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篇作文缺乏美妙通畅的语言,在考试中难以得到高分。从日常教学可知,初中生作文的语言问题多样而复杂。灵活运用语文教材,依托课文语言范例,是一个解决学生在作文过程化训练中语言的修饰问题的有效教法。希冀通过精选词语、妙设修辞、巧引诗文、擅变句式等来进行专项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力求优化学生的作文语言,使其能写出中考美文。
【关键词】作文;语言;教材;课文;训练
我国著名作家莫言曾经说过:“好小说最重要的文学特征就是语言。”因此,一篇文章即使立意深、选材新、结构巧,如果缺少了精美流利的语言也会黯然失色。而初中生作文的语言问题多样而复杂。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语文课程标准》中言道:“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故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运用课本资源,通过活用课文中的字词语句、段落篇章并进行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优化其作文语言,具体做法如下。
一、精选词语,使语言勃发张力
(一)动词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子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里用了好几个动词:“扫、支、撒、系、牵、看、拉”,精确而又仔细地形容了雪地里捉鸟的一系列动作,层次分明又形象而活泼地形容了捕鸟全程。而其课后练习第三题则要求品味这一过程后,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要求用上一连串动词,由此我要求学生写关于蚂蚁搬家的片段作文,下面就是李同学所写的一段文:
蚂蚁往往筑巢穴在土层中、石块下、树洞里等地方。夏天暴雨来临前,蚂蚁多能准确预感即将下雨。它们一窝窝、一群群地大迁徙。每只蚂蚁都挣扎着搬运比自己身躯庞大得多的物品,把家从凹地搬到凸处。蚂蚁搬家是令人震撼的景致,旷野处、大道旁、广场上,蜿蜒着的一排排长队伍,一般呈纵队前进。蚂蚁们密密麻麻又错落参差地快速走着,队伍并不散乱,从这一点连到那一头,是有行进的章法的。这样看来,倒是让人觉得蚂蚁群蕴涵着强大的生命力。
这段文字由学生本人借鉴雪地捕鸟的过程而写,经过老师和同学的修改而成文,其中运用了不少动词。
(二)形容词
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作者用了很多形容詞来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各个部分,比如“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正是因为有这些形容词,才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如在读者眼前。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描写人物外貌时要多用、巧用形容词,下面请看两个句子:
1.我的妈妈,中等个,黑头发,眼睛小,鼻高高,嘴巴也是小的。
2.我的妈妈,中等的个子,有一头黑得发亮的柔顺头发。我的妈妈眼睛虽然小,但是亮如电灯,灵动有神。她的脸呈瓜子状,下巴尖尖,鼻梁高高,还有樱桃小嘴、伶牙俐齿。
以上两句话是张同学的作文《我的妈妈》中的语句,第一句话是学生原作,第二句话是修改后的文字。经过修改,妈妈的形象比之前鲜明了。
(三)成语或四字短语
在写作过程中,正确地应用短语和成语,可使行文整齐匀称,形成调和之美,又富有节奏感,铿锵有力。例如,我指导王同学化用《桃花源记》中的词语在自己的作文《回乡记》里这样写到:“早晨,我走在家乡的小村落中,看到道路两边,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弟弟妹妹们在玩耍,怡然自乐,我原先还被数学题困扰着,现在看到这样的美景,也豁然开朗,心情愉快起来。”
(四)叠词
叠词的应用,能使人物、事物或景物刻画得更准确,更能让语言充满音韵美。如朱自清的《春》中的“偷偷”、“软绵绵”、“稀稀疏梳”等,都是极好的例子。于是,我让学生们在学习此文后做下面的题目:本文运用了很多叠词,读起来很顺口,又使文章生动形象。请联想和想象一下,使用3个或以上的叠词描写家乡或校园的早晨,字数不限。
二、妙设修辞,使语言文采斐然
(一)比喻
比喻的运用,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之鲜明生动、具体可感。例如:朱自清的《春》中这样描写春天:“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此句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春天美丽、活泼的动态特征。我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运用比喻来为作文增色添彩,如赵同学写的作文《幸福》里有如下的句子:幸福就像蜂蜜那样甜滋滋,令人沉醉不已。
(二)拟人
拟人手法的作用是使事物具有人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使无生命的、抽象的事物变得有生命力、具体化,使人读来感到亲切,从而使语言生动形象,有感召力。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写道:“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里用“晒”“睡”“醒”等字词,使“老城”化作为人,表现冬天的济南温暖舒适的特点。比如语文课本八下册二单元写作题目是《春天的赞歌》,有学生就在自己的作文中用上了拟人句:“春天来了,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苏醒了,树木在温暖的阳光中沐浴着,群山闲适地脱下素装并换上鲜艳的衣裳,湖水也调皮地、慢慢吞地泛起涟漪……”
(三)排比
