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是新时期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对“十三五”期间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思路进行分析研究,并就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建议,为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思路;空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是指少数民族相对聚居,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地域特色鲜明,具有保护、传承、开发价值的村寨和集镇。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资源丰富,“十三五”期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民族地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的战略目标,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以特色民居保护和改造为重点,以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发展民族特色乡村旅游业为龙头,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载体,云南省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努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团结和谐村镇,使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成为新时期云南跨越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思路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合力推进的原则。以规划为引领,科学编制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规划。规划布局要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要广泛征求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做到先协调、再规划、后建设,做到一次规划、一次建设、一次成功。做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相结合,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相适应,与有关部门工作实际相衔接,做到统筹协调,多规合一,整合资源,合力推进。二是坚持保护传承、融合发展的原则。遵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自然环境、建筑风格、民族文化、历史积淀和发展水平,通过挖掘利用民族特色村镇独有的文化生态资源,促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依托“互联网 ”,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与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农村电子商务等融合发展,增加群众收入,使特色村镇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三是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中的引导作用,把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保护与发展。四是坚持群众主体、惠及民生的原则。坚持民生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少数民族特色村镇项目决策、规划、实施、监督全过程群众参与,尊重群众意愿,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使群众直接受益,增强村民自豪感,提高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五是坚持建立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设施管护、环境保洁、村庄绿化和村容美化等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管理制度,充实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休闲度假功能,提供特色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倡导群众主导或参与合作社等形式发展旅游业,增加具有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的体验活动内容,形成村镇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民族文化有序传承、群众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目标
通过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一融合、两成为、五得到”的目标。一融合即实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两成为即使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成为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引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示范。五得到即一是特色民居和民族文化得到保护提升。民居建筑典型特征得到较好保护与体现,村镇传统风貌得以整体保持,具有民族建筑风格和地域特征的民居比例不低于70%。传统技艺得到传承,传统服饰、歌舞、节庆等优秀文化得到弘扬。有公共活动场所,有民族特色标志性建筑,民族文化活动开展常态化。二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完善增强。村镇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完善,道路硬化率、饮用水安全率、广播电视和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社会保障全覆盖,体育、文化、卫生场所达标并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三是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得到有效开发。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特色产业特别是围绕乡村旅游的产业得到培育壮大,形成1—2项特色产业。就业创业不断扩大,农村(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所在县平均水平,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四是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大幅改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民居内部环境干净整洁,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村镇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镇风貌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五是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得到巩固发展。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民主管理规范有序,群众成为建设、保护、经营、受益的主体。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载体的活动不断深入,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得到普及。
(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任务
