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一部分人认为“背诵”禁锢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应淡化学生的“背诵”。但笔者认为:背诵不适合数、理、化等注重逻辑思维的学科,而适合语文等注重形象思维的学科。通过背诵,提升学生动嘴成章、动笔成文的素质。
关键词:“背诵”的误区;目的;要求;方法;注意问题
一、“背诵”的误区
有人认为:对孩子来说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机械练习也能掌握大量信息和知识,形成某种技能,但如此练习,一来因为方式单一、机械而便学习形式变得枯燥乏味,没有趣味性,而且反复单调、机械地重复,容易造成大脑的疲劳,降低学习效率,更严重的是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二来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加大学习压力,孩子感受不到快乐;最重要的一点,如此获得的知识,因为孩子不懂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成为“死知识”,没有用的知识。此话不无道理,但具有片面性。笔者认为:“背诵”不适合数理化等自然学科的学习,但适合语文等社会学科的学习。因为语文是工具书,具有基础性,和其它学科有联系,但有其独特的一面。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晶,它是由大量的字、词、句、段构成的,只有通过背诵训练来不断刺激大脑的视觉与听觉神经,才能在大脑中形成语言连锁,从而达到熟记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二、背诵的目的
著名作家梁衡曾说:语文学习的方法,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方法过一就是背书。他还说:“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许多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果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观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由此可见,“死记硬背”不失为学好语文的终南捷径。
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记忆力,提高说话、写作能力。尤其在写作上,背诵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学生通过背诵,精词美句蕴藏于心,结构章法储存于脑,一旦提笔作文,就会厚积薄发,思如泉涌,信手拈来,一气呵成。
三、背诵的要求
背诵是阅读的延伸和强化,作用不可低估,在阅读中背诵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选准章段。
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名篇佳作、古诗词,寓言、成语故事必须背诵下来。教材外写景状物文词优美的散文,富含人生哲理的语段也要背下来。
(二)背诵结合。
“背”是积累财富,“诵”是及时行乐。有些精美语段或文章如当时有所理解或感悟,不妨“摇头晃脑”地吟咏一番,领略文章的人文熏陶和理的启迪,从而达到诵的最高精神境界:只见“血肉”(受到文章情感的陶冶),不见“骨架”(不作琐碎的“文法分析”),也就非背不可。
四、背诵的方法
(一)多媒体创设情景记忆法。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好奇心强,背诵时采用录音、录像、幻灯、图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感知、体验和领悟,激活他们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背诵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识记活动如果有多种感官参与,效果就优于单一器官运用。
如在教《听潮》一课时,我采用CAI课件音频播放潮水声,使学生未见潮形,先闻潮声;然后用CAI课件视频播放潮来过程,能够使学生兴致勃勃地直观感受到钱塘江涌潮的壮观。再自己有表情地配着乐声和画面朗诵一番,效果特别好。在这节课上,学生热情高涨,背诵效果大大提高。
(二)熟读深思记记法。
俗话说:若要记得,先要懂得。熟读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可帮助记忆。
唐代诗人杜甫小时候读书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做起诗来就得心应手了。书上的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如果我们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啊!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肚子里的词多了,今后说话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三)“笔头”记忆法。
俗话说:眼过迁遍,不如手过一遍。心理学表明:运笔过程实际上是开拓思路,将识记材料逐步条理化、简单化的过程。阅读时通过勾画符号,以及文字批注,以标识、强化材料中的重点部分。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和符号,经常默写可以帮助我们促进大脑的开发。
(四)思路记忆法。
要想尽快背会课文,就要理清文章的脉络顺序。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把后发生的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开头叙述,然后再交待事情的起因、经过;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是按照“爱”-“做”-“看”-“穿”-“展”-“话”新装的先后顺序未安排材料的。
(五)歌曲记忆法。
诗歌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具有音乐性和节奏美,因此在教学中,给古诗配上一定的调子,老师带领学生一个吟唱。如笔者教学《春晓》一课时,配备古典背诵歌曲《春晓》一齐唱一唱,从中领悟歌曲委婉动听的特点,因为能唱,学生不知不觉也就会背。唱一唱的形式大大地提升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兴趣。
(六)彩线串珠记忆法。
每篇课文都有重点词语、句子或情节,如题眼、文眼、中心句、重点段、线索、思路等等。抓住每句话的重点词语,将这些词语串连成“珠”,背诵起来就很容易。
五、背诵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记忆的对象要有兴趣。
有了兴趣,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良好记忆力。
(二)精神松弛是增强记忆力的根本保证。
听听音乐、散步,向远眺望,做点体力活,按摩大脑,闭目养神,都可以采用。全身心的放松可以调节人体的各种器官的功能,放弃不该有的负担,一心一意地投入精力去记忆。
(三)注意劳逸结合。
现代医学表明:当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疲劳的时候,应该进行充分的休息,以利于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效率。只有在紧张学习之余适当的休息,调节调节大脑,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背诵也和其他学习方法一样,既要找出普遍规律,又要适合自己的“生物钟”,要根据文章内容、特点和各人具体情况,逐渐探索规律、掌握方法。比如:有的人善于在第二天清晨记忆昨天学过的内容;有的善于边听边记的方法;有的人善于边写边记的方法;有的人善于晚上入睡前回忆当天的内容。
(五)按照复习。
