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

来源 :科学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shuiwei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本文归纳了“十一五”,时期山东工业整体表现,在经济实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以及促成工业发生积极转变的重要因素,着重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山东工业的发展走势,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山东工业;转变;发展趋势;展望
  
  “十一五”期间,山东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与此同时,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也发生积极变化,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并将产生一系列新变化。本文将对山东工业发展的变化及走势进行初步探索。
  
  1、“十一五”期间山东工业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山东工业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挑战,山东工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实施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攻坚克难,奋力前行,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工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重点行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
  工业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7.6%,为同期GDP增速的1134倍。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51.8%提高到54%。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9万亿元、利税9689,6亿元、利润6040.3亿元,五年间分别递增24.4%、24.2%和24%。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2010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93.9,五年提高79.1个百分点。工业发展后劲比较充足。“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6万亿元,是“十五”期间技改投资的3.2倍,年均增长22.9%;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分别完成技改投资5990亿元和8000亿元。
  更难得的是,此间山东工业积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发展方式和形态上发生了可喜的转变。
  ——工业结构明显得到优化升级。2010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增长23.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以上,比2005年提高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1602.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5.2%,比2005年提高16.6个百分点。传统产业不断向高端化发展,由原材料加工向产业链终端延伸,产业附加值大大提高,水泥、煤炭等基础原材料行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先进装备制造、食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业比重逐年上升。新兴产业初具规模,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瑞替普酶、基因工程唾液酸等生物药物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前列,第三代移动通信(3G)、无线射频识别(RFID)、太阳能光伏光热等产业蓬勃发展,航空航天、核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主体。
  “十一五”期间,打造了一批支撑工业发展的创新平台,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101家和615家,翻了一番;拥有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9家,工业设计示范,基地6家。重点培育的117个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5.29%。研发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企业自主开发了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如意纺)、海信“信芯”等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其中有5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已由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扩大到全省,世界500强中已有三分之一强在山东投资。产业转移形态由过去的单纯生产厂,向总部和研发基地并重,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聚和技术进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借承接产业转移之机,形成了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现代化工、新医药、新材料等优势凸显的现代产业。全省已经出现了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向外转移并存的产业优化机制,一大批优势企业已走出山东,到销售地、原料基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建厂,开发建设新的企业。兖矿集团的海外收购已经成为中国煤炭企业的先行者,轻纺、食品、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正加快向非洲地区转移。
  ——集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五年来,山东工业由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向大产业集群战略迈进,培植了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善的产业聚集区,一批产业集群成长为行业发展的排头兵,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全面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新格局。青岛的家电及电子信息、淄博的新材料、济南的汽车装备等7个基地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桓台氟硅材料、滕州中小机床、烟台葡萄酒等35个省级新兴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底,全省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96个,是“十五”末的9.7倍。
  ——节能降耗实现了历史性大跨越。2006年以来,山东单位能源消耗扭转了多年持续上升势头,“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22.1%,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超过30%,千户重点用能企业实现节能量达到2000万吨标准煤,主要工业固体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5.1%。成功研发了冶金工艺过程余热余能分布式发电、大功率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推广了一批重大节能装备,实施了一批重大节能技改项目。
