种植户们思考的问题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樱桃采摘节火了灞桥
  “雨飞新绿嫩,风动野花香,赤玉妆盈村,红珠摘满筐。”赏“春来第一果”的美色,品“灞桥樱桃”的美味,已经成为西安市民春日里的“必修课”。
  区农业局的工作人员现在还依稀记得采摘节筹备之初,农户们还不屑一顾:“我们玛瑙多得很,熟的时候白天雇人忙着摘樱桃,晚上要到永乐路批发市场卖,整天整夜都不能睡觉,谁有时间招呼游客。”可如今说到采摘节,农户个个喜笑颜开:“都说樱桃好吃果难摘,现在游客给咱把樱桃都摘完了。果子卖得利了,价也一年比一年高。红灯从来没有低于12块钱一斤,次一点儿的也能卖到七八块钱。我们光招呼着客人游园、吃饭就行,晚上也能睡觉了,还省去了运费和税费,这真是政府为我们谋划的一条好路子!”
  2004年首届樱桃采摘节期间,仅席王地区就接待游客3万多人,有10万余斤樱桃被游客买走,近7000名游客在农家乐接待户中吃了农家饭,采摘节旅游直接收入达100多万元。随后的两年,白鹿原上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销售樱桃3600吨,实现旅游收入4375万元。采摘节期间,灞桥的百余户农家乐户均实现收入上万元。在西张坡村,收入最高的一户农家乐,短短一个多月就有8万元进账。不仅土鸡、蜂蜜、核桃、柿子等土特产卖上了好价钱,就连山里的野菜也值了钱。
  樱桃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仅提高了灞桥樱桃的知名度,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渠道,也提升了灞桥区的对外形象。灞桥的猕猴桃和葡萄种植在业内也有相当的知名度,但让更多的人知道灞桥、走入灞桥、爱上灞桥的,却是这小小的樱桃。灞桥的樱桃红了,灞桥也将因樱桃而走红……
其他文献
在辽源人的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碟可口的“花市咸菜”。“花市咸菜”不但是辽源人独特的味觉享受,如今还远销到40多个省市地区,大受青睐,其创始人曹春花也因此远近闻名。从最初的摆摊卖咸菜,到如今创办年销售额近4000万元的吉林省鑫宏利食品有限公司,一路走来,曹春花上演出了一幕白手起家的奇迹。  绝境中艰难创业  曹春花今年48岁,东辽县友谊村人,朝鲜族。1987年,曹春花的丈夫去韩国打工赚了一些钱,回来后
期刊
当年,她因家贫,失去了继续升学深造的机会;又因引种上当受骗,不幸落为村人“读书无用”的笑柄、“死读书、读死书”的反面教材;甚至还因被人误作“二奶”、“三陪”,差点成了瘌痢头傻子都不要、嫁不出去的“剩女”……  十五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如今,她已经成长为波特休闲系列产品的福建总代理,花花公子、匹克、卡帕、德尔惠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厦门代理经销商,一家颇具规模的服装贸易公司总经理……    一、无可奈何,
期刊
提起摆地摊,许多人可能会不屑一顾,而谢利军却借助神奇的万洁布不但把地摊生意做大做强,还赚下了百万财富,而且还带领一批慧眼识珠,抢占先机的投资者走上了创业致富的康庄大道,改变了贫穷落后的生活面貌。谢利军也被人称为地摊王子!  摆地摊卖万洁布,谢利军名利双收  谢利军今年26岁,工龄却有11年了。16岁,谢利军就到广东打工了。他先在东莞一个五金厂当工人,又脏又累的工作,很快使他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一
期刊
10年来,路由器好像都没什么变化——设置繁琐,功能单一。然而时下这一领域却在酝酿着一场改革。随着软硬件技术逐渐成熟,新一代的智能路由器从一个单一性能产品变成可以安装App的平台,更加完整地诠释了家庭互联网的“入口功能”。而对于智能路由器新一轮的争夺战,也正在创业者和风投们中间展开。这篇刊登在南方都市报文章讨论了一些关于智能路由器的问题,文章大意如下:  上周四,成都谛听科技的创始人李程刚在北京发布
期刊
2013年6月,在中关村物流大厦的办公室里,龚海燕和团队为了91外教网的产品细节和课程编排正忙得热火朝天。此时,距离她第二次创业已经6个月,团队从几个人扩充到四十几个人,办公室也从五道口搬到了中关村。和原来在世纪佳缘时宽敞明亮的独立办公室比起来,她仿佛再次回到了十年前:格子间,大落地玻璃,一扯嗓子,员工就跑了过来。  龚海燕穿白衬衫,梳马尾辫,轮廓简单,体格娇小。面对记者时,甚至有面对陌生人才会有
期刊
一个中国台湾人,创业仅6年,便将独创的台湾少帅茶引入京津,做得火热。或许在不了解他的人看来,出身名门本身就是创业成功的绝对优势,毕竟有强大的人脉资源作依托,不想成事都难。可事实上,这条在外人眼中鲜花铺就的创业路却让他跌得遍体鳞伤,期间历经多次失败,一度亏损达百万元。如果不是此后笃定地坚持,他也不会发现台湾茶中的大商机。此人名叫张闾实,系张作霖之孙、张学良之侄。而他的创业故事要从一本英文杂志讲起。 
期刊
在每个城市的角落里,有一些买手或者时尚人士开的个性买手店,或许并没有大牌店的奢华,但是,却也不乏另外有一番风味,不信,跟我一起来看看,米兰个性店Tearose。  1944年,在Alessandra Rovati的植物棚中,由花的自然之美与和谐启发的灵感,创始者想到了这个名字——tearose——“Between fantasy and fun for all moods”,鉴于幻想和欢快之间的情
期刊
“新意思”搞出大创意  2002年,22岁的苏州姑娘吴娟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哈曼哈顿大学攻读环境工程硕士学位。  课余时间,她在学校附近的一个跨国贸易公司做兼职中文翻译。公司28岁的部门经理布利特是一个热情的美国小伙子,对吴娟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吴娟的父母是苏州吴桥一家马戏团的演员,自小受父母的影响,她非常喜欢动物,并且懂得一些动物驯养的基本知识。布利特得知这一情况后,展开了迂回的爱情攻势,对吴娟说
期刊
当今谁的钱最好赚?做什么最赚钱?孩子的钱最好赚,做孩子的教育最赚钱。一项权威调查显示,孩子教育消费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家庭开支中最大的,可以说只要有利于孩子学业家长就舍得花钱。一个小小的培训班一年纯利润上百万,一台平板电脑学习机年纯利润近亿,你敢相信吗?  孩子教育市场购买力强劲,同样在名师学霸平板电脑学习机身上得到验证。名师学霸上市半年以来,在没有做什么宣传的情况下,仅通过直销第二月销量即突破5万台
期刊
一、中小服装品牌的实体渠道困境  北京国贸一期的星巴克因扛不住高昂的租金,关店了,微博上因此有人约架,争议到底是不是电商逆袭而导致的。姑且不论星巴克关店是不是电商造成的,但实体店铺背负的高昂的租金对于诸多服装品牌而言,则是有切肤之痛,早就有人说了,服装企业其实是给房地产老板打工,一年辛辛苦苦挣点钱,最后到落到房地产老板的口袋里了。  实体店铺高昂的运作成本如今已经成为服装品牌难以承受的营销之痛: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