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负面情绪的预防与疏导
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而体育活动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而体育课是初中学生最直接、最普遍参加体育活动的场合。为了有效地疏导、干预学生的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体育教师就有责任在体育课中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
1.教师自身情绪乐观向上
在学生面前,体育教师应表现出坚定的信心,积极向上的态度,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愉快的心境、饱满的精神,主动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用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吸引学生,把自身的负面情绪消除在课堂之外。
2.场地器材布置新颖别致
在体育课前,教师应将场地清扫干净、打理平整,检查器材设备,不使用破旧、不安全的器材设备,这样可以避免场地、器材出现问题而影响学生的心理。根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还可以把场地、器材布置得更加新颖、别致,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学生负面情绪的产生。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显目的标志、洪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例如:教纵箱分腿腾越时,先可在纵箱的远端贴上胶布一条,作为明显的标志,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经过多次练习,学生知道了手必须撑到箱的远端,才能完成好这个动作。
3.师生人际关系融洽和谐
体育教学中,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尊重、理解、信任、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教师还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和学生一起参与练习、一起和学生“玩”,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安全感。此外,教师的目光暗示,表扬、鼓励与批评都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4.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能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能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教学生“前滚翻”时,可通过提示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口令,引起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关系合理分配的注意,使之取得好的效果。
而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在音像的吸引下使学生的身体和思维都能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的实践中来,兴趣更浓了,从而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例如:当学生听到自由体操那种悦耳动听的伴奏音乐时,引起了他们对表演的注意。当看到运动员那种优美、惊险的动作时,便逐渐对体操发生了兴趣,进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5.适时适度调控学生情绪
教师要有目的的观察学生的情绪,根据学生情绪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使之适合学生的需要。如:学生情绪低落、厌烦时,可运用游戏、比赛等形式进行调控:学生情绪出现焦虑、恐惧时,可加强指导与保护、帮助。情感调控要善于把握调控的“时”和“度”,一般范围较大或需表扬时可进行集体调控,而个别问题、消极情感,常用鼓励和疏导方法个别点拨,先肯定好的方面,再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要有爱心,一般不作直接批评,不讥讽挖苦,不夸大渲染问题和错误,不冷落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教师还要强化意识的培养。特别对那些表现欲望不强、不善于竞争的学生,应着力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用“你真行,你这方面不错”“你可以做得很好”等语言刺激他们的表现欲和竞争欲。一方面容许学生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同时还要人为地设计一些困难和障碍,使他们经受一定的困难和挫折再达到目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的培养。
6.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情绪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初中生的体育活动兴趣较广泛,教师如果抓住初中生这一特点,便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有了稳定的运动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可以有效地保证良好情绪状态。
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其学习动机的。例如:冬季,学生在室外上体育课时,有的学生看到天气寒冷,不愿意把手拿出来活动,也有一些同学由于懂得了锻炼身体的好处,懂得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因此,他们能克服天气寒冷的困难而努力上好课了。由此可见,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讲明学习的目的,还要使他们懂得身体好与学习好的辩证关系,从“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
二、结论
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而负面的情绪会使学生的心理失去平衡,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认真贯彻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精神,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有效的心理卫生指导,帮助和维护学生的良好情绪,预防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而体育活动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而体育课是初中学生最直接、最普遍参加体育活动的场合。为了有效地疏导、干预学生的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体育教师就有责任在体育课中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
1.教师自身情绪乐观向上
在学生面前,体育教师应表现出坚定的信心,积极向上的态度,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愉快的心境、饱满的精神,主动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用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吸引学生,把自身的负面情绪消除在课堂之外。
2.场地器材布置新颖别致
在体育课前,教师应将场地清扫干净、打理平整,检查器材设备,不使用破旧、不安全的器材设备,这样可以避免场地、器材出现问题而影响学生的心理。根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还可以把场地、器材布置得更加新颖、别致,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学生负面情绪的产生。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显目的标志、洪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例如:教纵箱分腿腾越时,先可在纵箱的远端贴上胶布一条,作为明显的标志,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经过多次练习,学生知道了手必须撑到箱的远端,才能完成好这个动作。
3.师生人际关系融洽和谐
体育教学中,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尊重、理解、信任、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教师还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和学生一起参与练习、一起和学生“玩”,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安全感。此外,教师的目光暗示,表扬、鼓励与批评都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4.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能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能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教学生“前滚翻”时,可通过提示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口令,引起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关系合理分配的注意,使之取得好的效果。
而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在音像的吸引下使学生的身体和思维都能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的实践中来,兴趣更浓了,从而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例如:当学生听到自由体操那种悦耳动听的伴奏音乐时,引起了他们对表演的注意。当看到运动员那种优美、惊险的动作时,便逐渐对体操发生了兴趣,进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5.适时适度调控学生情绪
教师要有目的的观察学生的情绪,根据学生情绪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使之适合学生的需要。如:学生情绪低落、厌烦时,可运用游戏、比赛等形式进行调控:学生情绪出现焦虑、恐惧时,可加强指导与保护、帮助。情感调控要善于把握调控的“时”和“度”,一般范围较大或需表扬时可进行集体调控,而个别问题、消极情感,常用鼓励和疏导方法个别点拨,先肯定好的方面,再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要有爱心,一般不作直接批评,不讥讽挖苦,不夸大渲染问题和错误,不冷落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教师还要强化意识的培养。特别对那些表现欲望不强、不善于竞争的学生,应着力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用“你真行,你这方面不错”“你可以做得很好”等语言刺激他们的表现欲和竞争欲。一方面容许学生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同时还要人为地设计一些困难和障碍,使他们经受一定的困难和挫折再达到目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的培养。
6.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情绪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初中生的体育活动兴趣较广泛,教师如果抓住初中生这一特点,便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有了稳定的运动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可以有效地保证良好情绪状态。
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其学习动机的。例如:冬季,学生在室外上体育课时,有的学生看到天气寒冷,不愿意把手拿出来活动,也有一些同学由于懂得了锻炼身体的好处,懂得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因此,他们能克服天气寒冷的困难而努力上好课了。由此可见,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讲明学习的目的,还要使他们懂得身体好与学习好的辩证关系,从“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
二、结论
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而负面的情绪会使学生的心理失去平衡,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认真贯彻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精神,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有效的心理卫生指导,帮助和维护学生的良好情绪,预防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