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在新时代的新使命

来源 :语文建设·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s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成绩巨大
  自清末开始的中国语文改革运动,设计一套科学适用的拼音方案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1892年,福建人卢戆章提出“切音新字”,这是我国学者创造的第一个拼音方案,开启了切音字运动时代。1913年的读音统一会审订国音,制订了注音字母,这是我国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方案。这套方案在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诞生前,对于帮助识字和统一国家通用语言有过很大的贡献。1928年,国民政府大学院(即教育部)公布了由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制订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1931年在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举行的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产生了由瞿秋白、吴玉章等制订的拉丁化新文字。这两种拼音方案都采用了拉丁字母,它们的设计水平超过了之前的各种方案,普及了拼音知识,积累了经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入了新时期。为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迫切需要一种拼音方案,可是已有的几种方案都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的需要,研制新的拼音方案提上了日程。1954年12月2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负责中国文字改革工作。1955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下设拼音方案委员会,集中了全国有代表性的语言文字学家,根据中央的有关指示开始了对汉语拼音方案的创制。拼音方案委员会确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制订的三个原则,即口语化、音素化、拉丁化。口语化指拼写规范化的普通话,音素化指采用音素制的音节结构,拉丁化指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随后还进一步明确了汉语拼音方案的性质:第一,它不是汉字的拼形方案,而是汉语的拼音方案;第二,它不是方言的拼音方案,而是普通话的拼音方案;第三,它不是文言的拼音方案,而是白话的拼音方案。这就构成了汉语拼音方案研制的基础。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拼音方案委员会圆满地解决了方案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形成《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7年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并决定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和批准。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吴玉章主任作的报告,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从此进入了《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期,到今年已经60年了。60年的推行证明了《汉语拼音方案》是科学的适用的方案,它在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吕叔湘先生说的:“《汉语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
  二、《汉语拼音方案》应用的扩展与深化
  1958年2月3日,文改会主任吴玉章在向全国人大所作的《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中列举了《汉语拼音方案》的七项用途:第一,给汉字注音,以提高教学汉字的效率;第二,帮助教学普通话;第三,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创造文字的共同基础;第四,解决人名、地名和科技术语的翻译问题;第五,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第六,解决编索引的问题;第七,语文工作者可以继续进行有关汉字拼音化的各项研究和实验工作。
  《汉语拼音方案》在推行中出现许多感人的事迹,下面仅就山西省万荣县开展注音识字扫除文盲的经验稍加介绍。《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在小学开展拼音教学的同时,全国各地开展了注音扫盲工作。利用拼音,学习汉字;先学拼音,后学汉字;识了汉字,不丢拼音。能识汉字,就看汉字;不识汉字,就看拼音。拼音中夹汉字,汉字中夹拼音;最后既能看拼音,又能看汉字。先是在山西、山东、黑龙江、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北方官话区试点,后来扩展到福建、浙江等南方方言区。中共山西省委就推广万荣县注音识字经验向中央的报告中称:“利用拼音字母扫盲,一般用20~30个小时的拼音教学,就可以学会汉语拼音方案。再经过大约120~150个小时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就可以识字1500个,达到扫盲标准。而且在掌握了汉语拼音这个工具达到扫盲标准之后,就可以不受识字数目的限制,大量阅读注音读物,练习写作,就可以无师自学,举一反三,互教互学,从而使群众性的学习运动更加容易广泛地、持久地开展起来。”1959年12月27日,山西省教育厅和共青团山西省委在万荣县联合召开了山西省推行注音扫盲和推广普通话万荣现场会议。文改会副主任叶籁士和全国妇联有关负责人到会并讲话。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万荣县在注音扫盲工作中的经验比较完整突出,是全国注音扫盲的一面红旗。1960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指出:“山西省万荣县注音识字的经验是我国文化革命中一项很重要的创造,应当在全国迅速推广。”
