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建筑施工项目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规范和引导各方的安全文化和行为,把工程事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本文主要是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看法意见。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安全行为
安全管理的中心问题是保护生产活动中人的安全与健康,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施工现场是施工生产因素的集中点,其特点是多工种立体作业,生产设施的临时性,作业环境的多变性和人机的流动性。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按原因。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通过固有的标准规范在投入使用前发现和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则需要在生产过程动态的管理和规划。
根据建筑行业的事故统计,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大多是人为事故,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有极大的关系,其涉及安全事故中非常重要的人為因素的问题。重视人、尊重人、了解一线工人的心理行为特点也有着非常大的联系。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因此工人的行为也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项目管理人员必须面对工人行为的挑战。把生产施工中的人为最重点关注对象,从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减少人身伤害的发生。
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的环境诱发造成的,它包括性格上的先天缺点以及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技术等的后天缺点。对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
1 工作环境——可控,即改变安全管理环境
营造建筑企业的安全文化,建立一个良好的安全管理环境。安全文化就是企业的安全意识、安全目标、安全责任、安全素养、安全习惯、安全科技、安全设施、安全监管和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的总和,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人的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并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作用。企业安全文化是全体职工安全素质和良好习惯的体现。建筑企业在安全生产上继承性大于创新性,规定动作多于自选动作,采取制定各项安全制度、张挂安全标语及警示牌,开专项的安全会议等,这种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短期效应明显,但并没有在全体一线施工人员中形成一道坚固安全防御体系,依然有职工对安全管理还存在着一些漠视或抵制的态度,这种潜意识必然会体现在他的不安全行为上,并可能“传染”给同事。在安全管理上,时时、事事、处处监督企业每一位职工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事故预防的一种“软”力量,可以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它是一种全面管理,以文化的无孔不入的方式弥补以往安全管理的不足,它注重的是人的观念、态度、情感、道德规范、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不断提高企业职工安全意识、协作意识和安全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或同化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我会安全”。
我国建筑企业劳动力密集程度高,从业人员又以农民工居多,文化程度较低,生产力构成中人的因素比例大,工人个人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都直接对安全有影响。施工现场的环境多变,针对不同施工环境的安全措施有所不同,但对安全管理环境的要求是相同的。经过自然本能反应阶段、依赖严格的监督、独立自主管理、互助团队管理4个阶段,员工就会把安全作为个人价值的一部分,把安全视为个人的成就。
建筑的施工安全管理团队要从资历型转变成了知识型,老员工做当安全员转变成了有较高学历的新员工和老员工相互配合的形态。这样的优点在于:新员工能够从老员工那更快的学习到现场经验,能更好的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并且新员工又弥补了在信息化时代和安全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的企业项目施工过程中,老员工在文档方面的不足。这样的组合形态有利于施工企业的安全环境建设。
2 工作人员的素质——可控,即提高全员的安全素质
当前的施工人员多数都是来自农村,受到的教育水平较低,缺乏基础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术,建筑安全技术研究工作比较薄弱,解决建筑安全生产关键性技术问题的工作相对滞后,理不清安全与速度、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的关系。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而造成安全事故。末级建筑施工企业(劳务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和施工班组素质普遍偏低,无法对施工一线工人进行管理。因此加强对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职工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是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安全素质较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提高人员的素质不仅是安全生产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安全教育是有效提高建筑施工人员安全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企业要保证每一个员工都要参加安全教育培训,这是建立信息化安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有效杜绝安全事故的有力保证。
建筑施工过程中,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更要能做到不断学习,深入实际,说“内行话”,做“明白人”。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在生产一线,现场环境复杂多变,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掌握充分的安全知识、法律法规制度及安全生产技能,才能在工作中说“内行话”,做“明白人”,成功地履行职责和发挥作用,正确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 工作人员的状态——不可控,即主动了解分析并引导员工的工作状态