排比句,使文章富于节奏感,造出气势,形成声势,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说服力,突出中心。刘成章《安塞腰鼓》可说是教材中运用排比的经典范文,有多处排比句,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余同学的习作《书香》就运用了排比句:我看火烧赤壁,佩服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看元春省亲,惊叹于大观园的金碧辉煌;我看三打白骨精,欣喜于孙悟空的金睛火眼;我看智取生辰纲,悲哀于青面兽的逼上梁山……
(四)反复
反复,是为凸显某个意思、某一言语、某样行为、某种思想心理或情感而连续两次甚或两次以上使用同一字词语句,以起到强调的目的。《安塞腰鼓》也是应用反复这一修辞方法的优秀例文,比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余同学也在其习作《书香》中运用之,如“我喜欢书中那纵横整齐的文字,喜欢字迹那淡而清新的油墨香,喜欢纸张那幽雅恬静的气息,而我最喜欢的是书能使我怡情养性,开阔眼界”。 在一句话或一段话中用几种修辞方法,能使各种修辞相得益彰,使话语表达得更丰富而生动,例如黄同学写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作文《青春随想》时有一段精彩的描写:“青春是萌发的种子,充满着希望的喜悦;青春是人生的路灯,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青春是生命的舞台,见证着我们的辉煌。”黄同学综合使用拟人、比喻、排比,较大地提升了语句表现力。
三、巧引诗文,使语言意蕴深长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的巧妙运用能激活语言的文化底蕴,使文章充溢翰墨书香、诗情画意。例如,邓同学的作文《阅读伴我成长》有这样一组句子:“我会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而激动,又会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义情操而流泪,还会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人生愁绪而叹息……”在这些句子里,邓同学就直接将课文中的诗词名句镶嵌在自己的作文里,表达自己因阅读而生的感情思想,又显示出其阅读的多样性,使自己的作文文辞精妙,同时运用排比句式,使语句表达更富有层次。
在引用课文中的诗文名句、歌词典故时,直接、完整地嵌入作文中,是为“明引”。与“明引”相对的是巧妙化用,即是“暗引”。如学生小刘在初三下学期写作语文课本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岁月如歌》时是那样写的:“想到毕业在即,同学们各散东西,我不由得感叹:人生别离多多,难得欢聚!我禁不住说:“问君此去几时来还,来时莫徘徊!”这里就化用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四、擅变句式,使语言韵味无穷
在一篇文章里写入多种不同句式,可使句段曲折有致、跌宕起伏。其中,长短句、整散句灵巧地交错变换,更是能使文章独特出彩。因为整句、骈句庄重有力,匀称和谐,显示出齐整之美,而散句、短句則往往是参差错落,跌宕腾挪,音韵别致。
这里举个例子,《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有以下的句子:“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这里对伏尔泰战斗精神的赞誉,句式工整,音韵激越。而另一组句子:“我刚才用过两个字,微笑,我说一下。微笑,就是伏尔泰”则是语气坚定,句式短促有力,赞扬伏尔泰自信明智。由此可见,这篇文章整句、散句相结合,收放自如,富有变化,读来引人入胜。
学习了此文,我根据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让学生完成《笑对失败》演讲稿。其中,吕同学在我的指导下,运用了长短结合、整散兼用的句式来写这篇演讲稿,就使文章增色不少,如“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不成功的事例。是的,生活有时在捉弄人,就像风‘调戏’你的头发一样。风一吹,头发散乱,你哭笑不得”。又如“笑对失败,承受风雨的洗涤;笑对失败,踏上全新的征程;笑对失败,迎接未来的成功。”
其实,编排好作文的通篇语句,要做到整齐严谨中富有变化起伏。整齐严谨是作文语言的基石,而变化起伏,不单纯指长短句、整散句,也指根据行文需要灵动变通反问句、设问句、被字句、把字句、双重否定句等各种句式。这里也举个例子,我所教的学生大多数只在作文中接连不断的写陈述句,毫无变化,寡淡乏味。为了纠正这种现象,我在教授课文《敬畏自然》时,特别仔细地讲解了课后练习第三题。题目中说“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此题目又指出:适当时候运用反问句比用陈述句表达效果要好。例如“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改成陈述句为:“你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改动后,气势减弱许多,读来印象不深刻。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完成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时,要多用反问句等句式。
事实证明,语文课本,内有大量的语文教与学的资源,语文教材就是提高学生作文的“本”和“源”。笔者认为有许多方法能提高学生作文语言水平,而把语文教材资源用于作文教学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课文中有很多须要我们去挖掘的地方,只要我们肯去钻研、去探讨,用心去开发教材这一宝库,活用课本,就一定能充分显现其潜在价值。由此,我们便能洗尽浮华,回归本真,使我们学生的作文语言与新课标走得更近,作文教学就一定能迎来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2011.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
