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秋种准备、品种选择、整地、防治地下害虫、施肥、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方面总结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为小麦栽培提供指导。
关键词 小麦;高产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8-0033-02
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已经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台阶,但各地粮食生产不平衡,增长潜力、节本增效问题仍需要深思。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小麦种植过程中施肥实行一炮轰,管理不科学,产量只有2 250 kg/hm2左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种田得到广泛应用,使得小麦产量逐年提高。太和县开展小麦高产示范片,2014年小麦产量达到11 250 kg/hm2,可见粮食增产尚有潜力。为进一步节本增效,现结合实践经验,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秋种准备工作
秋种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思想准备、农资的准备、农机具的检修、技术准备等。
一是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一年一度的秋种工作,只有抓好秋种工作,才能抓住全年的粮食生产主动权,小麦生产占全年粮食生产的一大半,抓住了小麦生产,就等于抓住了全年农业的一大半。二是要做好农资的准备。根据承包地的多少,备足备好化肥、种子、农药,并提前做好农机具的检修和保养。三是要从技术上做好充分准备。应积极地从各种渠道学习、获取种植小麦的各种先进适用技术并运用到实践中,以夺取小麦丰产丰收。
2 品种选择
種子的优劣直接影响小麦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好坏。因此,要认真选好种子。一般应根据季节、气候、茬口早晚、品种特性确定品种,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选用国审、省审品种。未经当地试验、示范和审定的品种,不能大面积引种。②每户应根据茬口腾出的早晚,选1~2个品种。③以良种补贴为依托,重点选用半冬性或弱春性品种。太和县应选用生育期较长的半冬性品种。受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之大部分农民急着外出务工,部分春性品种等不到10月15日以后播种,造成冻害严重,使小麦减产。因此,应进行品种调整,改为半冬性品种。
3 整地
每隔2~3年要深耕一次,打破犁底层,有效改变土壤环境,深度一般在20.0~26.7 cm;深耕后进行旋耕,最后反复进行细耙,做到深、透、细、平、实、足,即深耕、透实、细耙、平整、下实、足墒,以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示范带动,以辐射带动更多农户精细整地[1-2]。
4 防治地下害虫
4.1 土壤处理
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3 L/hm2,加水30 kg/hm2,拌细土300~375 kg/hm2,撒施犁沟或垡头,或用上述药剂拌经过炒熟的麦麸、豆饼30~45 kg/hm2,撒施。
4.2 药剂拌种
要全面推广药剂拌种,杜绝白种下地,保障小麦全苗壮苗,实现“春病冬防,春虫冬治”,减轻来年防控压力,力争再获丰收。
4.3 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技术
播种前用种子包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有利于综合防治病虫害和培育壮苗,省时、省工、成本低、增产效果非常显著。
5 施肥
施肥按照有机无机结合,氮、磷、钾微肥配合,全层全量施肥原则。按照目标产量7 500 kg/hm2的指标和在高产条件下的小麦需肥规律(3∶1∶3),扣除土壤本身地力、化肥利用率和损失率,施优质土杂肥15.0~22.5 t/hm2、纯N 225.0 kg/hm2、P2O5 90~105 kg/hm2、K2O 90.0 kg/hm2、ZnSO4 22.5 kg/hm2。土杂肥作底肥,氮肥留35%作拔节孕穗肥追施外,其余全部与其他化肥作底肥。要做到底肥足施,氮肥后移。
6 提高播种质量
6.1 播期
随着科技的发展,育种和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及育种区域的不同等,各个品种的适宜播期、最佳播期存在明显差异、严格区别。因此,应根据所选的品种特性、茬口早晚、试验示范等情况来确定适当的播期。
太和县半冬性品种10月10—20日播种,主要有皖麦52、周麦22、洛麦4号、泛麦5号、周麦16等,春性品种10月15—25日播种,冬性品种不适合太和县种植。
6.2 播种量
小麦播种量大小直接影响以后的长势和最终产量,播量过大,群体生长拥挤,争肥、争水、争光,田间荫蔽潮湿,易发生病虫害和倒伏而引起减产[3]。播量过小,群体不足,不能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而导致减产。
扣除发芽率、损失率、出苗率等情况,按照每1 kg籽粒1.6万株苗的要求,具体播种量如下:半冬性品种210万~270万株/hm2,春性品种270万~330万株/hm2,超过适播期的,可适当增加播量15~30 kg/hm2。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整地质量和墒情而定,整地质量差、墒情差,播量加大,反之,应减少。