在某工地,工人王某违规使用插线板,安全管理人员发现后,语气强硬,按照规定没收违规使用的插线板和电缆线50m,由于是王某自费买的电缆线和插线板,所以态度依然很强硬,坚决不让安全管理人员没收。发生了言语冲突,险些发生肢体冲突,最后,迫于安全管理人员的压力,插线板和电缆线还是被安全管理人员没收,但是王某怀恨在心,在日后的工作中,故意违章操作电器设备,造成火灾。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日常的管理中,安全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工作人员的动态内容,如果当时,态度平和,认真解释使用插线板可能导致总电箱烧坏等危害,并耐心劝导其改正;之后,能够及时发现王某的心理异常状况及工作状态,这一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在生产活动中为了抢进度、图方便、少出力,有意投机取巧作业,素质差、缺乏安全知识、自控能力不强、不懂操作程序的违章行为,安全意识淡薄,存在偷懒侥幸心理,作业中凑合、马虎、满不在乎的从业人员中任何一种违纪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不稳定工作状态的心理活动指导下产生的。紧张心理、侥幸心理等都是形成不安全行为而导致伤害事故的原因。在生产活动中,工作状态的调整是生产安全的需要。
不能对工人进行正确的心理分析,并适当进行状态调控,工作状态就会偏离法规、偏离目标,出现不良的行为,不按章程作业,隐患不能及时排除,安全规章制度落实不了,引发事故。掌握人的工作状态特点非常重要,对安全生产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安全生产管理必须重视从业人员的心理问题以及工作状态。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员工从心理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切实做到安全生产,减少和消除事故隐患。
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工作人员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通过考核可以将员工的安全知識及其业务能力与激励机制有效的结合,使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能够得到较好的业务水平,使其拥有紧急情况处理的能力,时刻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态度要转变。端正自己的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同工人交朋友,做员工的“贴心人”,改变张嘴扣奖,闭嘴罚款,动不动就训人,态度生硬,把自己放在工人的对立面上。明确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为工人工作,自己的责任是为工人负责。行使监督义务的同时还要树立为工人、为现场服务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劳动,工人才会时时处处理解和支持你的工作,把你的要求,你的批评,甚至你的“苛刻”当作善意的关怀。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只有在施工过程中有了安全的行为,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收入。避免了使被管理者产生逆反心理,把安全工作当成是管理者的需要,而不是出于对被管理者的关心与爱护,从而出现弄虚作假,“摆样子”、“走过场”等现象。避免了激化矛盾,使被管理者产生抵触情绪,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你说你的,我干我的”甚至“对着干”的现象。
安全管理工作注重关注的是人员的行为以及伤害的预防,而不是对人员的错误行为进行指责。安全工作,离开了作业人员的理解和支持,是一刻也行不通的。因此,安全员必须以身作则,无私无畏,只有敢说、敢管、敢负责,才能不辱使命,担起双重重担,赢得企业项目和一线施工人员的信任与支持。
4 结束语
通过对事故规律的研究,要根据人员的个体心理、年龄、教育程度、安全意识、疲劳程度等因素进行分析了解从业人员的工作状态,以激励安全行为,避免和克服不安全行为,对于安全生产有重要作用和积极的意义。由于人的心理千差万别,影响人的行为安全状态也多种多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安全行为表现,不同的人在同一条件下也会有各种不同的安全行为表现。分析出人的安全行为规律,了解从业人员的工作状态,以便有效地预测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使从业人员能按照规定的生产和操作要求活动、工作,以符合生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仕廉,董勇,潘承仕.建筑安全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安全行为
安全管理的中心问题是保护生产活动中人的安全与健康,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施工现场是施工生产因素的集中点,其特点是多工种立体作业,生产设施的临时性,作业环境的多变性和人机的流动性。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按原因。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通过固有的标准规范在投入使用前发现和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则需要在生产过程动态的管理和规划。
根据建筑行业的事故统计,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大多是人为事故,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有极大的关系,其涉及安全事故中非常重要的人為因素的问题。重视人、尊重人、了解一线工人的心理行为特点也有着非常大的联系。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因此工人的行为也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项目管理人员必须面对工人行为的挑战。把生产施工中的人为最重点关注对象,从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减少人身伤害的发生。
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的环境诱发造成的,它包括性格上的先天缺点以及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技术等的后天缺点。对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
1 工作环境——可控,即改变安全管理环境
营造建筑企业的安全文化,建立一个良好的安全管理环境。安全文化就是企业的安全意识、安全目标、安全责任、安全素养、安全习惯、安全科技、安全设施、安全监管和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的总和,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人的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并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作用。企业安全文化是全体职工安全素质和良好习惯的体现。建筑企业在安全生产上继承性大于创新性,规定动作多于自选动作,采取制定各项安全制度、张挂安全标语及警示牌,开专项的安全会议等,这种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短期效应明显,但并没有在全体一线施工人员中形成一道坚固安全防御体系,依然有职工对安全管理还存在着一些漠视或抵制的态度,这种潜意识必然会体现在他的不安全行为上,并可能“传染”给同事。在安全管理上,时时、事事、处处监督企业每一位职工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事故预防的一种“软”力量,可以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它是一种全面管理,以文化的无孔不入的方式弥补以往安全管理的不足,它注重的是人的观念、态度、情感、道德规范、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不断提高企业职工安全意识、协作意识和安全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或同化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我会安全”。
