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传统的议论文一般为“三段论”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有人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专业术语为:引论、本论、结论。因此,我们教学生写议论文,往往也是要求学生按照这个格式写。
高考进行了40年,各种文体都写遍了,而且作文要求是“文体不限”,于是,在“创新”的口号之下,旧式的格式被打破,各种“新式”的作文纷纷出现。然而,“新式”作文带来的难题是:如何打分?
前几年,曾经一度流行“套作”,据说还容易得高分,就是“并列式”。具体格式是:开头引材料,得出中心论点;然后用排比句过渡;再说分别用三个事例论述;最后是总括三个事例、回扣材料、点题而结尾。阅卷要求为:只2个事例者不超过45分。中间举例论证时,要求的格式为:分论点句+叙事+分析评论。叙事的格式为:某人在什么情况下(关键词)做什么事,结果如何。评论的格式为:因为他在什么情况下(关键词)做了什么事,所以才如何;或者如果他不怎么样(关键词),就不会如何。
這样一来,写任何作文,不需要学生的分析,基本上按这个套路去写就行了,好像是填空题。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只是按这个套路写,根本不懂得去分析,不懂得讲道理,文章没有逻辑性可言,道理也更说不明。我曾经戏作一文:某年某月某日,张某某买彩票获大奖;某年某月某日,李某买票中大奖;某月某日,王先生买菜票中巨奖。由此得结论:买彩一定中大奖,大家都去买彩票。这明显是个悖论。学生按这个格式写的,很多是讲不通的。
前几年上面已经说要打击“套作”,可还是有不少老师教学生写套作的作文。为什么老师要教学生用这个格式去套作呢?
细想其原因,有:
一、套作的作文容易教,学生容易学会
如此地细分到每个步骤,操作起来的确容易把握。再不会写的学生,也能拼凑起一篇“像样”的作文出来。只要能找出三个事例来,拼凑出一篇文章没问题。所以,一布置了作文,学生就拿出“宝典”之类的书找事例。
二、套作的作文容易改
阅卷老师原本最怕的是改作文,因为评分标准不容易把握,一旦好文章打低分了,学生不满,任课老师也有意见。那就得仔细地看,仔细地改,小心地打分。如今,有了套作的作文标准格式,打分就变得容易多了。阅卷老师只看合不合乎那几条硬性标准就行了:立意准确吗?有几个事例?有没有扣住关键词来写?够不够800字等。太好操作了!
这样下去,学生几乎不懂得如何讲清道理,更不懂何为逻辑性,什么是道理论证?
今年的高考阅卷已经严厉打击“套作”,我大声叫好!
本来,要是写议论文,就应该把道理讲清楚说明白。而传统的的议论文就能很好地把道理讲清楚说明白,那是合乎逻辑的思维。喊着“创新”的口号,去搞别的花样,却违背人的思维规律,最终是写不好议论文的。
议论文的逻辑思维,无外乎是要把道理讲清楚。先要明确是要讲什么观点,即“是什么”,也就是提出问题。按照现在的材料作文,就是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开头就应引材料,简单分析后得出观点,也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如果写作要求明确了题目,就按要求题目写。如今年高考: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这里已经定好了副标题,就自己拟定一个正标题,基本是体现全文中心的。
中间的正文,就不大好套作了。说白了,就是要学生写自己的话,写真情实感。如果平时只是按“套作”格式训练的,这时就不大会写自己的话了,写出来的东西,思维混乱,语言苍白。
因此,平时作文训练时,还是严格按照传统的“三段论”式格式去写吧,特别是中间写“为什么”时,打破旧有的“套作”模式,教学生怎样把道理说清楚,既可以是举例论证,也可是道理论证,像鲁迅的《拿来主义》就是用比喻论证,这方法很值得借鉴。
后面写“怎么做”,就是要求学生,联系实际,最好有针砭意义。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会观察生活,观察周围,还要拓宽学生的视野,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的做法是每周四晚,放《新闻周刊》视频给学生看。把其中的事,用本子记下来,作为写作时用的“新鲜素材”。
因为我要求学生按“三段论”格式写作文,所以,我布置了作文之后,首先要求学生做的事,就是在稿纸上把“三段论”的框架写出来,而不是以往的找事例。有一次,我甚至以各小组讨论的形式,要求学生理清逻辑思维,主要是搞清“为什么”。为了这个关键环节,我甚至举办过辩论会,让学生学会讲道理。
当然,这样做,是很麻烦、很辛苦的。喜欢“套作”的人才不想这么教。但我要说,当老师,就要有奉献精神。
为了让学生会用“道理论证”,平时我要求学生搜集名言警句,在班群里分享,并把释义讲清楚,用于说明或证明什么道理也明确。
我相信,坚持这样做,一定会有不错的效果。学生一定会从以往的“套作”中走出来,写出合乎逻辑的、文采飞扬的好议论文来。
高考进行了40年,各种文体都写遍了,而且作文要求是“文体不限”,于是,在“创新”的口号之下,旧式的格式被打破,各种“新式”的作文纷纷出现。然而,“新式”作文带来的难题是:如何打分?
