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姜文的两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都传达出相似的命题,即人性。并且它们都带有强烈的姜氏表现手法,不论是光线影调、音乐音响,抑或是镜头运动,都有这种明显的印记。《太阳照常升起》延续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某些元素:类似的道具使用、超现实画面、黑色幽默、转场手法相同、场景类似、家庭关怀的缺失等。
关键词:姜文;梦;太阳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到《太阳照常升起》(2007),单从片名来看,姜文对“太阳”似乎情有独钟。他在那个闪耀着红色光芒的时空里成长,带着自己灿烂阳光的记忆造梦。两部电影均改编自文学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根据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自编自导的处女作,《太阳照常升起》根据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改编而成。这两部片子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都加入了导演自己的经历、想法乃至梦幻的构思,使得影片本身味道独特,需要细细品鉴。
一、类似的命题:人性
《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传达出了类似的命题:人性。人具有区别于动物的某种本性,这种本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就是“人性”。
《阳光灿烂的日子》以文革为背景,讲述了70年代中期“空城”北京中一群失去父母管制的“大院孩子”在面对青春、爱情、友情、自我梦想追逐的困惑时所做出的反应的故事。那个时候部队大院的孩子团队意识很强,在发生傻子被欺负事件后马小军、刘忆苦这帮孩子去找“六条”的孩子算账。面对米兰的“移情别恋”马小军受不了,他要让米兰记着他,他冲动地跑到米兰家想要强暴她。在那个性压抑、青春萌动的时期,马小军的这一举动并不会让观众失落。
《太阳照常升起》注明了1976年这样的字样,但用姜文的话来说“放在哪个年代哪个地方都可以”。片中有着文革时期的一种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人性也面临着种种考验。影片中对苦守爱情的疯妈、性压抑的食堂女以及医院的龅牙女、无法面对一个黑白不分的社会而选择自杀的梁老师的人物刻画,都是导演对文革期间的人性写照。
二、故事呈现的类似
(一)记忆的混乱出错
“慢着,我的记忆好像出了毛病,事实和幻觉又搅到了一块儿……”,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记忆会偏离现实,在马小军和刘忆苦的生日聚会上,马小军故意挤兑米兰和刘忆苦发生冲突,两人互甩耳光后马小军拿起桌上的酒瓶叉向刘忆苦的腹部。这是导演和我们开了个玩笑,这又是记忆的出轨。“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的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记忆是故事主人公自己强制性的改编。“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忘不了,太熟;太熟了,就要跑。”
两部影片都和记忆有关,一个是集体成长中的青春记忆,一个是关于个人情感发展的记忆。都是记忆衍生而来的故事,这其中就会有记忆的混淆模糊。
(二)姜氏表现手法
姜文的电影不管在影片的色彩、音乐、表现手法上,还是镜头运用上都有着很强烈的个人风格:饱满浓溢的色彩、强烈运动的镜头、恣意的想象、冷不提防的幽默、夸张超现实的表现手法。
1.光线影调
《阳光灿烂的日子》整体基调明亮温暖,呈现出一种暖色调,太阳明亮但不刺眼,温暖而不颓废,这就是青春的颜色。夜晚的场景也表现得暧昧温情。《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色彩更是浪漫热情,张扬着色彩的爪子,每个镜头都像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姜文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发现自己的梦是有颜色的。不但有颜色,而且梦里的颜色更绚丽。我不能说它多彩,那种颜色是生活中不常见的,但是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无论它的质感还是明亮程度,它本身的光线。这件事坚定了我要