[4]周华章.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过程化训练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
【关键词】作文;语言;教材;课文;训练
我国著名作家莫言曾经说过:“好小说最重要的文学特征就是语言。”因此,一篇文章即使立意深、选材新、结构巧,如果缺少了精美流利的语言也会黯然失色。而初中生作文的语言问题多样而复杂。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语文课程标准》中言道:“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故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运用课本资源,通过活用课文中的字词语句、段落篇章并进行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优化其作文语言,具体做法如下。
一、精选词语,使语言勃发张力
(一)动词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子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里用了好几个动词:“扫、支、撒、系、牵、看、拉”,精确而又仔细地形容了雪地里捉鸟的一系列动作,层次分明又形象而活泼地形容了捕鸟全程。而其课后练习第三题则要求品味这一过程后,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要求用上一连串动词,由此我要求学生写关于蚂蚁搬家的片段作文,下面就是李同学所写的一段文:
蚂蚁往往筑巢穴在土层中、石块下、树洞里等地方。夏天暴雨来临前,蚂蚁多能准确预感即将下雨。它们一窝窝、一群群地大迁徙。每只蚂蚁都挣扎着搬运比自己身躯庞大得多的物品,把家从凹地搬到凸处。蚂蚁搬家是令人震撼的景致,旷野处、大道旁、广场上,蜿蜒着的一排排长队伍,一般呈纵队前进。蚂蚁们密密麻麻又错落参差地快速走着,队伍并不散乱,从这一点连到那一头,是有行进的章法的。这样看来,倒是让人觉得蚂蚁群蕴涵着强大的生命力。
这段文字由学生本人借鉴雪地捕鸟的过程而写,经过老师和同学的修改而成文,其中运用了不少动词。
(二)形容词
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作者用了很多形容詞来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各个部分,比如“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正是因为有这些形容词,才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如在读者眼前。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描写人物外貌时要多用、巧用形容词,下面请看两个句子:
1.我的妈妈,中等个,黑头发,眼睛小,鼻高高,嘴巴也是小的。
2.我的妈妈,中等的个子,有一头黑得发亮的柔顺头发。我的妈妈眼睛虽然小,但是亮如电灯,灵动有神。她的脸呈瓜子状,下巴尖尖,鼻梁高高,还有樱桃小嘴、伶牙俐齿。
以上两句话是张同学的作文《我的妈妈》中的语句,第一句话是学生原作,第二句话是修改后的文字。经过修改,妈妈的形象比之前鲜明了。
(三)成语或四字短语
在写作过程中,正确地应用短语和成语,可使行文整齐匀称,形成调和之美,又富有节奏感,铿锵有力。例如,我指导王同学化用《桃花源记》中的词语在自己的作文《回乡记》里这样写到:“早晨,我走在家乡的小村落中,看到道路两边,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弟弟妹妹们在玩耍,怡然自乐,我原先还被数学题困扰着,现在看到这样的美景,也豁然开朗,心情愉快起来。”
(四)叠词
叠词的应用,能使人物、事物或景物刻画得更准确,更能让语言充满音韵美。如朱自清的《春》中的“偷偷”、“软绵绵”、“稀稀疏梳”等,都是极好的例子。于是,我让学生们在学习此文后做下面的题目:本文运用了很多叠词,读起来很顺口,又使文章生动形象。请联想和想象一下,使用3个或以上的叠词描写家乡或校园的早晨,字数不限。
二、妙设修辞,使语言文采斐然
(一)比喻
比喻的运用,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之鲜明生动、具体可感。例如:朱自清的《春》中这样描写春天:“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此句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春天美丽、活泼的动态特征。我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运用比喻来为作文增色添彩,如赵同学写的作文《幸福》里有如下的句子:幸福就像蜂蜜那样甜滋滋,令人沉醉不已。
(二)拟人
拟人手法的作用是使事物具有人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使无生命的、抽象的事物变得有生命力、具体化,使人读来感到亲切,从而使语言生动形象,有感召力。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写道:“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里用“晒”“睡”“醒”等字词,使“老城”化作为人,表现冬天的济南温暖舒适的特点。比如语文课本八下册二单元写作题目是《春天的赞歌》,有学生就在自己的作文中用上了拟人句:“春天来了,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苏醒了,树木在温暖的阳光中沐浴着,群山闲适地脱下素装并换上鲜艳的衣裳,湖水也调皮地、慢慢吞地泛起涟漪……”
(三)排比
排比句,使文章富于节奏感,造出气势,形成声势,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说服力,突出中心。刘成章《安塞腰鼓》可说是教材中运用排比的经典范文,有多处排比句,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余同学的习作《书香》就运用了排比句:我看火烧赤壁,佩服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看元春省亲,惊叹于大观园的金碧辉煌;我看三打白骨精,欣喜于孙悟空的金睛火眼;我看智取生辰纲,悲哀于青面兽的逼上梁山……