前几年,曾经一度流行“套作”,据说还容易得高分,就是“并列式”。具体格式是:开头引材料,得出中心论点;然后用排比句过渡;再说分别用三个事例论述;最后是总括三个事例、回扣材料、点题而结尾。阅卷要求为:只2个事例者不超过45分。中间举例论证时,要求的格式为:分论点句+叙事+分析评论。叙事的格式为:某人在什么情况下(关键词)做什么事,结果如何。评论的格式为:因为他在什么情况下(关键词)做了什么事,所以才如何;或者如果他不怎么样(关键词),就不会如何。
這样一来,写任何作文,不需要学生的分析,基本上按这个套路去写就行了,好像是填空题。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只是按这个套路写,根本不懂得去分析,不懂得讲道理,文章没有逻辑性可言,道理也更说不明。我曾经戏作一文:某年某月某日,张某某买彩票获大奖;某年某月某日,李某买票中大奖;某月某日,王先生买菜票中巨奖。由此得结论:买彩一定中大奖,大家都去买彩票。这明显是个悖论。学生按这个格式写的,很多是讲不通的。
前几年上面已经说要打击“套作”,可还是有不少老师教学生写套作的作文。为什么老师要教学生用这个格式去套作呢?
细想其原因,有:
一、套作的作文容易教,学生容易学会
如此地细分到每个步骤,操作起来的确容易把握。再不会写的学生,也能拼凑起一篇“像样”的作文出来。只要能找出三个事例来,拼凑出一篇文章没问题。所以,一布置了作文,学生就拿出“宝典”之类的书找事例。
二、套作的作文容易改
阅卷老师原本最怕的是改作文,因为评分标准不容易把握,一旦好文章打低分了,学生不满,任课老师也有意见。那就得仔细地看,仔细地改,小心地打分。如今,有了套作的作文标准格式,打分就变得容易多了。阅卷老师只看合不合乎那几条硬性标准就行了:立意准确吗?有几个事例?有没有扣住关键词来写?够不够800字等。太好操作了!
这样下去,学生几乎不懂得如何讲清道理,更不懂何为逻辑性,什么是道理论证?
今年的高考阅卷已经严厉打击“套作”,我大声叫好!
本来,要是写议论文,就应该把道理讲清楚说明白。而传统的的议论文就能很好地把道理讲清楚说明白,那是合乎逻辑的思维。喊着“创新”的口号,去搞别的花样,却违背人的思维规律,最终是写不好议论文的。
议论文的逻辑思维,无外乎是要把道理讲清楚。先要明确是要讲什么观点,即“是什么”,也就是提出问题。按照现在的材料作文,就是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开头就应引材料,简单分析后得出观点,也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如果写作要求明确了题目,就按要求题目写。如今年高考: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这里已经定好了副标题,就自己拟定一个正标题,基本是体现全文中心的。
中间的正文,就不大好套作了。说白了,就是要学生写自己的话,写真情实感。如果平时只是按“套作”格式训练的,这时就不大会写自己的话了,写出来的东西,思维混乱,语言苍白。
因此,平时作文训练时,还是严格按照传统的“三段论”式格式去写吧,特别是中间写“为什么”时,打破旧有的“套作”模式,教学生怎样把道理说清楚,既可以是举例论证,也可是道理论证,像鲁迅的《拿来主义》就是用比喻论证,这方法很值得借鉴。
后面写“怎么做”,就是要求学生,联系实际,最好有针砭意义。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会观察生活,观察周围,还要拓宽学生的视野,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的做法是每周四晚,放《新闻周刊》视频给学生看。把其中的事,用本子记下来,作为写作时用的“新鲜素材”。
因为我要求学生按“三段论”格式写作文,所以,我布置了作文之后,首先要求学生做的事,就是在稿纸上把“三段论”的框架写出来,而不是以往的找事例。有一次,我甚至以各小组讨论的形式,要求学生理清逻辑思维,主要是搞清“为什么”。为了这个关键环节,我甚至举办过辩论会,让学生学会讲道理。
当然,这样做,是很麻烦、很辛苦的。喜欢“套作”的人才不想这么教。但我要说,当老师,就要有奉献精神。
为了让学生会用“道理论证”,平时我要求学生搜集名言警句,在班群里分享,并把释义讲清楚,用于说明或证明什么道理也明确。
我相信,坚持这样做,一定会有不错的效果。学生一定会从以往的“套作”中走出来,写出合乎逻辑的、文采飞扬的好议论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