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冲击,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校艺术教育实现与时代和社会需求接轨,构建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拟以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为例,从实施的方案、解决的问题、取得的成效三方面,探讨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力求为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范式,为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效例证。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013-03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1]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冲击,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校艺术教育实现与时代和社会需求接轨,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如何在这一竞争中立足,如何克服同质化倾向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成为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人才培养是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质量的根本措施。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只有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更好地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吉首大学位于武陵山腹地,是一所典型的民族地区高校。民族高校的优势与劣势都在其办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得到显现,因此,音乐舞蹈学院提出以“一体两翼”课程改革构建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三性”人才培养的模式,旨在紧紧抓住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传统专业课程和民族地方特色课程为主体,以通识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为两翼的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实施“课程教学特色化,教学方式多元化,学业评价多样化”,打造“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舞台和民间结合”的培养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业的全过程给予科学的指导和评价,多措并举推动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有效实现民族地区艺术类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的对接,构建起“专业性、创新性、民族性”紧密结合的育人体系。
一、实施的方案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创办于1984年,长期以来,学院把培养具备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作风务实、崇德尚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在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视域下,学院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全面实施“一体两翼”课程改革,着力培养“专业性、创新性、民族性”结合的“三性”人才,为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设定,力求培养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特色人才。
(一)设置“一体两翼”课程群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经过调研,结合院内实际,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新时期基层文化事业对艺术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明确教改方向,科学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业评价、教学奖惩、条件保障等方面全力推进课堂改革,将课堂教学作为主战场,将实践基地、舞台作为演练战场,将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构建了学科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并以传统专业课程和民族地方特色课程为主体,通识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群。具体课程设置如下图:
(二)实行“专业性、创新性、民族性”结合的育人模式
长期以来,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学校“平民大学”办学理念和“立人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结合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肩负起培养湖南西部及武陵山区培养音乐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的神圣使命,主动承担起本土艺术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和繁荣的社会责任,在秉承“崇德尚艺,传承创新”的院训下,进一步强化“专业性、创新性、民族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将“面向区域、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为己任,使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中得到进一步凸显,在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水平上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服务武陵山區文化建设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上的人才支撑及智力支持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三)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依托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在以课堂为基础上,强调由课内向田野的延伸,组织学生深入田野进行调查,近距离、多角度地了解和认识民间音乐文化,在挖掘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同时,不断激发艺术创作的内生动力,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到将教学与田野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技术与舞台结合,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全面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解决的问题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通过以“一体两翼”课程改革,构建了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三性”特色人才培养的模式,解决了如下问题:
1.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问题。通过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将民族地区高校位置劣势,化为文化资源优势,他们将挖掘、传承、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将传统专业课程与民族地方特色课程紧密结合,既不失传统教学的初衷,又彰显了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2.音乐学专业课程口径狭窄的问题。民族地区高校与专业音乐院校和其他综合性高校在师资、生源构成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等方面受到影响,所以音乐学专业课程的口径相对狭窄,如何打通瓶颈,合理整合资源呢?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传统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民族地方特色课程,既合理地利用了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又有效地拓展了知识点面,很好地解决了音乐学专业课程口径狭窄的问题。
3.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生源构成比较多元,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学习背景参差不齐,如何让这些学生立足于社会,成为人才培养设定的终极目标,如何让这些学生在工作中脱颖而出,成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首要任务,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于是实施了课程教学特色化、教学方式多元化、学业评价多样化的方式,旨在打造“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舞台和民间结合”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实现了民族地区艺术类音乐学专业“专业性、创新性、民族性”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的对接。 三、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实践,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构建,教学模式从以往注重知识点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向“知识+技术+实践”并重的“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转换;学生的培养方式从以往的“填鸭式”“灌输式”“一味追求专业化”向探究式、个性化、实践化转换;学生的学业评价从以往的“理论死记硬背”“专业考前再冲刺”“期末一考定乾坤”向重平时课堂互动,鼓励创新思考转换;教师的角色也从以往的“知识传播者”转向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引导者”;学生则从被动学习、“考试临阵磨枪”向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转变;学院对于教学的投入也不再是单一形式,而采取全方位投入;形成教师了“重教、爱教、乐教”,学生“勤学、善学、悦学”的良好风气,学生就业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得到了主管部门、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等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广泛获得了社会赞誉,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被湖南省总工会授予“芙蓉标兵岗”。具体成效有如下几点:
