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皇宫豪绅富贾官商相比,民间寿宴往往比较简朴,虽不算隆重,但也不失温馨,敬老情深,孝心可鉴。
河南省豫西南一带民间有“不到花甲不庆寿”之说。但是,按豫西南不知何时形成的祝寿习俗,祝寿多提前一年,也就是过去所说的虚岁,59岁做六十大寿,69岁做七十大寿。八十、九十、百岁都是如此。现代人祝寿,接受外来风俗习惯,有做88寿的,称之为“米”寿。有做99寿者,谓之“白”寿,意为百仅缺一也。但旧时风俗,百岁老人往往自谦,不言百岁,而只言99。取“九十九,活不够”之意。
笔者出生在豫西南农村,过去寿宴比较简单实用,主要是家人亲戚团聚会餐,同祝老人幸福长寿,主要是讨老人高兴就行。近些年寿宴兴盛,寿宴也变得繁琐甚至奢侈起来。先招待鸡蛋、茶点、长寿面。有不少地方,请全村、全族吃寿面,未到的还送上门。吃寿酒时,寿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入座,而是找几个年龄相仿的老者作陪,在里屋另开一席。菜肴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寿之兆。寿宴过后,寿翁本人或由儿孙代表,向年高辈尊的亲族贺客登门致谢,俗称“回拜”。富有人家还于晚上请戏班坐棚清唱(不化妆、不表演、不登台),但有鼓乐伴奏。大多唱喜庆戏文,如《打金枝》《五女拜寿》等。
因为祝寿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所以,禁忌说不吉利的话,豫西南民间也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忌讳:
豫西南民间忌说45岁。相传北宋年间,包拯下陈州(今淮阳县)放粮那一年,包拯45岁,中途遇险。他经受很多波折,最后乔装改扮方逃出险境,幸免于难,故忌言45岁,而改称44或46岁以避之。
豫西南民间忌说73岁和84岁。“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人们都认为这两个岁数是老人的“损头”。故老人多以此二数为忌。活过了73岁,就算闯过了一关,可以活到84岁了。到了84岁又是一个关口。因此亦以减一或增一而避言之。过此二关,便有了长寿百岁的希望。这种说法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有流传。今天想来多少有点可笑,只不过民间约定俗成而已。人死生有常,固不在此也。
河南省豫西南一带民间有“不到花甲不庆寿”之说。但是,按豫西南不知何时形成的祝寿习俗,祝寿多提前一年,也就是过去所说的虚岁,59岁做六十大寿,69岁做七十大寿。八十、九十、百岁都是如此。现代人祝寿,接受外来风俗习惯,有做88寿的,称之为“米”寿。有做99寿者,谓之“白”寿,意为百仅缺一也。但旧时风俗,百岁老人往往自谦,不言百岁,而只言99。取“九十九,活不够”之意。

笔者出生在豫西南农村,过去寿宴比较简单实用,主要是家人亲戚团聚会餐,同祝老人幸福长寿,主要是讨老人高兴就行。近些年寿宴兴盛,寿宴也变得繁琐甚至奢侈起来。先招待鸡蛋、茶点、长寿面。有不少地方,请全村、全族吃寿面,未到的还送上门。吃寿酒时,寿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入座,而是找几个年龄相仿的老者作陪,在里屋另开一席。菜肴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寿之兆。寿宴过后,寿翁本人或由儿孙代表,向年高辈尊的亲族贺客登门致谢,俗称“回拜”。富有人家还于晚上请戏班坐棚清唱(不化妆、不表演、不登台),但有鼓乐伴奏。大多唱喜庆戏文,如《打金枝》《五女拜寿》等。
因为祝寿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所以,禁忌说不吉利的话,豫西南民间也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忌讳:
豫西南民间忌说45岁。相传北宋年间,包拯下陈州(今淮阳县)放粮那一年,包拯45岁,中途遇险。他经受很多波折,最后乔装改扮方逃出险境,幸免于难,故忌言45岁,而改称44或46岁以避之。
豫西南民间忌说73岁和84岁。“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人们都认为这两个岁数是老人的“损头”。故老人多以此二数为忌。活过了73岁,就算闯过了一关,可以活到84岁了。到了84岁又是一个关口。因此亦以减一或增一而避言之。过此二关,便有了长寿百岁的希望。这种说法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有流传。今天想来多少有点可笑,只不过民间约定俗成而已。人死生有常,固不在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