  ——工业发展由“上能力”向“扶新汰劣”转变。工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动态提升的新机制。五年来,全省累计淘汰水泥立窑熟料产能7595.8万吨,炼铁产能821.6万吨,铁合金产能90万吨,炼钢产能527.3万吨,焦炭产能469.7万吨,造纸产能137.4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占比由32%提高到85%,离子膜法烧碱产量占比由19.8%提高到37%,轮胎子午化率由18.9%提高到29.7%,钢材板管比由31.1%提高到42.4%,钢材薄板冷热比由30.3%提高到59.6%,统调公用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由18.9万千瓦提高到28万千瓦。
  ——信息化带动工业整体水平实现较大飞跃。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在95%规模以上的机械、服装和家电企业中推广,计算机监控技术在90%规模以上的化工、建材、造纸、冶金等流程型生产企业得到应用,有近60%的规模以上企业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产品设计周期缩短75%,生产自动控制率达95%,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超过25%,海尔、济钢等50多家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代表了目前世界同行业的最高水平。
  “十一五”期间山东工业发生了积极转变,主要由三个重要因素促成。第一,全省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积极作为、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提出山东建设蓝色半岛经济区的重大决策,为山东经济 转变发展方式找到了切入点,形成了强势推进力。第二,在外部约束机制“逼迫”作用下,自身不断适应环境,加强自我调节,探索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模式。一是能源保障供应约束。2010年,全省能源总消耗量超过3.3亿吨标煤,绝大多数依靠省外调入或进口,单纯依靠增加能源资源供应发展的压力加大,促进了山东发展节约型产业。二是节能环保政策约束。在国家单位GDP能耗降低22%、COD排放减少18%的硬约束下,以大量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难以持续,逼迫低效率企业提高提升产业层次,淘汰落后产能。三是市场需求结构约束。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强化了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企业增强了应变能力,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第三,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传统的工业发展方式,让人们看到了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重要的是,国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更高,标准更严,举措果断强硬。全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调整思路,变危机为机遇,大力实施工业调整振兴,转变了观念。政府对工业经济的引导和调控发挥重要作用。
  
  2、山东工业发展正面临着严峻考验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我省和全国一样,有机遇,更有挑战,特别是更多的约束因素,必将使“十二五”成为山东工业重大转型期。
  2.1工业经济已经进入全面创新发展时期。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连续30年保持高速增长的国家。在这种情形下,从中国国情考量,经济发展已经没有可供参照的模式,必须走创新转型的道路。山东和全国一样,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总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作为沿海资源型地区,在国土面积小、人口众多、高技术优势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建立怎样的产业体系、构架怎样的发展布局,如何实施经济调控,怎样培植内生动力机制,没有可以照搬的路径。人口、资源、文化和经济发展现状差异,要求山东既不能像长三角、珠三角一样发展,也不能像京津沪一样发展,更不可能像美日欧一样走资本与资源的全球性扩张道路。计划经济时期的,单纯强调GDP的,所有传统工业化所采用的方式方法,都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的理念和要求。在全省和各市,如何遴选培植新兴产业,用什么方式提升优化产业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需要研究;如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用什么模式推进产业发展需要研究;如何打破瓶颈制约,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需要研究;如何在发展的同时,怎样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需要研究;如何改进对经济发展的调控,切实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保障能力需要研究,这些都需要通过创新才能完成。企业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原料采购、人力资源配置,以及研发基地设置在哪里,生产基地在哪里,各种要素如何配置,企业运营用什么模式,走什么样发展道路,都要在探索实践中创新,才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2.2发展特性将由开放性增长向约束性增长转变。改革开放初期,产品严重匮乏,为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国家鼓励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放开各个行业和领域,鼓励各地加快发展。随着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短缺经济的终结,工业不能再放任发展。“十二五”期间,山东工业面临的政策约束、产业约束以及外部挑战等众多制约因素,约束性比“十一五”更强。一是节能减排政策约束。“十二五”期间,国家和省继续把万元GDP能耗下降和COD、so2的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同时增加了氮氧化物、碳排放指标,并且还考虑增加地区能耗总量控制指标。“十二五”期间山东万元GDP能耗要在“十一五”降低22.1%的基础上再降低17%,难度相当大。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目前已经由节能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和加强管理,转到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缩减高消耗、高排放产业规模和生产,走结构节能的道路。政府将重视鼓励和引导企业向追求质量、效益与环保转变,向知识技术创新型转变,对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发展将采取更加严厉的限制措施,将从信贷、土地、建设和环保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严控新上项目,制定更加严格的质量、技术、规模等标准,提高项目准入门槛。省区内必须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控规模,并对现有产能运用行政的、价格的、税收的措施,予以预警调控,同时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走高效、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资源供应和价格约束。