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

来源 :高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亮点,也是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党中央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高度,意义重大。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林业三大体系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建设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博士研究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践行者,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贡献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
  【关键词】生态文明 和谐社会 全民文明素质 博士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TU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b)-0107-0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亮点,也是首次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是中国向世界环保的承诺。据此,导师要传承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学习领会生态文明重大意义、深刻内涵、找准自己服务的位置,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008年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将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
  生态文明是200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排第二。
  
  1 解读生态文明
  
  1.1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在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5条新要求之一,5条新要求是相互整合为一体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世界环保发展潮流的,是有力地维护全球生态安全。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用它来全方位地解决好环境、人口、资源与发展协调一致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有力地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高度。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大文明,“四大文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生态文明对森林培育博士研究生来说并不生疏。要求从学习中提升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2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理念。文明是指当时人群和社会开化程度。生态文明是人对待自身生存环境的态度,要求万物相安。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对工业文明带来生态环境危机负面效应的反思,是人类的生态觉醒,进入全新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中国古而有训。《中庸》在三十章有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即是说,天下万物各自相安生长,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彼比都不加害,是天地之造化。三十二章又说:“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在这里,强调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人与自然的和谐性。顺天地之道,是现代生态学的理论基石,是现代生态保护的总要求。
  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是《易经》主张的“天人合一”。人的一切行为要求“尊重天道”。尊重“天道”即是尊守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界的发展权,也是尊重人类自身发展权。尊重、平等地对待自然界的生命,也是尊重人类自身之生存。我们说平等地对待自然界的生命,并非佛教的不杀生,而是保护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1]。
  人与自然和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必备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由林业生态建设构建的。博士生们现在就要主动地思考将来如何承担林业生态建设之重任。
  1.3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和谐社會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在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之中,否则是建不成和谐社会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是同步的。
  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的标准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核心。
  胡锦涛总书记在另一次讲话中说:“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2]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民都在追求和谐社会。
  博士研究生要深刻地认识到“和谐社会”思想在中国有数千年悠悠历史,它表达了人民的追求和向往。现在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蕴藏着深厚的社会基础,顺党心、民心[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博士生们要立志长期以至终身参与建设。
  1.4 提升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对森林培育博士研究生可以看成个人的生态文明素质、生态文明教养、生态伦理观念。生态文明素质决定了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态度,能否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森林培育博士研究生应是天然的自觉地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的基础内涵。但是,仍然存在着提升生态文明素质的问题,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伴随着经济社会进步发展,不断提升的,没有止境的。现在社会初级阶段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今后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共产主义建设,仍要建设生态文明。因此,提升生态文明素质是与时俱进的,空间是无限大的。
  森林培育博士研究生不仅要正确牢固地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应该是建设的践行者,献身生态文明建设。为此,现在开始就要做好思想、业务能力的准备,站出来,让祖国挑选。
  
  2 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作用
  
  2.1 林业生态建设
  党和国家明确提出“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是赋予林业光荣而艰巨的光荣任务。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屏障。2000年中国全面启动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它标志着中国林业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的大转变,是党和国家重大的战略决策,是中国环保最优化道路,林业生态建设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航母。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工程建设范围涵盖了我国97%以上的县(市、旗、区)规划造林面积超过7334万hm2(11亿亩),总投资现已增加至约9000亿元。全国现有森林面积17 491hm2,森林覆盖率18.21%,至2010年将提高至20%。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关于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国天然林面积1.17亿hm2,占森林总面积的60%。国家决定从2000-2010年投资962亿元,实施天然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地区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大幅度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采伐量。据国家林业局资料。至2006年工程实施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4.26亿m3,有效地保护了9 837.72万hm2森林,净增森林蓄积量4.6亿m3,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关于退耕还林工程。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至2006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100万km2,现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还有356万km2,占全国总面积37.1%。中国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全国有陡坡耕地1.3亿亩。据国家林业局资料。1999-2006年,25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79个县旗,1.2亿农民,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896万hm2、荒山荒地造林1162万hm2、封山育林156万hm2。中央财政需计划投资2244亿元,至2006年已实际投资1303亿元。退耕区3200万农户受益,每户平均获现金补助3500元。农民称退耕还林工程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为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解决,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2007年8月国务院决定延长对退耕农户现金和粮食补助一个周期。中央又要新增投入2066亿元,使退耕还林总投资达4310亿元,相当于2.4个三峡工程或13条青藏铁路的投资。这项工程彻底的改变了工程区原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恶性循环。退耕还林工程成为世界上单项生态环保之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林业生态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分布在占国土总面积82%的工程内,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有效减轻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据四川省的测定,全省平均滞留泥沙0.54亿t,增加蓄水6.84億t,平均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值达134.5亿元。
  退耕还林工程现已完成的造林全面成林后,林木蓄积量将达10亿m3。据测定,10亿m3的森林可产生氧气16亿t,吸收CO218亿t,这将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作出新贡献。
  关于京津风沙源治理。为确保2008年绿色奥运,强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内75个县规划治理面积2057.35万hm2。至2006年已治理612万hm2,禁牧面积568.4万hm2,生态移民10.12万人,投资近100亿元。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
  经2000年全国启动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据水文部门的观测,11条大江大河流域土壤流失量减少。其中长江和黄河分别减少土壤流失量50%和30%。
  21世纪开始国家(中央)对林业的投资是建国后最好时机。1949~1999年50年国家对林业累计投资243亿元,现在1年的投资超过以往50年累计投资近1倍。2003年国家对林业投资431亿元,2004年增至442亿元,2005年456亿元。2006年631.03亿元。
  2.2 现代林业产业建设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20年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重点难点是丘陵山区的农村。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从实践中寻求到一条在丘陵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确之路。现代林业产业建设是丘陵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产业,确保农民有稳定的长期经济效益、致富。现全国各地农村都有一批依靠现代林业产业致富的先进典型。
  2.3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生态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有传统可以继承,森林生态文化是自然文化。但要创新,创建生态文明。
  国家林业局为做好大力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树立生态道德,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国家林业局计划完善林业生态文化基础实施,在有代表性的林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荒漠,建设一批规模适当、独具特色的林业生态文化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标本馆,命名一批林业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生态、探索自然提供更多更好地场所和条件,为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作出新贡献。
  林业生态文化内涵丰富,如森林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松文化、油茶文化、森林旅游文化、森林健康文化、森林食文化、森林饮文化等,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建设、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合称为林业三大体系建设,林业三大体系是构建生态文明的主体内涵。林业三大体系建设为博士生们提供了展现自身才华的平台,从中实现自身价值|人生抱负。
  
