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笔下的神秘女子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pei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要从纽约开始讲起。1998年1月30日,纽约佳士得拍卖行在举行年度艺术品拍卖会。其中一件物品有些不同寻常:一幅年轻女人的画像,用粉彩画在羊皮纸上,面积比A4纸大一些,裱在一块橡木板上。佳士得的拍卖品画册上写着:“德国学派,19世纪画作,价值12000至16000美元。”
  翻着这本拍卖册,收藏家彼得·休福曼怎么也无法把眼光从这幅画上移开。“佳士得肯定搞错了,怎么会把它列进‘19世纪德国学派’里呢?这是幅非常棒的画,要么它是一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品,要么就是一幅非常出色的仿制品。”休福曼特地从巴黎飞到了纽约的拍卖现场。作为一个低买高卖的艺术品炒家,如果第一个猜测是对的,那他可要大赚一笔了。休福曼出了价,却没把它买到手。
  “我当时出价太保守了,大概是十八九万美元吧,有个人出到了22万,把它买走了。”
  像这种拍卖品,一般会消失在某个私人收藏室,过上很长一段时间才重见天日。所以当休福曼再次见到这幅画的时候,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运气。那是几年后,在纽约东73街的一家画廊里。这回他没有错失机会。“我问画廊主人,这幅画卖多少?22万,他说。我毫不犹豫地買了下来。”
  
  碳-14测定法的缺陷
  休福曼把画摆在了起居室的壁炉上方,一些来访的专家也认同,这应该是幅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个大胆的想法蹦进了他们的脑袋:“如果,这幅画不仅出自那个时代,而且出自当时最好的画家之手呢?比如说,达·芬奇!”
  在艺术界,只要轻轻念一声达·芬奇的名字,就能引起一阵涟漪。这位于1452至1519年在世的艺术家,对于科学、自然历史和艺术的精通,简直可谓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言人。但他的画作能留下来的却极少。把全世界博物馆都扫一遍,确定出自他手的画也不过十几幅。如果休福曼猜对了,这幅画的价值可能翻个成百上千倍。
  但是,这幅画没有签名,也找不到任何关于它的记载。要找出它的作者,休福曼揣摩,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艺术、历史、科学。
  他找到了牛津大学的荣誉教授马丁·坎普,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达·芬奇研究者之一。坎普在电脑上将原画扫描图放大,发现了一些极为熟悉的细节:“女子的发带,微微将脑后头发压得凹了下去;眼睫毛画得非常精致,连下睫毛也没有忘掉;达·芬奇对这种细节总是有敏锐的感觉……”坎普爱不释手,越看越兴奋。
  不过,圈内专家们很难达成一致。休福曼拜访了另一位意大利艺术品专家、家住巴黎的吉亚马可·卡普佐。一听到达·芬奇这个词,卡普佐就笑了:“我说,老兄你还好吧?不是在逗我吧?”
  要证实画的真伪,首先得验它的年龄。“这幅画是画在羊皮纸上的,这就好办了,碳-14测定法!”卡普佐取了一小块样本,送到了相关的研究室。
  我们知道,所有的植物都在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宇宙射线在大气中能够产生一种带放射性的碳-14同位素,它与氧结合成二氧化碳后,会进入并沉积在植物的体内,而动物吃下植物后,这些碳-14又驻扎在了动物体内。当这些生物死亡后,其组织内的碳—14开始以5730年的半衰期慢慢衰变,逐渐消失,这个速度是恒定的。因此对于任何含碳物质,比如这张羊皮做的画纸,只要测定其剩下的碳—14含量,便可推断其年代了。
  羊皮纸的检测结果出来了:它的主人死于1440年至1650年间的可能性高达95.4%。而达·芬奇的在世时间是1452年至1519年,正好跟它重合!