山东工业对外资源依赖度逐年上升,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面临着资源供给战略的重大调整。目前,山东已成为全国主要的煤炭、原油、电力、铁矿石、橡胶、盐业、石膏矿、钢材、棉花、木浆、大豆、玉米等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费大省,对省外、国外能源资源的依赖度逐年提高,其中煤炭、石油、铁矿石、棉花的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达50%、51%、85%、83%,陶土已枯竭,电力供应对外的需求也逐年扩大,资源环境制约变得日益凸显。从世界经济看,进入新世纪已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浪潮,与发达国家过去工业化浪潮不同的是:这次包括许多人口大国,如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印尼、土耳其等,仅前四国就拥有世界人口的4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后发优势突出,发展步伐加快,资源的需求量大;工业化期望值高,推进的时间持久,加速了资源持续消耗。这对世界资源形成较大需求,加大了对石油、铁矿石等战略资源的争夺。这种资源供应和价格上扬的问题,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国际石油低油价时代已经结束,价格自2005年企稳每桶50美元之后,一路攀升,今后可能维持在100美元上下。国际铁矿石价格连续上涨,目前正攀升至200美元/吨的历史新高。而山东作为传统的能源、原材料和初加工产业大省,要消耗大量的矿产、石油、煤炭,从2007年起能源消耗已居全国首位。山东省内资源有限,必须充分利用省外、国外资源,同时加大对依赖外来大宗资源产业的控制,转向发展深加工和高端产品,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劳动力资源约束。山东人均GDP已经达到6000美元,进入新的经济发展区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劳动者对工作环境和收入的要求逐渐增强,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结束,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已经来临。从全国看,“十二五”发展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各省普遍制定了GDP与收入同步增长的目标,这就意味着每年收入要提高8%-10%。今年初山东已将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了26%,“十二五”最低工资将达到每月1500-2000元。再一因素是,近年西部经济的开发崛起,就业机会增多,对生活质量要求提高的人们,已不愿到远处打工,跨区域劳动力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加上城镇楼市持续不断涨价,给外来劳动者生活造成了较大压力,更加大了对收入的预期。外 来劳动者合理的收入期望,与企业日益压缩的盈利空间之间的矛盾,致使廉价劳动力短缺现象由沿海逐渐向全国蔓延,企业用工成本急剧增加。山东的食品、纺织、服装、电子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利润率低,难以承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这就要求必须加快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或把产能向廉价劳动力地区转移,积极改善劳动环境,把工业发展从依靠廉价劳动力、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四是土地供应的约束。“十二五”国家将采取更加严格的土地政策,保障基本农田面积。因此工业用地不足与工业膨胀发展的矛盾,特别是引进项目因土地指标制约难以落地问题更为突出,发展节地型工业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山东人多地少,为保证基本耕地指标,可供工业用地的指标大大减少,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受到严重制约,大厂区、大院落、单层大建筑的工厂很难再铺开摊子。五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约束。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成机制改革以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已跌破6.6,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4.97%,对欧元累计升值13.71%。如果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再上升这个幅度,山东出口产品企业将难以为继。目前看,人民币持续升值已大大降低了出口企业利润空间。据有关方面测算,人民币升值3%就会造成企业赢利能力下降约50%,如果再升值5%,国内纺织企业则整体亏损。调查表明,目前有4成的企业难以承受2%以上的升值,3成半的企业能够承受2%-4%的之间的升值幅度。山东纺织、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利润率一般在3%-5%之间,人民币持续升值将导致这些企业最终被迫减产、停产,或产品转入内销,或境外办厂。除上述因素之外,“十二五”期间山东工业企业发展还面临原材料涨价、资金短缺、利率提高等对持续发展不利的诸多因素。
  2.3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将呈现更多差异化。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育成熟,“十二五”期间山东工业内部结构将呈现明显的聚集和分化现象。受产业规模效益化的驱使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各区域内产业聚集和产业分工配套将发生积极变化,产业细分和规模化聚集,成为推进全省工业优化升级的力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将加快海洋经济相关产业发展,使各市的特色产业优势更加鲜明。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济南都市圈以及鲁西有色化工基地建设等,也都在聚集中提升,成为各不相同的特色经济区。在区域产业聚集化的同时,产业的高端化也将加速。顺应时代要求,山东势必走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之路,加快壮大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装备制造,加快食品、纺织、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同时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围绕龙头企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中小骨干企业E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努力打造“小巨人”。同时,省区内产业流动性进一步增强。一批高端产业将落地发展,一批企业到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建立生产基地,一批省区内能源原材料企业走出山东,到省外海外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2.4经济发展将形成具有时代性的新成分。一是信息化经济成为工业发展的新走向。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当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和方案、产品的规模化、多样化,以及物联网的兴起,工业信息化进入成熟技术和低成本时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创新性、渗透性、倍增性、带动性使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不断扩散,信息技术及产业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力量。