找到类似梦里坚定颜色的感觉”。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部弥漫着梦的气息的影片。
2.音乐音响
音乐是电影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音乐或辅助叙事或抒情。《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一群孩子打架时背景音乐是《国际歌》,幽默讽刺。整部电影中的音乐,是以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中的旋律和苏联、朝鲜歌曲构成,是为一大特色。
纵使《太阳照常升起》看起来不是那么好懂,可音乐都能听懂。著名作曲家久石让为电影配乐,更为这部梦幻瑰丽的片子画上了浓重的一笔。用久石让的话说:“所有音乐都是没有语言的,是哼唱的旋律,充满了奇幻的风情。整体曲风像天上的画面一样空灵,听起来仿如洞穿心底的一缕情绪。”片头音乐有着异域的神秘。追逐中欢快紧张,寻找中加入鼓点烘托情节,狩猎进行曲的段落有《鬼子来了》中军队进行曲的感觉。片尾大气恢弘、鼓乐齐鸣。除了配乐,歌曲更是精彩出众。梁老师演唱的《美丽的梭罗河》忧愁浪漫,狂欢时的新疆民歌《黑眼睛的姑娘》民族色彩鲜明。两部影片音乐运用多而杂,却协调统一,并且和时代背景有着很深的联系。
3.镜头运动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大量的运动镜头体现出青春的冲动与激情。《太阳照常升起》节奏明快,基本上也是运动镜头居多,开头镜头切换较快,通过节奏的明快吸引观众。疯妈疯跑上树这一段镜头运动感强,配着快节奏的音乐使画面轻快跳动还带有些幽默。结尾处老唐在新疆结婚的片段,人们载歌载舞把酒狂欢,把明快的节奏推向高潮,快速的切换运动展现出人们狂欢庆祝的场景,观众很容易体会到影片中人们愉快的心情。在运动中时不时插上舒缓的段落使影片整体张弛有度、特色鲜明。
三、“捕风捉影”
《太阳照常升起》有着《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子,影子微弱但还是有迹可循。
(一)类似的道具使用
对火车的艺术处理。《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的姥爷在文革中饱受皮肉之苦,在精神折磨后选择自杀,马小军随父母坐着火车回老家。火车冒着浑浊的大黑烟奔跑在落寞昏暗的夕阳下。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也出现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火车。在姜文电影中火车不单是一个道具,也是被艺术处理后的形象。姜文曾说过,“观众看电影需要赏心悦目漂亮的东西,火车对我来说是令我激动的。钢铁的东西,能够迅速奔跑,很纯洁肥美的那种烟雾喷射出来,它的声音惊天动地,让你的心加速的感觉,而且造型漂亮”。火车成为《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影片中表现梦最强烈的部分。有人在火车里打乒乓球、做饭,和车外的人们一样生活。行走在黑夜里的火车被篝火照亮,从黑暗中钻出,喷出的气吹燃帐篷,火帐篷随着火车的行驶在空中飘来飘去。
(二)超现实画面
《太阳照常升起》的片尾很魔幻、很神奇。疯妈在火光一闪一闭下惊奇地发现肚里的孩子没有了,孩子生在了火车下。火车停下来了,疯妈奔跑在铺满鲜花的铁轨上,婴儿躺在怒放的花丛中安然无恙。没有血污没有痛苦,孩子一笑天就亮了。太阳艰难地升起来了。还有那只会说“我知道,我知道”的小鸟。这些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在他执导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我们就看到过。《时代》周刊曾说它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全新的中国电影,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可以说是姜文率性而为,拍自己的电影、筑梦的一种表现。
(三)黑色幽默
1.对老师的调侃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冯小刚饰演的胡老师被学生们恶搞了一番。那经典的台词:“笑话,我等什么?难道你会叫人打我吗?你扎我的车胎,你暗害我不成吗?”至今想来都觉得有意思。《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老师被疯妈的一句“你也不是什么都懂”给“开除”了。
2.对性的调侃