1.办学层次得到提升[BW(D(S,,)][BW)]
由于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办学特色得到充分彰显。2014年,由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牵头申报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并授予独立培养音乐学领域声乐演唱、器乐演奏和音乐创作三个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新突破,改善了学院的办学层次结构,形成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办学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人才培养特色得以彰显,学生个性、素质得到创新发展
在“一体两翼”课程改革和“专业性、创新性、民族性”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学生的理论基础更加扎实,专业实践技能逐步强化,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6%以上,广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为繁荣地方文艺事业、提升地方文艺演出水平,多次被抽调参加中央电视台“‘华彩湘西’心连心艺术团赴湖南湘西慰问演出”、国家民委少数民族会演、“矮寨大桥通车典礼文艺演出”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實验区挂牌仪式专场演出”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作曲类)”“金钟奖”“大学生艺术展演”“音乐学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湖南省大学生‘三独’比赛”等专业竞赛,获得国家和省级一、二、三等奖共30余项;每年均有10-28名学生考取音乐学院和其他高等音乐院校研究生;组建深蓝乐团、内存弦乐团、云盘打击乐团、民族合唱团、民族管弦乐团等团体,参与面达到80%以上,每年演出场次达30次以上。
3.促进民族地区音乐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挖掘和利用
在民族地区高校艺术类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的指导下,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对民族资源的挖掘和创新性利用不断探索,并将科学研究、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自觉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参与了文化部“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的编制;“永顺老司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基础研究”“凤凰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基础研究”“湘西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编撰”等项目的研究以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及其相关项目或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审工作;并与武陵山11个片区的9个世居少数民族对接,共同建立了15个实践和创新创业基地,真正实现了“校内-校外”“课堂-田野”“舞台-基地”的结合,有效促进民族地区音乐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挖掘和利用。
4.形成了一系列特色的研究成果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以特色树形象。近年来,先后获得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声乐》《钢琴》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教师共主持和承担国家社科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艺术基金课题8项,省级科研和教改课题20余项,在各类专业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编写特色教材11部;学院教师共同挖掘、整理并创作了一批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并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和湖南卫视等多家电视台播放,获得省内外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结语
总之,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得到了各大高校的认可,并受到主管部门和媒体的重视,并在民族地区高校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响,前来学习和调研的单位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至今,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铜仁学院、江西宜春学院等前来调研40余次。在社会发展、科学进步,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朝着特色人才培养既定模式不断前行。
注释:
[1]https://www.sohu.com/a/233168321_100114158.html.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013-03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1]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冲击,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校艺术教育实现与时代和社会需求接轨,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如何在这一竞争中立足,如何克服同质化倾向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成为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人才培养是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质量的根本措施。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只有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更好地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吉首大学位于武陵山腹地,是一所典型的民族地区高校。民族高校的优势与劣势都在其办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得到显现,因此,音乐舞蹈学院提出以“一体两翼”课程改革构建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三性”人才培养的模式,旨在紧紧抓住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传统专业课程和民族地方特色课程为主体,以通识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为两翼的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实施“课程教学特色化,教学方式多元化,学业评价多样化”,打造“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舞台和民间结合”的培养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业的全过程给予科学的指导和评价,多措并举推动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有效实现民族地区艺术类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的对接,构建起“专业性、创新性、民族性”紧密结合的育人体系。
一、实施的方案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创办于1984年,长期以来,学院把培养具备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作风务实、崇德尚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在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视域下,学院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全面实施“一体两翼”课程改革,着力培养“专业性、创新性、民族性”结合的“三性”人才,为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设定,力求培养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特色人才。
(一)设置“一体两翼”课程群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经过调研,结合院内实际,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新时期基层文化事业对艺术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明确教改方向,科学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业评价、教学奖惩、条件保障等方面全力推进课堂改革,将课堂教学作为主战场,将实践基地、舞台作为演练战场,将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构建了学科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并以传统专业课程和民族地方特色课程为主体,通识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群。具体课程设置如下图:
(二)实行“专业性、创新性、民族性”结合的育人模式