  上述吴玉章报告中提出的七项用途反映的是《汉语拼音方案》制订时的认识,在《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中,这种认识得到了擴展与深化。1995年,周有光在《汉语拼音方案基础知识》一书中,把《汉语拼音方案》的用途分为两个大类十个小类。在拼写语言方面有:(1)给汉字注音,代替“直音”和“反切”;(2)拼写普通话,用于推广普通话;(3)设计特殊语文,主要指聋哑人的手指字母和盲人的摸读盲文;(4)改进和创制少数民族文字,至今已有拉祜文、壮文、苗文等十多种。在技术应用方面有:(1)序列索引技术,使检索准确便捷;(2)图书检索技术,可以用于图书、档案、病历、文件等各种资料;(3)人名地名拼写法的标准化(实现了单一罗马化);(4)术语和代号的拼音化,例如GB(国家标准)、RMB(人民币)、HSK(汉语水平测试);(5)电报拼音化,这项用途后来被电脑和网络所取代;(6)中文信息处理,由汉语拼音构成的拼音转换法成为汉字输入计算机的主流。
  《汉语拼音方案》推行的60年,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信息网络开启了全球化的时代。在这个大变化中,《汉语拼音方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承担了新的使命。
  三、信息网络时代《汉语拼音方案》承载的新使命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把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这部法律对《汉语拼音方案》的性质和作用从法律方面作了新的规定,使《汉语拼音方案》承载了新使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下面从学术的角度分三点对这条法律加以说明。   第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语言的应用单位是词不是字,汉语拼音不但可以用来给字注音,更重要的是拼写汉语里的词。这一点语言学家早有认识。还在研制国语罗马字时,黎锦熙就发表了《汉字革命军前进的一条大路》,强调“分词连书”的重要性。《汉语拼音方案》只规定了音节的拼写法,没有规定词的拼写法,这是不够的,还需要制订汉语拼音的正词法,方案才得到完善,才便于应用。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力量研制汉语拼音正词法。周有光先生发表多篇研究论文指导正词法的研究。汉语拼音正词法包括分词连写法、成语拼写法、人名地名拼写法、移行规则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年1月22日批准发布《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16159-1996),1996年7月1日实施。这部规范后来经过修订。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2年6月29日发布《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16159-2012),2012年10月1日实施。有了这部《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使用汉语拼音拼写词语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据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拼音方案》的作用由注音工具发展为“拼写和注音工具”。使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早已被社会接受,汉语拼音用于拼写也日渐普及。例如:“中国人民银行”不能按单字注音,拼成“ZHONG GUO REN MIN YINHANG”,而要拼成"ZHONGGUORENMIN YINHANG”。北京的“东四十条”不能拼成“DONG SISHI TIAO”,而要拼成“DONGSISHITIAO”。“光明日报”拼成“GUANGMING RIBAO”,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拼成“XIN-WEN LIANBO”,“新华字典”拼成“XINHUA ZIDIAN”,交通指示牌“圆明园西路”拼成“YUAN-MINGYUAN XILU”。因为只有分词连写才能准确地反映语言的结构,有利于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
  第二,“《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这一条规定了两个重要原则。一个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在中国国内要用规范汉字书写,如果面向国外的读者就要用罗马字母拼寫,实行单一罗马化。如今的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彼此要进行交际。世界各国使用的语言文字不同,如何实现交际?世界标准化组织提出了单一罗马化的要求。因为罗马字母(也就是拉丁字母)已经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字母,那些不使用罗马字母作为正式文字的国家,如中国、日本等,也要制订一套罗马字母转写方案,以便用于国际文化交流。《汉语拼音方案》已经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接受成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文件号是“ISO 7098”,自然也就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在《汉语拼音方案》产生以前,用罗马字母拼写汉语有多种方案,不规范不统一;如今《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肯定了这个变化,赋予了《汉语拼音方案》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职能。另一个是《汉语拼音方案》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这样的概括更具有实用性,可以为汉语拼音用途的扩展预留出空间。这意味着凡是汉字可以方便使用或能够使用的领域都要用汉字,在汉字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领域就要使用汉语拼音。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文字,汉语拼音是辅助汉字的工具。汉字和拼音各有用途,互相配合,使汉语书面语更为完善。