信息化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必将加快产业结构提升步伐,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和机制。工业企业势必注重信息化在工业发展中产生的倍增效应和催化效应,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的领域,逐步从研发设计、装备自动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向质量控制、过程控制、市场分析、需求预期、网络经营、个性化生产等方面扩展,实现工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二是循环经济将形成规模化新型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创新性发展方式,已经列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使不可再生稀缺资源化为可再生的丰裕资源,推进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将创造众多的商机,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契机。源头减量、过程循环、纵向延伸、系统复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上下游链接、推进产业间协作、区域内系统整合的推进机制,将形成多种特色鲜明的,跨行业跨领域的循环经济网络体系,成为工业系统化发展的新形态。三是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都市经济强势崛起。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研发经济,以及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在重点城市逐步兴起,比重逐渐提高,成为都市经济的特色。
  
  3、山东工业调整发展的举措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十二五”期间,山东工业要做好和中央政策相结合的文章,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首位,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工业。
  3.1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产业动态优化升级的新机制。追踪产业发展趋势,立足省情,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突出重点领域,打通关键环节,发展龙头产品。一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壮大产业规模。二是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机床、农用机械、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石油和化工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纺织机械等10大装备产业,着力提升产业水平。三是调整优化基础原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产业,调整优化结构,加大节能降耗力度,着力提高保障能力。四是做优做精消费品产业。重点发展食品、家电、造纸、纺织等4大产业,突出市场导向,做强产业链终端。
  3.2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形成适应市场竞争发展的新优势。着力发挥大企业集团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引导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产业产品为链条、中小企业紧密配套、大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一是发展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推进重点企业“五个带头”,带头用信息化引领发展,带头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延伸,带头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带头建立创新平台和技术联盟,带头“走出去”发展,在传统产业领域进一步提升重点企业竞争优势,在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培育壮大一批企业集团,增强产业引领和支撑能力。二是壮大一批产业集群。突出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强规划引导,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小企业培育计划、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 特色产业提升计划,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路子,提高集群内协作配套能力,拓宽延伸产业链,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三是创建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突出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海洋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创建一批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示范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和有序转移,引领、带动工业转变发展方式。
  3.3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形态。按照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发挥比较优势,注重协调发展,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两区两带”制造业聚集发展区,鼓励相关产业向规划区域集聚,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三市为依托,按照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布局,打造胶东半岛高端制造业聚集区,形成发展新优势。充分发挥济南省会城市核心作用,加强淄博、聊城、泰安、莱芜、德州等市的合作联动,推动区域产业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工业规模壮大和素质提升。加快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依托滨州、东营、潍坊北部、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建设西起乐陵、东至莱州的环渤海南岸特色制造业聚集带,发展壮大县区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形成“项目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格局,把园区建设作为现代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产业发展增长极。依托日照、临沂为主体的临港经济区,济宁、枣庄为主体的运河经济区,菏泽为主体的京新沿路菏泽经济区,建设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煤化工、精品钢铁、优质建材、机械制造、新能源装备等6大制造业基地。
