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資料与方法
我院对20岁以上妇女至门诊就诊者常规作宫颈刮片检查,及对所属区直单位每1~2年进行普查普治,受检率自60%上升到85%。本文为1983年1月~2002年12月统计筛查资料分析,20年中共查20~55岁妇女109 501人次,发现宫颈癌73例(占98.64%),腺癌2例(占1.36%),其中67例至今存活。近5年发现5例中,除1例外都属亚临床癌,如不作筛查是不能发现的。
结 果
宫颈癌发病的下降:宫颈癌患病率,20年中下降94.5%,宫颈癌发病率下降94.8%(年龄标化统计)。
不同临床分期的宫颈癌患病率下降情况: 宫颈癌Ⅳ期近20年未发现,III期近10年未发现,II期15年来下降97.3%,I期下降84.9%,原位癌下降84.0%。以原位癌及I期为早期,II~Ⅳ期为晚期,晚期宫颈癌所占百分率逐阶段(20年分成每5年1阶段)下降,4个阶段依次为21.8%,17.0%,8.2%,3.0%。最后5年仅在1997年发现1例II期宫颈癌,近4年中已无晚期宫颈癌。因此,间隔1~2年的定期筛查控制晚期宫颈癌效果特别好。
宫颈癌发病年龄的变化:将20年分4个阶段分析,子宫颈癌的发病年龄正常在40岁以后。各阶段宫颈癌患者的年龄中位数依次为47.7岁,45.2岁,42.6岁,39.9岁,20年来宫颈癌患病年龄前移7.8岁。40岁及以上与40岁以下宫颈癌率之比逐阶段下降,各为21.6∶1、5.3∶1、4.9∶1、4.6∶1,可见连续普查普治后,宫颈癌发病年龄越来越集中到40岁左右。连续普查后,各年龄组妇女,不论宫颈浸润或原位癌的患病率都有明显下降。将20年作对比,浸润癌患病率40岁及以上与40岁以下各下降95.6%,91.1%,原位癌各下降100%,86.1%,因此下降幅度在40岁以下者没有40岁及以上者大。虽然子宫颈浸润癌的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有明显下降,但子宫颈癌患病的“年轻化”却十分明显,且呈上升趋势。
宫颈不典型增生:1998~2002年共查得158例宫颈不典型增生,患病率为84.0/10万,同期宫颈癌患病率17.5/10万,两者之比为4.8:1,不典型增生比宫颈癌患病率高近5倍。
宫颈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患者的年龄分布:不典型增生自25~55岁都有发病,CIN I~II的高峰发年龄为20~25岁,CINⅢ的高峰发年龄为30~35岁。35岁及以下共144例,患病率149.6/10万,比35岁以上14例、15.2/10万高近10倍,同期原位癌年龄都在35岁及以上,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可见CIN的发病要早于子宫颈浸润癌。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治疗结果:158例上皮内瘤变中,3例CIN III、16例CIN II、139例CIN I,除手术治疗40例外,保守治疗组118例(113例CIN I、5例CIN II),包括中西药物局部上药、电熨、冷冻、微波、激光等。用一般消炎上药组57例。后二组治疗后的随访比较:前组好转率90.2%,后组59.6%(P<0.01,有显著差异)。一般治疗组中有1例1年后恶化发生原位癌,1例2年后发生浸润癌。
宫颈癌之生存率:67例宫颈癌症2002年随访,随访率100%。5年生存率为95.9%,10年为93.2%,15年为89.9%,20年为85.0%,其中晚期宫颈癌生存率5年82.9%,10年77.7%,15年75.0%,20年为75.0%(生命表法统计)。
讨 论
普查虽能控制晚期浸润癌,显著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I期浸润癌仍有发现,原因可能为:
①细胞涂片筛选中还有一定比例的假阴性。巴氏涂片的筛查或细胞学检查的质量至关重要,筛查的起始年龄和间隔时间的确立也非常重要。医生应该有一个理念或习惯,即对所有到妇科门诊就诊者和各种体检者,都应建议她们做细胞学检查,有高危因素者尤应行检查、处理及随诊[1]。②受检率未达100%,有遗漏可能。③可能存在着一类宫颈癌,进展很快,本组也观察到非重度宫颈不典型增生,随访1~2年发展成为原位癌与浸润癌。宫颈癌患病率显著下降的原因:①普治宫颈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预防病变向癌发展。②普治外生殖道炎症。③做好妇女四期卫生及性交卫生。我们在有均衡对照组的宫颈癌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宫颈炎尤其是中、重度糜烂,不注意月经期卫生和性交卫生与宫颈癌有关。近年来很多研究证实,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子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使年轻宫颈癌患者有明显上升趋势[2]。人乳头瘤病毒50%是性传播,50%是交叉感染。从子宫颈癌前病变发展成宫颈癌大约需要10年,因此,对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减少宫颈癌发病率的重要措施。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治愈率可达100%。
