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in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由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共同构成的,指的是将优秀的中华文化成果通过各种方式,比如教育传授、社会实践、环境熏陶等,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转化为学生安身立命的基本素质品质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品格。本文旨在调研分析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讨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因素,提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高职学生 人文素养 提升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高校扩招致使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跟不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传统的教育理念受到挑战,学生的思想动态逐渐呈现佛系状态,出现精神世界日趋单调、人格不够健全等问题。
  教育部于2016年发布“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构建了核心素养框架,以文化基础、社会参与及自主发展为三大支柱,其中文化基础是构成人文素养的重要内涵。要求学生具有人文情怀、文化积淀及审美情趣,具备人文素养是每一位大学生为人处世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人文素养深厚的大学生会更自信乐观、豁达开朗,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彰显整个社会的素质品质。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概念
  199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若干意见》,意见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包括四个方面: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和身心素养。”这里所说的文化素养指的就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理想抱负、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等素质品质。是大学生诸多素养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养。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品德高尚,即对道德行为、品德修养的追求;第二层面是推崇科学,即对科学知识和真理的探索;第三层面是生活态度,即对待生活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的态度;第四层面是社会关怀,即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文素养是丰富的人文积淀和科学知识在受教育者身上体现的内涵,它注重人的内心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和内涵等。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的必备条件。
  二、高职院校学子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共计发放700份问卷,有效问卷682份,有效率为97.42%。本次问卷从四个维度: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修养和提升路径调查研究。
  (一)大学生人文知识调查分析
  大学生人文知识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人文知识水平很高和较高的学生占多数,分别为23.9%和56.3%,有19.35%的学生认为自身人文知识水平一般,有0.44%的学生认为较差。
  大学生阅读人文书籍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95.75%的学生十分愿意阅读课外读物,3.52%的学生对人文素养课外读物不感兴趣,0.73%的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调查分析
  大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想法和行动调查结果显示,52.93%的学生有想法并且有行动,44.87%的学生有想法但是还未行动,仅有2.2%的学生没想法也没行动。
  大学生看待课外读物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3.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广泛阅读,提高自身人文素养,29.18%的学生认为在掌握专业知识基础之上,可以多读经典文学图书,7.18%的学生只读有实用价值的书,0.44%的学生认为读与不读影响不大。
  (三)大学生人文修养调查分析
  大学生参与学校、班级开展的义务劳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2.64%的学生会积极参加,46.33%的学生偶尔会参加,有1.03%的学生从不参加。
  大学生餐厅就餐行为调查结果显示,96.77%的学生可以做到自觉排队,也有2.2%的学生在无人管理时,先打为快,1.03%的学生具有盲目从众心理,有人排队就排队,无人排队就不排。
  (四)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路径调查分析
  大学生最希望参加的人文科学的普及讲座类型,调查结果显示,最受欢迎的讲座前三名是艺术欣赏类、经济知识类、法律知识类。
  大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78.15%的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有助于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其次是参加学校的志愿服务,占比68.62%,高素质教师的授课和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科学课程位居第三、四受欢迎形式,相比以上,选择参加人文思想类教育讲座的人数较少。
  大学生认为学校人文活动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62.61%学生认为人文活动少且覆盖领域狭窄,52.93的学生觉得人文活动本身很有意义,但宣传欠佳,影响力不够大。
  学校人文素质提升工作加强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77.42%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加大投入打造校园人文景观,优化校园环境,67.45%的学生认为要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课程质量,增加课程数量,做到标本兼治,64.66%的学生觉得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要同步提升,55.28%的学生希望学校可以邀请更多的知名专家来校开展人文讲座或活动。
  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学子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大部分学生有着较高的人文素质品质,但仍有少数学生忽视人文素养提高,存在不文明行为,因此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仍需加强。
  三、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学校层面原因
  1.办学理念认知存在偏差。
  在百万扩招背景下,大部分院校的重点工作放在扩大招生规模上,在办学理念上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操能力,办学目标在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在课程设置上注重职业技能强化,忽視人文素养课程设置,人文素质提升课程少之又少。同时,高职院校忽视创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未提供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整体教育效果不佳。   2.素质教育理念与定位缺失。