6.3 提高播种质量
采取机播,做到行直、垄正、底平、播量准确、落籽均匀,不重播,深浅一致。播深控制在3~5 cm,播后盖严压实,以促进小麦提前1~2 d出苗。
7 田间管理
7.1 冬前管理
查苗、补苗、定苗,培育壮苗,安全越冬;抓住冬前化学除草的关键时机进行化学除草;适时开展中耕松土,中耕具有增地温、提墒、破板结、促进根系发育和冬前分蘖的作用;有条件的农户要浇好越冬水,并及时进行中耕划锄,浇越冬水要选择在“日消夜冻”时进行[4]。
7.2 春季田管
一是化学除草。冬前未进行化学除草的地块,在小麦拔节前及时进行化学除草。二是拔节孕穗肥。清明前后可趁雨撒施尿素75~150 kg/hm2,此时施用化肥不但不会贪青,还会起到增穗、增粒、提高粒重、增产的效果。三是防虫治病和预防倒春寒。
7.3 后期管理
一是叶面喷肥。叶面喷肥的最佳时间为小麦抽穗期至籽粒灌浆期。可用1%~2%尿素溶液进行叶面喷洒,可加喷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隔7 d喷1次,连续喷2~3次[5]。二是防虫治病。小麦生育后期是多种病虫害发生的主要时期,要切实注意发生动态,及时防治。在小麦抽穗期防治小麦吸浆虫、麦蚜、白粉病、锈病,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 g/hm2 40%毒死蜱乳油450 mL/hm2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水450~675 kg/hm2田间喷雾。小麦扬花期防治赤霉病,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125 g/hm2对水450 kg/hm2喷雾。三是抗旱排涝护根。遇旱及时浇水,但水不能浇多。遇连阴雨,要及时排涝降渍护根。
8 收获
收获前要调试好收割机械,保证收割时不漏籽、不撒籽,确保颗粒归仓。收获适期掌握在蜡熟末期,收获后及时进行晾晒。为减少晾晒强度和降低小麦储藏时的水分含量,也可等到完熟期收割[6]。
9 参考文献
[1] 鲁磊.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1(4):11-12.
[2] 慕美财,张曰秋,李兴佐,等.冬小麦高产栽培新途径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S1):167-172.
[3] 黄建兵.皖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21):8973-8974.
[4] 王绍中,季书勤,张德奇,等.河南省小麦栽培技术的演变与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7(10):19-26.
[5] 王学峰,王俊兴,杨富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9(9):21-22.
[6] 李煌.灵璧县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5):76,81.
关键词 小麦;高产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8-0033-02
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已经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台阶,但各地粮食生产不平衡,增长潜力、节本增效问题仍需要深思。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小麦种植过程中施肥实行一炮轰,管理不科学,产量只有2 250 kg/hm2左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种田得到广泛应用,使得小麦产量逐年提高。太和县开展小麦高产示范片,2014年小麦产量达到11 250 kg/hm2,可见粮食增产尚有潜力。为进一步节本增效,现结合实践经验,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秋种准备工作
秋种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思想准备、农资的准备、农机具的检修、技术准备等。
一是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一年一度的秋种工作,只有抓好秋种工作,才能抓住全年的粮食生产主动权,小麦生产占全年粮食生产的一大半,抓住了小麦生产,就等于抓住了全年农业的一大半。二是要做好农资的准备。根据承包地的多少,备足备好化肥、种子、农药,并提前做好农机具的检修和保养。三是要从技术上做好充分准备。应积极地从各种渠道学习、获取种植小麦的各种先进适用技术并运用到实践中,以夺取小麦丰产丰收。
2 品种选择
種子的优劣直接影响小麦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好坏。因此,要认真选好种子。一般应根据季节、气候、茬口早晚、品种特性确定品种,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选用国审、省审品种。未经当地试验、示范和审定的品种,不能大面积引种。②每户应根据茬口腾出的早晚,选1~2个品种。③以良种补贴为依托,重点选用半冬性或弱春性品种。太和县应选用生育期较长的半冬性品种。受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之大部分农民急着外出务工,部分春性品种等不到10月15日以后播种,造成冻害严重,使小麦减产。因此,应进行品种调整,改为半冬性品种。
3 整地
每隔2~3年要深耕一次,打破犁底层,有效改变土壤环境,深度一般在20.0~26.7 cm;深耕后进行旋耕,最后反复进行细耙,做到深、透、细、平、实、足,即深耕、透实、细耙、平整、下实、足墒,以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示范带动,以辐射带动更多农户精细整地[1-2]。
