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急症中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9月,我院收治的肺栓塞患者22例,对22例患者进行诊断分析,总结治疗资料。结果:患者经过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患者临床治疗满意度调查显示,满意评分95%,对比分析患者临床经治疗前后呼吸困难、及腹痛的评估情况, 22例患者治疗前呼吸困难症评估为38.85-4.75,治療后评估为27.55-3.25,治疗后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说明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22例患者治疗前腹痛评估分为37.77-3.85,治疗后患者的腹痛评估分为26.65-2.75,治疗后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说明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结果:显示,呼吸困难症及腹痛治疗前后的对比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临床效果显著。结论通过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能够及时控制病情的持续发展,避免患者出现合并疾病并发症,提高了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症;肺栓塞;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5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066-02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循环障碍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栓子多为静脉血栓,或其他如脂肪滴、羊水、肿瘤细胞、空气等,发生肺血栓栓塞症(PTE)、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2011年1月-9月,我院收治的肺栓塞患者22例,对22例患者进行诊断分析,总结治疗资料,具体治疗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9月,我院收治的肺栓塞患者22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37-65岁,平均年龄55岁,患者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及呼吸气促;绝大多患者出现胸痛症状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放射至肩及腹部;烦躁不安、惊恐甚至濒死感,并有少数患者出现心悸、乏力、腹痛、气喘、下肢浮肿等症状。临床经过常规检查、动脉血气分析、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22例患者为肺栓塞。
1.2 方法溶栓治疗,通过溶栓治疗,恢复肺组织再灌注,减小肺动脉阻力,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右心室功能,降低病死率与复发率,治疗方法是:尿激酶负荷量4 400 U/kg,静注10分钟,随后以2 200 U/(kg·h)持续静点12小时;或2小时溶栓方案:2×104U/kg持续静点2小时[1]。链激酶负荷量250 000 u,静注30分钟,随后以10×104 U/h持续静点24小时。rtPA 50~100 mg持续静滴2小时。抗凝治疗,方法:负荷量5 000~10 000 U静脉注射,随后800~1 250 U/h持续静脉点滴。
1.3 统计分析利用spss19.0软件包对临床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临床采用u检验,所有数据资料用平均值与标准差方式表达,对比数据结果,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效果优越。
2 结果
患者经过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患者临床治疗满意度调查显示,满意评分95%,对比分析患者临床经治疗前后呼吸困难、及腹痛的评估情况,评估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重症患者评估计划表进行,评估分值50满,22例患者治疗前呼吸困难症评估为38.85-4.75,治疗后评估为27.55-3.25,治疗后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说明患者经治疗后呼吸困难症得到改善,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22例患者治疗前腹痛评估分为37.77-3.85,治疗后患者的腹痛评估分为26.65-2.75,治疗后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说明患者经治疗后患者腹痛得到改善,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结果显示,呼吸困难症及腹痛治疗前后的对比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临床效果显著。
3 讨论
肺栓塞由于缺乏临床特异性表现,其误诊、漏诊率高,未经及时治疗的病死率达 25%一30%。近年来随着诊断意识的增强、检查方法的进步,PE诊断率提高。本文研究的22例患者的平均年龄在55岁,发病年龄超过65岁者甚少,考虑可能与老年患者多被其他疾病掩盖而误诊、漏诊较多有关。
目前临床对于急症肺栓塞治疗采用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时溶栓药物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溶解血栓。通过溶栓治疗,恢复肺组织再灌注,减小肺动脉阻力,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右心室功能,降低病死率与复发率[2]。溶栓药物有尿激酶(urokinase,UK)、链激酶(streptokinase,SK)、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治疗方法是:尿激酶负荷量4 400 U/kg,静注10分钟,随后以2 200 U/(kg·h)持续静点12小时;或2小时溶栓方案:2×104U/kg持续静点2小时。链激酶负荷量250 000 u,静注30分钟,随后以10×104 U/h持续静点24小时。rtPA 50~100 mg持续静滴2小时。抗凝治疗主要采用肝素静脉注射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肝素的使用仅限于患者大面积PTE时应用。方法:负荷量5 000~10 000 U静脉注射,随后800~1 250 U/h持续静脉点滴。期间监测凝血指标APTT,并根据APTT调整剂量。也可皮下注射给药。低分子肝素(LMWH) 低分子肝素可根据体重给药1 mg/kg,皮下注射,q12 h。临床为加强患者的通栓效果通常在肝素或LMWH应用后的1~3天内应用华法林,开始剂量为3~5 mg/d。以后根据INR或PT调整用量[3]。
通过本研究显示,22例患者患者经过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患者临床治疗满意度调查显示,满意评分95%,对比分析患者临床经治疗前后呼吸困难、及腹痛的评估情况,22例患者治疗前呼吸困难症评估为38.85-4.75,治疗后评估为27.55-3.25,治疗后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说明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22例患者治疗前腹痛评估分为37.77-3.85,治疗后患者的腹痛评估分为26.65-2.75,治疗后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说明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结果显示,呼吸困难症及腹痛治疗前后的对比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临床效果显著。22例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中无效 2例,均为大面积栓塞伴有心源性休克,而大面积肺栓塞若不行溶栓治疗,住院期间病死率较高,溶栓治疗可以使病死率明显下降,22例患者中无严重出血并发症。综上结果说明,在对急症肺栓塞患者治疗时,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避免了疾病的持续恶化,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临床效果有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田光磊,王洪烨.小剂量尿激酶加序贯抗凝治疗次大面积肺栓塞的疗效观察.中国疗养医学. 2014,11: 997-998.