  3.4改进宏观调控,形成推进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保障机制。对工业经济的组织调控,彻底转到转方式、调结构,保持长期稳定较快增长上来,克服单纯追求短期增长速度的倾向。在宏观观指导上,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更加注意结构优化和增强持续竞争力。逐步完善政策的、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调控手段,建立促进结构调整、产业转型、节能减排、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长效机制,形成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企业个性化经营的引导,结合企业的行业、所在区域、生产特性、产品类别,创造性地开拓发展路子,以适应新的竞争和挑战。加强工业经济的监测分析和预警调控,组织协调好煤电油气运的有效供应,强化调控措施,做好重要能源原材料的供需平衡,提高要素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10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2]山东省统计局,2006年3月:《2005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统计信息网
  [3]山东省统计局,2011年3月:《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统计信息网
  [4]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2011年3月:《山东省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在追逐着一个有关于“深蓝”的海洋梦。事实证明,民族的昌盛兴衰与深海的强弱忧戚相关。近期,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入列,标志着我国海军正加速走向深蓝,走向深海远洋,实现强军梦、强国梦。  使命即是召唤。  在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追梦之程”里,有这样一支队伍,在新中国海军几大人才培养院校熠熠星空里,也许,它不是最亮的那一颗,但却是独有的那一颗:在63年前孕育了海军航空兵兵
摘要:针对产业关联效应的描述分析,基于产业复杂网络构建了由产业关联个体、产业关联层级和产业关联整体构成的关联结构指标。利用国家和山东省2012年投入产出数据进行了实例分析,发现化学、金属冶炼加工、交通与信息设备制造、物流和金融等产业关联效应较强,是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和经济基础结构主干产业,体现了我国工业化后期和信息化前期的结构演化特征,但总体上关联效应的区域与产业异质性较强。在“供给侧改革”、“双创
何子英/译    编者按:作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集大成者,鲍伯·杰索普的学术成就有目共睹。随着国内政治哲学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开展,杰索普及其国家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学术界的深入交流是未来学术增长的重要形式之一,由郁建兴教授组织撰写的这组文章就体现了这一点。  在“重构国家,重新引导国家权力”一文中,杰索普认为国家是多形态的结晶体,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影响国家转型的三大趋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8256.2013.05.004  (接上期)  1 导言  地方政府的行动和领导力对实现国家节能或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至关要紧。地方政府可通过小规模的示范,协助检验新政策或新方案是否有效。由于实施规模较小,且可能尚无国家立法机关的规范,地方政府实施开创性政策或做法时,通常较为容易。在地方取得成功后,试点政策或做法可以
摘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山东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山东省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着管理组织不够健全、行政管理机制亟需改善、涉农涉地体制改革有待深化等政府管理问题。基于此,构建面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政府管理体系框架,并从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健全政府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三个方面保障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价值。
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代耕农”在珠三角已经形成一个有着特殊苦难的弱势群体。“代耕农”作为真实个体的负面社会心态是真实存在的,这些心态对其社会行动产生消极影响,并往往酿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后果。通过对惠州博罗“代耕农”社会心态的调查分析可知,“代耕农”群体的生活满意感偏低,职业积极性不高;社会压力感一般,日常生活压力较大;对政府信任感较高,较满意政府的相关服务;社会公平感一般,地位平等赞同度
关键词:京津冀人口;第三产业;四大行业;匹配度  作者简介:赵成伟,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6);孙启明,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6)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18.06.007引 言  津冀地区作为首都经济圈,区域发展不均衡,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人口向首都北京过度集中(张耀军,柴多多
编者按:龙年伊始,春雷乍响,新世纪以来第九个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的主题依然剑指“三农”,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年持续关注农业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思路、新政策,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  在中国“十二五”规划进入承上启下、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利用农业科技保持住农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带着这一采访主题,阳春三月,记者走访了北京
摘要:本文选择了包括澳门在内的20个城市样本,从国际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两个坐标系对澳门国际城市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有8个是世界著名的创新城市包括圣迭戈、圣何塞、奥斯汀、慕尼黑、不莱梅、赫尔辛基、新加坡、大阪等;有8个是珠江三角洲区域城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香港、澳门等;还有4个是通过科技创新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值得澳门借鉴的城市:新竹、尼斯、班加罗尔、海德拉巴等,结论是
摘要:人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人才流失会导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主动。本文以S公司为例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人员流失现状入手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理论和工作实践,在人员选聘、薪酬福利体系、职业生涯管理、培训开发、人才流失约束补救措施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和对策,以期企业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  关键词:人才流失;薪酬福利;职业生涯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