40岁及以上者,宫颈癌患病率比40岁以下显著高,下降幅度40岁以下显著较小。提示40岁左右是危险年龄,建议任何有3年以上性行为或21岁以上有性行为的妇女应列为筛查对象。所有具有性活动的女性每年都要做宫颈细胞学筛查,防患于未然。此外,注意性卫生也是减少宫颈癌的危险因素之一。有部分使用男用避孕套作为计划生育措施,从性传染的角度看来,对预防宫颈癌是有利的。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筛查起始年龄可考虑为25~30岁;经济欠发达地区,筛查起始年龄应放在35~40岁。对于有多个性伴侣或经常有不洁性行为的高危妇女人群,筛查起始年龄应适当提前。筛查间隔应每年普查1次,连续2次细胞学筛查均为正常者,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时间,40岁以下普查时间可适当延长或2年1次,但对40岁以下妇女,初普查2年应每年查,以后再延长普查间隔时间[3]。
参考文献
1 朗景和.子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5):261-263
2 郎景和.迎接子宫颈癌预防的全球挑战与机遇.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2):129-131
3 Debbie Saslow,Carolyn D.Runowicz,Diane et al.American Cancer Society Guidelinefor the Earluy Detection of CericalNeoDlasia andCancer.Cancer J Clin,2002,52:342-362
我院对20岁以上妇女至门诊就诊者常规作宫颈刮片检查,及对所属区直单位每1~2年进行普查普治,受检率自60%上升到85%。本文为1983年1月~2002年12月统计筛查资料分析,20年中共查20~55岁妇女109 501人次,发现宫颈癌73例(占98.64%),腺癌2例(占1.36%),其中67例至今存活。近5年发现5例中,除1例外都属亚临床癌,如不作筛查是不能发现的。
结 果
宫颈癌发病的下降:宫颈癌患病率,20年中下降94.5%,宫颈癌发病率下降94.8%(年龄标化统计)。
不同临床分期的宫颈癌患病率下降情况: 宫颈癌Ⅳ期近20年未发现,III期近10年未发现,II期15年来下降97.3%,I期下降84.9%,原位癌下降84.0%。以原位癌及I期为早期,II~Ⅳ期为晚期,晚期宫颈癌所占百分率逐阶段(20年分成每5年1阶段)下降,4个阶段依次为21.8%,17.0%,8.2%,3.0%。最后5年仅在1997年发现1例II期宫颈癌,近4年中已无晚期宫颈癌。因此,间隔1~2年的定期筛查控制晚期宫颈癌效果特别好。
宫颈癌发病年龄的变化:将20年分4个阶段分析,子宫颈癌的发病年龄正常在40岁以后。各阶段宫颈癌患者的年龄中位数依次为47.7岁,45.2岁,42.6岁,39.9岁,20年来宫颈癌患病年龄前移7.8岁。40岁及以上与40岁以下宫颈癌率之比逐阶段下降,各为21.6∶1、5.3∶1、4.9∶1、4.6∶1,可见连续普查普治后,宫颈癌发病年龄越来越集中到40岁左右。连续普查后,各年龄组妇女,不论宫颈浸润或原位癌的患病率都有明显下降。将20年作对比,浸润癌患病率40岁及以上与40岁以下各下降95.6%,91.1%,原位癌各下降100%,86.1%,因此下降幅度在40岁以下者没有40岁及以上者大。虽然子宫颈浸润癌的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有明显下降,但子宫颈癌患病的“年轻化”却十分明显,且呈上升趋势。
宫颈不典型增生:1998~2002年共查得158例宫颈不典型增生,患病率为84.0/10万,同期宫颈癌患病率17.5/10万,两者之比为4.8:1,不典型增生比宫颈癌患病率高近5倍。
