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不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措施。与此同时,涉农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也呈日益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的重要障碍。涉农职务犯罪渗透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众多领域,包括农村土地流转、征地拆迁与补偿安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工程项目建设、涉农专项款物管理等领域。据统计,2008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涉农职务犯罪11712人,其中涉嫌贪污贿赂犯罪9496人,占81.1%。涉农职务犯罪的频频发生,制约了党和国家农村政策的执行效果,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和使命,必须自觉履行检察职能,加强法律监督,依法查处和打击涉农职务犯罪,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新形势下涉农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
首先,涉农职务犯罪披着合法的外衣,隐藏较深。这在涉农专项款物管理方面犯罪表现尤为突出。国家为推广各项农业技术及提高农民的素质,下拨各种农业项目专项资金和农民培训款,但是对对项目推广和农民培训却没有具体的验收标准,基本上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资金、款物的使用。因此,这类款物容易以虚假手段套取,且无论是程序还是结果都能掩盖款物的真实去向,若不细查,很难深挖出涉农专项款物管理方面的职务犯罪。
其次,涉农职务犯罪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呈窝案、串案趋势。在涉农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相互勾结,形成共同利益链,使犯罪主体由个人向群体蔓延。通常是领导决策,工作人员具体操作。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采取各种方式从财政套取资金,将资金大部分用于私设单位小金库,以支出单位的公关、接待、培训人员的补助和单位的奖金等各种福利。最后,犯罪类型相对定式化。涉农职务犯罪在类型上可大体区分为贪利型与渎职型两类犯罪 ,所涉及的具体罪名主要包括: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挪用特定款物罪及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等。近年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基层农业系统对于惠农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掌握较大的权力,因此,利用职务之便实施侵占、私分、虚报冒领惠农专项资金等犯罪行为层出不穷。
二、新形势下涉农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分析
找准诱发涉农职务犯罪的原因是遏制涉农职务犯罪最重要的条件。根据所查办的案件来看,涉农职务犯罪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
由于历史和经济文化的原因,基层国家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政治思想素质也不高,法制观念淡薄是导致其职务犯罪的主观原因。一些干部由于平时不学法导致对违纪、违法或犯罪认识不清,甚至在查处时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构成了犯罪。如南丹县检察院在查处农业局二层机构土肥站截留农业项目专款一案中,犯罪嫌疑人认为,完成了工作任务,通过检查验收,剩余的专项资金作为工作人员的补助和福利发放并不触犯法律,甚至认为自己是冤枉的,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第二,财务制度监管缺失,管理不健全。
涉农职务犯罪的发生,大多跟财务管理制度比较混乱有关。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中普遍存在财务制度混乱的问题。一是单位主管和分管财务的领导把关不严,经过财务审核的单据,通常都不会细看,直接签字盖章了事;二是财务人员水平较低,审核报账没有专业的标准。基层单位的财会人员,很多都是半路出家,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培训,更不用说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三是存在自审自报的情况,给职务犯罪提供了便利。涉农职务犯罪呈窝案串案最为重要的原因是财务监督机制缺失。从所查办的案件来看,专项资金通常是财政根据报账单位的工作完成情况及实际支出将资金划拨入报账单位帐户,但是财政在审核时只进行表面、初步的审核,这导致资金的使用存在很大的风险,也是涉案人员以虚报冒领等方式贪污、挪用涉农专项资金最大的漏洞。
第三,农民缺乏对惠农政策的了解,维权意识薄弱。
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宣传和政务公开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农民对国家给予的相关惠农政策了解较少,甚至不知道如农民工培训、特色农业项目的补贴是自己应获得的权益;有些农民得到一点实惠便心满意足,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权益是否得到完全的实现;或者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受“民不跟官斗”思想的影响,滋长了腐败者的底气。
三、预防和减少涉农职务犯罪发生的对策建议
首先,加强干部政治思想及法制教育,提高干部整体素质,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中之重。腐败往往是从思想开始,只有从心理上、思想上抵抗住诱惑,才能筑牢腐败的底线,才能自觉以民为本,为民谋利。因此,针对基层机关单位干部素质低的问题,上级组织部门要重点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尤其是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着重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反腐倡廉教育,鼓励党员干部自觉加强文化学习,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并且要定期检查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状况,检验学习的成效,不要使党风廉政建设等教育流于形式。
