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与能动性:人类学理论范式的发展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605631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构”与“能动性”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类学理论中长期探讨的主题之一,不同的理论学派对此问题也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主张:一是整体性的结构观点;二是个体性的能动性观点;三是试图突破主客观二元对立的中间性观点。本文试就其理论观点进行梳理探讨,并阐述说明在结构与能动性问题探讨中的理论流变。
  关键词:人类学;结构;能动性;
  “结构”(structure)与“能动性”(agency)是阐述人类行动的两种不同范式,是人类学理论史上探讨的主要议题之一。关于结构与能动性之间的争论最早可以追溯到社会学理论中的唯名论与唯实论。唯实论者认为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个人组成,但其并不是个人的简单叠加,具有超越个体总和的性质,社会对个体行动具有制约作用。唯名论者认为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个人先于社会而产生,个人是社会的基础,社会只是单纯的概念和形式。
  一、结构:整体性的宏观研究
  “结构”一词最初应用于建筑学和几何学领域,意为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建造、构造等。后来结构一词也延伸到工程学、生物学及社会科学领域。在人类学中,结构是指一种外在于人主观意愿、欲望的,制约主体行为的东西,如规范、制度等。结构论者强调整体性的宏观研究,认为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先于个体而存在,对个体的实践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一)涂尔干
  涂尔干承袭了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认为“集体生活并不产生于个人生活,相反,个人生活是从集体生活产生出来的。他强调社会是一个整体的观念,由许多独立的个体共同组成。它具有独特的气质,自成其类,并对个人产生制约和影响。
  社会现象既不同于生理现象,也不同于心理现象。社会现象的成因只能通过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即社会中普遍呈现的,能够自足存在而不依赖于个人的任何行为方式。在涂尔干看来,一切社会的观念都具有一种强制力,人类大多数的意识观念并不是个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大背景的熏陶和引导下形成的。在《自杀论》中,他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对自杀这种现象的社会成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自杀从表面上看是由个人的心理素质导致,但实际上却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宗教、职业、年龄等。
  (二)拉德克利夫·布朗
  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拉德克利夫·布朗深受涂尔干的影响,他认为社会现象必须从社会角度来研究和解释,应当根据生成社会秩序的机制和社会制度的功能来解释社会上的各种现象。他将社会结构定义为:“在由制度即社会上已确立的行为规范或支配的关系中,人的不断配置组合。①社会结构一定可以通过那些用于规定人的行为的各种制度得以体现。布朗认为社会结构的存在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社会成员个人历史的终结也不会中断社会结构继续存在。在他那里,结构、过程和社会功能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社会过程与社会结构相互依存,功能反映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②
  (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所创的结构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在社会人类学领域又兴起的结构范式。他的结构主义思想深受涂尔干社会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影响。尽管他对涂尔干、布朗等人的结构思想都有所吸收,但是他所提出的“结构”思想在本质上不
  同于布朗所倡导的“结构”。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一词并不是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不是经验实体或者社会事实,而是指一种模式,是在实际的社会中所想象出来的抽象的形式。在他那里结构被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识的表层结构,另一种是无意识的深层结构。其中有意识的表层结构是在现象中建立起来的,并不是真正的结构,不能用来解释社会现象。而无意识的深层结构隐藏在无意识的深层结构之后,不能轻易的被人们所观察,只有通过人类学家的参与观察才能被认识。这种无意识的深层结构即是支配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原理,揭示了人类的思维和心智结构。
  (四)格拉克曼
  以格拉克曼为首的曼彻斯特学派,基于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批判和更新,提出了社会冲突论的观点。他们认为矛盾和冲突是社会的常态,社会并不是直接通过整个来达到平衡,而是通过对各种矛盾冲突的不断吸纳而达到平衡的。格拉克曼对社会冲突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他的仪式研究上,他认为仪式不仅团结和强化人们的集体观念,还通过夸大社会各种原则之间的冲突来确认社会团结的必要。
  曼彻斯特学派另一代表人物特纳继承了范·蓋纳普对“通过仪式”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阈限的概念。他把仪式分为三个阶段,经历了结构——反结构——结构的过程,阈限期是一个反结构的过程,但同样巩固了社会结构。
  二、能动性:个体性的微观研究
  “能动性”一词是指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作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与其他生命体相比,人的能动性被称为主观能动性。能动论者认为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意志想法采取行动,结构只是人们行动的抉择的附属品。
  (一)马林诺夫斯基
  马林诺夫斯基同拉德克利夫·布朗一样,都认为文化是一个整体,任何单一的文化现象都应该置于文化整体中去理解和考虑。但马林诺夫斯基所提倡的功能论与布朗所提出的又有很大的分歧。布朗更强调整体性,而马林诺夫斯基强调个体性。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满足个体的生理、心理需求,更关注个人。他认为人的基本需求导致了文化的回应,这些文化回应包括营养补给、亲属关系、居所、保护、活动、训练、卫生等,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③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也具有二元性,认为文化同时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虽然他的需求功能论由于不能解释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社会变迁而遭到批评,但其对个体性的相关论述也引发了后来学者们对于能动性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二)埃德蒙·利奇
