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短情长暖如阳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c198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骆驼有写不完的/沙漠故事/每一步就是一个字/长长的故事够他写/忘了日晒/忘了口渴/从来不问/到了没有/到了没有”
  这是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大家林良先生(1924—2019)笔下的小诗,他像诗中的骆驼,用一生为儿童书写。他的代表作之一《小太阳》在中国台湾初版后引起轰动,被改编成动画、音乐剧等,迄今印刷一百六十多次,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世仁称之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小太阳现象”。2014年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以《小太阳》为“领头雁”,开启了将林良先生作品引进祖国大陆的庞大工程,而彼时他已有九十高龄了。
  可喜的是,林良先生的作品已经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他在海边长大
  1924年10月,林良先生生于福建厦门。他这一家人,是爱读书的一家人。在他的女儿林玮所作的小传《永远的小太阳林良》中,有这样的场景:林良先生的母亲享受“夜读”之乐,读至眼皮沉沉,书本滑落,于灯下入睡;他的父亲则珍惜晨光,四点多起身,为爱人捡起掉落的书本,熄了床头灯后,便开始自己的晨间读写。林良先生就是在这样的书香之家长大,把读书写作当成平生志向。随着战争的爆发,一家人平静的生活起了波澜。中学时代,林良先生便开始跟随父亲逃难,先后辗转香港、越南、漳州等地。无论生活将他抛至何种境遇,林良先生都以一颗安之若素的心来对待。他在奔逃中完成中学学业,回到厦门并供职于《青年日报》。
  1946年,22岁的林良先生进入“国语推行委员会”工作,他背起行囊来到台湾,从此便和这座小岛分不开了。在台湾他继续学业,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中文专修科、淡江大学英国语文学系。1950年,林良先生加入“国语日报社”,一直工作到2005年在“国语日报社”董事长的职位上退休。“人一落座,轻易不再离席”。林良先生拿起一支笔,轻易不再放下,直到去世,所撰写的“看图说话”专栏才最后一次出版。
  见素抱朴·静水流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林良先生一生淡泊谦和,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他追求和谐,大声急语是一番不可想象的情形;他“去净了火气”,只余心中“文火”,慢煮细香微沁的人生。在出版部经理的位置上,林良先生足足待了二十年。升迁算什么,有一方为儿童耕耘的田地可守,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林良先生常默默为后辈作者改稿,而这种事情当事人不提,是谁也不会知道的。著名儿童诗人谢武彰先生就曾深情地回忆,林良先生为他的一首只达到及格线的儿童诗添了一笔,一下使得整首诗生发出意趣。林良先生乐于提携后进,从不吝为文友写序,多年来所作序言,积攒起来集结出版时,竟足足有两大本。
  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深受林良先生人格魅力感召,以他为轴心,围绕成了一个温暖的圈。他们也因此奉林良先生为台湾儿童文学的“大家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说的正是林良先生这种长者。
  文学实践中的“方寸”与“天地”
