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自己的梦让别人醒不来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she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姜文的两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都传达出相似的命题,即人性。并且它们都带有强烈的姜氏表现手法,不论是光线影调、音乐音响,抑或是镜头运动,都有这种明显的印记。《太阳照常升起》延续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某些元素:类似的道具使用、超现实画面、黑色幽默、转场手法相同、场景类似、家庭关怀的缺失等。
  关键词:姜文;梦;太阳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到《太阳照常升起》(2007),单从片名来看,姜文对“太阳”似乎情有独钟。他在那个闪耀着红色光芒的时空里成长,带着自己灿烂阳光的记忆造梦。两部电影均改编自文学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根据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自编自导的处女作,《太阳照常升起》根据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改编而成。这两部片子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都加入了导演自己的经历、想法乃至梦幻的构思,使得影片本身味道独特,需要细细品鉴。
  
  一、类似的命题:人性
  
  《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传达出了类似的命题:人性。人具有区别于动物的某种本性,这种本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就是“人性”。
   《阳光灿烂的日子》以文革为背景,讲述了70年代中期“空城”北京中一群失去父母管制的“大院孩子”在面对青春、爱情、友情、自我梦想追逐的困惑时所做出的反应的故事。那个时候部队大院的孩子团队意识很强,在发生傻子被欺负事件后马小军、刘忆苦这帮孩子去找“六条”的孩子算账。面对米兰的“移情别恋”马小军受不了,他要让米兰记着他,他冲动地跑到米兰家想要强暴她。在那个性压抑、青春萌动的时期,马小军的这一举动并不会让观众失落。
   《太阳照常升起》注明了1976年这样的字样,但用姜文的话来说“放在哪个年代哪个地方都可以”。片中有着文革时期的一种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人性也面临着种种考验。影片中对苦守爱情的疯妈、性压抑的食堂女以及医院的龅牙女、无法面对一个黑白不分的社会而选择自杀的梁老师的人物刻画,都是导演对文革期间的人性写照。
  
  二、故事呈现的类似
  
   (一)记忆的混乱出错
   “慢着,我的记忆好像出了毛病,事实和幻觉又搅到了一块儿……”,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记忆会偏离现实,在马小军和刘忆苦的生日聚会上,马小军故意挤兑米兰和刘忆苦发生冲突,两人互甩耳光后马小军拿起桌上的酒瓶叉向刘忆苦的腹部。这是导演和我们开了个玩笑,这又是记忆的出轨。“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的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记忆是故事主人公自己强制性的改编。“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忘不了,太熟;太熟了,就要跑。”
  两部影片都和记忆有关,一个是集体成长中的青春记忆,一个是关于个人情感发展的记忆。都是记忆衍生而来的故事,这其中就会有记忆的混淆模糊。
   (二)姜氏表现手法
  姜文的电影不管在影片的色彩、音乐、表现手法上,还是镜头运用上都有着很强烈的个人风格:饱满浓溢的色彩、强烈运动的镜头、恣意的想象、冷不提防的幽默、夸张超现实的表现手法。
  1.光线影调
