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简介彭宝淦,武警总医院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医学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开展了多项国内外领先的颈椎、腰椎临床手术新技术,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颈椎间盘退变、颈椎病、多发病下腰痛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方面提出了多项独到性见解和新理论。国际国内发表论文70余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八项。担任《颈腰痛杂志》副主编,《国际骨科学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我们人类从爬行到直立,历经了漫长的衍化。人的脊柱由早期的拱形结构(像牛、马等脊柱),逐步进化成半直立的弓形(如黑猩猩、猩猩等),直到现在的浅S型。直立给人带来了许多益处,手的解放、视野的开阔、大脑的发达等,但同时也失去了拱形(弓形)结构的承重、解压能力,而变得脆弱了。对于这个“宝贝脊柱”我们了解多少?应该如何保护它?武警总医院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彭宝淦教授将给予详细介绍。
椎间盘的老化从10岁以后开始
记者:彭教授,我在不止一本书上看到这样的说法,人体椎间盘里的髓核gk10岁以后就开始退变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以后漫长的岁月中,退化的椎间盘会给脊柱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彭教授:椎间盘是连接两个椎体的一个软垫,就像一个“小圆馅饼”一样,外层的纤维环就相当于“饼皮”,中央的髓核就是“馅”。这个“馅”是一种半透明的胶质,里面没有血管和神经,它的营养来源很有限,这是先天结构决定的。所以髓核从10岁以后就开始退变是正常的,就像人会长白头发一样,是自然现象。退化并不等于得病,只有退变引起随之的临床症状,如腰痛,才叫得病。实际上不仅仅是髓核退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纤维环也在发生变性和破裂。椎间盘在退化变性过程中,刺激骨膜形成骨质增生,再加上脊椎骨周围韧带和关节囊松弛,逐渐就会使脊柱结构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改变,引起腰间盘突出症、椎体滑脱、椎管狭窄、椎体小关节紊乱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退行性变多发生在30~50岁的青壮年,60岁以后,髓核已经严重变性到完全纤维化或钙化、萎缩,腰间盘突出症发病率反而有所减少。
记:请您简单谈谈脊柱的结构好吗?
彭:脊柱是由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5块骶椎和4块尾椎,共30多块椎骨借助椎间盘、小关节、韧带等连接而成(由于骶椎和尾椎基本上是不活动的,一般可单独当作一块)。简单地讲,脊柱就是由一块块椎骨叠起来的一条“龙骨”,脊柱的结构并不坚固。
记:发生在脊柱上的有关疾病有哪些呢?
彭:发生在脊柱上的疾病排在第一位的还是退行性疾病,比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等;二是脊柱外伤,比如车祸、高空作业摔落、不当的暴力推拿等引起的椎体骨折脱位等;三是椎体各种肿瘤;四是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或其他化脓性感染:五是非细菌性炎症的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六是一些代谢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症等。
脊柱外科手术是挽救脊柱功能
的“最后王牌”
记:脊柱既是人体的“中轴,’,又是
“通信主干道”,娇贵的脊髓和一丛丛指挥全身的神经纤维穿行其间,在这样一个要害部位“动刀”,让许多人难以接受,但脊柱外科手术近些年来发展较快,请您具体谈谈有哪些变化?
彭:材料、计算机、基础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以及术者观念的更新和技术的突破,术前越来越精细的影像诊断,手术器械和内固定材料的改进,术中的脊髓监测、导航、C臂透视应用等,使脊柱外科手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疗效和安全性大大提高。比如原来一个颈椎病手术需要2~3个小时才能完成,现在30多分钟就做完了,开口也很小,只有3厘米长,越来越向微创的方向发展,整个手术出血不到10毫升,就像平时抽血化验那么多,放在颈椎里面固定用的材料也很精致,不像原来那样粗大简陋,大大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术后恢复也快,第二天就能下床。行腰椎融合手术的病人,术后三天戴支具可下地行走,现在还有激光、等离子、射频消融椎间盘减压、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及减压、植骨固定术微创技才能等,手术方法改进很大,与过去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了。
记:现在脊柱手术后的效果如何?有效率能达到多少呢?
彭:脊柱手术的效果好与不好,患者术后会很快有感觉的。现在很多人对脊柱手术的看法还停留在10年或20年前的印象,有时只看到个别效果不佳的病例,任何高难的外科手术都不能保证是100%有效,我们这里95%以上的病例都很成功。绝大部分病人感觉明显改善了术前的压迫症状,觉得轻松多了。与术前的生活质量和担心相比,觉得“冒险”做这个手术很值得。
记:哪些疾病可以不手术,采取保守治疗,哪些疾病必须手?
彭: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脊柱疾病,凡是没有引起不能忍受的神经压迫症状的,都可采用保守治疗,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脊柱外科手术是通过矫形、减压、内固定稳定而达到缓解症状。手术的原则就是,只针对有严重神经压迫和神经损害的病例,比如脊椎骨折、结核、肿瘤、多年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颈腰椎退行性变等。这些情况,不采取手术,无法正常地生活和工作,几乎不能自理了,只有通过手术来解决,这样的病例手术后效果很明显。
折磨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慢性下腰痛”
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个耳熟能详的老话题,治疗方法形形色色,但多数不能“去根儿”,动不动又犯了,请您谈谈它的治疗现状?