其次,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监督和制约,从制度上预防职务犯罪。制度建设和执行问题是农村管理的硬伤。在基层,
(下转第156页)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和使命,必须自觉履行检察职能,加强法律监督,依法查处和打击涉农职务犯罪,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新形势下涉农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
首先,涉农职务犯罪披着合法的外衣,隐藏较深。这在涉农专项款物管理方面犯罪表现尤为突出。国家为推广各项农业技术及提高农民的素质,下拨各种农业项目专项资金和农民培训款,但是对对项目推广和农民培训却没有具体的验收标准,基本上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资金、款物的使用。因此,这类款物容易以虚假手段套取,且无论是程序还是结果都能掩盖款物的真实去向,若不细查,很难深挖出涉农专项款物管理方面的职务犯罪。
其次,涉农职务犯罪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呈窝案、串案趋势。在涉农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相互勾结,形成共同利益链,使犯罪主体由个人向群体蔓延。通常是领导决策,工作人员具体操作。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采取各种方式从财政套取资金,将资金大部分用于私设单位小金库,以支出单位的公关、接待、培训人员的补助和单位的奖金等各种福利。最后,犯罪类型相对定式化。涉农职务犯罪在类型上可大体区分为贪利型与渎职型两类犯罪 ,所涉及的具体罪名主要包括: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挪用特定款物罪及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等。近年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基层农业系统对于惠农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掌握较大的权力,因此,利用职务之便实施侵占、私分、虚报冒领惠农专项资金等犯罪行为层出不穷。
二、新形势下涉农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分析
找准诱发涉农职务犯罪的原因是遏制涉农职务犯罪最重要的条件。根据所查办的案件来看,涉农职务犯罪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
由于历史和经济文化的原因,基层国家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政治思想素质也不高,法制观念淡薄是导致其职务犯罪的主观原因。一些干部由于平时不学法导致对违纪、违法或犯罪认识不清,甚至在查处时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构成了犯罪。如南丹县检察院在查处农业局二层机构土肥站截留农业项目专款一案中,犯罪嫌疑人认为,完成了工作任务,通过检查验收,剩余的专项资金作为工作人员的补助和福利发放并不触犯法律,甚至认为自己是冤枉的,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第二,财务制度监管缺失,管理不健全。
涉农职务犯罪的发生,大多跟财务管理制度比较混乱有关。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中普遍存在财务制度混乱的问题。一是单位主管和分管财务的领导把关不严,经过财务审核的单据,通常都不会细看,直接签字盖章了事;二是财务人员水平较低,审核报账没有专业的标准。基层单位的财会人员,很多都是半路出家,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培训,更不用说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三是存在自审自报的情况,给职务犯罪提供了便利。涉农职务犯罪呈窝案串案最为重要的原因是财务监督机制缺失。从所查办的案件来看,专项资金通常是财政根据报账单位的工作完成情况及实际支出将资金划拨入报账单位帐户,但是财政在审核时只进行表面、初步的审核,这导致资金的使用存在很大的风险,也是涉案人员以虚报冒领等方式贪污、挪用涉农专项资金最大的漏洞。
第三,农民缺乏对惠农政策的了解,维权意识薄弱。
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宣传和政务公开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农民对国家给予的相关惠农政策了解较少,甚至不知道如农民工培训、特色农业项目的补贴是自己应获得的权益;有些农民得到一点实惠便心满意足,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权益是否得到完全的实现;或者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受“民不跟官斗”思想的影响,滋长了腐败者的底气。
三、预防和减少涉农职务犯罪发生的对策建议
首先,加强干部政治思想及法制教育,提高干部整体素质,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中之重。腐败往往是从思想开始,只有从心理上、思想上抵抗住诱惑,才能筑牢腐败的底线,才能自觉以民为本,为民谋利。因此,针对基层机关单位干部素质低的问题,上级组织部门要重点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尤其是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着重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反腐倡廉教育,鼓励党员干部自觉加强文化学习,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并且要定期检查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状况,检验学习的成效,不要使党风廉政建设等教育流于形式。
其次,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监督和制约,从制度上预防职务犯罪。制度建设和执行问题是农村管理的硬伤。在基层,
(下转第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