  3 建设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人与自然和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必备的自然生态条件。因此,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这座基石上。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确保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生态安全,才能保护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30年之后,我们应该深刻的反思,在以往的经济建设中,有的地方,有的时候,曾是以破坏自然环境,过度利用自然资源为代价,虽换来了经济的暂时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增长,是无发展的增长,是惨重的教训。据最近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今后,绝不可取。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环境已经不是未来的问题,而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否安然度过的问题。”[3]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和国家针对我国人均资源短缺,全国生态危机尚未得到全面遏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博士生们要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是辩证的,体现了社会建设的价值观。
  
  4 生态文明与人的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全民具有高的文明素质,否则是建不起来的。因此国家实施提高全民素质教育,提高文明程度。为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在全民进行社会伦理道德和生态伦理道德宣传教育,让人民大众都认识到不仅在社会人际关系要讲伦理道德,提倡诚信友爱。对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样也要讲伦理道德,提倡节约自然资源和爱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人人应承担的道德义务。
  伦理是讲社会秩序、道德、仁爱。《伦理学》原本是专门研究社会人际伦理关系的学科。将伦理学应用于研究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则称《生态伦理学》。自然环境给人类生存提供空间与时间,以及自然物质资源,人类就在其中生存繁衔,生生不息,人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现今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但自然资源蕴藏量是有限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容量对人对生物也是有限的。因而人们应按照伦理学要求俭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古训,“俭以养德,非俭不能相继而有,况天地间所生之物,付之于人,自有分定限量,暴殄狼戾,必为天弃。故当俭以承之,是亦所以敬生天地养人之恩也”(宋诩《宁氏家部》)。宋诩这段话是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科学论断。宋诩应是《生态学伦理》之鼻祖。人与自然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高尚境界。博士研究生不仅自身要做遵循《生态伦理学》之模范,并且要肩负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之责。
  
  参考文献
  [1] 何方.林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保障[A].中国科协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世界林业研究(C),2007年特刊.
  [2]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06-27,(1).
  [3] 何方加速林业生态建设促进构进和谐社会[A].经济林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209-216.
其他文献
国际旅游是指人们跨越国境,在其常规住所和工作地点之外的旅行,并且停留至少24小时。旅行动机具有多样性,但人们通常认为旅行广泛地受娱乐、健康、探亲访友、商业、教育、宗教和
【摘要】作为高校的班主任,应该和学生做朋友,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对于毕业班学生,毕业班班主任则一定在毕业前提早动员学生做好毕业前的考研和就业思想动员工作,这对学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的提高很重要。   【关键词】班主任 就业 考研 毕业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b)-0102-01      在过去一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认为是我和学
该文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弥补和超越分割观念带来的诸多缺陷.文章首先回顾了传统的战略理论,介绍了各家管理学派的基本观点.在现今全球化、网络化和知识化的时代背
论文首先系统回顾了企业并购理论的发展及理论上的演进,该文认为并购中价值创造的决定因素是协同,而并购后整合是协同实现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协同的进一步研究,揭示出整合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