  马林诺夫斯基的弟子利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布氏结构理论的影响,但他更加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利奇反对格拉克曼关于仪式加强了社会团结和稳定的说法,认为社会在任何时期都只是维持一种动荡的平衡,社会一直处于一种不断变迁和改变的状态中。在利奇的代表作《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一书中,他通过对缅甸高地克钦人政治制度的研究,凸显了个人能动性的发挥对社会结构所产生的改变和影响,社会是思想的产物。社会结构也只存在于观念层次中,经验层次是无结构的。他认为个人具有强大的能动性,并不受控于社会结构,而是实现自我经济、政治利益的决策人。于是,社会的整体结构就在这样一些随时随刻、持续不断地优化自身利益的个体行动中受到牵绊、限制,最终不得不发生变化。④   (三)弗雷德里克·巴特
  利奇的学生巴特将能动性研究推向更深的境地,他的理论被称为行动交易理论或互动理论。在他看来,制度和习俗是不能直接观察的,而必须通过人们的行为才能表现。结构并不是人们努力所要维系的东西,而是人们的策略无意识带来的产物。在其著作《斯瓦特巴坦人的政治过程》中,强调了人的能动性。斯瓦特的政治体系并不是由一系列固有的结构性特征连接而成,而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政治制度并不是政治活动的前提,相反,它是政治活动的结果。他指出:人是具有理性和策略的,他们无时不在盘算优化自己的利益,就自己的行动做出选择。相较于此前结构论者所强调的社会结构、制度塑造人的行为的理论,巴特的研究则是从另一个视角,更多的关注人的能动性和个人的利益选择。他的理论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开辟了新的天地。
  (四)格尔兹
  解释人类学的代表人物格尔兹认为文化“是指从历史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各种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⑤他强调文化实质上是一个符号概念,而人则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文化的分析不是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格尔兹考察文化象征符号的意义在于符号是如何影响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并通过深描的方法探索其中的意义。在他看来,文化既不是一种心智结构也不是制度规则,而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同时他强调人类学家的重要任务是理解“地方性知识”,而理解当地人的文化就必须用“当地人的观点”对他们的文化加以阐释。
  三、中间性理论:二者的综合
  (一)布迪厄
  法国人类学家布迪厄认为,结构主义思想过于强调社会的构建和决定性质,因而忽略了个人能动性的发挥,特别是人的实践性。另一方面,主观经验主义把人看作是一切事物的中心,人可以不受任何外部环境的制约,这忽略了社会现象的规律性。为了在“结构”与“能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布迪厄綜合采用宏观与微观的分析视角,提出了实践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场域、惯习、资本等重要概念。其中,场域是指一个相对自由的小空间,是个体赖以争夺地位、权利、获取资本的空间范畴。虽然这些小空间需要服从于社会整体的规则,但它们仍然具有自身特定的法则。“惯习”是深刻地存在于性情倾向系统中的,作为一种技艺存在的生成性的能力,是完完全全从实践操持的意义上讲的,尤其是把它看做某种创造性艺术。⑥惯习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性情系统,但同时又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灯客观条件下形成的,只有通过个体的主观化、内在化才成实现。在布迪厄的实践论中,客观性的场域和主观性的惯习,场域与惯习是密不可分的。场域是惯习的场域,惯习也是场域的惯习。实践理论既要考虑内在性的外在化,也要考虑外在性的内在化。布迪厄认为社会场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空间,要更好的理解其积累性,必须了解“资本”的概念。“资本是一种镶嵌在客体或主体的结构当中的力量,也是一种强调社会及内在规律的原则。”⑦同时,布迪厄阐述了场域、惯习、资本与实践之间存在的关系,被称为“结构发生主义”。惯习通常构成人们的实践行为,而场域则提供给个体选择和迁移的范围,在场域中占有支配地位的个体为了维持现有的资本状况,往往更倾向于保守的策略。总之,社会结构产生文化,文化指导实践,实践又能够再产生新的结构。
  (二)萨林斯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林斯在其著作《文化与实践理性》中阐述了实践、象征理性与文化之间的一系列问题。他认为人的独特性在于他必须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并且与所有的有机体共享同样的环境,但人却可以根据自己所设定的意义生活。萨林斯关于象征理性的理论实际上反对把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绝对分裂开来的二元对立的观点,他认为文化可以在其关系中充当中介的角色。萨林斯作为文化理性的倡导者,他反对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需求理论,认为应当研究文化本身而不是其目的,意义的创造才是理解人与自然互动的关键。如果把文化作为一种隐藏着的社会结构,那么文化则制约着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定人们实践理性的方向,从而影响个体的实践活动。
  (三)吉登斯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在探讨结构与能动性关系的问题上,反对将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之间完全对立起来。吉登斯在其著作《社会的构成》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以结构二重性为核心的结构化理论,结构即是不断卷入到社会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和规则。结构的二重性理论是指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而且使行动成为可能,个体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同时也改变着结构。吉登斯认为个体是具有知识的,在进行实践活动时行动者往往具有自身的理由和动机。然而,行动者的知识又是不完全的,因而其行动总会遇到的一些“未被认知的行动条件”——社会结构的影响和制约。总之,结构与行动之间相互依存,结构的存在依赖于个体的行动,并且通过个体行动得以维持和在生产。
  关于“结构”与“能动性”的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学理论范式的发展和更新。“结构”与“能动性”关系的探讨,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话语空间,这不仅有利于我们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更有利于解决结构与能动性的二元对立问题。
  参考文献:
  [1](英)拉德克里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2]陈学金.“结构”与“能动性”:人类学与社会学中的百年争论[J],贵州社会科学.2013(11).