  初步的论据有了,休福曼很兴奋。不过他知道,证明画纸的年代跟达·芬奇一样,并不能证明画就是出自他手。莱奥·斯蒂文森对此再了解不过了。
  “做赝品的人有各种出神入化的手段,不仅能骗过艺术专家,连科学家也一样忽悠。”斯蒂文森是位赝品历史学家,也是位艺术家。他的家就像私人博物馆,从房间到走廊再到楼梯间,挂满了各种大师的代表作: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莫奈的《日出》、高更的《塔西提妇女》……不过,这些都出自他自己的手。
  在PBS的纪录片中,斯蒂文森展示了仿造莫奈作品的全过程。“如果你仿造的是19世纪末的油画,那最基本的,就是搞到19世纪末的画布。”他先买来一幅100美元左右的19世纪匿名画,将它从框上拆下来,翻出画布背面打着的年代认证印章。“这些印章是最好的障眼法,我们只要把正面的画去掉,在帆布上画上更值钱的作品就行了。”
  他在油画上面涂满颜料去除油,用刮刀将软化的油画颜料全刮掉,再重新调整画框尺寸,便得到了一幅完美的画布。接下来的事情很简单,像个大师一样举起颜料板,将要仿制的画原样临摹即可。40小时以后,一幅莫奈的《夏末的干草垛》便完工了。“这个起码可以骗到两三百万美元,你甚至可以加上莫奈的亲笔签名。”
  在美国FBI的一个证据室,就藏着许多这样的赝品,其中不少是通过拍卖会流出来的。它们的背面不但有认证印章、拍卖编号、画家签名,就连污渍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左手大师的神作
  无奈,卡普佐和休福曼只好带着画,骑着小摩托来到了巴黎圣日耳曼大街,求助于另一位世界级专家——帕斯卡·柯特,卢浮宫曾请他去研究《蒙娜丽莎》。柯特的独门武器是他自己发明的一种超高清摄影机,能将名画扫描成4亿像素的高清图片,在电脑上放大几百倍。这种摄影机还能探索到画面的深层。
  柯特利用自己对大师画作研究得来的数据,通过数码技术去除掉年代留下的痕迹,分析出原画颜料的构成和密度,成功还原出了《蒙娜丽莎》当初画好时的样子。而对这幅画,他也应用了同样的技术。
  他的摄影机还有一项功能:通过彩虹色的光谱滤镜,深入到画的内部,将其分解成13个层次,不同图层可以在不同光波下显现,从而将表层颜料遮盖住的细节挖掘出来。
  研究这幅画时最有用的图层,是位于底部的,显现出素描草稿的那一层。“在素描线上我们可以发现,女孩的下巴、前额和颈部轮廓都被修改过,比原来的纤瘦了。这种绘画习惯在另一幅达·芬奇画的肖像里也发现过。”柯特比较了过去扫描过的达·芬奇画作,发现了这个共同点。
  但是,有没有另一种可能,即一位同时代的,深受达·芬奇影响的画家,用了相似的笔法来创作这幅画?
  这个问题得咨询克里斯蒂娜。她是位意大利的艺术史专家,专门研究达·芬奇的学生和他画室雇员的作品。仔细观察这幅画的扫描件后,克里斯蒂娜发现了一个特别之处——肖像轮廓处阴影的笔法。“这些阴影的线条方向很奇特,是从右下往左上方向扫的,明显是出自左撇子之手。吉奥瓦尼·特拉非欧是达·芬奇的门徒之一,也是最能画出接近他作品水准的人,但他是个右撇子。”文艺复兴时期,左撇子画家屈指可数,其中能出这种大师之作的,只有达·芬奇。即使这幅画不是达·芬奇的,这也是某位极有艺术水准,而且竭力模仿其左撇子特征的神秘画家所画。
  与此同时,继续研究画作高清图的柯特有了个新发现:画的左上角,被底色颜料盖住的地方,留着一枚不完整的指纹!