   《阳光灿烂的日子》整体基调明亮温暖,呈现出一种暖色调,太阳明亮但不刺眼,温暖而不颓废,这就是青春的颜色。夜晚的场景也表现得暧昧温情。《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色彩更是浪漫热情,张扬着色彩的爪子,每个镜头都像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姜文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发现自己的梦是有颜色的。不但有颜色,而且梦里的颜色更绚丽。我不能说它多彩,那种颜色是生活中不常见的,但是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无论它的质感还是明亮程度,它本身的光线。这件事坚定了我要
  找到类似梦里坚定颜色的感觉”。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部弥漫着梦的气息的影片。
  2.音乐音响
  音乐是电影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音乐或辅助叙事或抒情。《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一群孩子打架时背景音乐是《国际歌》,幽默讽刺。整部电影中的音乐,是以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中的旋律和苏联、朝鲜歌曲构成,是为一大特色。
  纵使《太阳照常升起》看起来不是那么好懂,可音乐都能听懂。著名作曲家久石让为电影配乐,更为这部梦幻瑰丽的片子画上了浓重的一笔。用久石让的话说:“所有音乐都是没有语言的,是哼唱的旋律,充满了奇幻的风情。整体曲风像天上的画面一样空灵,听起来仿如洞穿心底的一缕情绪。”片头音乐有着异域的神秘。追逐中欢快紧张,寻找中加入鼓点烘托情节,狩猎进行曲的段落有《鬼子来了》中军队进行曲的感觉。片尾大气恢弘、鼓乐齐鸣。除了配乐,歌曲更是精彩出众。梁老师演唱的《美丽的梭罗河》忧愁浪漫,狂欢时的新疆民歌《黑眼睛的姑娘》民族色彩鲜明。两部影片音乐运用多而杂,却协调统一,并且和时代背景有着很深的联系。
  3.镜头运动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大量的运动镜头体现出青春的冲动与激情。《太阳照常升起》节奏明快,基本上也是运动镜头居多,开头镜头切换较快,通过节奏的明快吸引观众。疯妈疯跑上树这一段镜头运动感强,配着快节奏的音乐使画面轻快跳动还带有些幽默。结尾处老唐在新疆结婚的片段,人们载歌载舞把酒狂欢,把明快的节奏推向高潮,快速的切换运动展现出人们狂欢庆祝的场景,观众很容易体会到影片中人们愉快的心情。在运动中时不时插上舒缓的段落使影片整体张弛有度、特色鲜明。
  
  三、“捕风捉影”
  
   《太阳照常升起》有着《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子,影子微弱但还是有迹可循。
  (一)类似的道具使用
  对火车的艺术处理。《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的姥爷在文革中饱受皮肉之苦,在精神折磨后选择自杀,马小军随父母坐着火车回老家。火车冒着浑浊的大黑烟奔跑在落寞昏暗的夕阳下。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也出现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火车。在姜文电影中火车不单是一个道具,也是被艺术处理后的形象。姜文曾说过,“观众看电影需要赏心悦目漂亮的东西,火车对我来说是令我激动的。钢铁的东西,能够迅速奔跑,很纯洁肥美的那种烟雾喷射出来,它的声音惊天动地,让你的心加速的感觉,而且造型漂亮”。火车成为《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影片中表现梦最强烈的部分。有人在火车里打乒乓球、做饭,和车外的人们一样生活。行走在黑夜里的火车被篝火照亮,从黑暗中钻出,喷出的气吹燃帐篷,火帐篷随着火车的行驶在空中飘来飘去。
  (二)超现实画面
  《太阳照常升起》的片尾很魔幻、很神奇。疯妈在火光一闪一闭下惊奇地发现肚里的孩子没有了,孩子生在了火车下。火车停下来了,疯妈奔跑在铺满鲜花的铁轨上,婴儿躺在怒放的花丛中安然无恙。没有血污没有痛苦,孩子一笑天就亮了。太阳艰难地升起来了。还有那只会说“我知道,我知道”的小鸟。这些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在他执导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我们就看到过。《时代》周刊曾说它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全新的中国电影,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可以说是姜文率性而为,拍自己的电影、筑梦的一种表现。