  林良先生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开垦者之一。他将儿童文学定义为“浅语的艺术”,主张用浅显易懂,同时浅而有味的语言书写;用艺术创作的高要求,精心锤炼浅白的词句。他与儿童没有距离,能准确把握儿童语言发展规律,以童心写童言,其文字的艺术感染力一点不因语言的浅白有一丁点的损失。“浅语”是外化形式,“艺术”是内在本质,他抓住“浅语”和“艺术”这个儿童文学中一体两面的要害,并用一生的创作践行之、检验之、完善之。
  秉持“浅语”的创作理念,林良先生从二十几岁开始,直到去世前,以一方书桌一支笔坚持了七十多年。林良先生有自己的写作动力:
  我提笔为小孩子写作,总有一群别人看不见的小孩子围在我身边。这些小孩子都跟我交谈过,我熟悉他们的语言就像熟悉他们的笑容。有时候,他们好像就在窗外看着我,鼻子顶着窗玻璃,變成一个个可爱的小肉球。
  他的写作范围相当广:儿童文学理论集有《浅语的艺术》《纯真的境界》等四册,童诗集《蜗牛》等,图画书《树叶船》《小动物儿歌集》《小纸船看海》等,散文集《小太阳》《林良爷爷的30封信》《爸爸的16封信》《爱海的孩子》《永远的孩子》《彤彤》《月光下织锦》等,创作、翻译世界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两百多册。因为《小太阳》和《浅语的艺术》,林良先生的散文创作成就与理论贡献早就有口皆碑,甚至遮蔽了他在其他题材上的贡献。
  小动物、自然景物和往事故人是林良先生各种题材的作品中都有涉及的。要能写出那样的文字,林良先生必定了解小花朵的开放,了解白鹭鸶的飞翔,了解阳光映照下小蜗牛透明的壳子,了解雨水滴答中小蘑菇探头的姿态。他能在夜半沉吟间回想起那些孩提时光,父母双亲、好友玩伴,潮声、船影、沙滩、港湾……还有绿豆糕在手心的温热、辗转流离中的山川岁月、挣开母亲的手跑去看火车的兴奋;想起一间房的小屋,想起爱人分娩时绷紧的心弦,想起与子辈长相厮守后的分离……月下推窗,独对静夜,回忆降临,难分彼此。于是真正的文字,真正的文学,就这样从他的笔端缓缓流泻出来了。能做到这一切,皆因有一颗包容博纳的心灵,这颗心灵将时空的意义完全消解。
  散文在林良先生体量庞大的文学实践中占比颇多,而书写家庭的散文更是他的一大金字招牌,“家的文学”“文学的家”是他大部分散文作品的主题。这种题材说小很小,目光所及不出身边事物;说大很大,家庭与传承,记忆与当下,就折射出了一代代人的延续。“家”是林良先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他是一位语言的魔术师,平凡家庭的平凡故事经他的笔,生发出无限意趣。畅销半世纪的《小太阳》就是最好的例证!
  小小的家只是一个“方寸”的空间,林良先生却在这方寸之间,施展出了天地之阔。他在一系列作品中塑造的“永恒的父亲”形象,具有普遍而隽永的价值。
  “小太阳三部曲”
  林良先生的文学实践实在是太丰富,无法一一详述。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小太阳》《永远的孩子》以及《彤彤》构成的“小太阳三部曲”来窥斑见豹。《永远的孩子》《小太阳》《彤彤》分别聚焦作者的童年与青年、成年、老年时期的家庭生活,正好以时间为顺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林良先生一路陪伴,从哥哥、爸爸到爷爷,记录着柴米油盐的家庭日常。这连贯一生的童年书写,正是林良先生自成体系的回顾。   1964年,林良先生开始为台湾《国语日报》家庭版“茶话”专栏写作,一周一篇家庭生活散文,写了二十七年。“茶话”专栏的部分文章后来集结为《小太阳》。1991年,“茶话”专栏改组为“夜窗随笔”,继续由林良先生执笔。在“夜窗”开启后的二十多年里,林良先生写下了上千篇与“童年”“故乡”“亲人”有关的散文,《永远的孩子》和《彤彤》便是从这上千篇“夜窗随笔”专栏文章精选集结而来。
  《小太阳》记录的是林良先生成家后与三个女儿和一只狗的家庭生活,满溢着温馨与幸福。这本书出版四十多年,重印一百六十多次,到今天仍然又叫好又叫座。正是因为《小太阳》温暖了一代代读者,启蒙了一代代人对美好家庭的向往,这本书才能够畅销半世纪,成为隽永的经典。在林良先生的笔下,家是永不暗淡的“金色盒子”,虽然小到只有一间房却也像星星一样发着光:
  我们夜里看到万家灯火,看到一个一个发出光明的窗户。我们把它比作地上的星星。我们知道我们这个只有一个房间的家,夜里也有灯光,我们的窗户也会发出光明,成为星群里的一个。这对我们是一种无上的鼓舞!
