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实施环境教育,文章从环境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以及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二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环境教育;关系;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环境意识是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指出:“环境教育是各级环保、宣传、教育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环境教育工作中,教育部门要起主导作用,环境部门要积极配合。”目前,我国已经把环境教育列为基础教育,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日显突出。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作了有效的尝试。
一、环境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环境教育既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审美观念和情趣,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的能力。其本质是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美。通过环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懂得如何用心去感悟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审美教育和环境教育。因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考试的束缚,语文课游离于语文环境、作品意境、作家风格之外的纯知识的机械训练,使本来内涵深邃丰富的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最终失去审美、创造美的欲望和能力。这样语文的美与社会生活美、自然美、环境美的魅力也无从感受。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在教材中挖掘环境教育资源。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发挥美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体验自然美的过程,更是学生创造环境美的过程。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无论是“文”还是“道”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渗透了环保教育的因素,可以进行环保审美教育,这些课文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和大自然的美景。语文教材的人文性与环境教育的社会性在内涵和外延上有很多重合,这使语文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只要认真挖掘,就能在教材中找到环境教育的资源。
2、在审美中渗透环境教育。围绕教学目的,因文、因人而异,恰当地选定环境教育目标、方法、途径,把自己的德识才学,融入教学程序中进行环境教育,以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文中所展示的不仅是优美的景物,学生在理解课文时也不应仅停留在美的欣赏,更应懂得环境保护对于美的重要性,参与到呼吁全社会合理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行动中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充分激发、鼓励学生体验自然美,进而爱护、创造环境美。
3、在朗读中渗透环境教育。文本中优美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出神入化。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如教《沁园春.雪》,毛泽东在此词中塑造的形象巨大,大到巍巍乎惟此为大的崇高感。那起伏不尽的群山,巨大隆起的高原,不仅在舞动,在奔驰,且富有进取、挑战的姿态和意志,要与覆盖在头顶上的那高远、阔大、威严而神秘的“天公”比试高低,而且似乎胜利了。诗词中蕴含一种超越一切的力量,融合着作者“自我”的美的形象,令人感奋,给人以豪迈感和崇高感。朗读时,学生要把远大的抱负、如潮的激情与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联系起来,读出作者的豪情万丈、居高临下、意气轩昂,表现出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这样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通过反复而动情的朗读,与文章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
4、在利用教具中渗透环境教育。利用直观教材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让学生欣赏、想象、对比,继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如教《苏州园林》时,学生不能身临其境,对苏州园林的美理解不深,我利用彩色图片和多媒体把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点缀、门窗的雕琢、颜色的调配等园林美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给学生直观的美感,更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5、在阅读理解中穿插环境教育。语文教材中,相当部分的课文包含了环保教育内容,如《济南的冬天》、《大自然的语言》、《桃花源记》等等。教学时,应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认真想,细体味,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6、在写作训练中渗透环境教育。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思想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在信息收集与处理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指导学生从各种渠道去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信息,然后整理,编成资料,写成稿件,或制成黑板报、手抄报等。这既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增长学生的环境知识。
其次,教师要在文体写作训练中渗透环境教育。可重点在说明文和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中加大环境教育力度,因为这两种文体特别强调科学性和实用性。写科普说明文时,可要求学生去找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让学生学习如何把一种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和怎样防治说明白;写调查报告时,可带学生到工厂、河流等现场调查污染情况,获得第一手材料后写成调查报告。这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学生接触的环境问题多了,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自然就会潜入他们的心扉。
7、在主题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教师不仅要将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而且应该鼓励学生并与学生一起经常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结合主题活动,强化学生环保意识。教师如能在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节水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中有选择性地开展主题活动,学生的环保意识将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利用语文活动,正确渗透环保教育。如组织学生查找有关环保资料并进行阅读,或通过参与环保宣传、绿化环境设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不自觉中渗透环保教育。
环境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功能,因为美的欣赏与美的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语文教师不可替代的一项长期的任务。只要教师胸中有“环保”,那么语文教学中一定能成功地渗透环境教育,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保护生存环境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观念。
