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不断加强,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威胁,有效实施水土保持以及对生态自然环境的修复,建立起良好的生态文明是当前环境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大众所需要共同完成的工作。本文就针对如何实施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环境加以有效的修复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对生态环境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目标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9-0170-02
在自然环境的发展过程中当中,提升水土保持的良好作用,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友好建设,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发展质量,减少了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实现了对水土资源的高效化运用,同时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所以说,在生态环境的修复过程当中,需要有效结合水土保持和生态自然修复的具体要求,从中找出各种有效的实施措施来开展各项环境保护工作,有效的推动自然环境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预期达成效果。同时还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出更多的实施策略,充分保证环境质量发展的可靠性。在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当中,需要充分注意到的是对水资源的保护,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同时也是支撑在地球社会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更是保证地球生命长远发展的基础资源。在当前的自然环境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人为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基于此我们需要重点控制水土流失问题,真正做好生态环境的完善工作。
1 水土保持的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1.1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
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其中在水土保持方面,主要是针对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对土壤侵蚀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对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加以有效的缓解,并且有效结合了当前生态学管理的各个方面知识,有效推动了这些地区受损的生态系统的建立可以得到自我调节,同时还需要通过人工调控的方式,将其慢慢的恢复到正常的环境发展状态,有效推动了水土资源的长远稳定发展,保证了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在实践过程当中对生态水资源的保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多方面的发展因素,主要包含了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可保持性生态恢复等。在充分重视了自我调节和控制方面的作用下,需要有效配合使用人工辅助的环境防护模式,真正实现了水土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高效化运用。在具体实施修复的过程当中,需要依照生态防护和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具体状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来进行处理,对系统当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优化处理,保证生态环境可以系统可以慢慢的恢复到健康发展的状态。
1.2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相关内容,在党的十八大会议当中被正式提出,重点指的是在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环境发展的承载能力,有效的掌握了环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有效引导下,最终实现了对环境资源的充分节约,并且达到了相应的环境友好型的建设发展要求。在实际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做到对环境发展的一个正确的认识,从中掌握好对自然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经济和环境以及人和社会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发展。在具体的设施过程当中,还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环境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对生产方式进行科学的转变,充分满足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发展要求,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出了充分的保障。
在此过程当中还需要充分的了解生态文明发展的内涵,其中具体包含的是:先进的生态文化发展、完善的生态发展体制、较强的经济发展规模、适度的生态生活环境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需要从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策略上着手,对其中产生的资源发展问题,经济结构以及人们消费模式上问题的考虑,在实践过程当中需要针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实施,这样在最大程度上可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整体速度。
2 水土保持的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主要指的是在特定的环境发展过程当中,通过降低生态系统中所承受的环境压力,依照生态学的基本发展原理,对生态系统本身存在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控方面的能力进行提升,或者是通过辅助外界环境的保护,实现人工自动的调节能力,保证部分或者是整体受损的生态环境系统可以慢慢的恢复到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最终实现了对水土资源的长期性、可持续性的防护和运用。
水土保持是生态自然修复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施过程,主要是针对其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重点的解决,保证对一些开始退化的生态系统的有效修复,保证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在进行环境修复的过程中,不只是通过防护修复的方式来进行保障,其中还存在人工建设的方式来对环境问题处理进行强化。整体上来讲,水土保持生态自然环境的修复工作,其中就是实现对水土资源、经济社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运用,针对不同类型的水体资源的流失问题进行修复,同时在生态防护用地以及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生态修复措施加以了解,有效推动了生态系统结构发展完善化,同时给予生态学发展和功能学的发展一定的保障,在最短的时间范围内,将受到损害的自然环境进行最大限度的修复。
在生态用地防护措施方面,重点强调的是对封育禁牧以及退耕还林措施共同实施,加快了退化生态环境系统的自然修复过程,同时在生产与生活用地过程中,建立起人工草地、林地畜牧业基地等方式,建立起标准比较高的基本农田发展模式,有效实现了对水土大量流失方面问题的遏制,充分保证了水土自然生态修复地区,在比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实现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建设发展。
3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的和谐共生,在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共同发展模式下,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是其中基础的工作,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发展需求。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对其中的植被类型、加快水土流失治理作为其中的基本经验,有效解决好了生态环境完善与经济社会协调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是实现水土保持和对生态自然修复工作中的重要的原则。其中在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方面,需要和人工自然环境建设工作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对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的提升,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建立起适当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将治理水土流失和尊重脱贫致富以及区域性经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发展,通过这种发展形势可以看出,在水土保持自然环境修复工作,需要充分的考虑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统筹协调等多方面的工作,科学有效的规划出多种不同类型的技术发展模式,充分保证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充分保证了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良好的发展优势。
4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水土保持的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分析和探讨,从中可以总结出,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在生态环境的整体防护和修复工作当中,对水土保持是恢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不断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真正实现对生态文明的良好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聂斌斌,蔡强国,张卓文,李国强,项 宇.基于GIS的陕西省水土保持自然生态修复区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2,02(01):235~242.
[2]王志意,张永江.浅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生态自然修复[J].中国水土保持,2003,09(12):19~20+50.
[3]刘震.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水利发展研究,2015,16(10):1~5.
