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一个有效的“巧问”不仅能引发幼儿讲出一些“清晰而生动”的观点,而且能激活幼儿的想象,唤醒幼儿的思考,鼓励幼儿的行动。“巧问”犹如“点睛之笔”,带给幼儿鲜明的头脑冲击,激活新思想;“巧问”又如一把金钥匙,拨动幼儿的心灵,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幼儿真正对话。
一、因人而异,将问题提在“最近发展区”
有效的“巧问”是因人而异、富有弹性的,教师要满足不同年龄、不同个性幼儿的探索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预设提问,要准确把握目标的指向性,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例如:社会活动“朋友船”中教师设计的提问,对接受能力强的幼儿可合理“提高”,使其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如:“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离开这条朋友船呢?”对接受能力一般的幼儿可逐步“升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如:“帮助别人后,你的感觉怎么样?别人的感觉怎么样?”对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幼儿可适当“降低”。如:“如果你的好朋友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做呢?”以帮助其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并适时地对他们追问,使幼儿的思维更加积极。
再例如:在音乐活动“颠倒歌”中,欣赏歌曲之前教师提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歌曲中唱到了哪些小动物?”“森林里发生了什么可笑的事?”“小动物们都怎么了?”孩子们带着问题听完歌曲后都纷纷地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就连平时很少发言的孩子也举起了小手。因此,教师设计的提问既要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幼儿,把问题提在“最近发展区”,让幼儿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又要注意在不同的知识环节上设置的问题难度要有差别。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难度梯度,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二、循序渐进,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幼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因其知识结构及思考能力的多种原因限制,他们不可能对一个问题有多方面、深层次的思考,不能做到很好地把握问题的内涵,因此教师的提问难度要适宜,使幼儿能够接受,在幼儿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师在活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目的,合理地安排问题的难易次序,一般以认知性问题在前,理解性问题次之,创造性问题最后。这样,既体现了活动中教师由浅入深地引导,又为幼儿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搭建了“脚手架”,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充分想象。
例如:语言活动“摇篮”中,教师首先提认知性问题:“我们来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看看上面有些什么?”幼儿回答:“蓝天、星星、大海、小鱼、花园、花儿、妈妈、宝宝”;其次提理解性问题:“谁在蓝天的摇篮里睡着了?谁在大海的摇篮里睡着了?谁在花园的摇篮里睡着了?谁在妈妈的摇篮里睡着了?蓝天、大海、花园都是摇篮,它们还可以摇哪些宝宝呢?”最后提创造性问题:“除了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臂是摇篮,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当摇篮和宝宝呢?”通过这样层层递进、层次分明的提问,巧妙地避免了“胡子眉毛一把抓”。教师在提一个较难问题之前由一系列简单的问题先作铺垫,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问和答,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
三、创设情境,让提问与环境相互交融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善于发现、乐于尝试,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合适的情境,把幼儿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里,提出更好、更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就能引导幼儿的思维步步深入,激发学习的兴趣,促使幼儿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幼儿在一定的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例如:语言活动“我爱妈妈”中,引导幼儿感受自己与妈妈之间的亲情,教师就可以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境,设计这样的提问:“你过生日的时候,妈妈为你做了什么?”“妈妈不在家的时候,你会想她吗?”“妈妈抱着你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再例如:音乐欣赏活动“狮王进行曲”,如果教师在音乐欣赏快结束时提问:“这首曲子表现了狮王怎样的情绪?”幼儿缺乏这样细致的情境体验,难以回答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看视频的形式把幼儿带入情境中,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身临其境地感受:在一个黑洞洞的大森林里,居住着狮子大王和许多小动物,风吹着树发出沙沙的响声,远处传来了狮子大王的吼叫声。忽然,猴子从树上滑下来报告说:“狮王驾到”。乐队吹起了号角,狮子大王大摇大摆地走出来,得意地大声吼叫,狐狸讨好狮子大王,带领小动物们为狮子大王跳舞,狮子大王高兴地和小动物们做起了游戏。
教师有意设置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中,视觉、听觉与环境、情境相互交融,充分发挥想象力。欣赏音乐结束后教师再提问:“这首曲子欣赏完了,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狮子大王的心情是怎样的啊?”这样的提问就符合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帮助幼儿梳理、归纳出自己要表达的想法,幼儿容易理解,容易回答,答案渐渐浮出水面,从而有效提升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幼儿的内心世界和成人完全不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巧问”涵盖着教育智慧,激发了幼儿思维的火花。教师提问的策略,看似简单,其实却暗含着深厚的指导和教学作用。提问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设计有效的提问,善于随机应变、捕捉幼儿发出的信息,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因人而异,将问题提在“最近发展区”