  高职院校的“就业率”至上理念,导致院校仅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投入不足,导致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在政策层面上,国家倡导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缺乏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导;在教学开展中,一些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实际投入,趋于边缘化,师资配备不够齐全;在理论研究上,多停留在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研分析上,在解决人文素养问题的途径及方法的研究成果略少。
  3.人文教育缺乏整体规划。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针对人文素养教育缺乏整体思考,没有将人文素养教育列入学生培养的教育发展规划当中。课程设计时没有考虑专业课和人文素养课的有机结合,更多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养成,对于人文素质培养没有真正构建科学合理培养体系,多数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只是依靠选修课和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
  4.人文素养课程设置不合理。
  部分高职院校虽意识到了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性,设置了人文素养课程,但由于经验不足,处于探索阶段,人文素养的课程数量少,没有跟专业课有机结合,并且有一些课程设置缺乏深层的研究构思,为了开设而开设,对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效果不佳。
  5.师资力量薄弱,质量不高。
  高校的人文素养教师数量较少,仅靠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没有办法普及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一些院校现有的人文素质课程任课教师,由于师资不足,非专业跨学科任教的偏多,存在质量不高、业务水平不强、专业知识欠缺等问题,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一部分院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校外招聘外聘教师弥补师资不足,但外聘教师不稳定因素较多,教学管理上不顺畅,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二)学生层面原因
  1.人文素养基础较弱。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基础较弱,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大部分是三校生,在知识储备、人文素养等方面与普高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导致学生在读大学之前更多注重考试科目学习,对人文素养提升较为忽视,进入大学后更多的精力都放在提升职业技能方面,就业至上理念导致学生自身对人文素养提升不够重视。
  2.人文素养提升的积极主动性不高。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更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这种就业至上的理念影响着高职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视程度。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始业教育的理念便是教育学生要“学一技之长”,这种观念形成后,在接下来的学业学习中,学生会有意识地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专业技能学习上,人文素养提升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忽视对人文素质的学习培养。
  四、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新时代“00后”大学生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关乎着社会的未来。在迈向社会前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学会如何学习、生活和工作,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操的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上或第二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鼓励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基础运用到劳动实践中,在实践中塑造崇高的价值观念。
  (二)开展人文素养提升活动
  通过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有声有色、喜闻乐见的人文素养提升活动,如歌唱、书画、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对人文素养学科的兴趣,通过举办系列讲座、研讨会等形式,营造文化氛围,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化,树立中国传统文化自尊,增强文化自信。
  (三)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对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动手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可以通过专业见习与实习、社会调研等,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与社会调查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等,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做人的基本态度及品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要求间的差距,潜移默化地提高综合素养。
  (四)引领学生品读经典文学
  大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重要途径是阅读丰富的人文经典文学,它可以教会学生为人处世之道。其中描写的鲜活经典英雄人物可以为大学生的言行举止树立榜样典范。结合纪念日等重大节日进行文学经典阅读活动,比如可以建党百年为主题,灵活利用班会、党日活动、团日活动等形式,开展党史读书活动、校园诗词大会等,学习各个历史时期一批又一批爱党爱人民的优秀中华儿女身上的宝贵品质,从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中汲取正能量,提高人文素养。
  (五)创造良好校园人文环境
  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校园生活中提高人文素养,达到环境育人的效果。首先,创造坚实的“硬环境”。干净卫生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物质基础。设计文化墙、增设宣传栏等文化设施,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其次,创造合理的“软环境”。制定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管理条例,包括校规、校纪等,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学风,形成校园风气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为培育拥有高素质、高人文素养和高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而不懈努力。
  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趋势。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是不断促进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重要要求,增强大学生对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认同感,有利于学生在人文素养课程之外自发注意人文素养的提升,努力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德才兼备的栋梁,只有这样才能不负众望,为中国梦的实现塑造一支强有力的队伍。
  
  参考文献:
  [1]石令名.人文素养读本[M].北京:中国农业科學技术出版社,2005.