为了使所背诵的内容长久地保持在头脑中,在教学中应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复习的三个阶段是:三天,一周一次,一月一次。
关键词:“背诵”的误区;目的;要求;方法;注意问题
一、“背诵”的误区
有人认为:对孩子来说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机械练习也能掌握大量信息和知识,形成某种技能,但如此练习,一来因为方式单一、机械而便学习形式变得枯燥乏味,没有趣味性,而且反复单调、机械地重复,容易造成大脑的疲劳,降低学习效率,更严重的是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二来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加大学习压力,孩子感受不到快乐;最重要的一点,如此获得的知识,因为孩子不懂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成为“死知识”,没有用的知识。此话不无道理,但具有片面性。笔者认为:“背诵”不适合数理化等自然学科的学习,但适合语文等社会学科的学习。因为语文是工具书,具有基础性,和其它学科有联系,但有其独特的一面。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晶,它是由大量的字、词、句、段构成的,只有通过背诵训练来不断刺激大脑的视觉与听觉神经,才能在大脑中形成语言连锁,从而达到熟记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二、背诵的目的
著名作家梁衡曾说:语文学习的方法,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方法过一就是背书。他还说:“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许多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果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观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由此可见,“死记硬背”不失为学好语文的终南捷径。
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记忆力,提高说话、写作能力。尤其在写作上,背诵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学生通过背诵,精词美句蕴藏于心,结构章法储存于脑,一旦提笔作文,就会厚积薄发,思如泉涌,信手拈来,一气呵成。
三、背诵的要求
背诵是阅读的延伸和强化,作用不可低估,在阅读中背诵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选准章段。
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名篇佳作、古诗词,寓言、成语故事必须背诵下来。教材外写景状物文词优美的散文,富含人生哲理的语段也要背下来。
(二)背诵结合。
“背”是积累财富,“诵”是及时行乐。有些精美语段或文章如当时有所理解或感悟,不妨“摇头晃脑”地吟咏一番,领略文章的人文熏陶和理的启迪,从而达到诵的最高精神境界:只见“血肉”(受到文章情感的陶冶),不见“骨架”(不作琐碎的“文法分析”),也就非背不可。
四、背诵的方法
(一)多媒体创设情景记忆法。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好奇心强,背诵时采用录音、录像、幻灯、图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感知、体验和领悟,激活他们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背诵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识记活动如果有多种感官参与,效果就优于单一器官运用。
如在教《听潮》一课时,我采用CAI课件音频播放潮水声,使学生未见潮形,先闻潮声;然后用CAI课件视频播放潮来过程,能够使学生兴致勃勃地直观感受到钱塘江涌潮的壮观。再自己有表情地配着乐声和画面朗诵一番,效果特别好。在这节课上,学生热情高涨,背诵效果大大提高。
(二)熟读深思记记法。
俗话说:若要记得,先要懂得。熟读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可帮助记忆。
唐代诗人杜甫小时候读书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做起诗来就得心应手了。书上的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如果我们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啊!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肚子里的词多了,今后说话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三)“笔头”记忆法。
俗话说:眼过迁遍,不如手过一遍。心理学表明:运笔过程实际上是开拓思路,将识记材料逐步条理化、简单化的过程。阅读时通过勾画符号,以及文字批注,以标识、强化材料中的重点部分。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和符号,经常默写可以帮助我们促进大脑的开发。
(四)思路记忆法。
要想尽快背会课文,就要理清文章的脉络顺序。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把后发生的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开头叙述,然后再交待事情的起因、经过;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是按照“爱”-“做”-“看”-“穿”-“展”-“话”新装的先后顺序未安排材料的。
(五)歌曲记忆法。
诗歌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具有音乐性和节奏美,因此在教学中,给古诗配上一定的调子,老师带领学生一个吟唱。如笔者教学《春晓》一课时,配备古典背诵歌曲《春晓》一齐唱一唱,从中领悟歌曲委婉动听的特点,因为能唱,学生不知不觉也就会背。唱一唱的形式大大地提升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兴趣。
(六)彩线串珠记忆法。
每篇课文都有重点词语、句子或情节,如题眼、文眼、中心句、重点段、线索、思路等等。抓住每句话的重点词语,将这些词语串连成“珠”,背诵起来就很容易。
五、背诵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记忆的对象要有兴趣。
有了兴趣,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良好记忆力。
(二)精神松弛是增强记忆力的根本保证。
听听音乐、散步,向远眺望,做点体力活,按摩大脑,闭目养神,都可以采用。全身心的放松可以调节人体的各种器官的功能,放弃不该有的负担,一心一意地投入精力去记忆。
(三)注意劳逸结合。
现代医学表明:当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疲劳的时候,应该进行充分的休息,以利于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效率。只有在紧张学习之余适当的休息,调节调节大脑,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背诵也和其他学习方法一样,既要找出普遍规律,又要适合自己的“生物钟”,要根据文章内容、特点和各人具体情况,逐渐探索规律、掌握方法。比如:有的人善于在第二天清晨记忆昨天学过的内容;有的善于边听边记的方法;有的人善于边写边记的方法;有的人善于晚上入睡前回忆当天的内容。
(五)按照复习。
为了使所背诵的内容长久地保持在头脑中,在教学中应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复习的三个阶段是:三天,一周一次,一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