  第三,“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汉语拼音方案》既然如此重要,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掌握的语文工具,学习汉语拼音就要从初等教育抓起,而且要切实抓出成效。初等教育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早已实现,但是还要有足够的教学时间,达到相应的教学水平,不能走过场,煮夹生饭。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和实施,赋予《汉语拼音方案》新的使命。我们在纪念《汉语拼音方案》颁布一甲子的时候,更要努力工作实现它所承载的新使命。
其他文献
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解读应该立足于教学生认识到蔺相如不是“智勇兼之”的英雄,而是一个罔顾赵国安危、心中只有物(和氏璧)的冒险主义者。这需要从逻辑学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要用逻辑思维种好“语文田”。  实事求是地说,从表面解读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人物形象,其教育价值远远低于认识他的冒险主义倾向及引导学生怎样看清这一面。前一解读是当前语文界的主流认识,这也充分显示出语文课程改革到
黄柳娟  1980年出生,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实验学校英语教师,学校学生工作项目负责人。  自画像  我一直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  教育要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独特性的机会。  学生的发展必定蕴含着教师的发展,  孩子们的变化就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您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您喜欢和学生打交道吗?  :我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的,我的专业是经贸外语。我的母亲是一名教师,我的父亲也曾经做过教师,机
江苏省泰兴中学语文教研组是苏中地区语文教育的排头兵,曾先后被评为扬州市先进教研组、泰州市先进教研组。目前,本组正着手研究的省市级课题共两个,其中“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该课题以学生校园课外学习活动为研究对象,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引领师生素质发展,借重理论探索促进教学境界升华,具有一定的现实研究价值。  一、核心概念界定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每年都成为公众关注和热议的焦点,大有“妖魔化”之势。作为夺分大项的作文部分更是各位专家和草根关注的对象。今年初,北京教育考试院对外公布201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写作部分将采用微写作和大作文并轨形式,将以前惯用的60分划分为两个模块进行考查,分别占据10分和50分。综观今年全国18套高考作文,北京卷出现的微写作新题型,可谓大放异彩,令诸多考生既熟悉又陌生,使得今年的北京考卷格外引人关
20世纪20年代,讨论国文教学是一时之风气,当时一些有影响的杂志如《教育杂志》《新教育》《学生杂志》,甚至《新青年》都刊载有关国文教学的文章。一些著名的文史专家都参与讨论。史学家吕思勉从1905年起开始教小学国文和历史,1914年到1919年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任编辑,编写过两套国文教科书,同时也非常关注国文教学的讨论。吕思勉发表的有关国文教学的文章有十来篇,最早的是1921年他在沈阳高等师范教
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今天只是一个点、一个站而已。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比今人强的伟人多的是。比如冯渊老师在《仰望星空从仰望伟人开始》一书中给我们介绍的杜牧、李商隐、苏轼、萧红、胡适以及国外的莫泊桑、普希金、契诃夫、屠格涅夫、川端康成和王尔德等。  这些名字闪现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但我们或由于接受知识的急功近利和考试指挥棒的高压,或由于知识面的褊狭,忽略了他们,因此没有细细品味他们丰富而不可复制的
上班那年,学校领导让我带九年级毕业班。一天晚自习后,我刚准备休息,响起了怯生生的敲门声。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拘谨的男生。我让他进屋,问有什么事。男生嗫嚅地开了口: “老师,我想问您借笔钱。”  “多少?”“五千。”我以为听错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一张口就是五千。接着,听他的叙述,我才知道,这个叫李磊的学生,母亲过世的早,他的父亲现在肾脏上长瘤子,躺在床上等钱动手术。为了安慰他,我说: “你先回去
我认为,孩子的学习就像捉虱子,一开始就得抓紧,那些小毛病见一个捉一个,成效就会不错。否则,如果有等和拖的思想和态度,那么,时间一长,难度加大,人就会丧失战胜困难的信心、耐心和恒心,所谓虱子多了不觉痒了。  错别字是学童常见的“虱子”,我认为应及时找出来并消灭掉。开始,女儿每次做完作业后,我就把错别字找出来,然后让她纠正,每次作业我都把最后检查环节盯紧,孩子的每次作业也因为“无误”而被老师表扬,老师
当下许多人都在关注、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在古代,高效课堂的论题从来就不是论题。古人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就是让学生经由一段相当时间的背诵积累,再由教师点拨或自己感悟将积累融会贯通,最终自然达成言之有物的完篇写作。这是一个长时间南读到写的序列。这个过程犹如蜜蜂酿蜜,先要遍采百花,方能生产甘甜。现今的语文教学自然不能再同到古代去,语文教师也不可能变成私塾先生。今天,我们以45分钟
回想去年参加的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观摩活动,面对精选出来的10多位选手的精彩展示与观摩教师如潮的掌声,我在欢欣鼓舞之余也感觉到一丝隐忧。他们的课堂教学中不乏先进的理念、精当的设计、过人的技巧和顺滑的流程,但在这些优点的背后,却普遍存在着对话精神失落、对话流于形式等问题。课堂对话双方常常是“在场不相遇”或“相遇两惘然”。  一、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合性问题  在阅读教学课中,师生对话的基点是教学文本。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