马小军把避孕套当气球玩儿,把“气球”拍来拍去。“长大懂事后我才恍然大悟,弟弟的出生与我偷开爸爸的抽屉玩儿那只大气球有关。”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对性的暗示和调侃很多。唐叔把男女间的事比做开枪。拾掇鞋子暗指和林大夫发生肉体上的关系。“我能把你的鞋搞大,也能把你的肚子搞大。”两部片子都和性有关,《阳光灿烂的日子》算是青春期,对性的懵懂渴望。《太阳照常升起》算是成熟期,爱欲的占有和性的满足是主要表现。
(四)转场手法相同
童年时期的马小军和伙伴们比扔书包,书包扔得很高很高,当观众好奇他会有怎样的力量扔得比别人高、掉下来书会不会散落一地时,书包已经落在了少年时期的马小军手里。这样的转场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也有,唐妻把脸盆往空中一抛,脸盆在树林中抛出一个弧线,紧接的画面是唐叔带着孩子们在树林打猎。这样的转场衔接流畅,自然舒服。
(五)场景类似
马小军意图强暴米兰的事情在朋友中传开后,他被大家孤立起来。他跳下游泳池,在里面挣扎,岸上的人像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大家踹他、嘲笑他。《太阳照常升起》中小队长学疯妈踩着河边那块松动的草块掉到了河里,小队长仰在水中看到了疯妈挥动着锄头划着水。这个片段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那段拍摄角度很类似。
(六)家庭关怀的缺失
父爱缺失,母爱不够。马小军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常年在外,难得回家一次,又匆匆而去。对于儿子,他只是单纯地用武力来教育。母亲嫁给父亲做了随军家属后脾气也变得暴躁了,每次训斥马小军的时候连他的父亲一起骂,似乎儿子的问题全在父亲身上。马小军就是在这样一个缺失父爱,连母爱都似乎很少的一个家庭中成长起来的。而小队长更是连自己的父亲长什么样都没有见过。母亲疯疯癫癫,时不时地上树挖坑还会给他耳光,父爱没有母爱也同样丢失了。两部影片中的男主人公都没有一个权威人士来教育他们,他们都厌学逃课。母爱也给予的不够,他们转而投向了别的女性,喜欢上比自己大的女性。马小军喜欢上比自己大几岁的丰满的米兰,小队长喜欢上漂亮风情的唐婶。
太阳照常升起,阳光依旧灿烂。太阳底下有无畏的勇气和炽热的情怀,姜文在太阳下做梦,太阳为梦镀上光晕。狂放不羁、疯狂热情的姜文拍着自己梦中的电影,带我们走进他的梦。也许他的梦复杂难懂,各成命题,可我们仍旧乐此不疲,大有解密的快感。带着对太阳的迷恋,我们期待姜文下一部“太阳”的升起。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关键词:姜文;梦;太阳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到《太阳照常升起》(2007),单从片名来看,姜文对“太阳”似乎情有独钟。他在那个闪耀着红色光芒的时空里成长,带着自己灿烂阳光的记忆造梦。两部电影均改编自文学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根据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自编自导的处女作,《太阳照常升起》根据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改编而成。这两部片子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都加入了导演自己的经历、想法乃至梦幻的构思,使得影片本身味道独特,需要细细品鉴。
一、类似的命题:人性
《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传达出了类似的命题:人性。人具有区别于动物的某种本性,这种本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就是“人性”。
《阳光灿烂的日子》以文革为背景,讲述了70年代中期“空城”北京中一群失去父母管制的“大院孩子”在面对青春、爱情、友情、自我梦想追逐的困惑时所做出的反应的故事。那个时候部队大院的孩子团队意识很强,在发生傻子被欺负事件后马小军、刘忆苦这帮孩子去找“六条”的孩子算账。面对米兰的“移情别恋”马小军受不了,他要让米兰记着他,他冲动地跑到米兰家想要强暴她。在那个性压抑、青春萌动的时期,马小军的这一举动并不会让观众失落。
《太阳照常升起》注明了1976年这样的字样,但用姜文的话来说“放在哪个年代哪个地方都可以”。片中有着文革时期的一种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人性也面临着种种考验。影片中对苦守爱情的疯妈、性压抑的食堂女以及医院的龅牙女、无法面对一个黑白不分的社会而选择自杀的梁老师的人物刻画,都是导演对文革期间的人性写照。