  [3](英)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黄剑波,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4]冶芸.结构与能动性:人类学研究范式的游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5](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7]冶芸.结构与能动性:人类学研究范式的游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简介:陈凌(1992.07——),女,汉族,甘肃陇南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美术教学观念和方法逐渐趋于多元化,一方面,美术的种类继续分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美术各种类之间综合化的倾向也在逐渐加强,美术与科学以及其他领域的交融促使美术领域不断地深化与扩展。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发生了质的变化。并且新课标设置了“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强调:“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的关联,能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方案,进行探究性、
期刊
摘要:电视专题片在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之下,成为了与电视新闻、电视文艺并驾齐驱的电视节目,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丰富了电视荧屏,征服了电视观众,它用前期制作的包装和后期编辑的技巧,进行电视专题片的制作,突破传统繁琐的工序,进行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技巧创新展现。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制作技巧;表达  电视专题片在广播电视迅猛发展和网络新技术时代下,由原来简单无味的平铺直叙,发展为“可视性、节奏性、故事性”
期刊
摘要:在我国的信息传播方式走向微传播的今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微时代背景下的军事文化微传播问题,认识到其在当代所彰显出的时代价值,并就其传播路径与传播内容提出了若干发展建议。  关键词:微时代;微传播;军事文化  在全军乃至全国上下传播先进军事文化,既是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所必须抓好的一个具体方面,也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的国防教育工作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的信息传播方式走向微传播的今天,我们必须
期刊
【摘要】无论是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小康社会的落实,以及中国梦的实现都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和支持,没有文化的繁荣,国家将失去生机,民族将失去方向。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基层文化建设却显得有些滞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和社区的发展。本文中,笔者以农村基层文化发展为切入点,分析了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优化对策,希望能促进我国基层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基层文化;问题;对策;农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博物馆展览场景艺术的应用展开了探讨,对场景艺术作了详细的阐述,通过结合具体的实例作了系统分析,并给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场景艺术  博物馆展览是促进博物馆发展的最直接表现形式,而在博物馆的展览中,场景艺术的应用的普遍存在。因此,为了做好博物馆展览的工作,就需要我们重视对场景艺术的应用,以为博物馆的展览
期刊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新课题,更需要党群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但是现实中,企业党群工作却存在“软、虚、老”的现象,没有与行政工作形成健康的“两条腿走路”局面。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解决当前国企党群工作存在的问题,促进党政有机地统一推进,实现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当前国企党群工作“软、虚、老”问题简析  1.“软”:党群工作不受
期刊
【摘 要】 广场舞属于一种广场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多样化的今天,广场舞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能够帮助群众文化的发展,以及推动群众文化的建设。 本文主要针对广场舞对群众文化建设的影响展开了论述,系统分析了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并详细探讨了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广场舞;群众文化建设;影响  一、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
期刊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可当教学改革,“有效教学”是评判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教学之后,学生获得成长和进步,这种成长和进步称之为“有效”,成长和进步的多少则是评判“有效”性大小的标准,评判的标准在于学生,不在于教师。本文对于现在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有效教学 农村
期刊
内容摘要:作文讲评在高三特别是后期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有效教学”是高三教学的生命力之一,作文讲评课的有效与否影响着复习高考的整体效果。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以作文开头讲评为切入点论述如何提高高三作文讲评课的有效性,从“讲什么”“怎么讲”两个方面提出如何提高高三作文讲评课的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高三作文复习 作文开头 有效性  作文讲评课是在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课型,目的
期刊
[摘要] 少儿图书馆应从少儿阅读心理入手开展特色服务,阐述少儿不同年龄阶段的阅读心理特征以及培养少儿阅读兴趣的重要性,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少儿有效阅读。  [关键词] 少儿阅读心理 阅读环境 阅读指导  在全民阅读时代,人的一生都离不开阅读,也离不开图书馆。这里面最为重要的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要从小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使孩子们爱上阅读。这个责任和使命自然就落在了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少儿图书馆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