  达·芬奇的作品里,经常能发现指纹,他的标志画法之一便是用手指来涂抹颜料。瑞士洛桑大学犯罪学与犯罪法中心的阐柏教授将指纹提取了出来,进行了数码描绘,然后把它和达·芬奇的指纹一起放上了网,请他的同行和学生们共同鉴定。但结论都是一致的:“提取的指纹太局部,而且没有特征,无法鉴定其是否跟达·芬奇的指纹一致。”
  又走进了死胡同。
  这时,坎普突发奇想,能否找个专家重新描绘这幅画,看看它到底是出自几百年前,还是用现代方法仿制的。
  英国罗斯金艺术学院的莎拉·辛普勒,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艺术导师之一。她擅长人体解剖学,懂得用与原作一模一样的材质和颜料复制古画。
  辛普勒找来相同制法的羊皮纸,调配了文艺复兴时期所用的墨水,以及用矿物土自制的粉彩条,开始尝试复制这幅画。
  “很明显,这幅画的作者拥有精湛的绘画技巧,而且精通人体解剖学。比如说鼻子和耳朵的比例,眼球下方的轮廓,以及未成年女子特有的身体特征。”
  达·芬奇对于人体解剖学的探索和了解,是众人皆知的。他称达·芬奇曾解剖过30多具人体,以一位美术家的观察力和超凡的绘画技巧,描绘了人体骨骼、肌肉、肌腱、神经、脉管和主要脏器,绘成了近200幅解剖图。他著名的《维特鲁威人》便是代表作之一。即使用现代医学标准审视,这些画稿也是相当准确的。
  辛普勒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粉彩条的颜色留在羊皮纸上,而不是散落吹走。在目前发现的达·芬奇画作中,没有一幅是画在羊皮纸上的。最终,她尝试用树脂和蛋清作为粉彩的黏合剂,在红色颜料下先打了白色的底,并用手指去涂抹颜料,才成功地得出了原画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达·芬奇是个创新大师,但他也有很多糟糕的尝试。比如在《最后的晚餐》,他打破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在墙体上涂了一种特殊的黏合剂,而非传统的灰浆,然后直接作画。”如今我們来到米兰的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会发现餐厅墙上的“耶稣和十二门徒”已经褪色得快看不见了。
  
  画中女子到底是谁
  在羊皮纸上用粉彩条作画,而且用如此复杂而古怪的方式让颜色固定,这种对于绘画的精通和大胆尝试,加上左撇子的因素,辛普勒和克里斯蒂娜都觉得,只有达·芬奇才是答案。
  当然,这更多是一种主观和感性的判断。坎普觉得自己需要更多证据,“为什么不调查一下,这位画中女子到底是谁呢?她又为什么会被画成肖像呢?”
  其中,最大的线索可能是她的发型。于是坎普找到了伊丽莎白·茵尼娅,一位服饰历史学家,专门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这是15世纪末期,在米兰短暂流行过的一种发型,而且多为贵族女子所用。”
  那时的米兰,被一个家族统治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这就是斯福尔扎(Sforza)家族。米兰大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扎是当时米兰最有权势的人。在一幅家族藏画里,他的夫人贝阿提斯留的正是这种发型。茵尼娅非常肯定,这种发型在1491年至1497年间尤其时髦,之后就很少见到了。
  而那段时间,达·芬奇正待在米兰。
  根据史料记载,达·芬奇在1482年至1499年间,作为卢多维科的画师和工程师留在了米兰,为这位慷慨的资助人工作。为卢多维科工作的画师中,也只有他一个左撇子。他几幅最出名的画作,都与卢多维科家族有关,比如《抱银鼠的女子》、《额饰女郎》,而且她们的发型和画中女子的如出一辙。
  将卢多维科家族的肖像一一对照,坎普发现,有一位女子的面容和她特别相像,年龄也最相符——比安卡·斯福尔扎。她是卢多维科和情妇贝纳蒂娜所生的私生女,13岁时便嫁给了卢多维科的侍卫队长加里佐亚,后者在当时也是举重若轻的人物。“比安卡婚后4个月便去世了,可能是由于不顺利的妊娠”。
  如果这幅画真是达·芬奇为比安卡画的,为什么它没留下任何记录呢?既没被达·芬奇的学生们临摹,也没被列入王室物品清单?这时,巴黎的柯特又有了新发现。
  “我们在高清图上发现,画最靠左的边缘,从上至下有用刀猛烈划过的痕迹,似乎想把它从什么上面割下来。而且顺着割痕,可以隐约辨认出三个圆孔,均匀地排列在画的最左边。”柯特说。
  最可能的解释就是,它是从一本装订好的书册中撕出来的。这就说明了它为什么没有记录可寻。坎普的脑子飞快地转了起来:“这幅画为什么装订在一本书里,这又是本什么书呢?
