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新素质为主,而不是追求创新型人才的形成和创新性成果的产出,目标定位在于“基础性”,即想创新的意识、敢创新的精神、会创新的思维、能创新的个性、爱创新的品格、善创新的技术。
一、营造环境,乐于创新
没有自由就没有想象,也没有大胆的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兴奋,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容易产生思维火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和谐、民主、活跃、宽松的氛围。
1 理解关爱,想创新
创新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三要”:一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教师把微笑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敢于表达、乐于参与。二要把竞争带进课堂。适时组织竞赛,组织辩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三要把鼓励带进课堂。对每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和所表现出的努力,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为学生创设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任意表达,从而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花。
2 明确目标,敢创新
孙中山坚持不懂就要问,最后成了伟大的革命家;爱迪生好问为什么,最后成了伟大的发明家;童第周牢记“一定要争气”,发愤学习,成为世界最著名的生物学家——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有辛勤的汗水,积极参与、善于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养成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的习惯。
二、设疑激趣,诱发创新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事物的规律,挖掘教材自身的内在乐趣;要善于启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精心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通过课件放映海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景象,用自己的活描述画面,兴趣特别浓,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诱发。
2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太阳》一课时,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太阳公公的画像,亲切地问:“瞧,太阳公公来了!你想了解他吗?你想知道什么?向他请教吧!”孩子们一下热闹起来。有的问:你离我们到底多远?有的问:你多大年纪?你有多热呀?还有的问:你能离我们再近一点吗?这些看似简单可笑的问题,却处处闪烁着创新的火花。这些问题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这样的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并迅速积极地阅读课文,希望能最先找到答案。
三、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对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知道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既不能急于直接告诉学生,又不能听之任之,教师要先“扶”着学生去探索,让学生从中学会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只在必要的时候作适当的引导。
1 适时点拨,启发创新
对于学生可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索,直到获取新知识。比如:二年级是学生识字的高峰期,在经过一年级的积累后,已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因此,每节课的识字不再由老师逐一分析字形、讲解笔顺,而是采用责任识字法,由学生负责完成识字任务。这种方法的流程是:自定任务(确定一个或几个为自己的“责任字”)——课下识字(弄清“责任字”的音形义,笔顺和记忆方法)——课上交流(教给全班学生)。不足之处其他学生补充,不准确的地方教师予以纠正。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2 授之以渔,教会方法
在教学《画杨桃》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和老师的话这些重点语句来理解体会,又如教学《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是让学生了解参观顺序,知道写参观记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二是启发引导学生了解小作者在每一处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写具体的,从而知道习作应该抓住事物特点来写具体。学完课文后,让学生用刚学到的方法写一篇参观记。这样练习就能够顺利进行。学生学以致用,创新才有可能。
四、联系生活,培养创新
常言道:无知便无能。其实有知不用也无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升华为能力,从而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1 结合教材,拓展思维
坚持启发式,让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索,引导学生课外延伸,举一反三。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后习题: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的李大钊。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凛然正气、铁骨铮铮、忠心耿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高度的概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再创造的机会,改变了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结合生活,大胆创新
启发学生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创造性练习。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这是一篇阅读课文,鼓励学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父亲与儿子当时不同的心理感受及情感变化,然后三人一组练习表演,评选出最佳表演组。在表演中学生共同揣摩人物的内心体验,跨越时空与人物对活。从而更好地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领悟,既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好奇心,激发创新欲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全程进行探索和创造。
责任编辑 梁 媛
一、营造环境,乐于创新
没有自由就没有想象,也没有大胆的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兴奋,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容易产生思维火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和谐、民主、活跃、宽松的氛围。
1 理解关爱,想创新
创新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三要”:一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教师把微笑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敢于表达、乐于参与。二要把竞争带进课堂。适时组织竞赛,组织辩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三要把鼓励带进课堂。对每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和所表现出的努力,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为学生创设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任意表达,从而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花。
2 明确目标,敢创新
孙中山坚持不懂就要问,最后成了伟大的革命家;爱迪生好问为什么,最后成了伟大的发明家;童第周牢记“一定要争气”,发愤学习,成为世界最著名的生物学家——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有辛勤的汗水,积极参与、善于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养成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的习惯。
二、设疑激趣,诱发创新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事物的规律,挖掘教材自身的内在乐趣;要善于启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精心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通过课件放映海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景象,用自己的活描述画面,兴趣特别浓,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诱发。
2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太阳》一课时,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太阳公公的画像,亲切地问:“瞧,太阳公公来了!你想了解他吗?你想知道什么?向他请教吧!”孩子们一下热闹起来。有的问:你离我们到底多远?有的问:你多大年纪?你有多热呀?还有的问:你能离我们再近一点吗?这些看似简单可笑的问题,却处处闪烁着创新的火花。这些问题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这样的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并迅速积极地阅读课文,希望能最先找到答案。
三、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对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知道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既不能急于直接告诉学生,又不能听之任之,教师要先“扶”着学生去探索,让学生从中学会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只在必要的时候作适当的引导。
1 适时点拨,启发创新
对于学生可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索,直到获取新知识。比如:二年级是学生识字的高峰期,在经过一年级的积累后,已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因此,每节课的识字不再由老师逐一分析字形、讲解笔顺,而是采用责任识字法,由学生负责完成识字任务。这种方法的流程是:自定任务(确定一个或几个为自己的“责任字”)——课下识字(弄清“责任字”的音形义,笔顺和记忆方法)——课上交流(教给全班学生)。不足之处其他学生补充,不准确的地方教师予以纠正。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2 授之以渔,教会方法
在教学《画杨桃》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和老师的话这些重点语句来理解体会,又如教学《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是让学生了解参观顺序,知道写参观记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二是启发引导学生了解小作者在每一处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写具体的,从而知道习作应该抓住事物特点来写具体。学完课文后,让学生用刚学到的方法写一篇参观记。这样练习就能够顺利进行。学生学以致用,创新才有可能。
四、联系生活,培养创新
常言道:无知便无能。其实有知不用也无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升华为能力,从而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1 结合教材,拓展思维
坚持启发式,让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索,引导学生课外延伸,举一反三。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后习题: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的李大钊。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凛然正气、铁骨铮铮、忠心耿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高度的概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再创造的机会,改变了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结合生活,大胆创新
启发学生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创造性练习。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这是一篇阅读课文,鼓励学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父亲与儿子当时不同的心理感受及情感变化,然后三人一组练习表演,评选出最佳表演组。在表演中学生共同揣摩人物的内心体验,跨越时空与人物对活。从而更好地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领悟,既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好奇心,激发创新欲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全程进行探索和创造。
责任编辑 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