选择交通沿线、城镇周边、景区周围,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公共服务较完善,有民族特色、保护价值和旅游发展潜力的村和集镇,与中国传统村落、重点乡镇、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相结合,每个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总投入不低于600万元,每个民族特色集镇建设总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其中,每个特色村寨、集镇分别补助民族发展资金100万、300万,通过实施“规划编制设计、特色民居保护建设、人居环境改善提升、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文明生活创建普及”等六大工程,实现“一融合、两成为、五得到”建设目标。前三年实施3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30个少数民族特色集镇建设,后两年根据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按巩固提升为主、适当新增的原则,再确定2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20个少数民族特色集镇建设名单。省级相关部门按照纳入范围加大投入,州市县加大统筹整合力度,并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支持。
二、空间布局 建议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按照建点、连线、成片,提升一产、强化二产、打造三产的思路,以具备乡村旅游的乡镇为支点,围绕交通线路和旅游重点景区布点,最终形成特色村寨的点线结合、连线成片的发展格局,发挥整体优势。按照云南省“七出省”、“五出境”通道格局,沿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规划,结合民族分布区域特点,“十三五”期间重点集中连片打造滇中北、滇西南、滇西北、滇东北、滇东、滇东南、滇中南、滇南、三江并流区域、沿边一线十大特色乡镇片区,促进云南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通过建设,形成连通城乡协调发展的民族乡村旅游市场的格局,成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的亮点。
十大片区即:一是滇中北片区,依托连接楚雄—南华—姚安—永仁—元谋—武定—富民的高速路和二级路,打造彝族特色村镇环线片区;二是滇西南片区,依托连接隆阳—施甸—龙陵—芒市—瑞丽—陇川—盈江—梁河—腾冲的高速路和二级路,打造傣族、傈僳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佤族特色村镇环线片区;三是滇西北片区,依托连接大理市—洱源—剑川—兰坪—云龙—鹤庆—丽江古城区—玉龙县—香格里拉—德钦的高速路和二级路,打造白族、纳西族、藏族、回族、傈僳族、普米族特色村镇片区;四是滇东北片区,依托连接嵩明—东川—鲁甸—昭阳—彝良—永善—镇雄—威信的高速路和二级路,打造彝族、苗族、回族特色村镇片区;五是滇东片区,依托连接陆良—麒麟—沾益—富源—罗平—师宗—泸西—弥勒—石林的高速路和二级路,打造彝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回族、苗族特色村镇环线片区;六是滇东南片区,依托连接砚山—丘北—广南—富宁—麻栗坡的高速路和二级路,打造壮族、彝族、苗族、瑶族特色村镇片区;七是滇中南片区,依托连接开远—蒙自—个旧—河口—金平—元阳—建水—石屏—红河—元江—新平—峨山—红塔区—江川—通海的高速路和二级路,打造哈尼族、彝族、瑶族、傣族、苗族、蒙古族特色村镇片区;八是滇南片区,依托连接墨江—宁洱—思茅—澜沧—孟连—西盟—勐海—景洪—勐腊的高速路和二级路,打造彝族、布朗族、拉祜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基诺族特色村镇片区;九是怒江流域片区,依托连接隆阳区潞江镇—泸水—福贡—贡山的二级路,打造傣族、德昂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特色村镇片区;十是沿边一线片区,依托边境公路,打造25个边境县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片区。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 意见》(中发〔2014〕9号).
[2]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纲要.
[3]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3〕101号).
[4]中央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云发〔2015〕20号).
作者简介:宋雪峰(1972-),男,云南民族博物馆,本科,馆员,2009年以来主要承担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政策研究、规划编制和规划评审等工作,先后深入300多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开展调查研究,参与了多个省级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并负责起草了《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思路;空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是指少数民族相对聚居,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地域特色鲜明,具有保护、传承、开发价值的村寨和集镇。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资源丰富,“十三五”期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民族地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的战略目标,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以特色民居保护和改造为重点,以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发展民族特色乡村旅游业为龙头,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载体,云南省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努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团结和谐村镇,使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成为新时期云南跨越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思路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合力推进的原则。以规划为引领,科学编制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规划。规划布局要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要广泛征求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做到先协调、再规划、后建设,做到一次规划、一次建设、一次成功。做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相结合,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相适应,与有关部门工作实际相衔接,做到统筹协调,多规合一,整合资源,合力推进。二是坚持保护传承、融合发展的原则。遵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自然环境、建筑风格、民族文化、历史积淀和发展水平,通过挖掘利用民族特色村镇独有的文化生态资源,促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依托“互联网 ”,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与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农村电子商务等融合发展,增加群众收入,使特色村镇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三是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中的引导作用,把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保护与发展。四是坚持群众主体、惠及民生的原则。坚持民生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少数民族特色村镇项目决策、规划、实施、监督全过程群众参与,尊重群众意愿,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使群众直接受益,增强村民自豪感,提高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五是坚持建立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设施管护、环境保洁、村庄绿化和村容美化等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管理制度,充实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休闲度假功能,提供特色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倡导群众主导或参与合作社等形式发展旅游业,增加具有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的体验活动内容,形成村镇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民族文化有序传承、群众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目标