  他初步的推测是,这本书是1496年比安卡出嫁时,作为礼物送给她的。在意大利的贵族家庭里,每当有人出嫁或是有新成员出生,送一本书作纪念是种传统做法。但这不着边际的想法没能说服其他同行。
  然而,幸运女神再次站到了坎普的这边。一天,他收到一封来自南佛罗里达大学艺术史教授爱德华·怀特的邮件,后者写道:“我刚刚结束一项研究,接触到了一本波兰和米兰联姻有关的羊皮书,我想它可能是你要找的东西。”
  坎普和柯特立刻飞到了华沙。在华沙国家图书馆的收藏室里,他们见到了一本500多年前的羊皮书,它是四册斯福尔扎家族藏书Sforziadas中的一册,献给卢多维科的父亲及整个家族的。根据被赠予对象的不同,每一本都加上了不同的画像,比安卡的这本,正是为了庆祝她的婚礼而送给她的。比安卡死后,这本书辗转成了法国弗朗索瓦一世的收藏品。后来在1518年,它被赠予了波兰国王西岐门一世,庆祝他和另一位斯福尔扎家族的公主波娜的婚礼。
  戴上手套,坎普和柯特小心翼翼地翻着书页,急切地希望发现缺页的地方。在传统线装法装订的羊皮书中,通常先将几张纸对折成一叠,再与其他叠装订在一起。也就是说,每页书都与另一页连接着,如果某一页被撕下来,对应的那头肯定会多出一张孤零零的书页。但是,这本书装订得非常紧密,而那在年月中被磨得毛茸茸的书侧,也难以用肉眼看出哪页和哪页不相连。
  这时,柯特带来的超高清摄像机再次派上了用场。他将羊皮书靠装订线的那侧拍了下来,在电脑上放大数倍,再耐心地将每一页纸标上追踪线,企图发现两头连不上的一页。
  很快,柯特发现,就在书的开头几页,有一张纸无法找到对应的另一页,而它本身则被黏到了相邻的一页上,因此没有脱落,也难以被察觉。
  这页正是前言和插图的分界点,跟坎普的想象一模一样。他们压抑着加速的心跳,将原画的百分比复制品摆到这个位置,大小正合适。然而,羊皮书的装订孔是五个,而原画上只有三个。
  当两人感到心头一凉的时候,收藏室的专家提示说:“这本书后来被重新加固过,最外端的两个孔可能是那个时候加上去的。”他们赶紧将原画上的装订孔与书中间的三个作对比。间距、深度、大小,全部一致!而画纸和其他书页的薄厚也一致!
  于是,这幅画的身世终于有了完整的补充:在18世纪重新装订羊皮书时,达·芬奇的这幅作品被取了下来,重新装裱后,它成了德国Zamoyski家族的收藏品。后来,一位住在佛罗伦萨的瑞士艺术品修复者Marchig拥有了它,他的遗孀又把它以21850美元的价格在佳士得卖了出去……
  如今,这幅画被重命名为《美丽的公主》(La Bella Principessa),锁在了瑞士的某个秘密保险箱里,据说已经有藏家出价超过了1亿美元,而它的主人休福曼毫不动心。他仍然在全世界周游,发掘有价值的艺术品。
  
  证据列表
   通过碳-14分析,羊皮纸产于1650年的
  可能性是95.4%;
   肖像脸部阴影的笔法——出自左撇子之手;
   画的左上角发现部分指纹;
   米兰公爵 Ludovico Sforza和夫人Beatrice d’Este的画像中,夫人的发型和神秘女子的相同。达·芬奇在米兰创作的几幅著名画作中,都有留这种发型的贵族女子,她们全部与Sforza家族有关;
   画最靠左的边缘,从上至下有用刀猛烈划过的痕迹,顺着割痕,可以隐约辨认出三个圆孔,
  间隔均匀地排在画的最左边;
   华沙国家图书馆收藏了斯福尔扎家族的羊皮书,
  在羊皮书前几页里出现了缺页,这幅神秘的画像正好可以放置在此处,而且装订孔完全吻合。
  
  斯福尔扎家族藏书Sforziadas印制于1490年,共四册,分别赠给不同的家族成员,为庆祝新成员的诞生和新婚。根据被赠予对象的不同,每一本都加上了不同的画像。
其他文献
