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一氧化氮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0例健康对照组及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不同时段的血浆内皮素(ET1)、血管紧张
【机 构】
:
234000,宿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一氧化氮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0例健康对照组及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不同时段的血浆内皮素(ET1)、血管紧张素Ⅱ(ATⅡ)、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与健康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小时内ET1、ATⅡ、NO均开始明显升高,第3~4天仍维持于高水平,一周后开始下降,NO一周后下降至正常水平,ET1、ATⅡ二周后下降至正常水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其血浆ET1、ATⅡ、NO均发生动态变化,并在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文章提出语文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患者 男,68岁,因发现胸壁肿物10年余,肿物溃破11个月余,于2008年08月25日入院.患者自诉20世纪70年代曾患胸腺瘤,经放疗后治愈.1997年无明显诱因发现胸壁肿物,直径约2.5 cm,质稍硬,色白,无痒痛感,无渗液.当时未予重视,未行检查及治疗.2007年因肿物处皮肤擦伤导致破溃,创面渗血,触觉丧失,曾在我院治疗,予消毒换药等处理,创面缩小后出院.2008年8月患者出现溃疡范围增大,约
为了准确识别并分割套袋苹果,对影像中的套袋苹果及其背景在RGB颜色空间模式下,分析各目标物的R(红)、G(绿)及B(蓝)值分布特征,根据各目标物所呈现的R、G及B值差异选取适合于
摘要:验证性实验是指验证已知结果的实验,不需要做假设;探究性实验是指对未知结果的探索,需要做假设,并且假设、预期和结论是一一对应的。本文就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区别做了浅要探讨。 关键词:探究性;验证性;实验;区别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100 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指对研究对象有了
文章论述了词汇教学在外语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词汇学习的规律,对词汇进行专门、系统地讲解,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目的:探讨分析舒血宁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舒血宁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治疗,并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
患者 女,49岁.于2000年10月因感冒就诊于山东当地医院,化验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Hb)减低(90g/L),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无异常.疑为营养不良性贫血,给于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药物治疗,因胃部不适自行停药,贫血未得到纠正,后未继续治疗.2007年11月出现发热、乏力,当地医院化验血常规:WBC1.2×109/L,Hb 82 g/L,Ph76× 109/L,红细胞平均体积
患者 男,57岁.2009年8月出现间歇性发热(38℃左右),四肢散在环形红斑,无自觉症状.2011年初皮疹范围逐渐扩大,持续不退,伴发热(38℃左右)、乏力、盗汗、消瘦.当地医院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细血管周围小片状淋巴细胞浸润,个别细胞核大、染色质深,表皮内灶性淋巴细胞浸润,诊断“荨麻疹型血管炎”,予泼尼松片30 mg/d,发热、皮疹消退.泼尼松减至20 mg/d时再次发热(最高39℃)
目的研究原发性癫痫的遗传方式.方法选自1987~2002年的原发性癫痫960例,其中家族中有2个或2个以上发病者46例,对其中7个家族4个世代,39个家族3个世代共629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病
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英语教学中的心理组织技巧,以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