有效的“巧问”是因人而异、富有弹性的,教师要满足不同年龄、不同个性幼儿的探索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预设提问,要准确把握目标的指向性,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例如:社会活动“朋友船”中教师设计的提问,对接受能力强的幼儿可合理“提高”,使其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如:“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离开这条朋友船呢?”对接受能力一般的幼儿可逐步“升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如:“帮助别人后,你的感觉怎么样?别人的感觉怎么样?”对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幼儿可适当“降低”。如:“如果你的好朋友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做呢?”以帮助其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并适时地对他们追问,使幼儿的思维更加积极。
再例如:在音乐活动“颠倒歌”中,欣赏歌曲之前教师提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歌曲中唱到了哪些小动物?”“森林里发生了什么可笑的事?”“小动物们都怎么了?”孩子们带着问题听完歌曲后都纷纷地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就连平时很少发言的孩子也举起了小手。因此,教师设计的提问既要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幼儿,把问题提在“最近发展区”,让幼儿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又要注意在不同的知识环节上设置的问题难度要有差别。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难度梯度,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二、循序渐进,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幼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因其知识结构及思考能力的多种原因限制,他们不可能对一个问题有多方面、深层次的思考,不能做到很好地把握问题的内涵,因此教师的提问难度要适宜,使幼儿能够接受,在幼儿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师在活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目的,合理地安排问题的难易次序,一般以认知性问题在前,理解性问题次之,创造性问题最后。这样,既体现了活动中教师由浅入深地引导,又为幼儿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搭建了“脚手架”,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充分想象。
例如:语言活动“摇篮”中,教师首先提认知性问题:“我们来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看看上面有些什么?”幼儿回答:“蓝天、星星、大海、小鱼、花园、花儿、妈妈、宝宝”;其次提理解性问题:“谁在蓝天的摇篮里睡着了?谁在大海的摇篮里睡着了?谁在花园的摇篮里睡着了?谁在妈妈的摇篮里睡着了?蓝天、大海、花园都是摇篮,它们还可以摇哪些宝宝呢?”最后提创造性问题:“除了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臂是摇篮,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当摇篮和宝宝呢?”通过这样层层递进、层次分明的提问,巧妙地避免了“胡子眉毛一把抓”。教师在提一个较难问题之前由一系列简单的问题先作铺垫,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问和答,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
三、创设情境,让提问与环境相互交融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善于发现、乐于尝试,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合适的情境,把幼儿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里,提出更好、更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就能引导幼儿的思维步步深入,激发学习的兴趣,促使幼儿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幼儿在一定的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例如:语言活动“我爱妈妈”中,引导幼儿感受自己与妈妈之间的亲情,教师就可以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境,设计这样的提问:“你过生日的时候,妈妈为你做了什么?”“妈妈不在家的时候,你会想她吗?”“妈妈抱着你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再例如:音乐欣赏活动“狮王进行曲”,如果教师在音乐欣赏快结束时提问:“这首曲子表现了狮王怎样的情绪?”幼儿缺乏这样细致的情境体验,难以回答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看视频的形式把幼儿带入情境中,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身临其境地感受:在一个黑洞洞的大森林里,居住着狮子大王和许多小动物,风吹着树发出沙沙的响声,远处传来了狮子大王的吼叫声。忽然,猴子从树上滑下来报告说:“狮王驾到”。乐队吹起了号角,狮子大王大摇大摆地走出来,得意地大声吼叫,狐狸讨好狮子大王,带领小动物们为狮子大王跳舞,狮子大王高兴地和小动物们做起了游戏。
教师有意设置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中,视觉、听觉与环境、情境相互交融,充分发挥想象力。欣赏音乐结束后教师再提问:“这首曲子欣赏完了,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狮子大王的心情是怎样的啊?”这样的提问就符合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帮助幼儿梳理、归纳出自己要表达的想法,幼儿容易理解,容易回答,答案渐渐浮出水面,从而有效提升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幼儿的内心世界和成人完全不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巧问”涵盖着教育智慧,激发了幼儿思维的火花。教师提问的策略,看似简单,其实却暗含着深厚的指导和教学作用。提问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设计有效的提问,善于随机应变、捕捉幼儿发出的信息,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