通过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一融合、两成为、五得到”的目标。一融合即实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两成为即使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成为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引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示范。五得到即一是特色民居和民族文化得到保护提升。民居建筑典型特征得到较好保护与体现,村镇传统风貌得以整体保持,具有民族建筑风格和地域特征的民居比例不低于70%。传统技艺得到传承,传统服饰、歌舞、节庆等优秀文化得到弘扬。有公共活动场所,有民族特色标志性建筑,民族文化活动开展常态化。二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完善增强。村镇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完善,道路硬化率、饮用水安全率、广播电视和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社会保障全覆盖,体育、文化、卫生场所达标并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三是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得到有效开发。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特色产业特别是围绕乡村旅游的产业得到培育壮大,形成1—2项特色产业。就业创业不断扩大,农村(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所在县平均水平,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四是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大幅改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民居内部环境干净整洁,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村镇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镇风貌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五是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得到巩固发展。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民主管理规范有序,群众成为建设、保护、经营、受益的主体。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载体的活动不断深入,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得到普及。
(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任务
选择交通沿线、城镇周边、景区周围,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公共服务较完善,有民族特色、保护价值和旅游发展潜力的村和集镇,与中国传统村落、重点乡镇、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相结合,每个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总投入不低于600万元,每个民族特色集镇建设总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其中,每个特色村寨、集镇分别补助民族发展资金100万、300万,通过实施“规划编制设计、特色民居保护建设、人居环境改善提升、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文明生活创建普及”等六大工程,实现“一融合、两成为、五得到”建设目标。前三年实施3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30个少数民族特色集镇建设,后两年根据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按巩固提升为主、适当新增的原则,再确定2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20个少数民族特色集镇建设名单。省级相关部门按照纳入范围加大投入,州市县加大统筹整合力度,并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支持。
二、空间布局 建议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按照建点、连线、成片,提升一产、强化二产、打造三产的思路,以具备乡村旅游的乡镇为支点,围绕交通线路和旅游重点景区布点,最终形成特色村寨的点线结合、连线成片的发展格局,发挥整体优势。按照云南省“七出省”、“五出境”通道格局,沿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规划,结合民族分布区域特点,“十三五”期间重点集中连片打造滇中北、滇西南、滇西北、滇东北、滇东、滇东南、滇中南、滇南、三江并流区域、沿边一线十大特色乡镇片区,促进云南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通过建设,形成连通城乡协调发展的民族乡村旅游市场的格局,成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的亮点。
十大片区即:一是滇中北片区,依托连接楚雄—南华—姚安—永仁—元谋—武定—富民的高速路和二级路,打造彝族特色村镇环线片区;二是滇西南片区,依托连接隆阳—施甸—龙陵—芒市—瑞丽—陇川—盈江—梁河—腾冲的高速路和二级路,打造傣族、傈僳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佤族特色村镇环线片区;三是滇西北片区,依托连接大理市—洱源—剑川—兰坪—云龙—鹤庆—丽江古城区—玉龙县—香格里拉—德钦的高速路和二级路,打造白族、纳西族、藏族、回族、傈僳族、普米族特色村镇片区;四是滇东北片区,依托连接嵩明—东川—鲁甸—昭阳—彝良—永善—镇雄—威信的高速路和二级路,打造彝族、苗族、回族特色村镇片区;五是滇东片区,依托连接陆良—麒麟—沾益—富源—罗平—师宗—泸西—弥勒—石林的高速路和二级路,打造彝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回族、苗族特色村镇环线片区;六是滇东南片区,依托连接砚山—丘北—广南—富宁—麻栗坡的高速路和二级路,打造壮族、彝族、苗族、瑶族特色村镇片区;七是滇中南片区,依托连接开远—蒙自—个旧—河口—金平—元阳—建水—石屏—红河—元江—新平—峨山—红塔区—江川—通海的高速路和二级路,打造哈尼族、彝族、瑶族、傣族、苗族、蒙古族特色村镇片区;八是滇南片区,依托连接墨江—宁洱—思茅—澜沧—孟连—西盟—勐海—景洪—勐腊的高速路和二级路,打造彝族、布朗族、拉祜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基诺族特色村镇片区;九是怒江流域片区,依托连接隆阳区潞江镇—泸水—福贡—贡山的二级路,打造傣族、德昂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特色村镇片区;十是沿边一线片区,依托边境公路,打造25个边境县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片区。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 意见》(中发〔2014〕9号).
[2]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纲要.
[3]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3〕101号).
[4]中央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云发〔2015〕20号).
作者简介:宋雪峰(1972-),男,云南民族博物馆,本科,馆员,2009年以来主要承担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政策研究、规划编制和规划评审等工作,先后深入300多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开展调查研究,参与了多个省级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并负责起草了《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