二、故事呈现的类似
(一)记忆的混乱出错
“慢着,我的记忆好像出了毛病,事实和幻觉又搅到了一块儿……”,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记忆会偏离现实,在马小军和刘忆苦的生日聚会上,马小军故意挤兑米兰和刘忆苦发生冲突,两人互甩耳光后马小军拿起桌上的酒瓶叉向刘忆苦的腹部。这是导演和我们开了个玩笑,这又是记忆的出轨。“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的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记忆是故事主人公自己强制性的改编。“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忘不了,太熟;太熟了,就要跑。”
两部影片都和记忆有关,一个是集体成长中的青春记忆,一个是关于个人情感发展的记忆。都是记忆衍生而来的故事,这其中就会有记忆的混淆模糊。
(二)姜氏表现手法
姜文的电影不管在影片的色彩、音乐、表现手法上,还是镜头运用上都有着很强烈的个人风格:饱满浓溢的色彩、强烈运动的镜头、恣意的想象、冷不提防的幽默、夸张超现实的表现手法。
1.光线影调
《阳光灿烂的日子》整体基调明亮温暖,呈现出一种暖色调,太阳明亮但不刺眼,温暖而不颓废,这就是青春的颜色。夜晚的场景也表现得暧昧温情。《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色彩更是浪漫热情,张扬着色彩的爪子,每个镜头都像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姜文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发现自己的梦是有颜色的。不但有颜色,而且梦里的颜色更绚丽。我不能说它多彩,那种颜色是生活中不常见的,但是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无论它的质感还是明亮程度,它本身的光线。这件事坚定了我要
找到类似梦里坚定颜色的感觉”。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部弥漫着梦的气息的影片。
2.音乐音响
音乐是电影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音乐或辅助叙事或抒情。《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一群孩子打架时背景音乐是《国际歌》,幽默讽刺。整部电影中的音乐,是以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中的旋律和苏联、朝鲜歌曲构成,是为一大特色。
纵使《太阳照常升起》看起来不是那么好懂,可音乐都能听懂。著名作曲家久石让为电影配乐,更为这部梦幻瑰丽的片子画上了浓重的一笔。用久石让的话说:“所有音乐都是没有语言的,是哼唱的旋律,充满了奇幻的风情。整体曲风像天上的画面一样空灵,听起来仿如洞穿心底的一缕情绪。”片头音乐有着异域的神秘。追逐中欢快紧张,寻找中加入鼓点烘托情节,狩猎进行曲的段落有《鬼子来了》中军队进行曲的感觉。片尾大气恢弘、鼓乐齐鸣。除了配乐,歌曲更是精彩出众。梁老师演唱的《美丽的梭罗河》忧愁浪漫,狂欢时的新疆民歌《黑眼睛的姑娘》民族色彩鲜明。两部影片音乐运用多而杂,却协调统一,并且和时代背景有着很深的联系。
3.镜头运动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大量的运动镜头体现出青春的冲动与激情。《太阳照常升起》节奏明快,基本上也是运动镜头居多,开头镜头切换较快,通过节奏的明快吸引观众。疯妈疯跑上树这一段镜头运动感强,配着快节奏的音乐使画面轻快跳动还带有些幽默。结尾处老唐在新疆结婚的片段,人们载歌载舞把酒狂欢,把明快的节奏推向高潮,快速的切换运动展现出人们狂欢庆祝的场景,观众很容易体会到影片中人们愉快的心情。在运动中时不时插上舒缓的段落使影片整体张弛有度、特色鲜明。
三、“捕风捉影”
《太阳照常升起》有着《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子,影子微弱但还是有迹可循。
(一)类似的道具使用