  在那只有一间房的家,杂音市声纷沓入耳,头上的脚步声赶跑了睡眠;新生婴儿的被窝里好像有一部小印刷机,印出一份一份浅黄深黄的尿布……作者告诉我们:家是每个人自己的小太阳,“小太阳不怕天上云朵的遮掩,小太阳能透过雨丝,透过尿布的迷魂阵,透过愁苦灵魂坚硬的外壳,暖烘烘照射着我们的心”。
  而写《永远的孩子》中的文章时,林良先生已年届古稀,离他笔下所写之事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在《后记》中他说:“我唯一在意的,是叙述的时候要保持内心的纯真,不要掺杂许多后天的成人意识。”时间上的距离,加之维持“原初”的写作态度,使得书中那些时隔经年的往事都好像笼上了朦胧的光晕。没有主观情感的激烈喷涌,没有主观态度的强行楔入,就连关于逃难的文字也是淡淡的,而非大开大合的苦难叙述:“我们的船,就这样静静地走出了厦门港。”
  林良先生散文的叙述气息是平静而恬淡的,好似抽离了主体,但不仅没有损失情感,反而更呈现出静水流深的怀恋。这种“再造”的童年叙事,能够将作者读者一起带回遥远的岁月,消解时间和空间的意义。
  《彤彤》的故事与前两部相比,更多了一份活泼可爱。彤彤是《小太阳》里最小最淘气的老三“玮玮”的女儿。林良先生在书的前言中说:“一个人能够享有三次童年是一种福气。第一次是自己的童年,第二次陪儿女度过,第三次的‘童伴’是自己的孙儿女。”这本书不仅是林良先生观察、陪伴儿童心得体会的集中呈现,也是他的“第三童年”书写。书中的彤彤“像一颗保龄球”横冲直撞地打破外公、外婆的宁静生活。书中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包括彤彤牙牙学语的成长历程,外婆外公与彤彤“斗智斗勇”的带娃日常,还有彤彤跟大人看戏、上街的难忘经历等等。一个调皮活泼、机灵可爱的彤彤跃然纸上。
  林良先生在创作中融入了几十年来积累的关于儿童发展的经验。他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看待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且不失时机地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读者,比如:
  跟兩岁多的孩子交往,并且能被她看成知音,秘诀全在你能不能很有耐心地听她说话,而且一切都顺着她。如果你很有主见,一心想主导一切,你就会失去她的友谊。
  能看到林良先生作为一个有耐心、懂教育的长辈如何循序渐进地锻炼儿童的语言技能、陪孩子玩耍、给孩子尊重和鼓励。书中有一个很值得借鉴的故事:彤彤的妈妈生小弟弟时,全家人用心地保护彤彤的感受,不让她有被忽略之感。大人们约定好,不在彤彤面前强调家里将有另一个孩子这件事,让彤彤的日子像往常一样平静,一样自由快乐。姐弟俩第一次见面时,大人们还给彤彤准备了礼物并告诉她是小弟弟送给她的。这些细腻而充满智慧的处理方式,在品读之下是很动人的。
  从《永远的孩子》,到《小太阳》再到《彤彤》,作者从童年的亲历者,成为童年的观察者、陪伴者与记录者,并以写作的方式重新“经历”童年。为纪念2019年去世的林良先生,2020年10月,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又推出了《小太阳(纪念版)》,纪念版在《小太阳》原书的基础上,增加导读、书评、名家怀文、珍贵照片等部分,呈现出更加完整的作者面貌,无论是在赏读、教学,还是收藏等方面皆价值不凡。
  阅读史上的闪光印记
  林良先生是中国儿童文学当之无愧的开创者之一,他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在文坛形成一座高峰,获得“台湾文艺最高奖”“金鼎奖最高成就奖”“全球华文文学星云特别奖”等重量级奖项。林良先生一生爱儿童、爱儿童文学,作品形塑了几代人的阅读史。他一点点爬着文字的格子,也因文字而永恒。阅读他的作品,如牵着一位前辈的衣角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前行,前辈虽已远去,那些感动与温暖却是永远留在路上了。林良先生留下的不朽文字,仍将继续润泽一个又一个家庭,继续在当代儿童的阅读史上留下闪光的印记。
  本辑责任编辑:练建安 林幼润
  特约编辑:金旻甦
  本专辑与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办
其他文献
摘要:工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本文归纳了“十一五”,时期山东工业整体表现,在经济实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以及促成工业发生积极转变的重要因素,着重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山东工业的发展走势,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山东工业;转变;发展趋势;展望    “十一五”期间,山东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与此同时,结
摘要:针对我国现阶段能耗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构建基于KAYA等式和CGE模型的中国能源-经济-环境混合模型,模拟研究不同政策变量调整对能源经济结构变化的敏感程度及各变量对二氧化碳减排成本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工业结构的调整对能源及环境的影响较为显著,且变量呈现高敏感度,边际减排成本呈递增趋势;外贸程度的下调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大,且由于对能源及环境数据的低敏感性,其邊际减排成本呈递减趋势;能源效