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环境教育;关系;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环境意识是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指出:“环境教育是各级环保、宣传、教育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环境教育工作中,教育部门要起主导作用,环境部门要积极配合。”目前,我国已经把环境教育列为基础教育,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日显突出。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作了有效的尝试。
一、环境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环境教育既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审美观念和情趣,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的能力。其本质是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美。通过环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懂得如何用心去感悟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审美教育和环境教育。因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考试的束缚,语文课游离于语文环境、作品意境、作家风格之外的纯知识的机械训练,使本来内涵深邃丰富的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最终失去审美、创造美的欲望和能力。这样语文的美与社会生活美、自然美、环境美的魅力也无从感受。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在教材中挖掘环境教育资源。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发挥美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体验自然美的过程,更是学生创造环境美的过程。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无论是“文”还是“道”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渗透了环保教育的因素,可以进行环保审美教育,这些课文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和大自然的美景。语文教材的人文性与环境教育的社会性在内涵和外延上有很多重合,这使语文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只要认真挖掘,就能在教材中找到环境教育的资源。
2、在审美中渗透环境教育。围绕教学目的,因文、因人而异,恰当地选定环境教育目标、方法、途径,把自己的德识才学,融入教学程序中进行环境教育,以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文中所展示的不仅是优美的景物,学生在理解课文时也不应仅停留在美的欣赏,更应懂得环境保护对于美的重要性,参与到呼吁全社会合理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行动中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充分激发、鼓励学生体验自然美,进而爱护、创造环境美。
3、在朗读中渗透环境教育。文本中优美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出神入化。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如教《沁园春.雪》,毛泽东在此词中塑造的形象巨大,大到巍巍乎惟此为大的崇高感。那起伏不尽的群山,巨大隆起的高原,不仅在舞动,在奔驰,且富有进取、挑战的姿态和意志,要与覆盖在头顶上的那高远、阔大、威严而神秘的“天公”比试高低,而且似乎胜利了。诗词中蕴含一种超越一切的力量,融合着作者“自我”的美的形象,令人感奋,给人以豪迈感和崇高感。朗读时,学生要把远大的抱负、如潮的激情与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联系起来,读出作者的豪情万丈、居高临下、意气轩昂,表现出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这样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通过反复而动情的朗读,与文章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
4、在利用教具中渗透环境教育。利用直观教材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让学生欣赏、想象、对比,继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如教《苏州园林》时,学生不能身临其境,对苏州园林的美理解不深,我利用彩色图片和多媒体把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点缀、门窗的雕琢、颜色的调配等园林美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给学生直观的美感,更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5、在阅读理解中穿插环境教育。语文教材中,相当部分的课文包含了环保教育内容,如《济南的冬天》、《大自然的语言》、《桃花源记》等等。教学时,应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认真想,细体味,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6、在写作训练中渗透环境教育。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思想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在信息收集与处理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指导学生从各种渠道去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信息,然后整理,编成资料,写成稿件,或制成黑板报、手抄报等。这既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增长学生的环境知识。
其次,教师要在文体写作训练中渗透环境教育。可重点在说明文和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中加大环境教育力度,因为这两种文体特别强调科学性和实用性。写科普说明文时,可要求学生去找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让学生学习如何把一种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和怎样防治说明白;写调查报告时,可带学生到工厂、河流等现场调查污染情况,获得第一手材料后写成调查报告。这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学生接触的环境问题多了,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自然就会潜入他们的心扉。
7、在主题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教师不仅要将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而且应该鼓励学生并与学生一起经常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结合主题活动,强化学生环保意识。教师如能在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节水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中有选择性地开展主题活动,学生的环保意识将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利用语文活动,正确渗透环保教育。如组织学生查找有关环保资料并进行阅读,或通过参与环保宣传、绿化环境设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不自觉中渗透环保教育。
环境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功能,因为美的欣赏与美的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语文教师不可替代的一项长期的任务。只要教师胸中有“环保”,那么语文教学中一定能成功地渗透环境教育,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保护生存环境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观念。
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