瞎子艺人郭永章坐在公园凉亭里,肤色黝黑,身着白褂,戴着大墨镜,弦子拉得前仰后合,他朝天咧着大嘴,用破锣般的嗓子吼着:“袁世凯他给我种过地,宣统他给我掌过大鞭,冯玉祥他给我当伙计,张天师他给我看菜园嘞,王母娘娘来做饭,九天仙女当丫鬟,孔老二他给我管过账,蒋介石他黑间半夜里给我夜壶掂。”在他的周围,一群老年人听得津津有味。  这是一段演唱视频,有戏迷录下来发到网上,画面简单粗糙,但由于郭永章唱得神气活
“充满喜感的演艺界人士”  曾经获得“中国首善”荣誉,自称捐款超过14亿的陈光标先生出现在他的大约七十平米挂满奖状、奖牌、勋章和红色锦旗的荣誉陈列室的时候,并没有电视上的神采奕奕,相反他声音低沉显得很疲惫。“从美国回来就没有倒过时差,昨天晚上一直接待客人到三点才睡。”  陈光标确实很忙。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间里,不定时有穿着统一灰色套装的漂亮女接待员提醒“陈总”宾客的到来。这时候,陈光标会停下来,熟
年关将至,辛苦了一年,终于到了年终奖发放的季节。  “你们公司业绩如何?我们今年可是不行喽。年终奖?好像不会发了。”小朱是一家大型外资生产型企业的销售人员,基本工资8000以上,他们公司的产品往年都是香饽饽,但因为2012年公司业绩大幅下降,已让他对年终奖不抱多大希望。  根据我对周围50人进行的一个小范围的调查,今年的年终奖预期似乎并不乐观。在受访的50人中,明确表示年终奖会有较大提升的不足10
口碑良好,票房很差  一部电影,通常上映后的一周仍是宣传的高峰期。而《绣春刀》的主创团队,经过匆匆忙忙的三站路演,早早就散了伙:张震一头扎进陈凯歌《道士下山》剧组;刘诗诗被拍到忙着和吴奇隆在丽江度假;导演路阳则住在北京城外顺义的一个影视基地里,拍着一部叫《解忧公主》的古装电视剧。  这地方荒郊野岭,风貌怪诞,他不得不把因《绣春刀》而对他好奇心大起的记者们叫到此地来,在阴森的民国风影棚里就着午休空当
工作任务压力山大?试试这些实用小技巧吧。
深更半夜里,美术馆里会发生什么事情?雕像会抬起脚到处游荡吗?名画上的人物会互相串门,闲聊白天听到的八卦吗?那么多充满历史和故事的艺术品堆在一块儿,想不发生点什么似乎都难。如今,人们有机会在夜里侦察一下英国泰特美术馆了,而且是用远程遥控机器人当你的卧底。  从8月13日开始的五天里,每到夜里十点后,人去楼空的泰特美术馆里就响起隐隐的骚动声。四个企鹅一般高的机器人头顶探照灯,在幽暗的馆里到处游荡。它们
创作大师:  从乔叟、丢勒到毕加索和迪士尼  作者: [英]保罗·约翰逊  译者: 蔡承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5月  定价: 40.00元  卢梭是个性倒错外加负心汉;罗素谈起哲学与历史来头头是道,私下却风流成性;至于萨特、雪莱、布莱希特、托尔斯泰等人,显赫声名背后,几乎都是私德败坏、背信弃义的伪君子。英国学者保罗·约翰逊好些年前在他那本尖酸刻薄的《知识分子》中,大肆
近年来文学热降温,历史热日渐兴起,很多民间写作者也参与其中。《万历十五年》之后,吴思先生以他的《潜规则》和《血酬定律》几乎重构了一个中国权力史。作为吴思的同事,洪振快的《亚财政》与吴思的《潜规则》具有相似的主题。  从词源上看,“亚财政”和“潜规则”都是源自明清历史文献中的“陋规”一词。“陋规”的“规”字如果解作“规则”,那么“陋规”就是鄙陋的规则,也就是“潜规则”。如果说“潜规则”就是传统的“陋
5月28日,从前民进党党主席苏贞昌手上接下党魁印信后,蔡英文就遭到闹场。  一帮扁迷二三十个人聚集在民进党中央党部,有的举标语,有的呼口号,原来他们是为陈水扁“保外就医”而来。  一名带头男子激动地说,“民进党连国民党还不如,阿扁曾经带领你们执政,现在他病重了,需要你们的协助,可是你们只知道切割。”  陈水扁民间医疗小组成员陈昭姿要党工将陈水扁疾病证明书转交新当选的蔡英文,并表示,救扁是蔡英文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