关键词:舒尔茨;《生产运动》;社会唯物主义;生产理论  作者简介:张一兵,南京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南京 21002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数字化马藏”(18JJD710003)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19.01.002  弗里德里希·威尔海姆·舒尔茨(Friedrich Wilhelm
摘要:协同创新能够补齐区域创新的短板,对区域及整个国家创新成果的产出极为重要。使用Gephi9.2软件生成201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图,对协同创新网络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的方法探讨我国各区域创新资源发展情况及其对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存在北京一个主中心和上海、广东等多个子中心,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实力呈现地区发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制造业正朝着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的方向转变,智能制造产业应运而生,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借助政策工具理论,建立政策文本二维分析框架,通过对31份中国国家层面颁布的智能制造产业政策文本的研究,探究我国智能制造产业政策工具的现存问题以提出优化我国智能制造产业政策工具的路径。研究结论如下: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完善政策工具配合机制;促进政策工
科德宝-NOK密封技术公司(德国科德宝公司与日本NOK株式会社联手创办的合资企业)提供高温合金(HTA) 金属材料,用于其汽车冲压密封圈产品。HTA 合金原为宇航工业开发并使用,它是由高镍金属制成,耐受极端温度环境,强抗疲劳开裂性能。合金适合用于发动机小型化和压力感应,提高以更高速度运转更长时间、产生更多热量的小型发动机性能。HTA材料的应用提供了一些功能上的益处,包括改善成形高度、耐腐蚀性,较传
近来,越来越感慨和佩服邓小平同志多年前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年学习这句话的时候,只认为是一句口号,是小平同志为了提升科学技术在国内的地位而提出的一个号召。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事实和趋势证明,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是非常正确的。  今天,国家正在以越来越大的力度投入科技创新。其核心追求的不仅仅是前沿的基础科研能力,更是我国产、学、研各个机构科研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摘 要:组织变革管理思想的演进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密切联系。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组织变革经历了全面质量管理(TQM)和组织重组(BPR)两次巨大变革,但无论是全面质量管理,还是组织重组,都不能解决组织变革多样性的问题。本文通过对TQM和BPR变革管理思想的回顾,简单介绍了系统性框架在组织变革多样性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 组织重组 系统性框架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组织
同往日一樣,袁萌早早来到编辑部,擦净桌子地板,端起小铜壶给植物浇水,文竹、绿萝、铁线蕨,浇到云霞草,她停住了,抚摸着郁郁葱葱的枝叶,悠悠往事在脑中荡起……  早市卖花的大爷眼睛瞪得老圆:放着热闹喜庆的花草不买,为啥买半死不活的无名小草?当时她也说不清为啥,固执地捧起来抱在怀中,掏出钱包。大爷手一挥:这草跟您有缘,钱不要啦,条件是您给它起个吉祥名字。  她使劲点头,勉强挤出一把苦笑,抱着垂死的小草慢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政策体系演变,为科技创新智库的成长提供了时代背景,而以科学学、软科学为代表的相关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对知识经济、国家创新系统等国外先进理念的学习与传播,不但带来了对科学、技术与创新活动认识的深化,也促成了一批科技创新,特别是政策研究智库的成长。在全球范围内“创新共识”兴起的背景下,中国的科技创新智库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创新议题的讨论之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