  (三)黑色幽默
  1.对老师的调侃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冯小刚饰演的胡老师被学生们恶搞了一番。那经典的台词:“笑话,我等什么?难道你会叫人打我吗?你扎我的车胎,你暗害我不成吗?”至今想来都觉得有意思。《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老师被疯妈的一句“你也不是什么都懂”给“开除”了。
  2.对性的调侃
  马小军把避孕套当气球玩儿,把“气球”拍来拍去。“长大懂事后我才恍然大悟,弟弟的出生与我偷开爸爸的抽屉玩儿那只大气球有关。”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对性的暗示和调侃很多。唐叔把男女间的事比做开枪。拾掇鞋子暗指和林大夫发生肉体上的关系。“我能把你的鞋搞大,也能把你的肚子搞大。”两部片子都和性有关,《阳光灿烂的日子》算是青春期,对性的懵懂渴望。《太阳照常升起》算是成熟期,爱欲的占有和性的满足是主要表现。
  (四)转场手法相同
  童年时期的马小军和伙伴们比扔书包,书包扔得很高很高,当观众好奇他会有怎样的力量扔得比别人高、掉下来书会不会散落一地时,书包已经落在了少年时期的马小军手里。这样的转场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也有,唐妻把脸盆往空中一抛,脸盆在树林中抛出一个弧线,紧接的画面是唐叔带着孩子们在树林打猎。这样的转场衔接流畅,自然舒服。
  (五)场景类似
  马小军意图强暴米兰的事情在朋友中传开后,他被大家孤立起来。他跳下游泳池,在里面挣扎,岸上的人像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大家踹他、嘲笑他。《太阳照常升起》中小队长学疯妈踩着河边那块松动的草块掉到了河里,小队长仰在水中看到了疯妈挥动着锄头划着水。这个片段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那段拍摄角度很类似。
  (六)家庭关怀的缺失
  父爱缺失,母爱不够。马小军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常年在外,难得回家一次,又匆匆而去。对于儿子,他只是单纯地用武力来教育。母亲嫁给父亲做了随军家属后脾气也变得暴躁了,每次训斥马小军的时候连他的父亲一起骂,似乎儿子的问题全在父亲身上。马小军就是在这样一个缺失父爱,连母爱都似乎很少的一个家庭中成长起来的。而小队长更是连自己的父亲长什么样都没有见过。母亲疯疯癫癫,时不时地上树挖坑还会给他耳光,父爱没有母爱也同样丢失了。两部影片中的男主人公都没有一个权威人士来教育他们,他们都厌学逃课。母爱也给予的不够,他们转而投向了别的女性,喜欢上比自己大的女性。马小军喜欢上比自己大几岁的丰满的米兰,小队长喜欢上漂亮风情的唐婶。
  太阳照常升起,阳光依旧灿烂。太阳底下有无畏的勇气和炽热的情怀,姜文在太阳下做梦,太阳为梦镀上光晕。狂放不羁、疯狂热情的姜文拍着自己梦中的电影,带我们走进他的梦。也许他的梦复杂难懂,各成命题,可我们仍旧乐此不疲,大有解密的快感。带着对太阳的迷恋,我们期待姜文下一部“太阳”的升起。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近些年港产文艺片产量剧增,质量也保持较高的水准。《岁月神偷》就是这样一部温馨感人的低成本香港文艺电影。本文主要结合香港的殖民史来分析《岁月神偷》所投射出的香港精神和家园意识。  关键词:香港;《岁月神偷》;家园意识    一、漂泊之岛,羁旅之人    每当谈起香港人的本土情结,我们脑海中就蹦出一个观点:香港人是没有根的。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中深刻描摹了历史变迁的世事无常:1949年,
期刊
摘要:2009年夏季档,青年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的第一部叙事长片《第九区》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巨大成功,并入围该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作为导演的尼尔·布洛姆坎普创造了好莱坞青年导演走向成功的经典范例,在影片的主题表现、导演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分析影片的成功,也许会给青年电影人一些启示。  关键词:处女作;人性主题;导演艺术;《第九区》    影片《第九区》改编自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Neill