[4]于建偉,李国召.重视生态自然修复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伐[J].科技信息,2011(27):423.
收稿日期:2018-9-12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目标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9-0170-02
在自然环境的发展过程中当中,提升水土保持的良好作用,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友好建设,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发展质量,减少了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实现了对水土资源的高效化运用,同时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所以说,在生态环境的修复过程当中,需要有效结合水土保持和生态自然修复的具体要求,从中找出各种有效的实施措施来开展各项环境保护工作,有效的推动自然环境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预期达成效果。同时还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出更多的实施策略,充分保证环境质量发展的可靠性。在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当中,需要充分注意到的是对水资源的保护,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同时也是支撑在地球社会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更是保证地球生命长远发展的基础资源。在当前的自然环境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人为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基于此我们需要重点控制水土流失问题,真正做好生态环境的完善工作。
1 水土保持的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1.1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
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其中在水土保持方面,主要是针对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对土壤侵蚀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对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加以有效的缓解,并且有效结合了当前生态学管理的各个方面知识,有效推动了这些地区受损的生态系统的建立可以得到自我调节,同时还需要通过人工调控的方式,将其慢慢的恢复到正常的环境发展状态,有效推动了水土资源的长远稳定发展,保证了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在实践过程当中对生态水资源的保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多方面的发展因素,主要包含了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可保持性生态恢复等。在充分重视了自我调节和控制方面的作用下,需要有效配合使用人工辅助的环境防护模式,真正实现了水土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高效化运用。在具体实施修复的过程当中,需要依照生态防护和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具体状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来进行处理,对系统当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优化处理,保证生态环境可以系统可以慢慢的恢复到健康发展的状态。
1.2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相关内容,在党的十八大会议当中被正式提出,重点指的是在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环境发展的承载能力,有效的掌握了环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有效引导下,最终实现了对环境资源的充分节约,并且达到了相应的环境友好型的建设发展要求。在实际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做到对环境发展的一个正确的认识,从中掌握好对自然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经济和环境以及人和社会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发展。在具体的设施过程当中,还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环境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对生产方式进行科学的转变,充分满足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发展要求,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出了充分的保障。
在此过程当中还需要充分的了解生态文明发展的内涵,其中具体包含的是:先进的生态文化发展、完善的生态发展体制、较强的经济发展规模、适度的生态生活环境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需要从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策略上着手,对其中产生的资源发展问题,经济结构以及人们消费模式上问题的考虑,在实践过程当中需要针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实施,这样在最大程度上可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整体速度。
2 水土保持的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主要指的是在特定的环境发展过程当中,通过降低生态系统中所承受的环境压力,依照生态学的基本发展原理,对生态系统本身存在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控方面的能力进行提升,或者是通过辅助外界环境的保护,实现人工自动的调节能力,保证部分或者是整体受损的生态环境系统可以慢慢的恢复到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最终实现了对水土资源的长期性、可持续性的防护和运用。
水土保持是生态自然修复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施过程,主要是针对其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重点的解决,保证对一些开始退化的生态系统的有效修复,保证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在进行环境修复的过程中,不只是通过防护修复的方式来进行保障,其中还存在人工建设的方式来对环境问题处理进行强化。整体上来讲,水土保持生态自然环境的修复工作,其中就是实现对水土资源、经济社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运用,针对不同类型的水体资源的流失问题进行修复,同时在生态防护用地以及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生态修复措施加以了解,有效推动了生态系统结构发展完善化,同时给予生态学发展和功能学的发展一定的保障,在最短的时间范围内,将受到损害的自然环境进行最大限度的修复。
在生态用地防护措施方面,重点强调的是对封育禁牧以及退耕还林措施共同实施,加快了退化生态环境系统的自然修复过程,同时在生产与生活用地过程中,建立起人工草地、林地畜牧业基地等方式,建立起标准比较高的基本农田发展模式,有效实现了对水土大量流失方面问题的遏制,充分保证了水土自然生态修复地区,在比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实现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建设发展。
3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的和谐共生,在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共同发展模式下,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是其中基础的工作,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发展需求。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对其中的植被类型、加快水土流失治理作为其中的基本经验,有效解决好了生态环境完善与经济社会协调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是实现水土保持和对生态自然修复工作中的重要的原则。其中在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方面,需要和人工自然环境建设工作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对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的提升,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建立起适当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将治理水土流失和尊重脱贫致富以及区域性经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发展,通过这种发展形势可以看出,在水土保持自然环境修复工作,需要充分的考虑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统筹协调等多方面的工作,科学有效的规划出多种不同类型的技术发展模式,充分保证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充分保证了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良好的发展优势。
4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水土保持的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分析和探讨,从中可以总结出,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在生态环境的整体防护和修复工作当中,对水土保持是恢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不断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真正实现对生态文明的良好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聂斌斌,蔡强国,张卓文,李国强,项 宇.基于GIS的陕西省水土保持自然生态修复区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2,02(01):235~242.
[2]王志意,张永江.浅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生态自然修复[J].中国水土保持,2003,09(12):19~20+50.
[3]刘震.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水利发展研究,2015,16(10):1~5.
[4]于建偉,李国召.重视生态自然修复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伐[J].科技信息,2011(27):423.
收稿日期:2018-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