(四)反复
反复,是为凸显某个意思、某一言语、某样行为、某种思想心理或情感而连续两次甚或两次以上使用同一字词语句,以起到强调的目的。《安塞腰鼓》也是应用反复这一修辞方法的优秀例文,比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余同学也在其习作《书香》中运用之,如“我喜欢书中那纵横整齐的文字,喜欢字迹那淡而清新的油墨香,喜欢纸张那幽雅恬静的气息,而我最喜欢的是书能使我怡情养性,开阔眼界”。 在一句话或一段话中用几种修辞方法,能使各种修辞相得益彰,使话语表达得更丰富而生动,例如黄同学写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作文《青春随想》时有一段精彩的描写:“青春是萌发的种子,充满着希望的喜悦;青春是人生的路灯,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青春是生命的舞台,见证着我们的辉煌。”黄同学综合使用拟人、比喻、排比,较大地提升了语句表现力。
三、巧引诗文,使语言意蕴深长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的巧妙运用能激活语言的文化底蕴,使文章充溢翰墨书香、诗情画意。例如,邓同学的作文《阅读伴我成长》有这样一组句子:“我会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而激动,又会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义情操而流泪,还会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人生愁绪而叹息……”在这些句子里,邓同学就直接将课文中的诗词名句镶嵌在自己的作文里,表达自己因阅读而生的感情思想,又显示出其阅读的多样性,使自己的作文文辞精妙,同时运用排比句式,使语句表达更富有层次。
在引用课文中的诗文名句、歌词典故时,直接、完整地嵌入作文中,是为“明引”。与“明引”相对的是巧妙化用,即是“暗引”。如学生小刘在初三下学期写作语文课本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岁月如歌》时是那样写的:“想到毕业在即,同学们各散东西,我不由得感叹:人生别离多多,难得欢聚!我禁不住说:“问君此去几时来还,来时莫徘徊!”这里就化用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四、擅变句式,使语言韵味无穷
在一篇文章里写入多种不同句式,可使句段曲折有致、跌宕起伏。其中,长短句、整散句灵巧地交错变换,更是能使文章独特出彩。因为整句、骈句庄重有力,匀称和谐,显示出齐整之美,而散句、短句則往往是参差错落,跌宕腾挪,音韵别致。
这里举个例子,《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有以下的句子:“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这里对伏尔泰战斗精神的赞誉,句式工整,音韵激越。而另一组句子:“我刚才用过两个字,微笑,我说一下。微笑,就是伏尔泰”则是语气坚定,句式短促有力,赞扬伏尔泰自信明智。由此可见,这篇文章整句、散句相结合,收放自如,富有变化,读来引人入胜。
学习了此文,我根据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让学生完成《笑对失败》演讲稿。其中,吕同学在我的指导下,运用了长短结合、整散兼用的句式来写这篇演讲稿,就使文章增色不少,如“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不成功的事例。是的,生活有时在捉弄人,就像风‘调戏’你的头发一样。风一吹,头发散乱,你哭笑不得”。又如“笑对失败,承受风雨的洗涤;笑对失败,踏上全新的征程;笑对失败,迎接未来的成功。”
其实,编排好作文的通篇语句,要做到整齐严谨中富有变化起伏。整齐严谨是作文语言的基石,而变化起伏,不单纯指长短句、整散句,也指根据行文需要灵动变通反问句、设问句、被字句、把字句、双重否定句等各种句式。这里也举个例子,我所教的学生大多数只在作文中接连不断的写陈述句,毫无变化,寡淡乏味。为了纠正这种现象,我在教授课文《敬畏自然》时,特别仔细地讲解了课后练习第三题。题目中说“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此题目又指出:适当时候运用反问句比用陈述句表达效果要好。例如“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改成陈述句为:“你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改动后,气势减弱许多,读来印象不深刻。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完成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时,要多用反问句等句式。
事实证明,语文课本,内有大量的语文教与学的资源,语文教材就是提高学生作文的“本”和“源”。笔者认为有许多方法能提高学生作文语言水平,而把语文教材资源用于作文教学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课文中有很多须要我们去挖掘的地方,只要我们肯去钻研、去探讨,用心去开发教材这一宝库,活用课本,就一定能充分显现其潜在价值。由此,我们便能洗尽浮华,回归本真,使我们学生的作文语言与新课标走得更近,作文教学就一定能迎来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2011.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
[4]周华章.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过程化训练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