宫颈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患者的年龄分布:不典型增生自25~55岁都有发病,CIN I~II的高峰发年龄为20~25岁,CINⅢ的高峰发年龄为30~35岁。35岁及以下共144例,患病率149.6/10万,比35岁以上14例、15.2/10万高近10倍,同期原位癌年龄都在35岁及以上,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可见CIN的发病要早于子宫颈浸润癌。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治疗结果:158例上皮内瘤变中,3例CIN III、16例CIN II、139例CIN I,除手术治疗40例外,保守治疗组118例(113例CIN I、5例CIN II),包括中西药物局部上药、电熨、冷冻、微波、激光等。用一般消炎上药组57例。后二组治疗后的随访比较:前组好转率90.2%,后组59.6%(P<0.01,有显著差异)。一般治疗组中有1例1年后恶化发生原位癌,1例2年后发生浸润癌。
宫颈癌之生存率:67例宫颈癌症2002年随访,随访率100%。5年生存率为95.9%,10年为93.2%,15年为89.9%,20年为85.0%,其中晚期宫颈癌生存率5年82.9%,10年77.7%,15年75.0%,20年为75.0%(生命表法统计)。
讨 论
普查虽能控制晚期浸润癌,显著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I期浸润癌仍有发现,原因可能为:
①细胞涂片筛选中还有一定比例的假阴性。巴氏涂片的筛查或细胞学检查的质量至关重要,筛查的起始年龄和间隔时间的确立也非常重要。医生应该有一个理念或习惯,即对所有到妇科门诊就诊者和各种体检者,都应建议她们做细胞学检查,有高危因素者尤应行检查、处理及随诊[1]。②受检率未达100%,有遗漏可能。③可能存在着一类宫颈癌,进展很快,本组也观察到非重度宫颈不典型增生,随访1~2年发展成为原位癌与浸润癌。宫颈癌患病率显著下降的原因:①普治宫颈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预防病变向癌发展。②普治外生殖道炎症。③做好妇女四期卫生及性交卫生。我们在有均衡对照组的宫颈癌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宫颈炎尤其是中、重度糜烂,不注意月经期卫生和性交卫生与宫颈癌有关。近年来很多研究证实,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子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使年轻宫颈癌患者有明显上升趋势[2]。人乳头瘤病毒50%是性传播,50%是交叉感染。从子宫颈癌前病变发展成宫颈癌大约需要10年,因此,对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减少宫颈癌发病率的重要措施。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治愈率可达100%。
40岁及以上者,宫颈癌患病率比40岁以下显著高,下降幅度40岁以下显著较小。提示40岁左右是危险年龄,建议任何有3年以上性行为或21岁以上有性行为的妇女应列为筛查对象。所有具有性活动的女性每年都要做宫颈细胞学筛查,防患于未然。此外,注意性卫生也是减少宫颈癌的危险因素之一。有部分使用男用避孕套作为计划生育措施,从性传染的角度看来,对预防宫颈癌是有利的。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筛查起始年龄可考虑为25~30岁;经济欠发达地区,筛查起始年龄应放在35~40岁。对于有多个性伴侣或经常有不洁性行为的高危妇女人群,筛查起始年龄应适当提前。筛查间隔应每年普查1次,连续2次细胞学筛查均为正常者,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时间,40岁以下普查时间可适当延长或2年1次,但对40岁以下妇女,初普查2年应每年查,以后再延长普查间隔时间[3]。
参考文献
1 朗景和.子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5):261-263
2 郎景和.迎接子宫颈癌预防的全球挑战与机遇.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2):129-131
3 Debbie Saslow,Carolyn D.Runowicz,Diane et al.American Cancer Society Guidelinefor the Earluy Detection of CericalNeoDlasia andCancer.Cancer J Clin,2002,52:342-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