  [2]刘献军.文化素质教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崔晓淡.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4]刘宁宁,段旭明,王倩,樊王妮.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19).
  [5]曹立波.构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几点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9(17).
  [6]张琼.高职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
  [7]袁锦贵.当代高职人文教育的战略选择[J].职业业教育研究,2010(04).
  [8]陈世国.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大学生精神家园[J].思想教育研究,2005(02).
  [9]吴玲.中国传统又化视域下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研究——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2020(14).
  [10]王石径,顾肃.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与探索——香港科技大学全人教育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5(06).
  [11]党怀兴.倡导阅读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03).
  [12]董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路径选择刍议[J].文教资料,2016(10).
  
  基金项目:2019年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新进教职工专项课题“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路径研究”(2019XJZD02)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比较视域和他者角度解读了外语及文化对母语及文化的认识作用,认为只有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和学习,才能在比较中更好地、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那种认为中国强大了就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看法是短视的、不可取的,文化的自我封闭只能导致思想落后和僵化。  关键词: 他者 外语及外来文化 汉语及中国文化 认识作用     一、何为他者  近年来,在英语之外,国家教育部将法
摘 要: 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使教学评价充分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改变教育领域以结果为导向的价值观。然而,当前大学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实施,还处于探索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改良、重构、开拓新的空间。本文以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为例,结合大学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探讨对策,寻找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法,发挥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大学英语教学 问题
摘 要: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通过戏剧进行英语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训练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活跃教学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引入戏剧教学方法是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较大挑战,但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研究和应用好这样的教学方法,总结、完善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并将其推而广之、寓教于乐,将使大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和
摘 要: 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核心目标,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目标驱动下的课程价值提升,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分析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发现问题及原因,明确教学改革目标与原则,最终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的支持,地方应用型本
摘 要: 大学英语是一门覆盖面极广的公共基礎课,实施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英语课程思政研究多是从理论宏观层面进行的设想和探讨,较少涉及具体的教学实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深挖课本中的思政元素、提炼并补充相关思政素材,到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以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经验和思路。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思政教育 课程设计 融通路径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
摘 要: 鄉村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旨在为乡村学校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甘于奉献、一专多能、素质全面的本土化乡村教师。能否实现“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摸清考生对乡村定向师范生的专业认可度这一核心要素。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探究了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乡村定向师范生的专业认可度。  关键词: 乡村定向师范生 小学教育 专业认可度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对中西部地区高校来说,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实现弯道赶超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双创质量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 CDIO 工程教育 创新创业课程 改革研究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越来越
摘 要: 随着十三五交通强国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轨交通行业亟待大量具备专业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高职院校城轨运营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参差不齐,水平总体偏低,无法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因此,城轨运营专业英语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式与考核模式,完善行业英语教材,注重传授跨文化知识。培养专业化跨学科师资队伍,提高学生职场跨文化交际能力,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
摘 要: 笔者阅读李洱多部作品时发现,有一条内在线索将它们联系起来,即“回归”式情节。本文以此为切入口,精读分析相关作品,挖掘这一创作现象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以及成因与内涵。结论是:这一创作现象,显示了李洱对作品人物心灵世界的一种关怀。  关键词: 现实困境 回归母性 人文关怀  后来,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紧紧地依偎在她的胸前,在清晨和熙的光线中,她衣服上的白色镶边被那光线染红了。他不再感到寒冷,也不
摘 要: 新时代,为了适应新时代知识经济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深化培养人才的模式改革,师范专业要主动摒弃“坐、等、靠、要”的传统思想,积极激发师范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着力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以东华理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从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创新创业素质展开,从深化思想内涵、建立健全奖励机制、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