彭: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大约80%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能够通过保守治疗缓解或治愈。但保守治疗选择方法要正确,不能得病乱求医,要清醒面对多种多样的广告,要到正规的医院或经过证实疗效可靠的手法推拿诊所。目前保守治疗的方法有卧床休息、按摩、牵引、针灸、理疗、药物、骶管疗法等。
手术治疗适应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明确,经正规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者;反复发作,严重压迫神经,出现下肢、大小便功能障碍者。
手术治疗方法有传统和微创两种。近年来,显微外科技术迅速发展,目前内窥镜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已广泛应用,因其创伤小,出血少,有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容易被病人接受。
我们研究所发明了一种通过椎间盘造影后打针治疗“腰痛”的好办法,已得到国际学术权威杂志的认可,适用于椎间盘纤维环撕裂而造成-的“下腰痛”。
保护脊柱有方法
记:如何正确搬运脊柱受伤的病人?
彭: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建筑、工矿损伤等脊柱损伤的病人也越来越多。脊柱病人外伤后,避免因搬动不当而加重神经损伤,正确的方法是:1、及时带上腰围或颈托等外固定支具;2、最好用铲式担架,没有这个条件时。用大木板、门板也可以,对患者进行平移或整体翻身,不能采用那种一个抱头一人抬脚的搬动方法,切记不能让脊柱旋转和扭动:3、对骨突部位进行保护,防止压疮形成。
记:最后请您谈谈,日常生活中如何科学地爱护自己的脊柱?
彭:脊柱号称是“1人体这棵大树的主干”,但它是由一块块环形的椎骨连接、排列在一起的,从结构上不难看出它的脆弱性,为了以后的工作生活质量,从年轻时就要了解我们的脊柱,保护脊柱,让脊柱退化缓慢一些。具体来说:1、长期保持固定姿势工作或劳动是诱发颈腰椎疾病的直接原因,因此不能长达数小时“钉在”电脑前或办公桌前不动:2、要有正确的坐姿、短时的休息,尽量坐直,不要向前弯腰坐;3、养成好习惯:忙里偷闲地伸腰、挺胸、颈部轻柔活动和上肢运动;4、床板不可太软,枕头不可太高;5、加强腰背肌的锻炼,起床时或入睡前做做“燕飞”动作:6、搬重物时先下蹲再搬,不要直接弯腰去搬;7、避免剧烈的运动,活动量不足,脊椎功能退化减弱,但脊柱活动量过大,极易造成脊柱损伤;8、工作再忙也要有一项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
我们人类从爬行到直立,历经了漫长的衍化。人的脊柱由早期的拱形结构(像牛、马等脊柱),逐步进化成半直立的弓形(如黑猩猩、猩猩等),直到现在的浅S型。直立给人带来了许多益处,手的解放、视野的开阔、大脑的发达等,但同时也失去了拱形(弓形)结构的承重、解压能力,而变得脆弱了。对于这个“宝贝脊柱”我们了解多少?应该如何保护它?武警总医院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彭宝淦教授将给予详细介绍。
椎间盘的老化从10岁以后开始
记者:彭教授,我在不止一本书上看到这样的说法,人体椎间盘里的髓核gk10岁以后就开始退变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以后漫长的岁月中,退化的椎间盘会给脊柱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彭教授:椎间盘是连接两个椎体的一个软垫,就像一个“小圆馅饼”一样,外层的纤维环就相当于“饼皮”,中央的髓核就是“馅”。这个“馅”是一种半透明的胶质,里面没有血管和神经,它的营养来源很有限,这是先天结构决定的。所以髓核从10岁以后就开始退变是正常的,就像人会长白头发一样,是自然现象。退化并不等于得病,只有退变引起随之的临床症状,如腰痛,才叫得病。实际上不仅仅是髓核退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纤维环也在发生变性和破裂。椎间盘在退化变性过程中,刺激骨膜形成骨质增生,再加上脊椎骨周围韧带和关节囊松弛,逐渐就会使脊柱结构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改变,引起腰间盘突出症、椎体滑脱、椎管狭窄、椎体小关节紊乱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退行性变多发生在30~50岁的青壮年,60岁以后,髓核已经严重变性到完全纤维化或钙化、萎缩,腰间盘突出症发病率反而有所减少。
记:请您简单谈谈脊柱的结构好吗?
彭:脊柱是由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5块骶椎和4块尾椎,共30多块椎骨借助椎间盘、小关节、韧带等连接而成(由于骶椎和尾椎基本上是不活动的,一般可单独当作一块)。简单地讲,脊柱就是由一块块椎骨叠起来的一条“龙骨”,脊柱的结构并不坚固。
记:发生在脊柱上的有关疾病有哪些呢?