[2] 关改新,黄海兵.17例肺栓塞治疗的探讨 .医药前沿 .2013,31: 227-227.
[3] 姚力.肺栓塞治疗的研究进展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3,36(03): 204-206.
关键词:急症;肺栓塞;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5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066-02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循环障碍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栓子多为静脉血栓,或其他如脂肪滴、羊水、肿瘤细胞、空气等,发生肺血栓栓塞症(PTE)、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2011年1月-9月,我院收治的肺栓塞患者22例,对22例患者进行诊断分析,总结治疗资料,具体治疗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9月,我院收治的肺栓塞患者22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37-65岁,平均年龄55岁,患者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及呼吸气促;绝大多患者出现胸痛症状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放射至肩及腹部;烦躁不安、惊恐甚至濒死感,并有少数患者出现心悸、乏力、腹痛、气喘、下肢浮肿等症状。临床经过常规检查、动脉血气分析、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22例患者为肺栓塞。
1.2 方法溶栓治疗,通过溶栓治疗,恢复肺组织再灌注,减小肺动脉阻力,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右心室功能,降低病死率与复发率,治疗方法是:尿激酶负荷量4 400 U/kg,静注10分钟,随后以2 200 U/(kg·h)持续静点12小时;或2小时溶栓方案:2×104U/kg持续静点2小时[1]。链激酶负荷量250 000 u,静注30分钟,随后以10×104 U/h持续静点24小时。rtPA 50~100 mg持续静滴2小时。抗凝治疗,方法:负荷量5 000~10 000 U静脉注射,随后800~1 250 U/h持续静脉点滴。
1.3 统计分析利用spss19.0软件包对临床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临床采用u检验,所有数据资料用平均值与标准差方式表达,对比数据结果,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效果优越。
2 结果
患者经过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患者临床治疗满意度调查显示,满意评分95%,对比分析患者临床经治疗前后呼吸困难、及腹痛的评估情况,评估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重症患者评估计划表进行,评估分值50满,22例患者治疗前呼吸困难症评估为38.85-4.75,治疗后评估为27.55-3.25,治疗后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说明患者经治疗后呼吸困难症得到改善,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22例患者治疗前腹痛评估分为37.77-3.85,治疗后患者的腹痛评估分为26.65-2.75,治疗后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说明患者经治疗后患者腹痛得到改善,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结果显示,呼吸困难症及腹痛治疗前后的对比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临床效果显著。
3 讨论
肺栓塞由于缺乏临床特异性表现,其误诊、漏诊率高,未经及时治疗的病死率达 25%一30%。近年来随着诊断意识的增强、检查方法的进步,PE诊断率提高。本文研究的22例患者的平均年龄在55岁,发病年龄超过65岁者甚少,考虑可能与老年患者多被其他疾病掩盖而误诊、漏诊较多有关。
目前临床对于急症肺栓塞治疗采用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时溶栓药物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溶解血栓。通过溶栓治疗,恢复肺组织再灌注,减小肺动脉阻力,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右心室功能,降低病死率与复发率[2]。溶栓药物有尿激酶(urokinase,UK)、链激酶(streptokinase,SK)、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治疗方法是:尿激酶负荷量4 400 U/kg,静注10分钟,随后以2 200 U/(kg·h)持续静点12小时;或2小时溶栓方案:2×104U/kg持续静点2小时。链激酶负荷量250 000 u,静注30分钟,随后以10×104 U/h持续静点24小时。rtPA 50~100 mg持续静滴2小时。抗凝治疗主要采用肝素静脉注射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肝素的使用仅限于患者大面积PTE时应用。方法:负荷量5 000~10 000 U静脉注射,随后800~1 250 U/h持续静脉点滴。期间监测凝血指标APTT,并根据APTT调整剂量。也可皮下注射给药。低分子肝素(LMWH) 低分子肝素可根据体重给药1 mg/kg,皮下注射,q12 h。临床为加强患者的通栓效果通常在肝素或LMWH应用后的1~3天内应用华法林,开始剂量为3~5 mg/d。以后根据INR或PT调整用量[3]。
通过本研究显示,22例患者患者经过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患者临床治疗满意度调查显示,满意评分95%,对比分析患者临床经治疗前后呼吸困难、及腹痛的评估情况,22例患者治疗前呼吸困难症评估为38.85-4.75,治疗后评估为27.55-3.25,治疗后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说明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22例患者治疗前腹痛评估分为37.77-3.85,治疗后患者的腹痛评估分为26.65-2.75,治疗后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说明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结果显示,呼吸困难症及腹痛治疗前后的对比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临床效果显著。22例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中无效 2例,均为大面积栓塞伴有心源性休克,而大面积肺栓塞若不行溶栓治疗,住院期间病死率较高,溶栓治疗可以使病死率明显下降,22例患者中无严重出血并发症。综上结果说明,在对急症肺栓塞患者治疗时,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避免了疾病的持续恶化,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临床效果有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田光磊,王洪烨.小剂量尿激酶加序贯抗凝治疗次大面积肺栓塞的疗效观察.中国疗养医学. 2014,11: 997-998.
[2] 关改新,黄海兵.17例肺栓塞治疗的探讨 .医药前沿 .2013,31: 227-227.
[3] 姚力.肺栓塞治疗的研究进展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3,36(03): 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