4 防治地下害虫
4.1 土壤处理
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3 L/hm2,加水30 kg/hm2,拌细土300~375 kg/hm2,撒施犁沟或垡头,或用上述药剂拌经过炒熟的麦麸、豆饼30~45 kg/hm2,撒施。
4.2 药剂拌种
要全面推广药剂拌种,杜绝白种下地,保障小麦全苗壮苗,实现“春病冬防,春虫冬治”,减轻来年防控压力,力争再获丰收。
4.3 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技术
播种前用种子包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有利于综合防治病虫害和培育壮苗,省时、省工、成本低、增产效果非常显著。
5 施肥
施肥按照有机无机结合,氮、磷、钾微肥配合,全层全量施肥原则。按照目标产量7 500 kg/hm2的指标和在高产条件下的小麦需肥规律(3∶1∶3),扣除土壤本身地力、化肥利用率和损失率,施优质土杂肥15.0~22.5 t/hm2、纯N 225.0 kg/hm2、P2O5 90~105 kg/hm2、K2O 90.0 kg/hm2、ZnSO4 22.5 kg/hm2。土杂肥作底肥,氮肥留35%作拔节孕穗肥追施外,其余全部与其他化肥作底肥。要做到底肥足施,氮肥后移。
6 提高播种质量
6.1 播期
随着科技的发展,育种和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及育种区域的不同等,各个品种的适宜播期、最佳播期存在明显差异、严格区别。因此,应根据所选的品种特性、茬口早晚、试验示范等情况来确定适当的播期。
太和县半冬性品种10月10—20日播种,主要有皖麦52、周麦22、洛麦4号、泛麦5号、周麦16等,春性品种10月15—25日播种,冬性品种不适合太和县种植。
6.2 播种量
小麦播种量大小直接影响以后的长势和最终产量,播量过大,群体生长拥挤,争肥、争水、争光,田间荫蔽潮湿,易发生病虫害和倒伏而引起减产[3]。播量过小,群体不足,不能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而导致减产。
扣除发芽率、损失率、出苗率等情况,按照每1 kg籽粒1.6万株苗的要求,具体播种量如下:半冬性品种210万~270万株/hm2,春性品种270万~330万株/hm2,超过适播期的,可适当增加播量15~30 kg/hm2。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整地质量和墒情而定,整地质量差、墒情差,播量加大,反之,应减少。
6.3 提高播种质量
采取机播,做到行直、垄正、底平、播量准确、落籽均匀,不重播,深浅一致。播深控制在3~5 cm,播后盖严压实,以促进小麦提前1~2 d出苗。
7 田间管理
7.1 冬前管理
查苗、补苗、定苗,培育壮苗,安全越冬;抓住冬前化学除草的关键时机进行化学除草;适时开展中耕松土,中耕具有增地温、提墒、破板结、促进根系发育和冬前分蘖的作用;有条件的农户要浇好越冬水,并及时进行中耕划锄,浇越冬水要选择在“日消夜冻”时进行[4]。
7.2 春季田管
一是化学除草。冬前未进行化学除草的地块,在小麦拔节前及时进行化学除草。二是拔节孕穗肥。清明前后可趁雨撒施尿素75~150 kg/hm2,此时施用化肥不但不会贪青,还会起到增穗、增粒、提高粒重、增产的效果。三是防虫治病和预防倒春寒。
7.3 后期管理
一是叶面喷肥。叶面喷肥的最佳时间为小麦抽穗期至籽粒灌浆期。可用1%~2%尿素溶液进行叶面喷洒,可加喷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隔7 d喷1次,连续喷2~3次[5]。二是防虫治病。小麦生育后期是多种病虫害发生的主要时期,要切实注意发生动态,及时防治。在小麦抽穗期防治小麦吸浆虫、麦蚜、白粉病、锈病,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 g/hm2 40%毒死蜱乳油450 mL/hm2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水450~675 kg/hm2田间喷雾。小麦扬花期防治赤霉病,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125 g/hm2对水450 kg/hm2喷雾。三是抗旱排涝护根。遇旱及时浇水,但水不能浇多。遇连阴雨,要及时排涝降渍护根。
8 收获
收获前要调试好收割机械,保证收割时不漏籽、不撒籽,确保颗粒归仓。收获适期掌握在蜡熟末期,收获后及时进行晾晒。为减少晾晒强度和降低小麦储藏时的水分含量,也可等到完熟期收割[6]。
9 参考文献
[1] 鲁磊.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1(4):11-12.
[2] 慕美财,张曰秋,李兴佐,等.冬小麦高产栽培新途径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S1):167-172.
[3] 黄建兵.皖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21):8973-8974.
[4] 王绍中,季书勤,张德奇,等.河南省小麦栽培技术的演变与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7(10):19-26.
[5] 王学峰,王俊兴,杨富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9(9):21-22.
[6] 李煌.灵璧县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5):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