彭:发生在脊柱上的疾病排在第一位的还是退行性疾病,比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等;二是脊柱外伤,比如车祸、高空作业摔落、不当的暴力推拿等引起的椎体骨折脱位等;三是椎体各种肿瘤;四是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或其他化脓性感染:五是非细菌性炎症的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六是一些代谢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症等。
脊柱外科手术是挽救脊柱功能
的“最后王牌”
记:脊柱既是人体的“中轴,’,又是
“通信主干道”,娇贵的脊髓和一丛丛指挥全身的神经纤维穿行其间,在这样一个要害部位“动刀”,让许多人难以接受,但脊柱外科手术近些年来发展较快,请您具体谈谈有哪些变化?
彭:材料、计算机、基础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以及术者观念的更新和技术的突破,术前越来越精细的影像诊断,手术器械和内固定材料的改进,术中的脊髓监测、导航、C臂透视应用等,使脊柱外科手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疗效和安全性大大提高。比如原来一个颈椎病手术需要2~3个小时才能完成,现在30多分钟就做完了,开口也很小,只有3厘米长,越来越向微创的方向发展,整个手术出血不到10毫升,就像平时抽血化验那么多,放在颈椎里面固定用的材料也很精致,不像原来那样粗大简陋,大大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术后恢复也快,第二天就能下床。行腰椎融合手术的病人,术后三天戴支具可下地行走,现在还有激光、等离子、射频消融椎间盘减压、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及减压、植骨固定术微创技才能等,手术方法改进很大,与过去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了。
记:现在脊柱手术后的效果如何?有效率能达到多少呢?
彭:脊柱手术的效果好与不好,患者术后会很快有感觉的。现在很多人对脊柱手术的看法还停留在10年或20年前的印象,有时只看到个别效果不佳的病例,任何高难的外科手术都不能保证是100%有效,我们这里95%以上的病例都很成功。绝大部分病人感觉明显改善了术前的压迫症状,觉得轻松多了。与术前的生活质量和担心相比,觉得“冒险”做这个手术很值得。
记:哪些疾病可以不手术,采取保守治疗,哪些疾病必须手?
彭: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脊柱疾病,凡是没有引起不能忍受的神经压迫症状的,都可采用保守治疗,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脊柱外科手术是通过矫形、减压、内固定稳定而达到缓解症状。手术的原则就是,只针对有严重神经压迫和神经损害的病例,比如脊椎骨折、结核、肿瘤、多年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颈腰椎退行性变等。这些情况,不采取手术,无法正常地生活和工作,几乎不能自理了,只有通过手术来解决,这样的病例手术后效果很明显。
折磨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慢性下腰痛”
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个耳熟能详的老话题,治疗方法形形色色,但多数不能“去根儿”,动不动又犯了,请您谈谈它的治疗现状?
彭: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大约80%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能够通过保守治疗缓解或治愈。但保守治疗选择方法要正确,不能得病乱求医,要清醒面对多种多样的广告,要到正规的医院或经过证实疗效可靠的手法推拿诊所。目前保守治疗的方法有卧床休息、按摩、牵引、针灸、理疗、药物、骶管疗法等。
手术治疗适应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明确,经正规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者;反复发作,严重压迫神经,出现下肢、大小便功能障碍者。
手术治疗方法有传统和微创两种。近年来,显微外科技术迅速发展,目前内窥镜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已广泛应用,因其创伤小,出血少,有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容易被病人接受。
我们研究所发明了一种通过椎间盘造影后打针治疗“腰痛”的好办法,已得到国际学术权威杂志的认可,适用于椎间盘纤维环撕裂而造成-的“下腰痛”。
保护脊柱有方法
记:如何正确搬运脊柱受伤的病人?
彭: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建筑、工矿损伤等脊柱损伤的病人也越来越多。脊柱病人外伤后,避免因搬动不当而加重神经损伤,正确的方法是:1、及时带上腰围或颈托等外固定支具;2、最好用铲式担架,没有这个条件时。用大木板、门板也可以,对患者进行平移或整体翻身,不能采用那种一个抱头一人抬脚的搬动方法,切记不能让脊柱旋转和扭动:3、对骨突部位进行保护,防止压疮形成。
记:最后请您谈谈,日常生活中如何科学地爱护自己的脊柱?
彭:脊柱号称是“1人体这棵大树的主干”,但它是由一块块环形的椎骨连接、排列在一起的,从结构上不难看出它的脆弱性,为了以后的工作生活质量,从年轻时就要了解我们的脊柱,保护脊柱,让脊柱退化缓慢一些。具体来说:1、长期保持固定姿势工作或劳动是诱发颈腰椎疾病的直接原因,因此不能长达数小时“钉在”电脑前或办公桌前不动:2、要有正确的坐姿、短时的休息,尽量坐直,不要向前弯腰坐;3、养成好习惯:忙里偷闲地伸腰、挺胸、颈部轻柔活动和上肢运动;4、床板不可太软,枕头不可太高;5、加强腰背肌的锻炼,起床时或入睡前做做“燕飞”动作:6、搬重物时先下蹲再搬,不要直接弯腰去搬;7、避免剧烈的运动,活动量不足,脊椎功能退化减弱,但脊柱活动量过大,极易造成脊柱损伤;8、工作再忙也要有一项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