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画教学中素描训练问题的思考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素描对中国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合理地进行中国画教学中的素描基础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造型表达能力,反之,将会弱化学生的中国画以线造型和意象造型意识,背离中国画的本质精神。
  “素描”是源于西方绘画体系的概念,它是西方造型艺术的基础。从广义上来讲,素描包括西方的素描和中国的白描,若按狭义来说,当下的素描通常是指西方绘画艺术中的单色绘画。辛亥革命以前,中国绘画艺术中并无素描一说,到了20世纪中叶,徐悲鸿开始将西方素描的造型手段植入中国画教学中,以期改变中国画的萎靡之势。此后,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素描训练一直是中国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中国画的发展并未如徐悲鸿期望的那样柳暗花明。那么,素描训练对中国画教学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其作用到底是正面多还是负面多?甚至素描训练是否应该重新被踢出中国画教学课程体系?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当下从事中国画教学的教师所思考和讨论的焦点。笔者将以此为对象,结合自身长期教学的心得,谈一谈素描训练和中国画教学的关系。
  一、素描训练在中国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西方的素描,首先是对有光前提下的物象表现,明暗、虚实、三大面、五大调子等皆是建立在光线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光,素描这一艺术形式就不会存在;其次是结构、体积和空间的塑造,以上两者基本构成素描表现内容的全部。素描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素描的目标主要为“写实”,其作用为对眼前所见进行准确描绘以提高绘画中的造型能力,那么素描训练对中国画的教学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呢?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必须对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中国画是中国人创造的一门独特绘画艺术形式,其观念与西方绘画存在巨大的差异。
  艺术都是在探索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所催生的物质形态。从主客观来说,西方绘画艺术主要是尊重客观世界,描绘客观世界,将对客观世界物象描绘的真实度作为首要标准,而主观的因素退隐其后。中国画则完全相反,往往只将客观世界物象作为载体,重点表现的是人的内心情感,即主观世界,精神的承载是这一绘画形式的目的,所以到了宋代及以后,文人画开始出现并蓬勃发展。中国画的造型问题一直没有成为中国画研究的首要内容,其造型基础训练长期表现为较为平面化或装饰性强的白描手段,对自然物象的收集多采用墨记于心或草草勾勒之类的方法完成。
  到了明清之后,世界范围内的各个方面开始全面交融,发展了上千年的中国画却开始出现衰微,中国画的繁盛景况不复出现。于是,改良派开始将目光投向西方,以“西为中用”的旗帜做引领,试欲以西方绘画中的某些因素革新中国画。实践证明,素描训练对提升中国画的造型能力具有一定作用,以光影、明暗、体积、空间为主的造型方法可以加强中国画中形象的表现力,形成一种有别于以往传统形式的审美视觉。另外,素描训练中的构图采用焦点透视的方法,此与中国画的多点透视进行结合,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物象的立体感,使改良后的中国画画面效果有了一些新的意味。所以,素描训练中的真实塑造和空间营造,对中国画的表现具有一些积极意义。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素描训练,提取其中可以服务于中国画创作的元素,从而提升中国画教学效果。
  二、中国画教学中的素描训练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国画是以客观物象为载体表达主观情感的绘画艺术,意象造型是中国画造型的主要手段,它长期深深地根植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意象”作为中国绘画的主要精神,贯穿于数千年的中国绘画史,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对中国画造型方法论述为“应物象形”,其中“应物”就是指画家根据客观物象的形体规律提炼具有个性气质的艺术形象,这里讲的“应物”并非如西方绘画所指的真实写照,它不是把逼真作为追求的标准,不是对客观物象进行简单的模仿,而是强调造型应该“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连其间矣”。倪瓒曾说:“仆之所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它们都是对意象造型要求的表述,所以,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在造型方面的最大区别就是“写意”和“写实”的不同。
  中国畫重“写意”,西方绘画重“写实”,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可能,那就是过度的或者纯粹的西方素描训练往往会弱化意象造型意识,导致中国画艺术形象因为结构、体积、空间意识的过分导入而变得僵化,绘画艺术形象的趣味性丢失,此与中国画的主旨精神正好相背。最后,中国画不再像中国画,而变成只是用笔、墨、纸这些工具材料画成的素描而已。另外,中国画强调以线造型,主要以线的长短、粗细、急迟等表现艺术形象,线在中国画中除了具有造型的功能之外,其本身就具有极富韵律和情感的独立审美价值。而在素描中,线条的作用主要服务于造型,线条的功能只是表现物象的结构、体积和空间。由此可见,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过度的素描训练,往往会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体积和空间的表现,而忽视线条本身在画面中的艺术感染力。因此,中国画教学中的素描训练应尽可能采用毛笔、宣纸、墨汁等材料,加强学生对中国画材质的体验,提升学生对线的感受,从而让其深刻领悟中国画的内在精神。
  三、结语
  素描训练对中国画教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中国画教学中的造型训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训练过度或者运用不当,将会弱化学生的中国画意识,甚至可能让学生走上用毛笔画素描的畸形道路,最后完全背离中国画的本质和表达方向。因此,在中国画教学中,素描训练一定要在意象造型和以线造型的意识下将西方的“写实”和中国画的“写意”手段进行有机结合,进行可供中国画运用的造型基础训练。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3月聯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强调通过文化交流合作为深化双边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本文通过对浙江民歌在学前教育中传承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带一路”视域下浙江民歌在学前教育中传承保护的策略,为浙江民歌在学前教育中传承保护的实践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一、浙江民歌在学前教育中传承保护
期刊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魂魄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千年华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星辰之一。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其却面临难以传承的困境甚至可能濒临失传的危险。其主要原因是受以物质为上的经济社会风气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被严重低估,难以产生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利益。虽然部分地区现在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匮乏,危机依旧存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相关小学也将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块和核心所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将简单的“读”作为复杂的“写”的基础,学生先通过阅读,对文章进行思考和理解,找到文章的出彩点,其后激发出自身在写作上的灵感,这样的写作灵感源自学生的内心和思想,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写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
期刊
德国职业教育界于20世纪80年代起即展开了关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讨论,这对德国职业教育界意义深远,其也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绩。而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着重于学生这一主体的中心地位,侧重于教师的组织与协调,同样适用于应用文写作教学。  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用好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获得积极效果,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能够提升应用文写作效率,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应用文写
期刊
职业生涯是人类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多,毕业就失业的现象愈加严重,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都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就需要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使用舒伯发展理论来规划职业生涯。本文先对舒伯的发展理论基础概念进行简析,然后从辅导策略和辅导方式两方面,详细阐述了舒伯发展理论在职业生涯辅导中的运用。  一、舒伯的发展理论  舒伯将生涯定义为生活中各个时间的发展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