我国建筑企业劳动力密集程度高,从业人员又以农民工居多,文化程度较低,生产力构成中人的因素比例大,工人个人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都直接对安全有影响。施工现场的环境多变,针对不同施工环境的安全措施有所不同,但对安全管理环境的要求是相同的。经过自然本能反应阶段、依赖严格的监督、独立自主管理、互助团队管理4个阶段,员工就会把安全作为个人价值的一部分,把安全视为个人的成就。
建筑的施工安全管理团队要从资历型转变成了知识型,老员工做当安全员转变成了有较高学历的新员工和老员工相互配合的形态。这样的优点在于:新员工能够从老员工那更快的学习到现场经验,能更好的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并且新员工又弥补了在信息化时代和安全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的企业项目施工过程中,老员工在文档方面的不足。这样的组合形态有利于施工企业的安全环境建设。
2 工作人员的素质——可控,即提高全员的安全素质
当前的施工人员多数都是来自农村,受到的教育水平较低,缺乏基础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术,建筑安全技术研究工作比较薄弱,解决建筑安全生产关键性技术问题的工作相对滞后,理不清安全与速度、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的关系。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而造成安全事故。末级建筑施工企业(劳务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和施工班组素质普遍偏低,无法对施工一线工人进行管理。因此加强对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职工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是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安全素质较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提高人员的素质不仅是安全生产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安全教育是有效提高建筑施工人员安全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企业要保证每一个员工都要参加安全教育培训,这是建立信息化安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有效杜绝安全事故的有力保证。
建筑施工过程中,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更要能做到不断学习,深入实际,说“内行话”,做“明白人”。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在生产一线,现场环境复杂多变,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掌握充分的安全知识、法律法规制度及安全生产技能,才能在工作中说“内行话”,做“明白人”,成功地履行职责和发挥作用,正确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 工作人员的状态——不可控,即主动了解分析并引导员工的工作状态
在某工地,工人王某违规使用插线板,安全管理人员发现后,语气强硬,按照规定没收违规使用的插线板和电缆线50m,由于是王某自费买的电缆线和插线板,所以态度依然很强硬,坚决不让安全管理人员没收。发生了言语冲突,险些发生肢体冲突,最后,迫于安全管理人员的压力,插线板和电缆线还是被安全管理人员没收,但是王某怀恨在心,在日后的工作中,故意违章操作电器设备,造成火灾。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日常的管理中,安全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工作人员的动态内容,如果当时,态度平和,认真解释使用插线板可能导致总电箱烧坏等危害,并耐心劝导其改正;之后,能够及时发现王某的心理异常状况及工作状态,这一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在生产活动中为了抢进度、图方便、少出力,有意投机取巧作业,素质差、缺乏安全知识、自控能力不强、不懂操作程序的违章行为,安全意识淡薄,存在偷懒侥幸心理,作业中凑合、马虎、满不在乎的从业人员中任何一种违纪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不稳定工作状态的心理活动指导下产生的。紧张心理、侥幸心理等都是形成不安全行为而导致伤害事故的原因。在生产活动中,工作状态的调整是生产安全的需要。
不能对工人进行正确的心理分析,并适当进行状态调控,工作状态就会偏离法规、偏离目标,出现不良的行为,不按章程作业,隐患不能及时排除,安全规章制度落实不了,引发事故。掌握人的工作状态特点非常重要,对安全生产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安全生产管理必须重视从业人员的心理问题以及工作状态。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员工从心理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切实做到安全生产,减少和消除事故隐患。
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工作人员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通过考核可以将员工的安全知識及其业务能力与激励机制有效的结合,使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能够得到较好的业务水平,使其拥有紧急情况处理的能力,时刻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态度要转变。端正自己的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同工人交朋友,做员工的“贴心人”,改变张嘴扣奖,闭嘴罚款,动不动就训人,态度生硬,把自己放在工人的对立面上。明确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为工人工作,自己的责任是为工人负责。行使监督义务的同时还要树立为工人、为现场服务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劳动,工人才会时时处处理解和支持你的工作,把你的要求,你的批评,甚至你的“苛刻”当作善意的关怀。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只有在施工过程中有了安全的行为,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收入。避免了使被管理者产生逆反心理,把安全工作当成是管理者的需要,而不是出于对被管理者的关心与爱护,从而出现弄虚作假,“摆样子”、“走过场”等现象。避免了激化矛盾,使被管理者产生抵触情绪,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你说你的,我干我的”甚至“对着干”的现象。
安全管理工作注重关注的是人员的行为以及伤害的预防,而不是对人员的错误行为进行指责。安全工作,离开了作业人员的理解和支持,是一刻也行不通的。因此,安全员必须以身作则,无私无畏,只有敢说、敢管、敢负责,才能不辱使命,担起双重重担,赢得企业项目和一线施工人员的信任与支持。
4 结束语
通过对事故规律的研究,要根据人员的个体心理、年龄、教育程度、安全意识、疲劳程度等因素进行分析了解从业人员的工作状态,以激励安全行为,避免和克服不安全行为,对于安全生产有重要作用和积极的意义。由于人的心理千差万别,影响人的行为安全状态也多种多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安全行为表现,不同的人在同一条件下也会有各种不同的安全行为表现。分析出人的安全行为规律,了解从业人员的工作状态,以便有效地预测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使从业人员能按照规定的生产和操作要求活动、工作,以符合生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仕廉,董勇,潘承仕.建筑安全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