对火车的艺术处理。《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的姥爷在文革中饱受皮肉之苦,在精神折磨后选择自杀,马小军随父母坐着火车回老家。火车冒着浑浊的大黑烟奔跑在落寞昏暗的夕阳下。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也出现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火车。在姜文电影中火车不单是一个道具,也是被艺术处理后的形象。姜文曾说过,“观众看电影需要赏心悦目漂亮的东西,火车对我来说是令我激动的。钢铁的东西,能够迅速奔跑,很纯洁肥美的那种烟雾喷射出来,它的声音惊天动地,让你的心加速的感觉,而且造型漂亮”。火车成为《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影片中表现梦最强烈的部分。有人在火车里打乒乓球、做饭,和车外的人们一样生活。行走在黑夜里的火车被篝火照亮,从黑暗中钻出,喷出的气吹燃帐篷,火帐篷随着火车的行驶在空中飘来飘去。
(二)超现实画面
《太阳照常升起》的片尾很魔幻、很神奇。疯妈在火光一闪一闭下惊奇地发现肚里的孩子没有了,孩子生在了火车下。火车停下来了,疯妈奔跑在铺满鲜花的铁轨上,婴儿躺在怒放的花丛中安然无恙。没有血污没有痛苦,孩子一笑天就亮了。太阳艰难地升起来了。还有那只会说“我知道,我知道”的小鸟。这些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在他执导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我们就看到过。《时代》周刊曾说它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全新的中国电影,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可以说是姜文率性而为,拍自己的电影、筑梦的一种表现。
(三)黑色幽默
1.对老师的调侃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冯小刚饰演的胡老师被学生们恶搞了一番。那经典的台词:“笑话,我等什么?难道你会叫人打我吗?你扎我的车胎,你暗害我不成吗?”至今想来都觉得有意思。《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老师被疯妈的一句“你也不是什么都懂”给“开除”了。
2.对性的调侃
马小军把避孕套当气球玩儿,把“气球”拍来拍去。“长大懂事后我才恍然大悟,弟弟的出生与我偷开爸爸的抽屉玩儿那只大气球有关。”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对性的暗示和调侃很多。唐叔把男女间的事比做开枪。拾掇鞋子暗指和林大夫发生肉体上的关系。“我能把你的鞋搞大,也能把你的肚子搞大。”两部片子都和性有关,《阳光灿烂的日子》算是青春期,对性的懵懂渴望。《太阳照常升起》算是成熟期,爱欲的占有和性的满足是主要表现。
(四)转场手法相同
童年时期的马小军和伙伴们比扔书包,书包扔得很高很高,当观众好奇他会有怎样的力量扔得比别人高、掉下来书会不会散落一地时,书包已经落在了少年时期的马小军手里。这样的转场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也有,唐妻把脸盆往空中一抛,脸盆在树林中抛出一个弧线,紧接的画面是唐叔带着孩子们在树林打猎。这样的转场衔接流畅,自然舒服。
(五)场景类似
马小军意图强暴米兰的事情在朋友中传开后,他被大家孤立起来。他跳下游泳池,在里面挣扎,岸上的人像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大家踹他、嘲笑他。《太阳照常升起》中小队长学疯妈踩着河边那块松动的草块掉到了河里,小队长仰在水中看到了疯妈挥动着锄头划着水。这个片段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那段拍摄角度很类似。
(六)家庭关怀的缺失
父爱缺失,母爱不够。马小军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常年在外,难得回家一次,又匆匆而去。对于儿子,他只是单纯地用武力来教育。母亲嫁给父亲做了随军家属后脾气也变得暴躁了,每次训斥马小军的时候连他的父亲一起骂,似乎儿子的问题全在父亲身上。马小军就是在这样一个缺失父爱,连母爱都似乎很少的一个家庭中成长起来的。而小队长更是连自己的父亲长什么样都没有见过。母亲疯疯癫癫,时不时地上树挖坑还会给他耳光,父爱没有母爱也同样丢失了。两部影片中的男主人公都没有一个权威人士来教育他们,他们都厌学逃课。母爱也给予的不够,他们转而投向了别的女性,喜欢上比自己大的女性。马小军喜欢上比自己大几岁的丰满的米兰,小队长喜欢上漂亮风情的唐婶。
太阳照常升起,阳光依旧灿烂。太阳底下有无畏的勇气和炽热的情怀,姜文在太阳下做梦,太阳为梦镀上光晕。狂放不羁、疯狂热情的姜文拍着自己梦中的电影,带我们走进他的梦。也许他的梦复杂难懂,各成命题,可我们仍旧乐此不疲,大有解密的快感。带着对太阳的迷恋,我们期待姜文下一部“太阳”的升起。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