期刊
摘要:自1891年出版以来,《道林·格雷的画像》便一直是媒体猛烈攻击的对象。凭借华丽的词藻、低迷的意象、变态的人物和沉重的情节,奥斯卡·王尔德向我们揭示了人类长期以来所潜藏着的本质——欲望。据此改编的电影《道林·格雷》通过主人公道林·格雷的塑造,更是将这种欲望观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将人性的荒诞以一种独特的影像呈现了出来。  关键词:《道林·格雷的画像》;《道林·格雷》;道林·格雷;欲望    
期刊
摘要:在竞相追逐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的“大”时代,往往会牺牲掉电影应有的人文内涵。除了视觉奇观的震撼,人们难以获得感动与启发。当今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电影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之一,搭建起不同文化间沟通的友谊桥梁。通过电影,可以了解其他民族的性格特征、文化传统。本文以张艺谋导演1987年作品《红高粱》为例,浅析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民族秉性。  关键词:《红高粱》;中华民族;民族性格;隐喻    影片《红
期刊
摘要:近年来,各省级卫视涌现出不少选秀类、交友类节目,开始向综艺娱乐方向靠拢,逐步将自身定位的范围扩大和延伸,并在节目类型、节目内容、节目队伍及收视效果等各方面追求新高,比如超越了传统的“场景类”“歌舞类”的综艺节目形式。如今的娱乐综艺节目更趋向于寻求独特的节目立意、构建创新的节目框架。“伪娘”“凤姐”等现象的频频出现,似乎是省级卫视娱乐化倾向最好的印证,受众由此进入了“审丑狂欢”的时代。  关键
期刊
摘要:音乐是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的桥梁,也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艺术元素。影片《恋爱通告》将美妙动听的音乐与故事情节有机结合,使用富有哲理化和诗意化的语言,依托蝴蝶这个象征性意象的隐喻意义,充分展示了浪漫主义色彩,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恋爱通告》;音乐;浪漫;幻觉;语言    《恋爱通告》(2010)是王力宏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讲述了大明星杜明汉伪装身份追求民乐系女孩宋晓青的故事。他虽然
期刊
摘要:本文因《爱的艺术》有感而发,从爱的本质到爱的划分,从理论到实践,简要分析此书的内容。弗洛姆仅仅把爱看做现代人相互交往的一个问题,没有看到根植于人类心灵中爱的本性,并不十分正确。笔者从爱的终极性角度出发,阐述了与此书作者相异的观点。  关键词:爱;孤独;《爱的艺术》;世俗爱;终极    《爱的艺术》是弗洛姆的一部经典之作。它对爱的阐释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价值,他在前言中所声称的“会使所有期望
期刊
摘要:《狗镇》是丹麦大师级导演拉斯·冯·提尔备受争议的一部作品。这部超风格化和极具情绪张力的作品是导演叙述人性的善与恶、上帝的宽恕与惩罚最为激烈的一部影片。《狗镇》把影片作为一个寓言来阐释基督教在当代西方电影中的语境即困境:基督教的逻辑和政治—社会逻辑是有张力的。现代社会的人对基督教是如此不满,但是又总在基督教的逻辑里想问题,做事情。英格玛·伯格曼的三部影片《处女泉》《第七封印》《野草莓》,费里尼
期刊
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出现了越写越长的趋势。究其原因,不是文字数量的无意义堆砌,而是文学语境的适度宽松、文体潜力的充分释放、创作主体的表达策略、散文理论的推波助澜、消费主义及传媒的合谋等几个方面的撞击、妥协、合流的结果。  关键词:新时期;长篇散文;发展;原因    现代散文自诞生以来,尽管涌现出大批名篇佳作,但骨子里承继的还是中国古典散文“简约”的美学规范,并于20世纪60年代初进一步被
期刊
夏天的故事  在秋意里 渐行渐远  秋日的登场  没有排场 低调铺陈    等待 第一瓣落叶  等待 坠落的姿势  风摊开了 洁净的手掌  雨掀动着 水洗的悸动    微凉时分  泛起 秋日的专属情绪  缤纷林间  打造 美丽的金色画面  秋日递进  是走向高潮的电影  是走向巅峰的攀登  是走向远方的旅行    在一种情节里 沉淀  秋便久长驻扎 心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