长期以来,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学校“平民大学”办学理念和“立人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结合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肩负起培养湖南西部及武陵山区培养音乐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的神圣使命,主动承担起本土艺术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和繁荣的社会责任,在秉承“崇德尚艺,传承创新”的院训下,进一步强化“专业性、创新性、民族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将“面向区域、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为己任,使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中得到进一步凸显,在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水平上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服务武陵山區文化建设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上的人才支撑及智力支持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三)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依托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在以课堂为基础上,强调由课内向田野的延伸,组织学生深入田野进行调查,近距离、多角度地了解和认识民间音乐文化,在挖掘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同时,不断激发艺术创作的内生动力,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到将教学与田野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技术与舞台结合,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全面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解决的问题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通过以“一体两翼”课程改革,构建了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三性”特色人才培养的模式,解决了如下问题:
1.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问题。通过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将民族地区高校位置劣势,化为文化资源优势,他们将挖掘、传承、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将传统专业课程与民族地方特色课程紧密结合,既不失传统教学的初衷,又彰显了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2.音乐学专业课程口径狭窄的问题。民族地区高校与专业音乐院校和其他综合性高校在师资、生源构成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等方面受到影响,所以音乐学专业课程的口径相对狭窄,如何打通瓶颈,合理整合资源呢?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传统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民族地方特色课程,既合理地利用了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又有效地拓展了知识点面,很好地解决了音乐学专业课程口径狭窄的问题。
3.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生源构成比较多元,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学习背景参差不齐,如何让这些学生立足于社会,成为人才培养设定的终极目标,如何让这些学生在工作中脱颖而出,成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首要任务,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于是实施了课程教学特色化、教学方式多元化、学业评价多样化的方式,旨在打造“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舞台和民间结合”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实现了民族地区艺术类音乐学专业“专业性、创新性、民族性”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的对接。 三、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实践,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构建,教学模式从以往注重知识点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向“知识+技术+实践”并重的“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转换;学生的培养方式从以往的“填鸭式”“灌输式”“一味追求专业化”向探究式、个性化、实践化转换;学生的学业评价从以往的“理论死记硬背”“专业考前再冲刺”“期末一考定乾坤”向重平时课堂互动,鼓励创新思考转换;教师的角色也从以往的“知识传播者”转向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引导者”;学生则从被动学习、“考试临阵磨枪”向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转变;学院对于教学的投入也不再是单一形式,而采取全方位投入;形成教师了“重教、爱教、乐教”,学生“勤学、善学、悦学”的良好风气,学生就业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得到了主管部门、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等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广泛获得了社会赞誉,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被湖南省总工会授予“芙蓉标兵岗”。具体成效有如下几点:
1.办学层次得到提升[BW(D(S,,)][BW)]
由于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办学特色得到充分彰显。2014年,由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牵头申报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并授予独立培养音乐学领域声乐演唱、器乐演奏和音乐创作三个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新突破,改善了学院的办学层次结构,形成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办学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人才培养特色得以彰显,学生个性、素质得到创新发展
在“一体两翼”课程改革和“专业性、创新性、民族性”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学生的理论基础更加扎实,专业实践技能逐步强化,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6%以上,广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为繁荣地方文艺事业、提升地方文艺演出水平,多次被抽调参加中央电视台“‘华彩湘西’心连心艺术团赴湖南湘西慰问演出”、国家民委少数民族会演、“矮寨大桥通车典礼文艺演出”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實验区挂牌仪式专场演出”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作曲类)”“金钟奖”“大学生艺术展演”“音乐学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湖南省大学生‘三独’比赛”等专业竞赛,获得国家和省级一、二、三等奖共30余项;每年均有10-28名学生考取音乐学院和其他高等音乐院校研究生;组建深蓝乐团、内存弦乐团、云盘打击乐团、民族合唱团、民族管弦乐团等团体,参与面达到80%以上,每年演出场次达30次以上。
3.促进民族地区音乐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挖掘和利用
在民族地区高校艺术类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的指导下,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对民族资源的挖掘和创新性利用不断探索,并将科学研究、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自觉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参与了文化部“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的编制;“永顺老司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基础研究”“凤凰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基础研究”“湘西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编撰”等项目的研究以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及其相关项目或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审工作;并与武陵山11个片区的9个世居少数民族对接,共同建立了15个实践和创新创业基地,真正实现了“校内-校外”“课堂-田野”“舞台-基地”的结合,有效促进民族地区音乐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挖掘和利用。
4.形成了一系列特色的研究成果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以特色树形象。近年来,先后获得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声乐》《钢琴》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教师共主持和承担国家社科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艺术基金课题8项,省级科研和教改课题20余项,在各类专业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编写特色教材11部;学院教师共同挖掘、整理并创作了一批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并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和湖南卫视等多家电视台播放,获得省内外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结语
总之,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得到了各大高校的认可,并受到主管部门和媒体的重视,并在民族地区高校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响,前来学习和调研的单位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至今,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铜仁学院、江西宜春学院等前来调研40余次。在社会发展、科学进步,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朝着特色人才培养既定模式不断前行。
注释:
[1]https://www.sohu.com/a/233168321_100114158.html.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